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16-04-11陶少华
陶少华
★旅游研究★
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陶少华
在全面审视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基础上,指出该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区域生态旅游整合发展、重视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加快发展区域交通事业、实现区域生态旅游平衡发展、加强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促销几项主要对策。
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困境;对策
本文所言武陵山地区是指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它是指湘鄂渝黔4 省交界的边缘地区,具体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 6 县 2 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7 县1 市及张家界市、怀化市,贵州省铜仁地区所辖的 10 区市县,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 1 区 5 县。该协作区总面积近10 万 km2,人口 2 000 多万,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 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59.2%。同时,该区域既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处于中西部过渡地带[1]。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众多,主要分为两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指自然生态旅游,广义的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本文采用广义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既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带着欣赏、参与和感受的心态,访问相对不发达地区,非消耗地使用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又是一种管理模式,被访问的国家或区域承诺通过当地居民参加、适当市场营销、加强规章制度及利用企业收益资助土地管理和社区发展,来建立和保护生态旅游场所”[2]。
关于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近年来研究者有一些论述,如田开春进行了建设武陵山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协作研究[3],孙西南等探讨了利川市苏马荡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4],郭清霞等探讨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社区生态旅游的对策[5],杨载田等提出了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三项对策[6],杨江民等探讨了渝东南民族地区开发文化的思路与对策[7],李建新探究了铜仁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8]。但这些研究成果多以景点景区或者是行政区域的生态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深入的重要研究成果,尤其缺乏对整个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的宏观研究,本文拟对此做一些探索。
一、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质量也很高。这一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起步早,发展力度大、速度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第一,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和种类众多。武陵山地区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武陵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降水量为1100-1600毫米,年平均温度为13℃-16℃,无霜期是280天左右,水、热自然条件配合较好,加之以山地地形为主,河流纵横交错分布,适合动植物生长繁育;武陵山地区历来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迟缓,人们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的破坏相对较小。武陵山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且数量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0%以上,动物分布范围广泛,因而,这一地区被誉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物种基因库。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成为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武陵山地区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这一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地域范围广大,世居少数民族众多且在此区域具有悠久的生息繁衍历史,各民族民众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如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成为难得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种类众多。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有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山岳生态旅游资源、漂流生态旅游资源、野生动物生态旅游资源、洞穴等科考探险旅游资源等。武陵山地区有二十八个县级行政单位被命名为三十七个中国特产之乡,另外有四十三个县级行政单位未正式命名的有关中国特产之乡,可利用相关特产资源开展农业生态旅游[9]。该区域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种类也非常多。武陵山地区具有悠久的“武陵”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有上百处古人类遗址,如距今20万年的长阳人。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包括众多的地域文化,如汉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越文化、苗文化、濮文化、黔文化等。苗族、土家族、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在武陵地区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苗族银饰和土家族西兰卡普等服饰文化、苗族咂酒和土家族老腊肉等民族饮食文化、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等民族建筑文化、侗族大歌和苗族鼓舞等众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海外传入的佛教和从汉族地区传入的道教等宗教与武陵地区本土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本土宗教融合,为这一地区遗留下大量的寺庙、宫观、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等宗教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武陵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这一地区位于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四省交界地区,贺龙、关向应、周逸群等创建了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遗留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等众多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第二、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精品多、质量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这一地区高质量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即重庆市武隆县的中国南方卡斯特地貌、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武陵源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一处即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一处即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拥有芙蓉江等十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黔江小南海等十一处国家地质公园;麻阳河等十七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麻阳苗族自治县等二十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石柱黄水等二十三个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峒河等三处国家湿地公园[10]。武陵山地区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未来打算把这一区域培育成为中国生态的“绿心”。
武陵山地区被誉为“水同源,山同脉,树同根,人同俗”,故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均质性;因受地形、交通等因素制约,这一地区人文生态的传统性保持较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品级较高。如以凤凰古城和苗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湘西州在2010年获批文化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唐崖土司城遗址和永顺老司城遗址等已经成功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彭水县郁山镇拥有五千多年悠悠文明史,曾经是黔中文化的中心,政治文化、历史文化和盐丹文化一度辉煌。
(二)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开启时间早。我国最早的生态旅游是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景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82年,我国在武陵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从此发展起来。此后,随着森林公园不断建立,森林旅游开发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大规模地结合起来。虽然森林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差别较大,但二者之间也有诸多相同之处,森林旅游助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与此同时,武陵山地区的各种规模的森林旅游景区景点陆续建立,此外猛洞河漂流、梵净山旅游、清江旅游等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旅游也逐渐发展、壮大。
各级政府和企业重视生态旅游业发展。从中央到省市,再到武陵山地区的各级地方基层政府都非常重视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该地区生态保护、民众就业和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渝东南民族地区、铜仁地区、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恩施州的各级政府和民众普遍是这种做法,如各地区都举办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推动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恩施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组成部分,恩施州举办“生态文化旅游节暨恩施女儿会”助推生态旅游发展。铜仁举办“梵净山文化旅游节”、渝东南各民族区县轮流举办“渝东南民族生态旅游文化节”,借助旅游节会拉动武陵山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湖南省于2012年颁布实施《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启动“125146”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即“一个龙头、两个中心、五大支撑城市、一条廊道、四条精品旅游带、六大旅游板块”。重点建设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张家界旅游发展龙头,湘西凤凰是两大旅游中心之一,怀化、吉首、张家界分别是五大支撑城市之一,共同组成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黄金走廊;怀化、吉首、张家界三个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是六大旅游板块、四条精品旅游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张家界是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城市,国家为此于1988年专门成立这个旅游城市,1988年建立大庸市,1994年更名张家界市。建市以后张家界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基础工作,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使张家界成为一个国内外一流的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成绩斐然。武陵山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良好,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出的生态旅游产品颇受市场青睐。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其生态旅游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以各地区的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两大主要旅游业绩指标来看,2015年张家界接待海内外游客50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是339亿元;2015年湘西州接待游客3362.4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16.97亿元;怀化市2015年上半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2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近200亿元;2015年铜仁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100多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40亿元;渝东南地区旅游业龙头县武隆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159.5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是65.3亿元;2015年恩施州接待国内外游客370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9.72亿元。
二、 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在取得不小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行政分割导致整个武陵山地区未充分统一协调开发生态旅游
整个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并未实行真正的统一协调,一定程度地表现出以行政单位划分的条块分割。一种是纵向的不协调,村社、乡镇、区县、市州与省市乃至更上级的行政单位之间存在各自行政单位或区域的小利益,导致生态旅游发展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更多地考虑本级行政单位的利益,而忽视其他级别行政单位的利益。另外一种是横向之间的不协调,不相隶属的行政单位之间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存在横向的不协调现象,在游客招揽、对外宣传等方面更多地顾及本地区的利益,忽视甚至贬损其他地区的利益,更有甚者出现以邻为“敌”、以邻为“壑”的现象。这是一种短视现象,或许会带来一些短期的利益,但不利于整个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最终可能会导致一损俱损的局面。如果整个武陵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垮掉,这一地域内的各个小行政区的生态旅游业将无生存之地。
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未统一协调开发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生态旅游资源调研、生态旅游发展可行性研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生态旅游景观和设施建设、市场开拓、景区管理等。整个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未一盘棋通盘考虑发展。
(二)生态旅游资源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
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而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
游客超载现象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游客超载对人文景点的人文旅游资源造成较大的破坏,这在著名的人文景区景点表现更加明显。以凤凰古城为例,有学者认为凤凰古城的年游客合理承载量是450万人次左右,而凤凰古城2011年的游客接待量超过650万人次,2013年的游客接待量超过850万人次,超过了合理承载量的一倍。而且,游客多集中于节假日井喷式涌向凤凰古城,使这个沱江边宁静的江南小城变得热闹喧嚣、拥挤不堪,破坏了这一文化古城的人文氛围,加剧了各种公共设施、传统建筑的损耗。游客过度超载同时也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降低了游客的体验质量。这一过程中,管理者应该积极作为;事实上管理者是缺位或者不够到位,他们过多看重多游客带来的多收益,而忽视了游客超载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
过度商业化也是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重要杀手。某些著名的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管理者和企业除了通过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增加门票和购物收益,而且大规模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其过度的旅游房地产开发破坏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甚至开发的触角伸向了核心景区。这些项目占用景区土地,毁坏植被,破坏动植物的生长。从长远来看,这种重开发轻保护的开发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自我毁灭。
(三)交通条件限制了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
武陵山地区是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大山大河相间,传统的交通主要依靠河流开展航运,交通不发达,出行相当不便。这种状况到今天有所改观,如今武陵山地区各种等级的公路遍布,尤其是普通公路延伸到乡村;最近通车的渝怀铁路、万宜铁路、渝利铁路等使铁路交通条件有所改善;目前,黔江、铜仁、怀化、张家界几个武陵山地区的中心城市都开通了支线机场。
但武陵山地区与交通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属于交通落后地区。武陵山地区内景区间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交通仍难满足生态旅游发展需要。例如黔江到恩施、张家界之间的铁路仍未修建,使武陵山地区周边的珠三角、长株潭、武汉、成渝等几大城市群的游客利用铁路中长距离便利实惠的生态旅游出行受到较大影响。
(四)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不平衡
武陵山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发展存在地区间不平衡现象。武隆县、张家界的自然生态旅游发展较好,凤凰古城、梵净山的人文生态旅游发展较好。但这种现状与武陵山地区丰富高质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保有量不相匹配,与该区域内民众对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和效益的期望存在差距,与游客对武陵山地区的旅游需求之间有供需矛盾。
存在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生态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包括政府管理部分的人才、规划人才、建设人才、景区管理经营人才、旅游社和饭店管理经营人才等。二是对整个地区的生态旅游现状和本地的生态旅游特色把握不准,缺乏差异化的形象定位和开发打造,旅游目的地之间形象遮蔽现象比较普遍,影响所开发的景区的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整体效益受到影响。三是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深度挖掘不够。不仅要在广度上下工夫,更要在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深度挖掘上下工夫,尤其是在文化深度的挖掘和游客体验营造方面要深度挖掘。
(五)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宣传推介不足
武陵山地区有一些宣传推介做得比较好的地区,如张家界通过开展飞行表演等独特方式对景区进行宣传,扩大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武隆县通过在天坑拍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进行“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以此不断强化景区形象,带给游客新的欣赏对象,刺激游客的出游欲望。
但总体而言,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宣传显得不足。这样大区域多人口的一个生态旅游宝地,仅有几个成功宣传促销而成的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不够的,这几个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不足以支撑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生态旅游发展。例如,对于全国或者海外游客,一提到恩施州,人们的印象中还没有清晰的生态旅游形象和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品牌。
三、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针对武陵山地区存在的上述生态旅游发展困境,需要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强改进,以使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加速、高质地发展。
(一)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整合发展
武陵山地区的文脉具有相当大的同质性,其地理空间相邻,这为整个武陵山地区共同开发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适宜作为整体来打造,同时也避免了雷同。武陵山地区分别隶属于四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其生态旅游发展如果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发展,会产生集聚效应;同时也减少相互同质恶性竞争造成的内耗。
虽然2009年开始,成立了国家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制定了章程,并且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发展规划。但几年过去了,合作的进展不大,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整合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建立权威、高效的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机构,也可以在现有的经济协作区下面设立一个生态旅游分支协调机构;二是建立整合协作发展生态旅游的框架协议和章程,注重其超前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注重实效,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要顾及各地在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整合发展中的共利共赢,催生合作动力。
(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
由于游客超载、景区过度商业化等原因造成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破坏的现象,其后面的深层次原因是管理、规划、经营、游客感知等方面。对于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认识到位。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业相关的管理者、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要切实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二是建设替代性景区景点,以减轻游客超载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压力,也可以加强武陵山地区冷温点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实现热点和冷温点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三是游客分流,游客向武陵山地区或者本区域以外的景区景点分流,可以向替代性或者互补性的景区景点分流。四是在整个武陵地区统筹的前提下建立小区域组合旅游小环线,其旅游内容可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三)快速统筹发展武陵山地区的交通事业
加快建设武陵山地区的交通事业是解决目前生态旅游业存在的交通制约瓶颈的主要方法,而且要整个武陵山地区统筹协调建设,避免简单低效重复。此类交通分为两类,一是生态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外部公共交通即景区景点以外的公共交通设施,这类交通项目主要属于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需要顾及重点建设和区域平衡,包括飞机场、铁路、公路、码头等。二是各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内的交通系统,主要由景区景点管理经营者投资兴建,这些交通随着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需要加快步伐。而上述两类交通建设均可采用多样化的筹资方式,包括国资、民营、外资等资本均可参与,将责、权、利相结合。此外,武陵山地区的众多河流的航运功能减小甚至消失,加上修建了众多的水电站,这些河流很少进行货物运输。而这些河流两岸自然、人文生态良好,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可在河流中建设头、航道等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游船,可利用河流廊道串起沿岸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四)实现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的平衡发展
解决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多措并举以缩小不同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差距,达到平衡发展的目标。一是逐步提高武陵山地区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包括采取引进和内部培养等方式。旅游人才短缺是这一地区的普遍现象,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的旅游人才短缺现象更加严重,这些地区的旅游人才数量增加以后,会加速这些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缩小生态旅游发展的地区差距。二是认识到整个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概况,找准本地在武陵山地区的特色和定位,避免简单重复发展,而被更大的同类旅游地的形象遮蔽,造成被动局面甚至是开发失败。例如,怀化市的民族旅游其特色是侗族和瑶族文化,而铜仁的民族旅游其特色是苗族文化,这样同中求异地发展民族旅游就可以形成旅游地之间的互补功能,使两个地区的民族生态旅游都可以得到良好发展。三是在生态旅游开发的深度上下工夫,不仅仅是生态观光的浅层次旅游,应该是把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五)加强对武陵山地区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
武陵山地区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产品需要包装和宣传,而迄今这一地区的生态旅游宣传促销总体上做得不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各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要高度重视景区景点的宣传促销,要做到二三流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做一流宣传,而不是一流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却做二三流宣传。二是建立整个武陵山地区的旅游宣传形象,抓住其核心的两个要素,即“自然生态”和“民族人文生态”,这种宣传需要各个省市联合进行,或者国家层面来运作。三是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宣传要突出领先形象和重点。例如渝东南民族地区既有整体的旅游形象,也有各自区县的领先形象和重点内容,在宣传促销时要找准宣传对象。三是分级分批进行宣传促销。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有不同市场级别,也有不同的行政隶属级别,可以分级进行宣传促销。如罗家坨位于偏僻乡村的生态旅游景点,湘西四大古镇和秀山县洪安古镇位于乡镇,前者是面向重庆市为主要市场的宣传,后者是面向全国为主要市场的宣传。
结 语
武陵山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拥有众多国家级甚至是国际级的精品,区域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有过许多尝试,但收效甚微。这一区域的生态旅游发展也有一些亮点和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令人满意。本文发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但区域旅游协调发展难度极大,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有待于将武陵山地区发展为这方面的典范。这需要克服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应对策略。
[1]乔勇.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分析——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年第34期,p21404-21407
[2]郭舒.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思考[J]. 旅游学刊,2001年第2期,p69-72
[3]田开春.武陵山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协作研究[J]. 民族论坛,2014年第3期,p11-15、p34
[4]孙西楠、李长雨、柏振忠.武陵山片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以湖北苏马荡旅游度假区为例[J]. 民族论坛,2013年第3期,p25-29
[5]郭清霞、秦张平、马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研究[J]. 经济地理,2010年第9期,p1569-1573
[6]杨载田、刘沛林.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 船山学刊,2007年第2期,p46-49
[7]杨江民、唐世刚.渝东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4期,p93-97
[8]李建新.生态旅游发展前景与对策研究——以铜仁地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3期,p20597-20599、p20777
[9]孙志国、刘之杨、钟儒刚、熊晚珍、黄莉敏、王树婷、张敏.武陵山片区中国特产之乡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J]. 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第12期,p1732-1735
[10]孙志国、刘之杨、钟儒刚、黄莉敏、张敏、熊晚珍、王树婷.武陵山片区自然遗产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J]. 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第11期,p169 -172
[责任编辑:陈光军]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TAO Shaohua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main problems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tourism. In addition, the paper advocates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tourism,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amelioration of regional traffic system,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tourism, and effective publicity of ecological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Wuling mountain area; ecotourism; predicament;countermeasures
陶少华,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重庆涪陵,邮编:408100)
F590.75
A
1674-8824(2016)05-0049-07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智慧旅游时代渝东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BS057;重庆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项目——“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模式及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TCX05;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2016年度开放基金项目——“重庆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就业力差异化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WLYF2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