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视阈下周恩来的学习思想探析

2016-04-11赵亮

三晋基层治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赵亮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现代化视阈下周恩来的学习思想探析

赵亮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任。周恩来从建国之初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出发,提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并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等问题上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学习思想。

周恩来;现代化;学习;党的建设

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探寻与求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19世纪中期,处于西方列强炮舰政策和世界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中国便已开启了探索现代化之路。之后虽历经艰险与挫折,但追求现代化一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现现代化这一主题的延伸,这就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回顾党的历史,重温周恩来关于学习的论述,对于我们现今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党和国家的历史新方位表明了学习的必要性

(一)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以经济和社会建设为己任

民主革命时期,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这一历史性任务的完成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新的历史使命的开始。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领域的政策方针作出了全面的规划,指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取得执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1]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经济和社会建设摆上日程,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就需要改变建国前“重军事轻建设”的倾向,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领导经济和社会建设上来。这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长期领导军事斗争的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

(二)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条件和制度前提。自1949年以来,新中国的主题一直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虽历经种种挫折,但实现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和目标[2]。“现代化”从酝酿到最终提出,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现代化”的概念提出之前,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曾使用过近代化、工业化等相似概念。在1954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3]。在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正式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比原先的“交通运输业”的提法更为全面,从而形成了更为规范完整的“四个现代化”的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专业知识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肇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科技革命浪潮,很快就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对世界各国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就我国而言,如何更好地建设与管理国家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与此相对应,“知识荒”开始在党内出现。建国后不久,在一次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专业会议上,周恩来从当下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出发,谈到了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干部,长期参加革命斗争,尽管对战争,对革命工作很熟悉,可是一旦转到建设方面,也产生知识不够的困难,特别是缺乏新的技术管理知识,也需要再教育。”[4]面对万千的知识,没有人生来就懂,“知识不够,就要学习”[5],尤其是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学习的重点。党员干部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才能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继续学习,以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

二、周恩来学习思想的重要意涵

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6]。建国初期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穷二白”的现实国情,具备落后国家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普遍特性。按照有关学者根据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这一时期属于增长发展的“实验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2]。与此时代发展特征和要求相适应,这一分析在周恩来学习思想的意涵中有鲜明的体现。

(一)学习的主要内容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党员党性修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提高党员党性修养、从思想上巩固共产主义信念的重要举措。建国初期,针对部分党员干部理论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周恩来尖锐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水平是不够的,即使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也是不够的”[5],不仅仅是一般的党内同志,即便是那些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也因文化程度不高、革命时期频繁的军事斗争等因素而忽视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巩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上,周恩来建议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大力提高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7],向全党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号召。周恩来指出,加强理论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很好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8],不仅要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还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在不断地学习中清除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达到坚定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目的,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2.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员干部有必要学习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建国前夕,周恩来就对广大青年提出希望,指出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各种专门科学技术,都需要学习”[9]。建国后,随着各项生产建设的全面展开,周恩来日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此,周恩来一再指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指出“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除各种专门学校外,还要在工厂中培养技术工人,要使干部学习业务,学习技术”[3]。这里所指的“技术”,主要是指与生产管理相关的具体技术。

此外,广大党员干部还应学习包括历史、哲学等在内的一切科学文化知识。1963年,周恩来在一次报告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青年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涵盖哲学、经济、历史、革命文艺等多方面。其中,他曾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指出“要学历史,有许多历史经验可以汲取”,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地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的发展道路”[4],并指示新闻出版部门多出一些历史书籍。

3.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与外界隔绝而孤立地存在,在这个开放性的世界中,闭关自守的国家注定被历史淘汰。对于他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应该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为我所用。1956年,周恩来提出了“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的号召,他指出“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10]。但至于学习对象,当然是以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为主,也已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积极的一面。在接受南斯拉夫《政治报》记者采访时,周恩来指出,我们不仅要向苏联等社会主义的兄弟国家学习,而且要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学习,因为“非社会主义的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也有某些优越和值得学习的地方”[7]。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学习,这在当时东西方阵营冷战对立的国际形势下,显示了周恩来的远见卓识。此外,“西方议会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的,这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5]从西方的经济管理技术到具体的政治体制形式,都有可学性,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通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

(二)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1.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深入群众

坚持理论学习与群众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抗战爆发后不久,周恩来即号召广大青年“分散到群众中去,分散到全国各个角落里去,……去使理论适合于实际,去把知识活用”[9],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群众斗争实践,通过宣传等工作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全国人民的抗战服务。在建国之初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周恩来对“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作了完整的阐述,他指出“学习理论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得更准确,领会得更深刻”,“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目的是要用它进一步指导实践”,[3]周恩来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不可分离,批评了那种割裂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错误观点,重申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要做到理论学习与群众实践相结合,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1961年,针对当时地方建设中广泛存在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现象,周恩来强调了做好调查研究的必要性,还指出“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我们下去调查,必须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3],他认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综合比较的方法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必备素质。

2.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踏实学习

学习要有谦虚之心,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这是周恩来对青年学生和党员干部的一再告诫。建国前夕,周恩来向全国青年提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他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指出“我们要学习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态度上、作风上,也就应该老实,不要沾染浮泛与骄傲急躁的风气”[9],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这是我们应有的学习态度,不仅广大青年应具备这种学习态度,党员干部作为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更应力行之。建国后,针对我们党内出现的骄傲自满、以天然的领导者自居的错误意识,周恩来不客气地对此作了批评,认为这种狂妄的态度极易使党的工作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并再次重申了实事求是、老实学习的必要性。他指出,“由于我们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知识,在建设阶段开始时,工作中的某些盲目性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少盲目性和少犯错误,就必须承认自己不行,老老实实地做小学生”[7],“我们不仅要向苏联专家学习,还要向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总之要向一切有生产建设经验和知识的同志学习”,“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这对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党内学习风气,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学习要注重反省,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周恩来指出,学习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有利于防止学习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他指出,就个人进步的有效性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有经过自己检讨以后,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改正”[5]。党员同志们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各级干部,承担着领导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任,极易在取得的成绩面前骄傲自满,听不进群众的逆耳忠言,因此“应该重视批评,尤其是青年团员、共产党员,如果有人批评我们,更应该认真听取,检查自己”,以此作为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契机。周恩来指出,“只要我们做到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会锻炼得更好”,[4]在注重反省中不断进步,学习也能够搞得更为生动。在国家发展问题上也是如此,在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时,周恩来曾对以前我国盲目学习苏联的经验进行过批判性的反思,认为走了许多弯路,这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镜鉴。

4.终身学习的原则

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各种新知识不断更新,学习的世界永无尽头。只有不断学习,个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使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周恩来一生重视学习,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然后知不足,越学就越感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的东西太少了”[4],周恩来堪称全国人民的学习模范,对学习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指出“党员要承认我们有很多事情还不知道,知识还有限。我们的确是要做到学到老,改造无止境。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有进步。”[3],这是对学习无限性的客观认识。把学习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学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才是一名“自觉的革命者”应尽的责任。“活到老,学到老”,倡导终身学习,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应是对全社会的要求,是学习的应有之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启示

1.学习要把握正确的方向

当年,周恩来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为清除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提高党员党性修养,达到坚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目的。这对于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至关重要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握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指出:“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11]所谓正确的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2.理论学习要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其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理论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深入群众,这是周恩来在学习问题上一贯秉持的观点。读书学习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深刻。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1],即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必要性。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要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际运用中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目的。

3.弘扬好学乐学的优良学风

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党员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主动学习,有利于引领党内学习风气。周恩来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效仿的学习典范,在他写的《我的修养要则》中,第一条即是“加紧学习”,并且身体力行,把学习当作一生追求的目标,充分表明了他对于学习的重视。在学习问题上,习近平也着重强调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好学乐学的优良学风的重要性,指出“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11]。好学乐学,就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自愿的追求。这要求结合实践需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反思,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要沉下心来学习,抱定谦虚精神和踏实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杜绝学习上的形式主义,注重终身学习。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鞍钢.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毋斌

D092

A

1674-1676(2016)04-0068-04

赵亮(1986- ),男,湖北当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