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综述

2016-04-11苏茂林

三晋基层治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正恩格斯马克思

苏茂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综述

苏茂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将公正作为主题进行详细论述,但并不妨碍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发展和展露。研究马克思主义公正观需要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梳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公正的理解。目前理论界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公正概念辨析、理论特质、形成路径、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的分析研究。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综述

就整体而言,我国理论界以公正为主题进行研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公正理论特别是罗尔斯公正理论研究开始而逐步深入的。当时以借鉴西方公正理论来解释和“改善”社会现实不公正问题的“情怀”非常盛行,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发现植根于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西方公正理论自身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基本无法准确解释和彻底改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显露的公正问题。于是,一批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希望“重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来回应现实的公正问题。但让人“失望”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把“公正”的观点当作独立自存的课题研究,让学者们感到苦恼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对于社会公正、正义等问题谈论得相对较少,而且在许多地方还是用一种讥讽的口吻从否定的意义上来进行批判的,比如讲这类诉诸公平、正义的讨论称之为‘陈词滥调’、‘空话’,这在批判普鲁东、拉萨尔和杜林等人的观点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研究没有一个标准的“理论范本”,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路径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可以大致分为四条路径: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正思想研究;二是以具体的经典著作如《宣言》《形态》等为基础,以此为突破口探索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三是以马克思主义总体理论特质和基本原理为基础,不拘于一人、一书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总体精神的研究;四是以比较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公正理论进行对比,通过批判西方公正理论的“不足”来发掘和整理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当然,这种概括非常粗简,但鉴于研究成果众多,以此四点也能大体上廓清各种马克思主义公正问题研究的理论路线。本文题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综述,但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相关研究,同时关涉其他内容。

一、公正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辨析

公正概念可谓源远流长,在中西思想发展史上都有丰富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研究历史中,学者们也有对此概念进行解释的理论诉求。如袁贵仁(1992)认为“所谓公正的根本内容就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所得与应得、所付与应付之间的‘相称’的关系。这种‘相称’关系,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合比例’的关系,或拉法格所说的‘平衡’关系。”其中主要包括:贡献和满足之间的相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相称、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相称。后续有研究者如何强、赵亚男(2013)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确定公正的内涵。邬巧飞(2015)认为“社会公正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一种均衡状态,它蕴含平等的价值。”通过梳理部分学者对公正的解释,虽然有细节的差异,但基本上是沿着袁贵仁开创的“权利和义务均衡”路径在不断深入。

以“所得应得”为主旨中心的解释,得到一定的认同。但是这种观点存在“脱离现实的人”“离开历史实践”来寻找一种永恒的观念、有滑向被马克思恩格斯严厉批评的“理论哲学”之嫌。于是不少学者提出立足马克思主义总体精神,从价值维度和科学维度的统一来对公正概念进行界定。如马俊峰、宁全荣(2008)认为“公正不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概念,一种规范性概念。”此后马俊峰教授继续研究,其理论探索不断深入,在2010年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两个基本向度:评价标准性的价值观念和关于价值问题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并拟定了三个基本原则:不能从抽象的人性、理性等为基础来确定公正不公正的标准;必须立足现实的实践;绝不是直观的思维方式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够胜任的,只有辩证思维才能揭示其中的奥秘所在。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平等与公正的关系的基本思想,逐步显露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涵,这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建构起到了可谓奠基性的作用,开创了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总体精神和基本原理,重新梳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道路,后来者如王若宇(2012)的博士论文就深受马俊峰教授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关于公正概念,理论界已经形成了两个最为广泛的共识:一是承认或者公认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系统的阐述自己的公正观,但在其著作中多处表达了自己的公正思想,那种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有公正思想的观点逐渐式微。正如马俊峰教授所言“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平正义的讥讽就认为他们没有社会公正的思想甚至根本反对社会公正之类的概念,就像设想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反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所以他们也反对社会主义一样,逻辑上是很荒谬的。”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总体精神、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探索公正的内涵,其理论逻辑就是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路径展开分析,甚至并不一定非要给公正下个一劳永逸的概念,关键的问题在于立足历史实践找到其科学的内涵,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众多。

二、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理论特质

整理或者“重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必须明确有一套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理论框架,才能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关于公正的“零散”论述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逻辑的“串联”起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此,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理论特质。

前文介绍马俊峰教授总结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对待公正和公正观的方法论三点原则,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理论特质。一是不能从抽象性、理性等为基础来确定公正不公正的标准,并将之当做是一种一经发现就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相反要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由之由之制约的人们的实际地位和权利结构来揭示不同公正观的实质及其历史变迁。同样王晓青(2015)也认为“考察公正问题要以现实的人为前提。”这一原则既是对当前一些“抽象的公正理论”“脱离现实的人的公正理论”的批判,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总体精神的坚持。二是实践的观点,现实的人所从事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是理解公正问题的总开关,以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现实的实践为起点来研究公正,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李静(2013)则进一步补充:“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研究公正问题,这里‘现实的人’首先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其次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那种脱离实践、脱离具体的人、脱离现实的具体的异质的利益来抽象的谈论公正,“不过是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在公正问题上的具体表现。”三是“公正观作为法权观念、道德观念的最高抽象,作为评价各种制度、规范之合理性与否的最高标准和原则,绝不是直观的思维方式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够胜任的,只有辩证思维才能揭示其中的奥秘所在。”并且运用这一原则非常好的辨析了“公正观与公正”“公正的一般与特殊”“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关系。

学者们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路,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理论特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旺盛玉(2010)认为“马克思社会公正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的合理的社会公正观”,提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以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为根本内容”“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以历史必然性为现实根据”“以长期实践为实现过程。”李静(2013)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分析认为:是以人的更高程度的自由和发展作为价值旨归,认为是人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同时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实现提供了条件。旺盛玉和李静都是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实践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总体把握。而郭冬红(2007)则在总体特质下进行了具体展述,认为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基本理念是平等、自由。王晓青(2015)则坚持以现实的人为考察公正问题的前提的同时,认为生产方式是审视公正问题的历史尺度和认识公正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唐正东教授(2013)则认为“马克思从研究公正问题的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注意到它跟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谈论的,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公正问题,而是客观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公正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按照其社会历史观发展脉络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由此观之,理论界众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出发,坚持认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理论特质,在具体展述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从总体到部分、从基本精神到具体内容的研究系统,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理论特质的轮廓。

三、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形成路径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就公正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形成路径的研究依然有不同的视角。

一是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其中邬巧飞(2015)就分析了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发展轨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菌报》)、逐步形成时期(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走向成熟时期(从《哲学的贫困》到《哥达纲领批判》)。认为马克思是从“自由”问题开始其理论思考的,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开始进入公正问题,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开始对公正议题中物质利益的关注,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从国家层面思考公正问题,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异化劳动的不公正,到《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唯物史观中思考社会公正问题,到《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思考,按照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对公正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而孙玉翠、高静文(2014)则进一步对马克思公正观的生成路径进行了提炼,认为马克思是沿着“对不公正现象的人本主义批判”“对不公正现象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对不公正现象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路径完成自己公正思想历程的。孙玉翠、高静文的分析表明马克思公正观的发展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其文在对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提纲挈领的分析中,展示了马克思公正思想的生成逻辑:从法权的批判开始,经过人本主义和经验唯物主义的批判,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从而展示其公正思想,既有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发生历史梗概的梳理,也有其生成逻辑的归纳。

二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生成特点——批判,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生成逻辑。王若宇(2012)在其博士论文中,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分成两个部分:现实批判和理论批判。在现实批判部分,集中整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现实的批判,主要包括平等权利、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展、生态等不公正以及不公正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在理论批判部分,主要集中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抽象公正”理论的批判。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系列现实和理论的批判,逐步展露了他们的公正思想以及如何实现公正(共产主义的公正理论构想)。这种分析方法也非常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逻辑理路,可以非常清晰的展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不公正现实和各种抽象、空想、歪曲的公正理论的批判,集中展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成分。同样,王晓青(2015)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公正理论的逻辑生成轨迹是“理论关照一现实批判一诉求建构”,认为现实批判是马克思主义考量公平正义问题的方法维度。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公正的批判更多是以当时的资本主义公正为批判对象的,而不是一般地批判公正。”

从形式上看,两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发展历程的方法有着较大的差别,但从内在实质看,两种方法是内在紧密联系的,都离不开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内在生成逻辑——批判现实不公正和各种抽象理论,并且由此逐步展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特质、研究方法和路径等,还必须确定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才能在理论走向具体实践是有相对可靠的依据。

马俊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价值观念”的公正观,二是关于公正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前者主要是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后者则主要是一种对公正问题的理论说明;郑士鹏也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的属性也遵循了价值理论和价值观这两种范畴。”

另外一些研究则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不公正的现实问题的属性,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大体上分为经济公正、政治公正、社会公正等内容,并且认为经济公正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产公正,交换公正和分配公正。

五、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当代价值

立足当代实践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既是理论发展的需求,也是理论发展的价值所在。正如马俊峰教授分析所言,只有立足当代实践,才能解决当前历史赋予的现实任务,想要超越或者甘于保守都是不正确的态度,都会遭遇失败。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却凸现出来。作为对现实需要的回应,许多学者都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探索。王若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的价值,其中理论价值是毛泽东公正思想的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正思想的理论起点;李静认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有助于明确“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有助于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实现“人”的实质公正、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赵亚男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有助于正确认识“按劳分配”原则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公正、加快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政治公正.、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实现社会公正。而文小勇、石颖则不是按照这种“现实——理论”相互对应的思路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发现,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当代价值分析中,大部分都能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的公正难题进行比较恰当的分析,立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研究,既有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公正理论的批判和回应,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紧迫需求。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正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也还存在着许多分歧。但总体趋势上看,学者们逐步脱离西方公正理论的抽象性和虚幻性,越来越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和基本观点,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逻辑和方法,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真实”思考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理论成果已经开始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作用。

[1]W.兰.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J].初晓,译.哲学译丛,1991(5).

[2]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10(6).

[3]马俊峰.从价值哲学角度理解和审视社会公正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马俊峰,宁全荣.公正概念的价值论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8(4).

[5]袁贵仁.论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J].求索,1992(4).

[6]何强,赵亚男.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新探[J].科学社会主义,2013(4).

[7]赵亚男.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12).

[8]郭冬红.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及其在中国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4).

[9]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J].宁波党校学报,2005(2).

责任编辑:郭丽娟

A811

A

1674-1676(2016)04-0011-04

苏茂林(1982-),男,四川万源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公正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迟到的公正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公正赔偿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