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让有画面感的字立体可感

2016-04-09吕俐敏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怒号连江伯父

◇吕俐敏

寒:让有画面感的字立体可感

◇吕俐敏

“寒”本来是描述环境的严寒酷寒,而由于这种环境带来的身体的寒冷和心境的凄苦或清高,成为“寒”的一系列引申意义。

《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在寒冷的大年夜,小女孩带着各种美好的愿望升入天堂;在《穷人》里,桑娜和渔夫在寒风呼啸的夜晚辛苦经营着一家人的生活……这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寒冷”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如作品中的主人公感受到的,读者在读完之后也是彻骨彻心的寒冷。中外对于寒冷的体会是相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描写道:“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正是这北风怒号的寒冷和那光脚的车夫形成的衬托,激发了周晔思考沉重的人生课题,要跟伯父探讨。即便伯父不讲,想必周晔也通过这个寒冷的夜晚,体会到贫苦人生活的不易。

以上是从作品的角度感受环境的寒冷,其实,从造字的角度看,最早的取意也是对环境进行描述,并且描述得栩栩如生。,是金文的“寒”,对于这个字的解释是:“冻也。从人在宀(miǎn)下,以茻(mǎng)薦覆之,下有仌(bīng)。”宀是房子,“茻”表示草多。 “冫”和“仌”都读为冰,是冰的本字,“仌”象形,像水结冰后凸起的样子,后来写作“冫”。这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充满了画面感,人在屋里睡觉,下面铺着草,上面盖着草,草下面还是冰,造字的时候把这些事物放在一起,共同表达寒冷的意思。家里无一长物,只有草这唯一的赖以取暖的东西。这是怎样的寒冷!

由于心境的“冷”,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更加敏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王昌龄在被贬谪时创作的送别诗,送别、贬谪、一夜的寒雨,并且是“连江”的寒雨、大雨,这萧瑟而凄冷的满江烟雨,这离别的黯然销魂,都包含在这画面感极其强烈的“寒”字当中。然而也是这壮阔的连江寒雨和浩渺的远山给人一种疏朗开阔之感,从而有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澈与澄净。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彻骨寒冷和万千孤独,则更可见环境与心境的契合。

也因为这“寒”的冰冷,在寒冷的季节生长的作物就有了一种不可触碰的清高之感,不可屈辱的高贵秉性。《梅花魂》里,外祖父关于梅花的殷殷叮咛:“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这生长于故国寒冬的清奇冷艳的梅花,在外祖父心目中,是乡愁的慰藉,是中国人不肯低头折节的高贵品格的象征,是洁净的圣物,是不可玷污的。梅花之所以被赋予这样的秉性,也是因为她绽放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中!而作为乡愁的慰藉,还有王右丞的那句句急切的问候:“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在文学作品中,“寒”既是环境的描摹,又是心情的抒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是指冷落寂静的空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说的是凛冽的朔风传递着更声,寒冷的月光映照着冰凉的铠甲。战场的冷酷,寥寥数语便展现无遗。即便没有详细写战争,通过这几笔也可以体会一个女子征战沙场之苦。

在教学中,不妨以“寒”字作为主题,勾连教材文本,拓展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体会“寒”作为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汉字是如何活跃在作品中的。同时,通过梳理,学生会认识到“寒”字使用的领域,既有环境的刻画,也有心理的认知,有人们的谦称,如寒舍、一介寒儒等,还有日常的所谓寒暄,实质就是互道冷暖的聊天儿。

词语的学习是一个由含糊到明确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其实,对于汉语而言,识字就是识词,而识词就是识物、识事,从而丰富情感丰富认知的过程。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初教系)

猜你喜欢

怒号连江伯父
一朵野花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伯父的黄昏恋
连江,人生得意须尽鲜
长相思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一朵野花
一张油画
好词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