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没有答案的提问课
——观朱乐平执教《年、月、日》一课有感

2016-04-09张良朋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整理笔者老师

张良朋

每次有机会现场观摩朱乐平老师上课,笔者都会在课前生出十分浓烈的期待感。只因为,朱老师绝不上中规中矩的课,总会于寻常路外探出新的教学可能,在带给笔者一个又一个的崭新启示之外,还会引发出一个又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的观课体验不仅感觉美好,而且增长心智,实属难得。

这次在“千课万人”观摩朱老师执教《年、月、日》一课,笔者又一次被“惊”到,又一次“倒”在问题之中。

朱老师能如此上课,我脑袋里冒出了“教学勇气”这个词。评价这种课怎一个“好”字了得!所谓“艺高人胆大,识深行方远”,朱老师敢想,敢做,并欣欣然“幸福地追求着教学的幸福”,这是种已达纯粹忘我的教学境界。为这一点,我先为朱老师的探路者精神点一个大大的“赞”!

朱老师的这节课获得现场三位知名评课专家的一致称道。

湖北省小学数学教研员刘莉老师认为,这是一节基于学生立场、体现数学课程真正价值的创新课。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刘加霞博士认为,这是一节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型,注重培育核心素养的好课。

辽宁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李晓梅老师认为,这是一节质朴、精彩、灵动,体现真正学习意义的深度好课,展现了学生与文本、伙伴之间、学生自我三种对话相融合的教学新高度。

以下笔者从自己获得的启示与引发思考的问题两个方面谈谈观课感受。

笔者从这节课里获得的主要启示是数学教学应当“凸显问题的教学价值,彰显提问能力的培养”。

朱老师采取以“问”引路的方式架构全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简洁而富于教学张力。教学从知识的回顾切入: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朱老师不让学生简单地复现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整理知识。这还只是个引子,因为朱老师接下去也没让学生汇报整理出的结果,而是进一步组织学生变“知”为“问”:请你提出问题,使你知道的知识成为问题的答案。对于如何变“知”为“问”,朱老师在PPT上给出了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数一下自己一共提出了多少个问题”。于是,学生又一次投入到整理活动中,但已经从整理“知识”提升到了整理“问题”的层面。“能提问题的人是很厉害的”,朱老师用这样的言语激励学生大胆发问,积极发问。当有学生提出“要是问问题的人都不知道答案怎么办”,朱老师并不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已经是“元认知”层面的学习体验了。随着朱老师“同桌相互问答”指令的发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在学生的问答过程中,朱老师适时融进自己的引导语——“把问题说清楚也是很有水平的”来鼓励学生明明白白地提问题。当有位男生提出“闰年是谁创造的”这一问题时,朱老师请他先回答,该生说不知道。“可以问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吗?”这在学生中间还是掀起了一些波澜。朱老师在这里传递出的教学信息是:有答案的问题提出来值得表扬,提出自己都不懂的问题其实更加可贵。课堂顺势进入“再提问”环节:提出一两个请求帮助的问题,也就是自己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同桌交流后,一位女生向全班发问:“为什么要分大月和小月?”朱老师回应:“你知道吗?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同学们对朱老师的回应非常惊讶。又有男生问:“平年为什么365天?”看起来学生弄不清楚的问题不少,朱老师又出示新任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并整理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确定一个代表发言。学生组内交流进行得很热烈,随后的全班交流果然是各种“刁钻”问题纷至沓来,朱老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问题。为什么不把地球围绕太阳转两周算一年?为什么二月既不是小月也不是大月?为什么要分平年和闰年?为什么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5小时48分46秒为什么不能省略掉……这些问题,恐怕我们老师也没有想过,给出回答并非易事。朱老师看上去根本不想回答,又提出新的要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如何才能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朱老师总结出示了“请教高人、请教书本、上网查阅”等办法。

然后,没有然后了——下课了。

没有答案。确切地说,整节课,朱老师没有给出任何问题的答案,只是组织学生一路问下去,问到最后,也仅仅指了指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本节课,就这样没有答案地,结束了!

课结束了,学生心满意足地拿着朱老师赠送的学习资料,离开了观摩会现场。徒留下老师们满腹的疑问和一个大大的惊叹。太意外了!

这是一节没有答案的提问课!

对于看惯了各式各样好课的老师们来说,“课也能上成这样?”确实有点难以接受。

一节课都在不断发问、学习怎么发问的学生,笔者感觉他们还是挺适应的。不适应的可能是我们老师自己。

现在该我们老师也来发问了。不知您习不习惯这样做?愿不愿意这样做?

我这里先“抛砖”,希望引出老师们更多的“玉”来。

我想问:

史宁中教授指出:“刻画时间是人类迄今为止构建的最为重要的数学模型,其效能几乎可以与火的使用、与文字的发明、与自然数的发明相媲美。”年、月、日是如何刻画时间的?学生对此是否应该有相当鲜明的体验和感悟?

与上面这个问题密切关联的,与时、分、秒相比,年、月、日作为十分常用的更大的时间计量单位,建立相应的时间感(量感)应该特别重要,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相关的体验活动?是否应该在找寻参照物,设计参照物之间变化关系的活动上有所作为?

问题的质量有高低,如何引导学生区辨“好问题”和“差问题”?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如何引领学生从“多问”走向“善问”?

问题也是有关联的,如何引领学生从单个的问题走向对“问题链”的构建呢?

提出问题当然重要,但我们是不会满足于仅仅提出问题的。追寻问题的解决或许才是我们学习不止、探问不止的不竭动力。那么,这节课应该是一个开始,是朱老师为我们吹响的问题课集结号。提问课之后呢?后续跟进的动作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实践下去。

让问题在课堂里飘荡!

让学生提问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猜你喜欢

整理笔者老师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整理“房间”
性能相差达32%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