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025对不良孕产史夫妇中男性染色体异常情况分析
2016-04-08欧阳鲁平费冬梅黄红倩覃旺尚苏景玉郑陈光
欧阳鲁平,费冬梅,黄红倩,覃旺尚,苏景玉,郑陈光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产医院,南宁530003)
3 025对不良孕产史夫妇中男性染色体异常情况分析
欧阳鲁平,费冬梅,黄红倩,覃旺尚,苏景玉,郑陈光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产医院,南宁530003)
目的分析不良孕产史夫妇中男性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选择3 025对(共6 050例患者)不良孕产史夫妇,抽取空腹外周血2 mL行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6 05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840例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3.8%,其中男性染色体异常390例,异常检出率12.8%,低于女性异常检出率14.8%,P<0.05。男性染色体异常临床表现为女方习惯性流产或胚胎停育239例、染色体异常儿孕产史13例,畸胎史31例;先天性疾病患儿生育史8例、死胎死产7例、早产2例。男性异常染色体中,59例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分别为染色体平衡易位40例、罗伯逊易位13例、染色体倒位2例、染色体重复3、染色体缺失1例;36例存在性染色体异常,分别为超雄或超雌4例、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或超雌嵌合型15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3例、Y染色体倒位14例;316例存在染色体多态,分别为9号染色体倒位34例,1号、9号、16号和Y染色体次缢痕增加230例,染色体随体柄增加30例,染色体随体增加13例,染色体着丝粒异染色质增加9例。结论不良孕产史夫妇中男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比例较高,可能与染色体多态性有关。
不良孕产史;性染色体;男性;染色体多态性
存在不良孕产史的人群是生殖健康遗传咨询的重要对象。引起不良孕产史的病因十分复杂,除与子宫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外,也与染色体异常有关[1]。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们分析了3 025对不良孕产史夫妇男性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异常核型分布,旨在为优生遗传咨询提供临床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优生遗传门诊就诊的3 025对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共6 050例,年龄20~50岁,平均27.5岁。临床表现包括习惯性流产、胚胎停育、死胎死产、畸胎史、先天性疾病患儿生育史、染色体异常儿孕产史、早产史。
1.2染色体异常检测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6 050例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后接种于5 mL淋巴细胞培养液,37 ℃培养68 h后收获、制片,采用染色体分析仪分析染色体异常情况,对染色体异常的男性患者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每例至少分析5个核型,计数至少20个中期分裂相,嵌合体异常者则加倍计数分析。
2 结果
2.1染色体异常情况6 05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840例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3.8%,其中男性染色体异常390例,异常检出率12.8%,低于女性异常检出率14.8%,P<0.05。390例男性染色体异常中临床表现为女方习惯性流产或胚胎停育239例、染色体异常儿孕产史13例、畸胎史31例;先天性疾病患儿生育史8例、死胎死产7例、早产2例。
2.2男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结果390例男性染色体异常患者中,59例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分别为染色体平衡易位40例、罗伯逊易位13例、染色体倒位2例、染色体重复3例、染色体缺失1例;36例存在性染色体异常,分别为超雄或超雌4例、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或超雌的嵌合型15例、X染色体的结构异常3例、Y染色体倒位14例;316例存在染色体多态,分别为9号染色体倒位34例,1号、9号、16号和Y染色体次缢痕增加230例,染色体随体柄增加30例,染色体随体增加13例,染色体着丝粒异染色质增加9例。
3 讨论
我国普通人群中染色体异常率为0.5%~1.0%,而不良孕产史的患者染色体异常率为2.98%~10.80%[2,3]。夫妇双方任何一方或双方有染色体异常都可能导致不良孕产史,染色体的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易位、倒位和缺失等)。本研究中,女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可能原因为男性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可产生携带有平衡易位的精子,但正常精子可经过选择,而女性卵子数量有限,故女性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4]。
染色体平衡易位是不良孕产史的主要遗传因素之一[5]。本研究中有53例平衡易位的夫妇中19例后代或孕期发现胎儿染色体为平衡易位,有5例胎儿染色体为部分单体或部分三体,存在不良孕产史的染色体易位携带者均应遗传咨询,采取适当的产前诊断技术进行确诊[6]。染色体臂间倒位产生的部分重复和缺失,胚胎可发育至孕中期后才能被超声检查或染色体检查发现;但臂内倒位产生的异常染色体,因其不含着丝粒或含双着丝粒,通常会在孕早期被自然淘汰。本研究中13例常染色体倒位(不包含9号倒位)患者中,5例于孕早期流产,8例于孕中期行有创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都与父母相同,并未发现部分重复和缺失的患儿。36例性染色体异常有4例为超雄或超雌,女方均表现为自然流产或胎停育。15例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或超雌的嵌合型,其中1例45,X/46,XX的孕妇于7个月因胎膜早破早产,1例45,X/46,XX生育一智力低下男孩,其余13例均表现为不良孕产史或胚胎停育。3例为X 染色体的结构异常。14例为Y染色体倒位,其中12例胎儿核型显示Y染色体倒位,可鉴定为父源性,另2例为女方稽留流产和腹积水儿引产史,是否与Y染色体倒位有关有待考查。
染色体多态性是生物种内个体之间的正常变异, 目前有关研究显示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方面有着密切相关,如容易导致反复性流产,胚胎停育等[7,8]。次缢痕增加是由于染色体异染色质区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增加,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影响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联会,产生非整倍体配子而发生流产,或染色体不平衡的配子因不能受精而引起不孕不育。Y染色体次溢痕增加导致流产的原因可能是Y染色体异染色质区过多重复的DN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影响与X染色体的联会配对,造成有丝分裂错误,继而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而导致胚胎停育或流产[9]。对于另外的12例D组(13、14、15)与G组(21、22)染色体随体柄增加、随体增加、着丝粒异染色质增加,产生的影响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多态性造成同源染色体配对困难,影响细胞分裂,使胚胎发育异常而致流产、胚胎停育或不育等。刘念等[10]研究显示,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有关。臂间倒位在不良孕产史者中较常见,人群发生率约为1.0%[11]。以往9号染色体倒位被认为不会产生遗传效应。本研究中检测出12例46,XY,9号染色体倒位(p12q13),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虽然没有遗传物质丢失,但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孕妇流产。罗丽娜等[12]提出应分析9号染色体倒位断裂点如位于q12的异染色质区内(次缢痕区),其遗传效应具有稳定性及家族性; 9号染色体倒位断裂点如位于 q12 远端的异染色质区外,应为结构异常,可能导致不良孕产史。
[1] 杨晓,朱丽娜,马宁,等.200对不良孕产史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957-4960.
[2] 胡小梅,刘高峰.皖北地区637对不良孕产史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30(5):638-639.
[3] 厉荣玉,汤兴丽,陈京,等.皖南地区1009例不良孕产史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2,29(2):236-237.
[4] 宋华芹,岳文芳,赵英伟,等.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7),1532-1544.
[5] 董动丽,任晨春,张海霞,等.1169对不良孕产史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8):5572-5574.
[6] 欧阳鲁平,陈少科,刘天盛,等.遗传咨询夫妇与产前诊断胎儿的染色体罗伯逊易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12):830-831.
[7] Akbas H, Isi H, Oral D, et al. Chromosome heteromorphisms are more frequent in couples with recurrent abortions[J]. Genet Mol Res, 2012,11(4):3847-3851.
[8] Caglayan AO, Ozyazgan I,Demiryilmaz F, et al. Are heterochromatin polymorphism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J]. J Obstet Gynaeeol Res, 2010,36(4):774-776.
[9] 王桂玲,任春娥,姜爱芳.染色体多态性 qh+与临床生殖异常关系的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3):198-200.
[10] 刘念,阎烔,宋婕萍,等.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75-77.
[11] 韩晶.850例遗传咨询者染色体核型分析[J].检验医学,2013,28(1):44-46.
[12] 罗丽娜,朱心智,丘云,等.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良孕产史关系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8):39-47.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I09B04)。
郑陈光(E-mail: Piger561220@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18.024
R714.21
B
1002-266X(2016)18-0066-02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