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读感悟,让学生常在学习状态

2016-04-08严晓君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考

严晓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于是,书声琅琅、小手直举成了衡量优秀课堂的重要标准。在课堂中,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由疑而思,顺着预设的步骤稳步前行。这样的阅读感悟,多了教师的思想痕迹,少了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获得、自我成长的快乐。而且,过于完美的认知只会让学生自叹不如,望而却步,渐渐失去参与学习的信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情境、一点提示、一条线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辨析,发现文本的表达方式,触发内心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一、鼓励大胆表达

初读课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维尚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时,如果教师直接进入段章的阅读赏析,只会让学生处于思维混乱、理解吃力的状态,也必然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状态,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是零散、琐碎的。这样的学习,显然不能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所以,在表达之前,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在预习时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出相应时间。读书,需要一个宽松的氛围,贵在自悟自得。陶渊明这样形容自己读书时所获的快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我平时)爱好读书,但是不过分寻求其中那些深奥的解释,往往对书中意义有所体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其实,每个学生在阅读一段文字后,就会对文字产生独特的感悟。

搜索《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非常欣赏孙双金老师在设计这一课时所体现出来的课堂主导能力。课堂伊始,孙老师让学生自读自画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走的句子。交流前,他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肯定,并寄予更多期待:“我很高兴地看到有同学找了两处,有同学找了三处。要找到更多的句子,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不光要仔细读,还要动脑筋想……同桌的可以互相对一对,如果找的是同一处,那你们就是所见略同的英雄;如果你找的同桌没画出来,或者同桌画的你没发现,要看看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他们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个个都会积极进入真实、主动的学习状态。

在讨论“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问题时,孙老师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做记号,并在相关句子旁边写出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他又提醒每个小组要选一个记录员,记录员只需记一个关键词。这样,通过反复走进文本,学生充分阅读、思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学生读有方向,学有方法,始终兴味盎然。孙老师这样润物无声的鼓励、指导和引领,正契合了教育家叶圣陶说的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

二、汇聚点滴想法

当教师不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真正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他们就会对文本产生越来越真切的感受,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入,感受也会渐渐走向深刻。这时,学生就会成为一个个探索者,而不是被教师限制思维的、用同一种思维方式思考、用同样的语言表达的附和者。

当然,这种放手并不是放任,如果全班学生始终处于同一认知平台,那就无法实现阅读能力的再提升。杨再隋教授认为,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需要学生自读、自悟,但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导。

我们时常会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在答题时思路打不开、要点答不全,甚至回答不到点子上,其实产生这一症结的根源还在课堂。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但凡学生说的有道理,哪怕是一点点,都会得到“你真棒”“真会动脑筋”“掌声送给他”这样的夸赞话语,甚至更有“你对课文的认识太完美了”“你是作者的知音”等这样的语句。在这样的肯定中,极易满足的孩子们还会再思考、再倾听别人的见解吗?如果他飘飘然自我陶醉的话,怕是连教师接下来归纳总结的话都听不进去了。

所以,正确对待学生的点滴发现,不漠视、不夸大,运用教学智慧巧妙汇聚散落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点滴想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做对了,还可以再前进。这样,他们才会始终保持学习者和倾听者的热情,积极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时,学生在面对“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没能留住水?”这两个问题时,有可能一下子不能说出完整答案,这时,教师应给予适当肯定后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把这些原因连起来怎么说?老师给你适当的关联词语,你能说得更通顺一些吗?”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和启发,会让学生读得更投入、学得更用心,收获也更大。

三、培养思辨精神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在认识上出现某种偏差也很正常。面对学生的认知偏差,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者讥讽挖苦,而要善于将这个“绣球”抛给学生自己或者其他学生,让大家在积极思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认识。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泉映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享有盛誉”时,先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个词语,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写完后,这位教师组织大家评议两位学生写的字:“看了他们写的‘誉’字,你想给点建议吗?”台下小手如林。我想,教师的任何分析说教都不如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回想自己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只是在出示“誉”字后比画了几下,告诉学生要注意哪些笔画,结果在课堂练习时,多数学生都想不起“誉”字怎么写,少数写出来的也没有注意到我提醒的要点。

对生字书写的指导如此,对课文的学习亦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教学《海伦·凯勒》(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有的学生这样认为:“海伦·凯勒脾气暴躁,而且脾气越来越坏,就像现在某些学习不好、乐于搞恶作剧的学生一样,怎么能成为伟人呢?”面对这样的观点,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顺着这位学生的话题,列举了生活中的几个例子,然后话题一转:“那有没有特殊情况呢?”学生们列举了如童第周奋起直追、爱迪生发明电灯等例子。当我们正平等交流、互相启发时,刚才那位学生突然举手说:“海伦·凯勒没有像普通人一样放弃自己,而是用心去爱生活、爱身边的人,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这是不是平凡人和伟人的区别啊?”大家哈哈大笑,我给学生推荐了贝多芬耳聋依然创作、勾践卧薪尝胆重建家园的故事,让他们感受到只要努力,就有希望的道理。

这样的自由思辨,能够很好地暴露学生认知的局限,也便于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最终形成共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辨能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探究、主动构建,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思考
以预算为前提的成本考核体系的创建与思考
试论加强民生资金审计的若干思考
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点思考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一些思考
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