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月”为媒,走进散文意境

2016-04-19金建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望月外甥宁静

金建霞

散文追求的是“形”散“神”不散,而这里的“神”更多的是指散文的意境。在《望月》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着重以“月”为媒,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散文意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一、谈月,营造安详的内心世界

1.师生品析,感受月光清冽

师:作者望月,他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月亮?

(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生:作者眼中的月亮是银色的,他感受到的是月色的柔和、夜晚的静谧。

生:作者看到的月亮特别皎洁,“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这两个词就是最好的说明。

2.师生共读,感悟内心宁静

(缓慢读“夜深人静,你一个人站在甲板上……”一节,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缓慢一点,为什么要读出轻柔的感觉呢?

生:因为这夜晚的月色非常安详,非常宁静……

生:这夜晚的月色很美,作者不想打破这特有的宁静,所以要慢慢地读。

师:是的,其实在作者眼中,这月色是洋溢着生命的。(再次示范朗读)当你听到这里,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

生:我感受到了安详、安静、宁静……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是安详的。

师:是的,只有内心安详,才能描写出月光的清冽。这是作者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境由心生”。

笔者通过缓慢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悟到了夜晚月色的宁静,从而逐步认识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境由心生,通过营造安详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景色的描述,实现了意境的呈现。

二、移情,融合“我”与“物”的意境

月是夜晚的月,心是作者的心,只有把作者的心情通过具象表现出来,才能实现“物”“我”的融合。

(生默诵课文中的诗句)

师:同学们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师:这些情,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来表达的?

(各小组诵读句子。师这样引导学生:虽然实际上,月亮与作者的距离很远,但是作者感觉与月亮很近,与亲人却很远,这种心灵的距离,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如“月近人”就是最好的说明。)

教师只是搭建平台,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找到月亮与作者心里相同情感的意象。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的“白玉盘”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中的“明月光”与“地上霜”则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而这种思念却与霜一样冰冷。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中的“半轮”,表面上写的是月亮,实际上说诗人的情感也是不完全的。

……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笔者采取了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方法。

师:月是残缺的,心也是残缺的吗?如果这句诗说成“峨眉山月白玉盘”,感觉会怎么样?

(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样的景色,同样的满月,为什么在李白的心中是美好的,在苏东坡笔下却是充满离别伤感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

师:虽然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钟爱的描写对象,但他们却不是在单纯写月亮,而是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对月亮的描写也往往随着诗人的心境变化而变化……

“物我两化”表面上看是“物”是“物”,“我”是“我”,二者没有关系,其实“物我两化”更多的是为“物我两忘”作准备,因为“物我两化”更多地体现了“我”,“物”仅仅是“我”的载体。这是与作者对话,进入散文意境的必然途径。

三、幻化,生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课文中,小外甥的样子非常机灵、聪明,而这恰恰是作者情感变化的源泉。笔者在此处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转换角色,用作者的情感去体验、感悟。引导发现:从“这是明亮的眼睛”一句中可以看出月亮与小外甥的眼睛都是明亮的;月亮是圆的,而小外甥睁大的眼睛也是圆的;月亮困了,也和小外甥一样困了。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有生命的,是有情感的,是与自己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课文中,通过对比月亮的明暗、圆缺等,作者把月亮与小外甥融在一起,看似无心,实则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散文“物我两忘”的意境。

师:我们来读一读,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外甥,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非常聪明、可爱,喜欢幻想……

师:读读课文,说说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发现。

生:“又仰起头凝望着……”这一句……

师:这一句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小外甥会观察。

师:对,只有他爱观察,善于思考,甚至还有一点爱幻想,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天空悬挂的永远是那一轮明月,可是小外甥却……这个发现令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师生齐读)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从表面上看,小外甥的出现与文本内容关系不大,其实这仅仅是形式上的“散”。实际上,小外甥的“幻想”是作者进一步联想的关键,最终令作者“情动而辞发”。“像眼睛,天的眼睛”虽然是瞬间直觉,却是“物我两忘”的诗境,是散文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彰显“自我”存在的同时,更体现了小外甥那种童年的想象。

散文意境的生成,虽然有很多偶然性,但是作为教师却需要更好地引导。

师:月亮只有一个,但是在不同人的眼中为何是不同的呢?

生: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乃至当时心中的感受不同。

师: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虽然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在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月亮。而这篇散文最精彩的一点就是做好倾听,实现小外甥心中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相融,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让读者最终走进赵丽宏笔下的意境。

由于文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对月亮,乃至对散文特性的认识都较为肤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月”,理解散文的“神”,教师有必要通过补充资料来构建关于“月”的文化视界。

师:(投影显示《月光男孩》画面)这是丹麦的月亮,你们看看,这是根据月亮的什么特点想象出来的呢?

生:老师,月亮的倒影与小男孩的性格一样,十分调皮。

师:(投影显示《月亮的味道》插图)这个世界有多少双眼睛,就有多少个月亮。现在,你们好好想想,自己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你有什么小心思、小秘密可以寄托在月亮上呢?

生:月亮是圆圆的,它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为夜里的人照明……

生:月亮是一个盘子,可以装很多双“眼睛”。

生:月亮是一张光盘,寄托了我很多童年的回忆。

师:是的,望月不仅仅是望月,更多的是“望”自己的心,是找到月与心之间的联系,实现物我相融。其实,望月、望桥、望水,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自己内心的寄托。

“月”仅仅是一个媒介、一个载体,内心的“我”才是散文意境体现的根本。本文从作者所望,到诗人所望,再到小外甥所望,最终达到“月我相融”的境界,这当中既有实在的意象,又有虚拟的意境,让我们找到了学生打开散文意境之门的钥匙。

猜你喜欢

望月外甥宁静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宁静之宅
清供、望月
《巷口的宁静》
望月怀远
6岁外甥难倒我了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磕头
六岁外甥难倒我了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