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在方圆之间
2016-04-08宋显庆
◇宋显庆
数学,教、育在方圆之间
◇宋显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很喜欢这段文字,因为它把我们的数学教育描绘得实在太完美了,它也成为我教育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
“育人为本”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新常态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改变数学教育重“教”轻“育”的现象,应该在方圆之间取舍有道、游刃有余。课堂上,教师的任务绝不只是把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是载体,“教”是手段、方法,其最终目标是育人。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数学思维的渗透,实现数学知识教学与数学素养发展的和谐统一;要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中探究的乐趣、思维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获取数学学习的高峰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数学教育中,学生不应是一个学习的“工具”,数学教育应以学会理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作脊梁。“学会理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外在的给予,学习不只是简单将知识由外到内传递的过程,也不是复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基于数学素养发展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师在一旁提供帮助与建议,减去直接的命令或指挥,加上更多的对话与分享。要尽量让学生在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在不断经历这样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感受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所带来的成功的体验与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种珍贵的经历也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感受该怎样思考并学会理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因数学学习所获得的愉悦感受和积极体验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需要体现数学教育的方圆之道。方,是规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是变通,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数学教育亦是如此,该教则教,当育则育,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两者和谐统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融合中做到无痕的境界,数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以体现并加以落实,学生才能持续发展、健康成长。
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了人生的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做事只是顺着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对所做之事并不了解其意义所在;功利境界,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主要是利己;道德境界,了解到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能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天地境界,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就是现在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作为数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亦会遭遇或经历这四重境界,当我们把数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把为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时,我想我们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