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4-07孙结才赵建国

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孙结才++赵建国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学教育欲使其培养对象在应对法律职业化、市场化挑战的过程中能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法科毕业生与法律职业无缝对接,坚持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导向是关键。通过梳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现状,发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职业导向和实践导向不足的问题。有鉴于此,提出了通过科学定位法学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科学规划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科学设计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三个方面来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法律人才;职业导向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1009806

应用型高校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事关其法学教育“如何培养法律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法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了一大批法律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但是,应用型高校的法学教育质量还不能很好匹配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职业导向和实践导向不足的问题,导致其培养的法律人才不能很好地与法律职业无缝对接。为此,2011年底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国家层面的实施方案。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色,贯彻落实上述方案精神,开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是需要认真思考与深入研究的。本文在梳理了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科学定位法学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科学规划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科学设计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三个方面来构建应用型高校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1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现状

据麦克思近几年出版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专业属于“失业量大、就业率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被其列入红牌专业一类。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纵然有市场对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与法律本科招生规模盲目扩大之间脱节的问题,但在应对法律职业化、市场化挑战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深思。面对这一现状,国家层面和各高校特别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就法学教育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教育部、中央政法委于2011年12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3年启动了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各高校也据此展开了各种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尝试。但由于过去我国的法学教育大都只注重部门法理论知识的传授,欠缺对法科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关注,传统的法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现象,导致了我国当前应用型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存在职业导向和实践导向不足的问题,法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法科毕业生难以与法律职业无缝对接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1]。

就铜陵学院而言,法学本科专业是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的新增本科专业,自2005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铜陵学院根据法学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创新,主要做法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强化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增设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增加了培养法律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拓宽了法律实训课,做实了法律专业实践课;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尝试启发式、案例式、诊所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试图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所需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应该说,上述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公务员考试录取率明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但这些做法还没完全理顺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找到法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链接机制,培养对象也就很难达到与法律职业的无缝对接。究其原因主要有4点:一是法学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定位不够准确。现行的法学教育侧重从各个部门法的角度传授理论知识,欠缺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特定法律职业人员综合应用法律处理法律事务的职业技能的关注,同时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脱节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导致了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欠缺职业导向和实践导向,法科毕业生难以与法律职业无缝对接;二是法学教育应以法律职业为导向、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职业法律人才到底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伦理素养待需进一步梳理;三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深度衔接的顶层设计不够科学,链接法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四是职业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成效评价机制等还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2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导向不明的问题。铜陵学院作为一所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法学人才和如何培养法学人才,应该从“社会需求中寻找培养学生的依据,从市场的需要里发现教育的真谛”。通过广泛调研、大量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了解到,未来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法律理论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构建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 这是法学教育契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到了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因此可以说,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打造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所作出的宏大战略部署。地方本科高校的法学教育要想很好地应对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构建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其必然要求。

2) 这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毫无疑问应着眼于市场,培养为市场所真正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律人才培养要以法律职业为导向,将法科学生融入法律职业实践中来培养。开展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是要以法律职业为导向,通过强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来培养打造具有一定职业能力、适应法律职业需求的示范应用型法律人才。

3) 这是法律职业自身的内在要求。法律职业是基于社会结构内在功能演绎而出的,它不仅与作为社会根基的公平正义紧密攸关,更是实现个人权利的重要保障机制;它不仅能从法律上处置公民的人身和财产,甚至能从法律上来处分人的生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法律处分不是也不能机械地根据法律条文,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处分主体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法律职业并不是一个机械化的权力运行过程,其离不开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2]。因而法学教育也就不能只是专注于法律专业知识的教育,也应关注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与职业伦理的培养。法律职业作为一门必须经过特殊训练的职业,这种职业不仅需要执业主体精通法律知识,也需要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和高超的职业伦理。这一特殊性就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以法律职业为导向,在教育过程中融专业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职业技能教育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于一体[3]。

第1期孙结才赵建国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教学研究2016

4) 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法学教育的法律职业导向,是改善法科学生目前的就业窘境、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学教育,不能无视法律职业已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仅成为“象牙塔”里的一门艺术。当下的法律职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不单是要熟悉法律专业知识,更需要其具有分析和处理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和案件的职业能力[4]。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科学生是否具有足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抓住就业机会,能否在法律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3.1科学定位法学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学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学界看法不一。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教育培养的“法律人”,应聚法律认知能力、法律思辨能力和纠纷化解能力于一身。这种“法律人”的培养,要以法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法律职业为导向,把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于一体。一个真正的法律人,首先要拥有丰富的法律专业基础知识,但仅仅是学习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并不能给法科学生提供其职业能力所需的全部养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法科学生,大都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寻找符合自身定位的法律职业,以便实现其职业理想。而随着法律职业的日趋专业化和精细化,对法律工作者的职业能力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法科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能否获得就业的机会,能否在法律职业上取得成功。我国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面临职业导向不足的问题,不能适应市场对职业法律人的需要。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职业教育,以法律职业为导向建立法律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链接机制,打造法律基础知识扎实、法律职业技能娴熟、法律职业伦理高尚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科毕业生与法律职业的无缝对接[5]。

3.2科学规划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创新能力和法律职业的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以法科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同步提高为目标,以职业法律人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中心来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让法科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职业技能教育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统一的立体性人才培养模式。在法律人才培养中要贯彻落实好这一模式,关键是要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指针,科学规划好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铜陵学院在制订和实施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做法是:在认真做好“三个调查”的基础上,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三大特点”,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特性”,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上“三个协调”。即通过认真开展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和行业的深入调查,摸清市场对法律职业人的需求情况;通过开设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加强职业伦理、职业认知与职业技能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强化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来实现培养对象在学历教育、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的协调统一。真正实现融法律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于一体,实现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强调理论教学服务于法律实务的需要,应用型特点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的组织以职业法律人必备的知识、能力和伦理素养为中心来确立[6]。

3.3科学设计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1) 坚持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引领。通过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尽快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定向、定点、定位、定心的“四定“问题。即帮助学生尽早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选择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范围,确立自身的职业定位,保持良好平稳的心态,朝着自身的目标和理想有序迈进[7]。从新生入校第一天就开始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根据不同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大一新生,主要是由院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骨干教师和往届优秀毕业生通过举办讲座、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了解自我,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初步了解自己现时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引发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对大二学生,通过聘请行业实务专家讲课,老师、辅导员咨询答疑,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进一步思考和修正自身的职业规划,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意向摸底登记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谋划职业资格考试类别选择的辅导;对大三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经验交流会、组织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等方式有目的地督促其养成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专业素质,提升职业修养;对大四学生,主要对其进行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辅导,鼓励其参加各类资格考试,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2) 坚持以社会需求和法律职业为导向。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之下,必须以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提出的能力素质为基点,必须把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评价作为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科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社会需求贴近的紧密度、在人才市场的认同度和对职场的适应度。为此,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市场需求,广纳各方资源共同参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近年来,铜陵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设计时,在充分发挥校院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最终将法学专业方向确立为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的民商法方向、法务会计方向、经济法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评价为主,持开放性、市场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始终以“紧密度”、“认同度”和“适应度”的理念来指导面向社会职业需求定位的人才培养工作,使社会需求导向体现在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贯穿学院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主线,有力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法学教育,虽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但因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适应法律职业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历教育和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要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搭建能兼顾法学本科学历教育和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平台,即在法学本科学历教育中搭建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学历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得以拓展,以此来使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得以优化。为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增设了法律就业指导课,增加了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课,拓宽了法律实训课,做实了法律专业实践课。

3) 坚持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为此,实施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要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把体现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要求的科学的、先进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坚持“务实整合、强化实践、注重应用、勇于创新、力求突破、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建立起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基本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相结合的合理课程体系结构,以利于学生基础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事关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为此,铜陵学院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广泛采用并积极优化案例教学法,积极探索情景教学模式,运用角色扮演法。在法律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来搭建起抽象理论和现实问题间的桥梁,并在案例选择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在具体运用中,要求教师精心组织、细心体验案例,巧妙提问、积极讨论案例,善于总结、准确点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情景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法是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延伸,铜陵学院已在一些法律专业课程中积极探索运用。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虚拟公司、虚拟政府监管部门、庭审现场等教学内容以动漫方式展示,构建起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情景下,扮演公司设立人、公司高管、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角色来体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角色扮演法将相对枯燥的程序规范、专业术语演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使教学对象通过角色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从而锻炼培养对象的学用结合能力,以便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轻松自如的进入“角色”[8]。

4) 坚持以积极申报与建设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为切入点。“本科教学工程”是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通过该举措的实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涵盖了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领域,内涵丰富,针对性、可操作性强,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去抓住教学工作的重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围绕培养打造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法学院以积极申报和建设上述质量工程项目为切入点,成功获得并实施了省级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项目、省级法学示范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省级经济法精品资源开放课程、省级税法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改项目等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一系列的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并努力使这些“本科教学工程”成为法学院教育思想观念得以转变、质量意识得以提升、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旗帜工程,成为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和丰富载体,成为法学院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验基地和创新基地[9]。

5) 坚持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育人,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这就要求在开展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时,应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的拓展、实验实训教学的优化、专业实习改革的深化,来建立起多渠道、多途径、内外结合、持续不断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来落实培养应用性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铜陵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打造了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并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即专业课老师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实务部门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法律职业训练,实现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衔接;通过积极申报和努力建设,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研究平台;通过与相关单位的广泛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优化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成效评价机制,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通过强化实践环节的指导,加强专业技能实战训练,让学生在各种实训中真正提高自己。

6) 坚持以建立和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和成效评价机制为着力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和成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此,法学院高度重视建立和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和成效评价机制,并以此作为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1)强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控制,实施多角度质量管理和评价。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自评、教研室主任及同行相互测评、教学督导专家督教、领导及实习单位评教等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多维管理;(2)建立上下游、内外部结合的法律人才需求、法律人才质量、法律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来征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法律人才培养中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水平提高的建议;(3)建立教、学、考和谐统一的“四化”成效评价体系,即在考核目标上坚持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坚持多样化、在考核方式上坚持灵活化、在考核评价上坚持个性化。在考核内容设计方面,理论与实践、学科与职业、基础与拔高、记忆与分析兼顾;在考核形式使用方面,秉持考试与考查、笔试与面试并重;在考核阶段上,坚持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4)坚持以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通过率作为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必要结果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申天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革新与对策建议[J].高校教育管理,2014,(4)::8889.

[2] 周祖成.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要以法律职业为导向[EB/OL].(20120711)[20140830].http://www.legalinfo.gov.cn/index/content/201207/11/content_3698150.htm?node=7879.

[3] 郝艳兵.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路径——以应用法学学科为视角[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364.

[4] 陈永福. 法学人才市场化与职业化的实现路径[J].教学研究,2013,(4):4547.

[5] 夏明忠.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与技能有机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0609,(8).

[6] 蒋后强,章晓明.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2):35.

[7] 彭剑峰.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3):2122.

[8] 崔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行政法学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031.

[9] 周世中.应用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与能力培养机制探索——“应用法学专业‘需求导向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成果之一[J].高教论坛,2008,(5):3335.

AbstractThe legal educ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t to cultivate the object in because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and market challenges to adapt to market demand,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 graduates and legal professional seamless docking,adhere to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vocational guidance are the key. 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tal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China is found,an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general problem of vocation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In view of thi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hree aspects:the top level design,the scientific design of the professional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planning,the specific path of scientific planning,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oriented talents,and the specific path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al model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s;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training model.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SWOT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