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解与融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反思

2016-04-04

关键词: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方 鑫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漳州 363000)



消解与融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反思

方鑫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新型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问题就是城市融入问题,存在着户籍制度壁垒、社会保障缺失、人力资本薄弱、身份认同缺位等困境,需要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就业创业环境、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等举措加以解决。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继续深入探寻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原因,并创新解决问题的路径,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市民化;路径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新生代农民工”,要求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2014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序推进、逐步实现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市民化[1]。然而,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受制于社会、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陷入“半城市化”状态,成为“边缘化”群体,缺乏实质性转化。因此,在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应努力消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实困境,促进社会融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政府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年轻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业为业的农业户籍人口[2]。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占总量的60%左右[3]。当下,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力量和准市民阶层,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市,将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一个出生年代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概念。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是城市融入意愿强烈,不愿回归农村。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被冠以“农民”二字,但大部分没有从事过农业活动,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对农业生产缺乏起码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不习惯于农村生活,甚至持抵触的态度。他们普遍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希望能努力改变自身以适应城市样态和节奏,渴望融入城市,在城市扎根,真正成为“城市人”。

二是文化水平整体提升,再教育意识较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并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或中专以上的教育,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整体文化程度有所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我国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4]。同时,他们有着较强的再教育意识,希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5]。

三是职业期望值较高,吃苦耐劳精神较差。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已从生存型向生活型转变,他们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抱负,期待有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成为企业管理者或技术能手,更有一部分人希望有机会进行自主创业,实现融入城市的梦想。然而,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嫌苦怕累,以至于不能安心工作。

四是自我意识增强,但心理较为脆弱敏感。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他们注重个性发展,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获得与市民平等的权利。当发生劳动纠纷时,他们维权意识明显增强,试图依靠法律手段和政府力量来维护自身权益。但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他们无法处理好工作、生活、家庭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城市归属感不强,身份定位模糊,巨大的心理落差必然造成心理失衡,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更加脆弱、敏感。

二、现实的抉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分析

当下,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城市社会对他们提出的特珠要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对于实现其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其现实必然。

1.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6]。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对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需要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新生代农民工是有着“城市梦”的一代,他们迫切渴望融入城市[7],但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缺乏应有的理解与认同,他们并未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城市市民,只是成为“在城市打工的农村人”,其身份仍属“农民”。一旦出现工作收入低、生活环境差、发展空间不足、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游离往返。因此,有效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不仅可以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社会融合,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

2.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自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都在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可见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都依赖于农村土地的集中使用。然而,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土地、劳动力闲置,使农业生产无法提高,农村经济无从发展,农民增收无以实现。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所在。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和融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找到更好的出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分割、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多重因素,往往从事城市市民不愿做的“脏、苦、累、险”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利益长期受到忽视和侵害。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发展和壮大,他们有强烈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主张获得公平权利,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如果不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无法满足其各种社会权益诉求,就容易产生社会认同危机甚至引发不满情绪,从而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此外,由于农民工问题而引发的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问题日益突显,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三、矛盾与纠结: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实困境

作为边缘性特征较为明显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政策制度、知识观念、技术能力等诸多困境,这不仅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发展,制约着他们城市融入进程,也对中国城镇化道路及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不利的影响。

1.户籍制度壁垒导致城乡双重绝缘

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农业生产的经验,不会干农活,也不想回到农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消费方式都与城市居民无异,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待遇。然而,户籍难以迁移入城市是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为新市民的现实障碍[8]。他们虽然通过其自身努力,获得职业的变迁和发展,但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和有效的政府管理,其“农民”身份始终无法改变,往往游离于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之外,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教育、就业和住房等社会福利,必然引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不平衡,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发展和城市融入。总之,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壁垒,使新生代农民工既无法回归农村,又不能融入城市,造成双重绝缘,陷入边缘化困境。

2.社会保障缺失导致权益难以维护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消除公民生存后顾之忧,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样,要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关键在于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享有与市民相同的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仍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限制性条件,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关照不足,主要表现在:失业、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普遍缺失,导致其生存风险加大;住房未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造成其生存成本增加;子女教育没有被合理纳入城市教育规划中,无法根本解决上学难问题。正是由于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被隔离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其合法权益难以维护,不得不频繁地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他们一旦失业便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9]。这样既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也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

3.人力资本薄弱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素质高低,不仅是他们能否在城市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他们能否融入城市、转化为市民的重要因素。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需增强,他们还是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对人力资本提出的高要求。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原有的单一、繁重的体力劳动已不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在人力资本结构上实现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化升级。然而,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总体较为薄弱,他们大部分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技术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不足,无法胜任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容易陷入“人力资本薄弱——就业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不足——收入水平偏低”的恶性循环中,从而增加其生活压力,阻碍其城市融入进程,使其市民化进程步履艰难。

4.身份认同缺位导致归属感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于农村,但对农村生活缺乏情感,对农业生产缺乏技能,他们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而是倾向于融入城市,当“城市人”。然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认同“农民工”身份,对自我身份认同处于模糊状态。应该看到,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区别,部分城市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客观认识和包容之心,存在着观念偏见和歧视心理,致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被城市尊重、认可和接纳。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渴望“市民”身份认同,他们主动调整自我、提升自我来适应城市社会,但由于体制限制、观念冲突和自身素质等因素,加大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的文化差异和心理隔阂,他们只能以“过路人”身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导致归属感缺失,极易产生对城市的漠然和隔阂,使他们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而无所适从。

四、消解与融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行路径

当前,在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实困境,就要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充分考察该群体的特殊性,采取具有创新性的、强有力的可行路径去消解多重困境,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发展。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公平机制

应深化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居民在户口管理上的种种社会差别和不公平待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根据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的不同,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具体实施:一是逐步取消城镇和小城市的限制,全面放开户籍管理,鼓励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业、就地落户;二是对于进入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实行以固定住房、稳定职业、合法收入为户口准入条件,只要符合标准就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三是坚决取消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不平等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社会管理格局,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四是建立以街道、社区和中介社会组织为主的服务型管理方式,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在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与市民同等的社会待遇[10],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权益保护力度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险的核心,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问题[11]。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既可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防范生存风险的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又可以强化其身份认同,顺利实现市民化。当前,政府要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特别是对收入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给予应有的关照;要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合法劳动报酬不可侵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严格监管用人单位,确保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实现基本的生存权利平等,避免农民工因伤、因病返贫现象;要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因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应注重养老保险跨地区、跨类型无障碍的对接与转移,可以设立全国统筹的个人帐户,缴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允许不同地区统筹参保,待退休养老地点确定后,再将养老保险划拨到养老金领取地;要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对有一定就业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将其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内,有计划、分步骤地为其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市,就要提升其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政府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投入,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的捐赠,实行专款专用;要建立和健全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以由大中专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设立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科学合理地设置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的培训内容[12],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补偿教育,使他们成为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政府与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培训信息,同时也赋予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专业培训机构的自主权,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13];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责任,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品德教育和守法教育,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素质,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4.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提供就业创业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希望能够稳定就业或自主创业,在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以期融入城市。政府应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就业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自由流动,通过平等竞争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劳动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多措并举,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就业信息的传输与发布,强化就业信息的管理与监督,帮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实现就业创业。同时,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改善就业创业环境的优惠政策,争取银行、信用社等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以资助的形式提供专项货款,在货款、审批等环节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更多的帮扶,让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完全融入城市。

5.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增进社会理解认同

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相互沟通,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应积极组织、广泛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文化宣传,大力弘扬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贡献和模范事迹,善于树立典型,改变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理解和尊重他们。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拓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增强他们与市民的互往,削减彼此之间心灵上、文化上和人格上的差异[14]。同时,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与实际帮助,缓解其心理困惑,提高其耐挫能力,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平等融洽、和谐共存的社会氛围,减少和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改善相互关系,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15]。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EB/OL].(2014-09-30)[2015-1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30/content_9105.htm.

[2]余成跃,姚雪萍.再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J].农村经济,2013(5):107-111.

[3]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5-04-29)[2015-11-1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4]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2015-11-14].http://www.gov.cn/xinwen/2014-05/12/content_2677889.htm.

[5]丁静.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3(1):215-225.

[6]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EB/OL].(2015-01-20)[2015-11-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0/c70731-26417968.html.

[7]王浩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3:49.

[8]朱国芬,李俊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境遇和出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4(6):1-7.

[9]于梦尧,占蕙颖.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调查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2):141-144.

[10] 刘应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12(3):101-103.

[11] 徐冰.城镇化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求实,2013(9):44-46.

[12] 袁文斌,魏丽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13(5):97-101.

[13] 肖凤翔,刘晓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代的挑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3):117-119.

[14] 刘尚洪,马小龙.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路径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4):401-403.

[15] 简新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求是学刊,2011(1):60-63.

[责任编辑:赵秀丽]

中图分类号:D 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6)03-0016-04

收稿日期:2015-11-25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3477S);2014年度漳州市共青团与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2014KY06)。

作者简介:方鑫,男,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