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新生活方式的构建
——以湖北省咸丰县活龙坪乡为例

2016-04-04杨金洲

关键词: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杨金洲, 冷 蓉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新型城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新生活方式的构建
——以湖北省咸丰县活龙坪乡为例

杨金洲, 冷蓉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马克思认为,作为现实的个人,其存在必然要通过劳动、消费、交往、休闲、学习等具体的生活方式来表现。这一思想为我们当今培育新生活方式提供了指南。文章以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构建新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活方式;活龙坪乡

城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经阶段。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完成十三五的动力,作为建构新文明形态的重大举措。新型城镇化正在全国推开。而新型城镇化摒弃了“以物为本”的旧理念,强调以人为核心,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必然引起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生活方式的确立。文章试图从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关联的角度研究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以期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活龙坪乡构建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对人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具体包括了劳动、消费、交往和休闲等内容。马克思认为生活方式不仅仅是我们谋生的方式,还是人们表现自己生活的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1]147。总之,生活方式是作为主体的人体现自身的本质和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型城镇化就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运动。

1.何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道路不断探索的基础之上,是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而言,传统城镇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外延扩张为特点,以外部需求为牵引,以物资资本大量消耗做驱动力,是高成本、低效益”[2]15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综合学界的观点,新型城镇化可以这样对其定义: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统筹起来,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同时强调科学发展,倡导绿色、低碳发展。

2.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城镇化进程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构建新生活方式的时代意义凸显出来。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的个人的生存样态与活动方式,一定意义上可以展现出主体的本质与自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生活质量越高,就证明主体越全面地占有自身的本质,越充分地展现生命活动的精彩,从而把握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里所指的新生活方式是一种有助于人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它不仅表现为个人生活内涵的丰富,更表现为个人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提升自己,全面地发展自身的潜能,并着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全面地建构自身的社会性。而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新生活方式,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意义重大。

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活龙坪乡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活龙坪乡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西北部,属于渝鄂交界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人口为主,全乡人口近4万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活龙坪。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以集镇建设为重点,依托集镇推进城镇化建设。由于集镇居民对新型城镇化感受最为深切,所以我们以活龙坪居民为主要对象,探究新型城镇化对活龙坪集镇居民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1.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对人的劳动状况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劳动,即生产方式,也即谋生的方式,“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1]。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对人劳动的影响表现在人们改变了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方式,劳动方式趋向多样化,从事服务业、建筑业的人口逐渐增多。在随机抽取的95个调查对象中,从事与农业无关的企业、服务业的有43人,占到了45.26%。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人口有一半是在近五年来才从种植业转到服务业部门。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集镇就业容纳能力有限,外出务工人员逐渐上升,外出打工也成了居民劳动方式的重要方面。但总的来看,活龙坪乡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即使是居住在集镇的居民有的仍然在农村保留了农业生产。

2.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对人的消费状况的影响

消费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体现。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对人的消费状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在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逐渐减少,子女教育类支出占主要方面。调查显示,子女教育支出占45.26%,食品支出占7.3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模式开始改变,教育消费支出比例逐渐增加。其次,消费方式日趋多样。活龙坪乡交通条件的相对改善,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居民消费创造了条件,很多居民开始尝试新的消费方式,比如选择电视、智能手机和电脑购物,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消费方式。

3.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对人的交往状况的影响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必然会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社会交往。交往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交往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近年来,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活龙坪乡集镇居民在交往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交往内容上,经济交往构成交往的主要内容。随着集镇规模不断扩大,活龙坪作为全乡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经济往来频繁。同时,活龙坪乡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交往也构成了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交往的途径上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在农村的熟人社会里,人们的交往是在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单一的乡邻关系,是面对面的交往。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居民的交往方式趋向多样化。与此同时,商品经济引起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逐渐突破了地域的局限。

4.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对人的休闲状况的影响

居民的休闲构成其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休闲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为人的潜能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休闲时间是指除工作时间段以外用于人休闲放松以便恢复脑力和体力的其他时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民从农村搬到集镇,改变了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方式,把人从土地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休闲时间逐渐增多。同时,居民休闲活动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多样。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推动了活龙坪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了居民平时的业余生活。在闲暇之余,居民除了传统的休闲活动,即串门聊天、看电视、上网之外,还参加集镇的文体活动,如广场舞、篮球比赛等活动。另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选择自驾出游的家庭也逐渐增多。这都极大丰富了活龙坪乡集镇居民的业余生活。

三、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农民转化为市民、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中,人的生活方式势必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透过这些生活方式变化的背后,笔者发现在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关问题,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构建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人民幸福,就有必要正视和思考这些问题。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低

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应地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反之,经济发展的不足也会制约甚至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开展。总的来说,活龙坪乡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就是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首先,产业发展落后。活龙坪乡在产业分布上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仍属于传统类型,机器设备使用率低,距离农业现代化之路仍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工业方面,活龙坪乡目前仅有几个小型工厂,缺乏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商业和服务业上,行业类型较为单一,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不足,直接导致活龙坪乡难以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为了解决生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造成田园荒芜,农村缺乏生机与活力,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其次,财政能力不足。产业发展落后产生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财政能力的不足,这是活龙坪乡政府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财政资金短缺严重地影响了城镇建设与发展。相比于恩施州其他乡镇,活龙坪乡财政总收入远低于其平均水平。而在现行体制之下,中小城镇所创造的财政收入有很大部分被上一级政府收取,这使得中小城镇“囊中羞涩”。由于活龙坪乡城镇建设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各项事业都亟待发展,紧缺的财政使得其城镇化道路举步维艰,无法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

再次,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集镇配套的设施不全面,供水、道路、排污、绿化跟不上,难以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一是集镇排污系统不健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难以处理。二是集镇绿化水平低。受乡级政府财政状况的制约和街道规模的限制,活龙坪集镇绿化建设难度大。三是集镇道路建设困难,集镇街道狭窄、路面损坏严重。其中,交通问题是活龙坪乡发展经济的一大瓶颈,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2.社会治理机制不健全

社会治理不仅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还关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给城镇管理带来了压力。在社会治理方面,活龙坪乡暴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首先,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城镇建设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3]235。活龙坪乡集镇规划起步晚,集镇由人口的自然集聚形成,集镇一开始并没有科学的城市规划作为依据,这给城镇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街道狭窄,集镇交通拥堵严重。二是集镇建筑没有统一标准。集镇建筑依山而建,高矮不一,参差不齐。三是区域划分不明确。集镇没有生活区、商业区、休闲区、文化区的划分,整个集镇都存在摆摊设点的现象,秩序混乱。

其次,城镇管理难度大。在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上,政府职能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活龙坪乡集镇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合适的机构进行管理。集镇人口复杂,包括活龙坪本地人口、外地人口、农村的村民,其中外地人口的户籍并不在集镇,所以集镇管不了,而农民均来自不同的村,搬到集镇,脱离了原来所在的村民委员会管理范围,也不在活龙坪村民委员会管理的范围之内。这也使得公民难以行使其基本的政治权利。二是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管理。随着集镇人口越来越多,原有的以户籍人口为管理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城镇管理的需要。

再次,城镇公共服务滞后。由于乡级政府在社会管理上缺乏健全的可行机制,同时在公共服务建设上投入少,使得活龙坪乡公共服务滞后。这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一是“住房难”。活龙坪乡集镇受其地理位置的限制,土地紧张,地价昂贵,大部分居民都表示房价无法承受。二是“上学难”。活龙坪集镇幼儿园、小学的生源已饱和,学生人数已超过教育资源可承受范围。三是“看病难”。尽管活龙坪乡居民基本上都参与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在大病上居民仍面临“看病难”的问题。一方面是集镇医疗条件跟不上,另一方面是大病报销比例低,居民负担重。

3.文化事业发展滞后

文化事业是对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活龙坪乡文化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服务设施不健全。文化服务设施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有助于人全面发展自身的才能。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活龙坪乡居民在平时的空余时间,主要以看电视(61.05%)和串门聊天(30.53%)为主,从事文体活动(8.42%)的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集镇缺乏健全的社会基础设施,文体事业难以开展。活龙坪乡目前没有书店、图书馆、文体广场等相应的文化活动场所,居民休闲方式单一,大部分集镇居民把打牌、打麻将作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形成不健康的社会风气。

其次,居民整体素质不高。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许多农民从农村搬到城镇,仍保留了原有的生活习惯,难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一方面,居民文化素质偏低,绝大部分居民都是高中以下学历,相当一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另一方面,居民自我约束能力差。有很多居民缺乏对自身的有效约束,随处乱扔、乱摆、乱吐,这不利于构建文明的城市形象,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

再次,忽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活龙坪乡以土家族、苗族人口为主,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独具特色的土家吊脚楼、精美的手工艺品、民族节日和舞蹈、民族语言等。但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过度强调建设,盲目追求现代化,从而忽视了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民族语言逐渐消失、民族风俗日益淡化,民族建筑遭到破坏,这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年轻人缺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不清楚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切实际的跟风现象,缺乏当地应有的民族特色。

4.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是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土地、水源、空气和其他资源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环境的保护总是被放在文件政策等人们“看得见的地方”,而在实践中则往往落实不到位。就活龙坪乡而言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环境污染较严重。城市是人类生产活动中心与生活的栖息地,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道路并非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活龙坪乡在集镇发展中,由于集镇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和生产垃圾难以处理,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尤其是在集镇周边,废水的直接排放,生活垃圾的随意堆积造成了河流和地下水质的污染,产生缺水问题,集镇生活用水紧张,难以满足居民需求,这对活龙坪乡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其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活龙坪乡为了发展生产,进行城镇建设,人为地开山取石,砍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当地以山地为主,生态环境较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差,到夏季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生态问题是活龙坪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新生活方式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和最终指向是人,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应当为人的整体性、全面性的实现与发展创造条件,构建能促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应有益于人的劳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实现,有益于人的全面的人际关系的生成,有益于人的理性的消费方式的培养,有益于人的文明健康的闲暇活动的养成。

1.劳动——形成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

劳动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构成了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劳动是一种“生命活动”[4]57,所以就当前活龙坪乡来说,首要的任务仍是要保证劳动者的就业。活龙坪乡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收益低,许多农民迫于生计离开土地,转而寻找其他就业机会,但当地产业发展不足,很难满足社会闲置劳动力的需求。要保证居民的就业,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活龙坪乡要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实现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农民的劳动权益。同时,要把劳动上升到更高层次,形成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劳动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丰富内涵。但是异化劳动“把人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4]57。甚至劳动成为一种负担,使人的精神和肉体饱受折磨与摧残,是被迫的和强制的。因此“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4]55。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人的生活方式的构想,劳动应当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者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建构这样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表彰先进,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此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就个人而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劳动素养和技能,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5]。

2.交往——构建和谐、融洽、依存的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要重构人的社会性,这为当今我们构建新生活方式提供了指导。首先,要建构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建立在对自然的掠夺的基础之上,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强取豪夺”的结果,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人与自然的冲突局面如果不加以调节,势必会触及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底线。要改变和扭转这种对立状态,打造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球家园,就要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机制,转变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民族地区而言,其生态环境更为薄弱,更应当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合理规划,妥善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次,要重构人与社会的关系,打造和谐社会。个人与他人通过社会性的劳动生产,互为彼此的存在,既是“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又是“别人为自己的存在”。然而,当前许多农民从农村搬离,过上了“高楼生活”,人与人变得疏离和陌生。因此要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恢复人与人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对活龙坪乡来说要加强城市管理,进行社区建设,“造就滋生和谐、共生、互利的人际关系的新的社会环境”[6],使每一个居民在社区中都得到尊重和认可,感受到关怀和信任,形成“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1]169。最后,要根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需要构建健康的内在心灵机制,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消除自我分离与对立的状态。

3.消费——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理性消费

在商品经济时代,消费构成了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消费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通过消费社会生产出的产品一方面既满足了人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认可。同时,“消费是人自由能力的体现”[7]68,消费表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消费越自由,越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要不断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而生产是满足消费的手段,一定条件下,生产水平与消费水平是同一的。为此,活龙坪乡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以改善以生存型为主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结构。而且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有助于扩大内需,从而反作用于经济生产,促进社会发展。然而,强调消费的作用并不意味着盲目消费。消费不是过度追求量的规模,而是要注重质的提升,要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理性消费。马克思认为,生活的旨趣不在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而是要从对物的依赖和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人全方位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不仅迎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商品拜物教的侵蚀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8]25-31,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人们在物质世界中逐渐迷失,精神世界陷入空洞和贫乏。因此,新型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把理性消费习惯的培育作为重要的内容,既要讲消费,也要避免盲目消费,既要强调物质财富的满足,也要强调精神财富的充裕,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统一。

4.休闲——培养积极、有内涵的休闲方式

自由时间是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职业不再固定化,个人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165。这种生活方式的构想为我们当前构建新生活方式提供了启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应形成的生活方式应当是一种自由全面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活动,获得身心的放松,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此,活龙坪乡要努力为居民把闲暇时间过得有意义而创造条件,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为居民休闲创造整洁、舒适的场所。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彰显本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开展积极向上的社会教育,引导居民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对个人来说,要注重提高休闲品味和内涵,提升生活的情趣和质量,培育自己的审美情趣,按照“美的规律”[4]58构造生活,把自由时间过得有意义,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生活习惯,即把赌博、打游戏作为闲暇时间的唯一消遣,改变业余活动的低俗性,丰富和完善业余生活。当每个居民都把闲暇时间用于陪伴家人、丰富和提高自身时,我们离文明社会的目标必将更近一步。

总之,活龙坪乡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新型城镇化过程所应构建的生活方式也必然是能促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新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的内涵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但主要包括劳动、交往、消费和休闲这几部分。随着人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方式内涵和外延也会愈来愈开放,这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必然要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的生活方式会展现不同的特点,但从总的趋势来看,人的生活方式会越来越全面而完整地展现和确证主体的本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所应构建的人的新生活方式应当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最终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倪鹏飞.人的城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王振中.中国的城镇化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OL].中国公路网,2014-03-17.

[7]张美君.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6).

[8]罗富宴.转型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扬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4(1).

[责任编辑:赵秀丽]

中图分类号:F 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6)03-0011-05

收稿日期:2016-03-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人的存在方式的重构研究”(14BZX008)。

作者简介:杨金洲,男,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冷蓉,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生活方式健康化的路径分析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健康教育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出院后生活方式影响的探讨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肥胖青少年开放式运动减肥模式的理论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