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 “尚法”书风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2016-04-03张福朋

书法赏评 2016年1期
关键词:欧阳询法度二王

■张福朋

唐代 “尚法”书风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张福朋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崇尚 “清谈之风”。士大夫们的艺事品评围绕着 “二王”而展开构成了艺术品评观。唐太宗时期重视 “大王”书风,全国自上而下形成了崇王的热潮。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代尚法的确立。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楷书书体的演变逐渐稳定,同时唐代科举考试要求 “楷法遒美”“皆得正详”。以及唐代重要书家如欧、虞、褚、薛的推动,促使唐代书法 “尚法”风格形成。唐 “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建立起来的书法艺术法度,构成唐代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艺术形式。

一、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

1.隋代书法的沿袭

隋代为时虽短,但从北周开始经隋,书法已出现了南北书风统一的趋势。初唐书家欧、虞大半生生活在陈,经北周、隋入唐,书名始显,从而成为将北周、隋开始的南北书风融合倾向向唐延伸的传递者。隋之南北书风的融合主要由北趋南为指向,其中,楷书体现得最为明显。南北朝时北方主要以奇崛刚健、质朴中带有某种粗犷之趣为书法的主要特征。至隋,北方楷书亦由质趋文,标志着楷书已形成了完全成熟的技法和审美定势。徐利明说:“纵观隋代书法的发展大势,无论从刻石方面考察,还是从墨迹作品中研析,都表现为在集南北朝书法之大成的同时,对王书笔势类型的今体书法加以整理,使之在兼容南北有所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法度化。”[1]隋代为唐代 “尚法”书风做了铺垫。

“唐代书法风格多种多样,但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唐代书风,则是指正大雄强、法度严谨、直抒胸臆的风格。这个书风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微到显的过程。而此过程的开端是在隋朝。”[2]从而为唐成为中国书史上最恢弘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2.“二王”书法的传承

唐代书法风貌是在崇尚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风尚基础上形成的。“二王”的行草书具有实用和艺术的审美价值,王字 “中和之美”能适应最广泛的社会需求。此后两千多年,汉字的结构、形态都无法脱离王羲之的影响。“大王书笔致清劲而血脉通畅,轻而不薄,秀儿不弱,玉光内蕴。小王书雪柔丰腴,行笔转折幅度较大,显得八面来风,左右逢源,神旺气足,金彩外敷。二王书法正好相辅相成,具备了领导书坛两千年的强大生命力。”[3]隋代的智永是 “二王”书法的忠实继承者,他曾临写 《真草千字文》800本,对传播王氏书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他将书法技艺传给虞世南,启发了唐代书法的第一代人物。至盛中唐之交,才以颜真卿为标志,在创作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在行草书方面,主要受王派书法的影响,但又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虞世南草书和孙过庭 《书谱》,其用笔不及羲之浑厚丰满,在气势上显然加强了奔腾急速的运动节奏,显示唐草走向酣畅浪漫书风的迹象。至贺知章、张旭、颜真卿、怀素,唐代的浪漫写意书风得到充分的展现。

3.时代因素的影响

唐王李世民,他以开国君主的地位大力提倡书法。他亲自撰写 《王羲之传》,为书坛树立了典型。贞观元年,诏设弘文馆,设书法一科,规定 “贞观元年,勒见任京官、文武职事五品以上,有性爱学书及有书性者,听于馆内学书”。[4]由欧阳询、虞世南执教,不仅迅速提高了唐代书家的素质,更振奋了全社会学习书法的风气,提高了书法在诸多艺术门类中的地位。

同时,唐代在翰林院设有侍书学博士,国子监亦有书学博士。唐代科举考试中,设有书科,“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算”;[5]在唐代的官吏选拔中,“凡择人之法有四,即身言书判”,[6]其中 “书”的要求就是 “楷法遒美”,唐朝书法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习的基本方向。在科举考试大背景下,书法成为朝庭选用人才的标准,从而导致干禄字书盛行,刺激了唐代书法的发展。科举考试更进一步通过书法教育促进了 “法”的规范化。因此,唐代书法的兴盛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书法成了人人得而习之的一项技能,唐代书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大家所接受的艺术。

二、唐代尚法书风的表现形式

1.楷书法则的奠定

“唐立国之初,书坛呈兴盛趋势,其时书坛执牛耳者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其楷书结字以斜画紧结为主体,欧阳询父子脱胎于北魏显得峻严方饬,虞世南则平正和美,与智永、丁道护一脉相承,褚遂良上溯北齐《龙藏寺》变为平画宽结。”

唐代的科举制及相应提出的对文字字形规范的端正的要求,改变了人们的书法审美标准,法度成为人们衡量书法的主要标尺。“所谓的 ‘法’,就是指客观造形规律。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发现虞字的凝练、欧字的严谨、褚字的疏朗,都表现出平衡的美、次序的美,都是努力追求客观规律的。”[7]其中欧阳询为最突出的代表,欧体书法的成就在于 “正”和 “险”,“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能头轻尾重,无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上称下载,东西映带,气宇交融,精神洒落。”[8]欧阳询的 《九成宫》,不仅间架结构高度稳定,而且点画笔法也日臻成熟,为唐代楷书奠定了基础。他的字成为千百年来汉字讲求端正的无可非议的典范,以至宋以后将欧字刻成字模,成为标准印刷体。黄庭坚 《山谷题跋》:“回视欧虞褚薛、徐浩、沈传师辈,皆为法度所窘。”继欧虞之后,与褚薛、颜柳一起并称 “唐楷六大家”,把唐代的楷书推向了高潮。

2.“颜筋柳骨”成为唐法典范

唐代的楷书发展到鼎盛时期,其用笔讲究、风格刚健,达到书法形式与内容的完满融合。颜真卿的早期楷书《多宝塔》《东方朔画赞碑》,用笔起落顿按分明,横线稍细而呈弧势,竖画较粗而取直,笔势稍内。结体则注重疏密开合的参差,其时已显示出笔势雄浑、体势宽博的最初迹象。中后期的楷书体势相向,字之空间摆布力求匀称,创造了内疏外密的结字法,形成了质朴、敦厚、体势雄放的独特风格,重气象、求气势的典型风格完备。颜真卿的楷书 “稳实而利民用”“左右基本对称,出之以正面形象,浑厚刚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纳古法于新意,生新意于古法之外”,打破了王羲之的标准,创造了雄强奇伟、沉厚凝重的楷书格调。郝经:“书至于颜鲁公,鲁公之书又至于 《中兴颂》,故为书家规矩准绳之大匠。”柳公权楷书师法颜真卿,其字结体瘦长,棱角分明,方折峻丽,以劲健为主,趋于清瘦一路,被后世称为 “颜筋柳骨”,在形式和技巧上确立了唐法典范,表现了雍容、宽博的时代特征。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大楷书家创作的书体,应该说是现代规范汉字的前身,是官方对 “法”的规范和引导的具体表现。

3.狂草 “法”与 “情”的结合

张旭和怀素的狂草书代表唐代行草书的最高成就,有 “张颠醉素”之称。尽管其真书和草书在表现特征上有极为悬殊的差别,但其笔法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张旭草书一改唐人风貌,大量使用连笔,从而使章法、结体、墨法发生连续性的变化,展现出连绵不绝的壮美气势。怀素用笔纯以中锋,笔法高度凝练,点划尽量减少形态上的细节,而将线条的奔纵放逸气势作为审美的第一要素。笔法的高度凝练要以深厚的功力为基础,可知创作者早年必经过长期的真书训练。贯休 《观怀素草书歌》云 “固宜须冷 (令)笑逸少,争得不心醉伯英”,怀素虽取法 “二王”但却丝毫不受约束,取法 “二王”而又远超 “二王”之外。张旭 “挥毫落纸如云烟”,怀素 “满壁纵横千万字”。二人同处尚法时代,其狂草 “醉不失态”、“颠不越度”,草而不失法度。张旭以狂草书的历史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对 “二王”草书的 “破”,而怀素草书的历史意义则更多地体现在对狂草模式法度的“立”。二人将书法的内在艺术规律在书法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体现,“尚法”与 “尚情”完美结合,成为今草书的极端形式,从而创立了狂草的基本法度。

4.“尚法”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

随着书法艺术的繁荣,帝王的大力提倡,唐朝书法理论也随之有了更大的发展。唐朝书法理论中确实存在很多关于书写技法、结构方法的要求。如张怀瓘 《玉堂禁经》谈用笔、笔势、结构问题,韩方明 《授笔要说》、卢携 《临池诀》、林蕴 《拨灯序》是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

唐代的技法理论已相当完备、精细,尤其是楷书技法,与唐代楷书在书史上辉煌的一页相呼应。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详述了书法中汉字的框架及笔势。中庸,合度,和谐,平衡,这是唐人 “重法”的目的。欧字法度严谨,一丝不苟,唐人尚法,欧阳询更为典型。张怀瓘的 《书断》在审美观上也将晋人潇洒飘逸之风转变为洒脱奔逸、恢弘宽博气势和博大气象。孙过庭 《书谱》已有相当可观的创作论框架,它涉及到创作思维、创作过程、内容与形式、形质与神采、继承与创新等内容。从唐开始,书法评论中以自然无相作比喻的方式日益减少,而对技法和书法自身形象的理解与评价,乃至书家个人气质的审视及在书法中的体现,成为书法批评的重要内容。

总之,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中国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是一种标志。“法”作为一种规定、法则、标准,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学习书法必需懂得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普遍法则。既要在书法继承中思索,更要在书法借鉴中思索。

[1]张福朋,女,吕梁学院。

[2]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3]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4]萧元.中国书法五千年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5]朱关田.中国书法史 (七卷本)隋唐五代卷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朱关田.中国书法史 (七卷本)隋唐五代卷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7]朱关田.中国书法史 (七卷本)隋唐五代卷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8]黄敦、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M].北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9]潘文告.中国历代书论选 (上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

猜你喜欢

欧阳询法度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唐欧阳询《用笔论》
畏法度与能自律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míng 明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素养考查有法度——也论2015年全国文综卷高考历史命题特点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