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兴书法取法略论

2016-09-07王希俊周雪婷

书法赏评 2016年1期
关键词:欧阳询黄兴寒食

■王希俊 周雪婷

黄兴书法取法略论

■王希俊周雪婷

黄兴 (1874—1916),原名轸,号杞园,字廑午,后改名兴,号克强,湖南善化 (今长沙)人。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和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并称的主要领导人,成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据黄氏家谱记载:黄兴祖籍江西泰和,为宋黄庭坚后裔,明代迁居湖南。黄兴出身书香家庭,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常能出口成诵,过目不忘。五岁时父亲黄筱村开始授以 《论语》,并教以书法。八岁入私塾就读,初习 《诗经》,19岁入长沙城南书院,他读书用功,作文敏捷,才华横溢。22岁考取秀才,24岁由长沙湘水校经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院长梁鼎芬对他赞不绝口:“品学兼优,智虑精明,文似东坡,字工北魏,诗尤豪气磅礴……”[1]28岁时,黄兴由两湖书院择优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黄兴戎马一生,忧国忧民,功勋卓著。1916年,黄兴42岁,因操劳过度,逝世于上海。黄兴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大多收在罗家伦主编的 《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一书中。本文结合黄兴书法作品并借助于传世文献对黄兴书法进行研究,力求还原黄兴书法取法路径。

1.取法欧阳询:清秀严整

在黄兴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楷书是很少见的,其代表作 《致沈秉堃书》,(图1)主要取法欧阳询。欧阳询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以楷书最为著名,后世将其楷书称为 “欧体”。有 《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楷书作品传世,其字于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见润雅,对初唐之后的楷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致沈秉堃书》点画生动,结体以纵势为主,字势略向右上斜,虚实轻重自然,毫无刻意雕琢之态。试比较 《九成宫醴泉铭》与 《致沈秉堃书》中共有的 “高、礼、胜”字,(图2、图3)就一目了然地看出其字势均向右上斜,左低右高,结体内紧外松,左收右放,整幅作品有欧阳询 “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之风。其不同之处在于,《九成宫醴泉铭》为碑刻故方整庄重,《致沈秉堃书》是书信而温润灵巧,而 《致沈秉堃书》遒劲之中又不失清秀,书法技巧娴熟,由此可见,黄兴重视传统,并下过苦功夫追摹古人。

(图1)黄兴 《致沈秉堃书》 (局部)

(图2)选自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图3)选自黄兴 《致沈秉堃书》

图4 黄兴 《致邓泽如书》

2.取法苏轼:宽博雄健

苏轼少规摹 “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晚喜李北海,形成结体肥扁、深厚朴茂的独特书风。他创造的书体世称“苏体”。其代表作 《黄州寒食帖》被誉为是继王羲之 《兰亭序》和颜真卿 《祭侄稿》后的 “天下第三行书”。“克强书效东坡,实当时鄂派也……”[2]在黄兴 《上 国父书》《致暹罗同志书》《致李源水郑螺生李孝章书》《致邓泽如书》《致萱野长知书》等作品中,能十分明显地看出他师承苏轼的痕迹。他的行书手札中,以苏字面目居多,现以1911年4月23日 《致邓泽如书》(图4)作具体分析。由于苏轼执笔为 “侧卧笔”,用笔多取侧势,故其字扁平稍肥。黄兴力效苏轼,其点画坚实肯定,沉着凝重,笔势偃侧,字势多呈横势,和苏轼 “石压虾蟆”之感如出一辙。善作长笔画,如:即、卒、埠、布、俾、归、幸、举、耳、笔字。章法上,《致邓泽如书》与 《寒食帖》比较,其相同点第一处在于行距或宽或窄,字距或大或小 。(图5、图6)相同点第二处在于《寒食帖》最后一排独立成行的小字与起首遥相呼应, 《致邓泽如书》最后落款的位置与起首的位置遥相呼应。相同点第三处在于 《寒食帖》书至 “破灶烧”、“哭途穷”时六字横空突兀, 《致邓泽如书》至末尾 “公明”二字突然变大与厚重,其雄健之气勃然而出。两者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寒食帖》起首的几排小字,节奏平缓,接着行笔速度加快,字形逐渐变大,而 《致邓泽如书》开篇气息沉稳,笔势沉着,节奏一直保持平缓,直写到末尾处,“公、明”二字突然变大,以强调公明赴义之精神。

图5 选自《致邓泽如书》(局部)

图6 选自《寒食帖》(局部)

苏轼注重抒发 “己意”和情感的宣泄,努力挣脱唐人重法观念的藩篱,没有被法所缚,即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3]《致邓泽如书》是黄兴自香港出发赴广州主持黄花岗起义时的绝笔书,是抱定 “身先士卒”“努力杀贼”而必死的决心, “以牺牲之精神,为开国之先导,此先生之不可及也”。[4]所以黄兴在作书时,必定心无旁骛,任由自我情绪的挥发,以一种自由从容的书写状态,无拘无束、真率地完成了这一伟大作品。这与 《寒食帖》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佳作。从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用笔、结构还是章法上,黄兴受苏轼的影响至深。

3.取法颜真卿:浑厚朴茂

颜真卿书法,幼承母亲殷氏家法,后得张旭亲传,兼通真行草。楷书以 《郭氏家庙碑》《颜勤礼碑》为代表,形成雄浑、博大、伟岸的独特风格。行草书则以 《祭侄文稿》《告伯父稿》《争座位稿》为杰作,创立了一种气势雄浑、率真烂漫的书法典型。其中 《祭侄文稿》被誉为 “天下第二行书”。黄兴书作中如 《上 国父计划书》《致夫人徐宗汉书》《自书卅九初度诗》《为吴醒汉书联》《为秋山定辅题词》《为张群书条幅》《爽气秋高》等均可看出明显取法于颜真卿。

《自书卅九初度诗》(图7)时黄兴三十九岁初度,在楚同舰上所作诗,气势雄浑,率真烂漫,显然受到过颜真卿的深刻影响。其用笔圆润浑穆,横向笔画细,纵向笔画粗,结字大小相间,大多字字独立,偶有两处相连,真、行、草书相互夹杂,用墨浓淡相宜,通篇读来一气呵成,气韵畅通。有颜真卿 “信手自然,动有姿态”[5]的遗意。

图7 《自书卅九初度诗》

《爽气秋高》(图8)这幅作品用笔多取真卿,同时参以何绍基笔意,显得气浑韵厚。“爽气秋高”将颜体浑厚雄强与何绍基纵逸潇洒完美融合在一起,笔力雄健遒劲,多枯笔,亦有抖动,秀润有姿态。章法上看,通篇气息流动,墨色燥润兼用,形神兼备。黄兴虽然食指、中指已断,但此幅作品依然显示出很好的控制笔墨和字形的能力。《爽气秋高》抒发了黄兴豪迈恢宏的气度,故其字也写得气象宏大,浑然天成。

图8 《爽气秋高》

4.取法魏碑:峻厚朴拙

“晚清以来,人们习学的 ‘北碑’主要是 ‘魏碑’,而且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四十年间书刻的 ‘魏体’。”[6]魏体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黄兴 “文似东坡,字攻北魏”。[7]《为陈楚楠书 〈满江红〉词》《为蔡锷书联》《为翼龙书联》《为寿元书联》《儒侠者流》等都是黄兴所书的碑体面貌较强的作品。如图所示,《为蔡锷书联》(图9)用笔取北碑笔法,点画峻厚,雄强朴拙,横向笔画左低右高,撇笔和捺笔写得开张,笔势的流畅生动近乎行书。如 “远、从、交、深”四字灵动活泼与 “里、外、十、年”四字厚重笃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字以纵势为主,字势右斜有姿态。黄兴在书法实践中能上溯到北碑中汲取养分,对北朝碑志深入提炼,将它融化于行书中。胡汉民曾评:“克强先生书,力效眉山,间亦作六朝北碑体。余尝与先生论书,意不尽合。然观其书,未尝不叹美钦佩也……”[8]

图9 《为蔡锷书联》

黄兴于民国的政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历史功绩如章太炎所言:“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9]他的书法在民国书坛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他说:“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10]他将革命事业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书法只是视为革命事业的交流工具。但是他的书法取法欧阳询,得清秀严整之风;取法苏轼,得宽博雄健之气;取法真卿,得浑厚朴茂之韵;取法魏碑,得峻厚朴拙之美,在这些基础上融会贯通,大体上形成刚劲醇厚、大气磅礴的风格。由于他自身拥有敢于反对旧封建的精神,他的书法也不受馆阁体的束缚而能自出新意,这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学习。

注释:

[1]王益枝.大写的黄兴.文物背后的故事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第53页

[2]周秋光 周元高 贺永田.谭延闿集·二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第903页

[3]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 [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第314页

[4]罗家伦主编.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M]中央文物供应社,中华民国六十二年,第4页

[5]曹宝麟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第104页

[6]刘涛著.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第418页

[7]同 [1]

[8]政协萍乡市城关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萍乡城关文史资料 第1辑 萍乡楹联[C]萍乡:萍乡报社,第157页.1987

[9]刘泱泱编.黄兴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3页

[10]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第1页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猜你喜欢

欧阳询黄兴寒食
游黄兴公园
黄兴:具有真知远识的政治家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黄兴:为“亲人”奔跑的“小幺妹”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唐欧阳询《用笔论》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