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意理论”在高校非遗艺术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2016-03-29吴远宁

关键词:译员口译跨文化

胡 赟,吴远宁

(1.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413000;2.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释意理论”在高校非遗艺术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胡 赟1,吴远宁2

(1.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413000;2.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高校非遗艺术专业在跨文化对外交际的口译过程中遇到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词汇缺失、术语翻译不规范、生硬死译等问题。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口译的特点,通过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释意对等,对高校非遗艺术专业跨文化交际的口译案例进行分析,解决了高校非遗艺术专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遗术语、话语、语篇对等问题。

非遗艺术专业;释意理论;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逐渐形成热潮。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措施包括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以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1]。作为学校教育组成之一的高等教育,应该承担传承的重任。另外,《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2]。高校艺术设计等专业也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高等院校逐步建立、发展了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遗传承艺术类学科与专业,努力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大力宣传、推动非遗传承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口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活动[3]。口译员是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人与人之间社会交际活动的中介[4]。在口译活动中,口译员通过口头语言的表达将听到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其本质就是以传递、交流信息为目的的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二、“释意理论”在非遗艺术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释意学派的Selesko-Vitch认为,口译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译员听到某种意义的语言,通过分析充分理解该语言;然后,译员必须及时、谨慎地抛弃原有措辞,仅仅记住原语表达的思想内容与含义;最后,译员用目的语说出新的一段话。但重新表达出来的目的语必须完整地符合原话意义,并且必须使听者听懂目的语,这两个要求是释意必须要达到的[6]。释意学派的另一位核心人物Lederer也明确指出,释意派理论建立的程序分为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这三个阶段[7]。

现今的高校非遗传承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逐渐完善。高校非遗艺术类专业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民族性与地域性、针对性与历史性、特殊性与交融性等特点,而在其跨文化交际口译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词汇缺失、文化差异、术语不规范、生硬直译等。因此,非遗艺术类专业跨文化交际过程强调“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释意理论能够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使跨文化交际的口译过程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阐述“释意理论”指导下的非遗艺术类专业的跨文化交际应用研究。

(一)非遗艺术术语的释意

在非遗艺术术语中,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可能没有直接对应词,那么在SL语言中的不可译词汇在TL语言中可能变为空缺词。词汇的对应需要通过思想表达来补充。比如,笔者在一次对高校非遗专业戏曲京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把京剧中“生、旦、净、末、丑”等名称分别译为“sheng(male role)、dan(female role)、jing(painted face male role),、mo(role of middle-aged man)、chou(role of clown)and other miscellaneous roles”。考虑到口译中的目的语偏向直白易懂,且译员必须反应迅速,在译入语词汇缺失的情况下,笔者运用音译法并进一步运用释意法进行处理,达到了预期沟通效果。

对于湖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益阳小郁竹艺”,笔者在湖南某高校的竹艺专业对外交流活动中,根据自己对益阳方言的了解,发现它的翻译并非是从字面上来看的 “Yiyang small gloomy bamboo craft”。因为“郁”在这里是指益阳方言,是将竹材构件加热弯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种工艺。因此,口译不能从字面去翻译,必须彻底理解原语言的意义,脱离原语言外壳来分析。那么,在口译中,笔者口译为“Yiyang xiaoyu bamboo craft(xiao means small.yu,which is yiyang dialect,means to heat part of bamboo thus to bend it in order to fit the modeling requirement)”。这样通过音译直译法,再加上释意的解释法,笔者很好地解决了该非遗艺术术语的口译难题。

笔者在非遗专业武术的口译交流活动中也遇到过很多相关术语,比如“花拳绣腿”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flower fist,embroidery leg”肯定行不通,因此意译为“showy but not practical skill”会更容易让人理解。再如 “金鸡独立”“鲤鱼打挺”“双峰贯耳”等可译为“pose as golden pheasant on one leg”“take a carp's leap”“strike opponents'ears with both fists”。这样听众就能了解这是武术套路中的比喻。还有一些基本术语如“踉跄步”“栽碑”则可口译为 “forward and backward step”“straight body drop”。这些口译很好地体现了释意理论的运用。以上分析表明,在高职非遗艺术类专业跨文化交际中,非遗术语口译不仅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因此,充分掌握、灵活使用释意理论对正确处理口译结果非常重要。

(二)非遗艺术话语篇章释意

非遗艺术专业在跨文化交际中还会涉及由于文化差异、词汇缺失、历史民族差异等造成的语句甚至篇章的口译难点。通过释意理论的指导,这些问题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该如何处理?释意翻译是意义对等翻译,意义对等建立于篇章间。若想翻译成功,必须寻求原文与译文的总体意义对等。

1.认知对等

文章的基本语义和译者知识的补充,这两者结合决定了认知是否对等。笔者在高校非遗湘绣专业作品展口译中遇到过这样的语句:“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今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口译为:

It is said that cat is the main traditional subject of Su embroidery,while tiger is the main traditional subject of Xiang embroidery.The hair of tiger and lion in Xiang embroidery are vigorous and robust,and the eyes of them are also bright and piecing,which looks like genuine animals.Nowadays,Xiang embroidery has already developed the two-different-side embroidery with different colors and shapes in each side.

这里,“苏猫、湘虎、双面全异绣”等都没有直译,而是在充分理解话语者原意的基础上脱离源语言外壳,把语句中的这些词进行释意,使得听众能够充分理解语句。再如,湘绣作品中形容绣品人物“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口译为:Her beautiful eyes blazed with anger.这样,译文很好地脱离了中文形式的外壳,从释意层面完成表达。

2.情感对等

语言含义和风格在译员脑海中形成的事实和感受并不存在于含义中,而感受通常会使译员产生灵感。只有当译员的认知和情感两者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再加上自身才能,译员才能成功地将其表达出来。

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剪纸艺术,在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非遗文化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在一次学生剪纸作品展中,解说员在对剪纸文化的历史说明时引用唐代诗人杜甫诗句:“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当时口译员的译文为:

The great poet Dufu also wrote:The boiling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rushes around my feet and I am haunted by paper-cuts.

解说员对学生剪纸作品介绍中出现了 “抓髻娃娃、榴开百子、鲤鱼闹莲、莲生贵子”等具有我国民俗特色的词语表达。口译员的译文为:

Images like a small child chasing after a chicken,the hundreds of seeds inside a guava,carp circling lazily in lotus ponds,and the lotus flower bearing seeds.

不难看出,口译员对杜甫诗歌以及学生剪纸艺术作品名称的口译充分体现了释意理论中的意义对等原则,不仅体现在认知对等方面,也体现了情感对等的诉求。如杜甫诗歌的喜爱,鲤鱼闹莲中懒洋洋嬉戏的意趣等。

某高校雕刻艺术专业中的菊花石雕文化,经常采用梅兰竹菊四种雕刻元素。在一次英国某艺术学院来校参观交流中,老师们对采用这四种元素文化特征的菊花石雕介绍如下:“梅兰竹菊四君子,独傲碧雪数梅花。兰花灵慧别幽静,清丽典雅看无瑕。竹傲默然孤芳赏,细品人生逸陶情。菊黄深秋勿伤感,一叶秋风尔自经。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名占尽春夏秋冬,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这成为感物喻志的象征与对人格境界的神往。其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口译员的译文为:

plum,orchid,bamboo and chrysanthemum are called“Four Gentlemen”,only proud plum opens in the winter snow.Orchid opens quietly with delicacy and intelligence,showing elegant look and flawless. Bamboo stands proudly and silently,tasting life's pleasures and happiness by itself.Chrysanthemum blossoms as late autumn comes,you should not be sad because that's the life should be.This“Four Gentlemen”represent the four seasons——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showing the scholars' sentiment of the time order and meaning of life. They are symbols of person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 unremitting,self-improving,pure,simple,indifferent towards fame and wealth,and above flattery.

中文表述具有中文特色,如果只用单独词语对应不可能完全翻译出译文的情感与含义。优秀的译员不应该只翻译词汇,而应翻译其背后的思想,应当以所处语境作为参照。这里译员运用意译方法,虽很难一一表达出原文的精确含义,但大致表明了原文内涵,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及其对应的情感内涵,达到了交际目的。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承传文化,培养人才。高校非遗艺术专业在努力推动理论、实践、市场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时,更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国内外交流,可以将国外的手工艺引入国内,中国工艺、中国元素也可以走向世界。在高校非遗艺术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释意理论的应用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多种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刘小林.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26-27.

[2] 沈光明,吴海良.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科技创业,2010(12):163-164.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

[4]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 赛莱斯科维奇.口译技艺:即席口译与同声传译经验谈[M].黄为忻,钱慧杰,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2:8.

[6] 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责任编辑:穆刚

Applied Research on the“Interpretive Theory”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Higher Colleges'Intangible Arts Cultural Heritage

HU Yun1,WU Yuanning2
(1.Hunan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Yiyang Hunan 413000,China;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

The major of intangible arts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lleges encounte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preting such as vocabulary missing,barbarism of terminology translation,stiff dead interpreting.In this paper,under“Interpretive Theory”guidance,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the authors analyze the cas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preting in the major of intangible arts cultural heritage of colleges through two aspects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equity;solve the problem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rminology,utterance and discourse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higher colleg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ts.

major of intangible arts cultural heritage;interpretive theor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315

A

1673-8004(2016)04-0022-04

2015-12-08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非遗艺术类专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口译应用研究”(项目号:XJK015CZY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胡赟(1983— ),女,安徽马鞍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口译与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口译中的“陷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