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文化“走出去”译介研究

2016-03-29宋婷

关键词:池州译介走出去

宋婷

(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文化“走出去”译介研究

宋婷

(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从译介学的视角研究池州傩文化策略,以推动和促进池州傩的传承和创新。译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包含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效果、受众及方式等内容,而池州傩文化的“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由这些因素共同组成的译介模式的支持。只有使外宣的译介模式达到各方面的标准要求,才能提升外宣效果,把池州傩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最后指出池州傩文化走出去的四大策略:培养高素质外宣翻译人才、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打造池州傩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对实现池州傩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传承与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傩文化;走出去;译介;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文化“走出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然而在文化传播领域,中国还有某些方面的不足[1-2]。提起中国,不少外国人仍然只知道功夫、丝绸、瓷器、孔子。提起中国的戏剧,津津乐道的离不开越剧、京剧。中国戏曲界的“活化石”——池州傩戏[3]却鲜为人知。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具有深邃的文化意蕴和学术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有关池州傩戏研究的视角和领域逐步拓宽。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池州傩戏的表演特点、美学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保护与传承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共发表论文40余篇,形成编著1部,专著1部。但是,学者对池州傩的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匮乏,从译介学视角研究池州傩对外传播的更少。本文以译介学理论为支撑,选取池州傩口授资料、文字资料以及照片进行译例分析,以期实现池州傩“走出去”的对外传播目标。

一、译介学理论视角下的池州傩文化译介

池州傩文化“走出去”以译介学为理论依据,增加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翻译文本向英美文化的有效传播。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的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忽视跨文化交际这一大的目标,翻译就失去了意义[4]。

译介学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文学、文化进行翻译研究,关注的是原文在转换成译文过程中信息的变形、失落、扩伸等方面的问题,属于文化研究范畴,也是整体翻译研究的一部分。译介学的研究对象是译者、译作和翻译行为,并将它们置于多个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进而审视和阐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5]。由此可以看出,跨语际翻译时存在多种语言变异状况是译介学关注的焦点。译介学的研究过程可以看作是创造性的叛逆,对变异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及源头进行分析。笔者从译介学视角研究池州傩文化,重点研究的是翻译作品在翻译转换过程中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和英美文化的交流以及由于相互排斥和误解导致的文化失真和变形。

从整体上看,译介学归属于媒介学的范畴,“译介”具体代表的是“翻译媒介”。译介学认为通过翻译促使文化“走出去”,不是翻译标准和翻译质量问题,而是“译”和“介”的问题。这里的“译”为翻译,“介”即传播。“译”是手段,“介”是目的。翻译作品的产生只是文化传播的开始,译本在异族文化中获得认可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才是对外传播成功的关键[5]。笔者从不同文化背景审视池州傩文化的翻译作品,旨在分析翻译作品的接受、交流和传播等问题,研究文字翻译背后错综复杂的接受因素,推动池州傩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二、池州傩文化“走出去”“译”和“介”传播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身的特征。对于池州傩文化来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进行共享和传播。具体表现为族群、人或社会团体等对该文化存在共同拥有及使用的权利,还可以对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创新。在对池州傩文化开展 “走出去”译介研究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好该文化的特性,并在共享的基础上使其他群体接受该文化,保障其良好的可译性,通过翻译这种途径更好地促进傩文化的发展。扩大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及影响范围,使我国文化发展与国际接轨,是池州傩文化 “走出去”译介探索的最终目标。要转变语言的表达方式,运用英语将民族文化蕴含的内涵和价值体现出来,借助不同的途径来扩散,推动中国文化翻译的进步。从本质上看,外宣翻译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翻译,对弘扬和发展我国文化意义重大。译介包含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效果、受众及方式等内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池州傩文化的“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由这些因素共同组成的译介模式支持。只有使外宣的译介模式达到各方面的标准才能提升外宣效果,把池州傩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

(一)译介主体

傩文化的译介主体包括个体译者、多种组织机构及翻译人员。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和共享的核心。译本如同外来因素,在传播和扩散到其他区域时难以同当地的语言文化共存,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这就对翻译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用纽卡姆效用进行分析,如果人与人在价值观、态度等方面没有太大差距,就会自然地形成一种相互吸引的状况,产生亲近的感觉。在实施池州傩文化“走出去”译介分析时,为了改善外宣效果,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使受众群体与译介主体形成一种相互吸引的状况,鼓励和支持出版社、当地译介人员参与,保障傩文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很好的理解。例如,朱佩佩的论文《审美文化视域下的池州傩戏》,如果被美国本土知名的学术、教育等专业出版社翻译出版,会更加迅速地被美国人接受,池州傩文化的“走出去”步伐也会更快[6]。

(二)译介内容

对文化进行翻译时需要经历一个选择过程。要严格把握好翻译的时间、内容及对象,在进行精准挑选后,根据该线索进行高质量的翻译,提高最终的翻译效果和质量。译介内容的确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一方面要求尊重翻译人员的选择,另一方面还要从全局性的角度协调各方面。如当前社会环境、文化发展状况、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及审美水平等。译入语文化在选择译介内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重视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赞助人员等内容,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内容,创作出经典的傩文化译介,使翻译出的傩文化融入当地文化[7]。

其他国家能够顺利地接受和认可池州傩文化,这是由文化翻译体裁、题材决定的。若受众群体所面对的文化译本与原本存在较大差距,无法适应受众的情趣标准,就无法取得较好的外宣效果[8]。在译介前提下研究傩文化“走出去”发展目标时,应更加准确地掌握受众的期望,在统一目的语言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使两种语言文化能够有机整合在一起,确定最佳的译介内容,提升傩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例如:池州傩戏中不仅包括传统脸谱文化,通过盔头配饰也能够准确地分辨出典型人物形象。总共包括武、文两大类头饰,如包中翎子、将帽、箭杆盔、学士帽及凤冠、官帽等[9]。

在对该译介内容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主要围绕皮影盔头,应用英语将傩文化呈现出来。原作品中介绍了多种不同头饰,而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简化,直接将其翻译成 “the civil officials and military officials”“the ordinary people”。即“Different characters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headgears”。这种翻译方式避免了直译给人以生硬、死板的感觉,同时应用编译、删减的方式,不会出现赘述,使受众群体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池州傩文化,不会出现因为头饰名过多而混淆。这种译介内容的选择还可以保持观众对译本的阅读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文化交融效果,可以提高受众对译本的满意程度。

(三)译介途径

作为一种关键的载体及中间组织,传播媒介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受众群体,使公众接收到多种文化信息。出版社、报刊、网络、报纸等都属于传播媒介,而本研究中池州傩文化的外宣研究只涉及网络、报刊等类型的译介途径。

当前傩文化的译介及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与国外译本的影响和宣传范围存在差距。很少有人会主动赏析傩文化译本。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影响和阻碍傩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就是译介途径较少,没有构建健全的媒介传播途径。我们要发挥本地出版社在傩文化外宣过程中的作用,实现译介途径的多样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吕光群摄影主编、王兆乾主稿的《贵池傩文化艺术》中提到的“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是贵池傩第一次向外界展示[10]。从此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同时期王兆乾、薛若琳共同创作的《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中,运用画册的形式对池州傩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在我国文化传播领域造成了很大影响[11]。傩面具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该作品将丰富多彩、极具研究价值的傩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该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巫风·傩俗·戏剧——中国的祭祀和乡村文化》的作者王兆乾在论著中用多达78张图片对傩文化进行介绍,论述了傩戏和傩舞等多种文化形态。该作品被翻译成英文版和韩文版,具有很大影响,还借助舞台来呈现,备受观众及研究人员好评。

(四)译介受众

受众群体、传播主体二者是实现传播的关键,其中后者发挥着反馈和接受的作用,只有二者彼此间实现很好的沟通、交流,形成积极的关系才可以保证传播的效果。对傩文化的译介来说也是如此。在对译介受众进行分析时,需要从本质上把握好传播价值并对其进行正确预测,对传播效果进行估计。

对傩文化进行译介研究时,应注重对译介受众的研究。英文翻译过程中要求译介主体充分了解受众需求,对本地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再创造,尽可能符合英文受众的思想。同时还应掌握汉语、英语间的不同,遵循译介的原则,从语言文化习惯、社会风俗、价值观等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转变傩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受众接受傩文化并对其进行传播。当对傩文化中的剪纸作品进行翻译和传播时,要从国外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用“life scenes focus on real life”“folk customs”“celebration of Spring's coming”等表示剪纸的宣传、教育等理念,淡化本体语言的意识形态,确保国外受众可以轻松获取关于傩文化的信息。

三、池州傩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途径

池州傩文化“走出去”,需要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文化外交和交流的方式,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首先要强化跨文化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这是傩文化走出去的人才保障[12]。其次,构建多维度的媒介环境,拓展对外传播渠道,为傩文化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再次,打造池州傩文化品牌,注重品牌效应,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最后,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一)强化跨文化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

池州傩文化要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真正走出去,就需要提高翻译效率,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跨文化意识且专业能力强的外宣翻译人才。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译员既要熟悉中国文化,也要熟悉外国文化,时刻树立“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观念,用外国人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准确传播池州傩文化的内涵。刘亚猛说过,“只有当我们能够说他人的话并迎合他人的习惯和方式,确定形象、语序、词汇及思想等内容,保证他人文化与译介文化的一致性,才可以对其造成较大影响,使其产生共鸣”。译者要在充分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语言,采用符合西方受众期望的翻译策略,将池州傩文化传播出去[9]。

要进一步提高对池州傩文化专业翻译人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具备基础翻译素养和知识,同时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专业翻译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和研究,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翻译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与处理技巧。专业翻译人员还应借鉴西方优秀的理论,创建同池州傩文化相适应的外宣翻译模式。

(二)构建多维度的媒介环境,拓展对外传播渠道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构建一个覆盖面广、立体、多维度的媒介环境,发挥不同媒介特点向外传播。如应用微信、QQ、搜狐、土豆等丰富傩文化的展现途径,并进行适当加工制作,在形式上满足大众口味;还可以依托网络传播池州傩文化,实现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政府部门在池州傩文化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出去”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因此,必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带头作用,强化池州傩文化的外宣工作,专门设置池州傩文化外宣的传播渠道,为池州傩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宣传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打造池州傩文化品牌,注重品牌效应

为了保护池州傩文化,政府、媒体、专家学者等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池州傩文化的巨大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还有待构建。借助现有的机构和平台,依托政府和民间的艺术交往,以中国作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艺术表现形式,打造展示、体验和商贸并举的综合性平台迫在眉睫。在塑造池州傩文化品牌形象过程中,可以构建专业性的池州傩文化外宣翻译机构和部门,结合池州的实际状况,构建属于池州傩文化特有的文化品牌,提高池州傩文化的知名度。品牌的“光晕”效应由此得到发挥。要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对外传播,并以文化贸易的方式走进海外文化市场,使池州傩文化真正“走出去”。

(四)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走出去”就是通过政府和民间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对外传播环境,对外传播池州傩文化,延伸国际交流与合作链条。这里所说的“走出去”包括在海外建立傩文化传播中心,建立宣传阵地。皖南民族文化中心等学术机构也应该及时梳理和编撰适合外国人阅读和传播的经典书籍,将傩文化介绍给外国受众。池州傩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宏伟的战略规划,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机构的参与。如何传承经典,继承传统,秉承创新精神而又求变求新,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池州的文化资源有限。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要凭借池州傩文化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外宣目标,可以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池州可以同其他国家构建文化竞争与协作并存的发展格局,在译介方面严格遵循编译求同的思想,使池州傩文化在思维、认知等方面被国外受众接受,并注重源语文化的差异。在池州傩文化和国外文化交汇、融合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使池州傩文化能够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国际合作有效促进池州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保留与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能够使我国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另一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走出去”和外宣翻译,也可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池州傩文化译介输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举措。这既是对传统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创新和补充,也是新时代多媒体保护与传承的客观要求,更是开发利用傩文化研究价值、经济价值的尝试。从译介角度探索傩文化的保护和全球化传播,丰富了池州傩文化研究的内涵,拓展了池州傩文化研究的广度,有助于进一步宣传池州傩文化,引起国内外学者对池州傩的关注,推动池州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今后一定要明确树立池州傩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有效的译介学方式深化池州傩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实践创作品质更高的译文,借助多种传播形式改善池州傩文化的译介传播效果。

[1] 罗建华.“传播逆差”背后:话语权的丧失与维护——关于“文化赤字”问题的阅读札记[J].新闻记者,2006(7):78-80.

[2] 鲍晓英.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5(1):13-17.

[3] 何根海.贵池傩戏:一种源自田野的学术话题[J].学术界,1998(4):96-107.

[4]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朱佩佩.审美文化视域下的池州傩戏[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7] 吕敏宏.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及译介模式[J].小说评论,2011(5):4-12.

[8] 王志勤,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J].学术月刊,2013(2):21-27.

[9] 徐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03.

[10]吕光群.中国·安徽贵池傩文化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

[11]薛若邻.中国巫傩面具艺术[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6.

[12]鲍晓英.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5(1):13-17.

责任编辑:穆刚

The“Going out”Translation Resear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zhou Nuo Culture

SONG Ting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Anhui 2470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o-translatology to study the strategy of Chizhou Nuo culture,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zhou Nuo.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including translation subject,translation content,translation effect,audience and etc.,and the realization of“going out”strategic target of Chizhou Nuo culture needs the support from the translation mode constitute by these factors.Only the translation mode of publicit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andards,can the publicity effect enhance,makes Nuo culture spread to a wider space.This research finally proposed four strategies of going out:cultivate high-quality C-E translation talents,expand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build Chizhou Nuo culture brand,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and it'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value of Chizhou Nuo culture in the global scope.

Nuo culture;going out;translation;cultural heritage

H315.9

A

1673-8004(2016)04-0011-05

2015-11-24

本文系安徽省2015年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招标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习俗研究——以域内传承和域外传播为视角”(项目号:SK2015A191)的研究成果。

宋婷(1984— ),女,安徽青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池州译介走出去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