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主体意识与编辑职能转型的探讨
2016-03-29何莉萍
何莉萍
关于编辑主体意识与编辑职能转型的探讨
何莉萍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编辑主体意识的产生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而大多数的编辑主体意识是在社会性和个体性这二者之间起作用。通常来说,编辑的主体意识影响着编辑的活动创造,在21世纪这个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背景下,编辑的主体意识在不断提升,编辑工作的职能也在不断进行转变,因此,在未来的编辑工作中,应当大力弘扬编辑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主体意识;编辑工作;职能转变;新媒体
[作 者] 何莉萍,《新疆国土资源》编辑部。
主体意识,实际上就是指主体对自身的一种认识,是一种人对自己本身的主体能力、主体地位、主体价值的一种思想意识认同,同时也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根据。众所周知,编辑活动是由人民的意识转移到了精神上一种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人民的意识与精神之间产生的社会学和个体性之间的主要矛盾时产生的。不管是哪一种精神的产生,也不管产生的形式是什么,都必须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同时这个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精神也离不开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这二者的约束。精神产生本身,是带有一种强烈的个性自由的,在具体的实践中会体现出主观能动性。但是,精神的产生单靠个体性也是不可能的,离不开社会化的影响。因为精神产品是从社会化中产生出来的,同时产生的这种精神也必须得到当下社会的认可,可以说社会影响着一种精神产品,这也就是精神产品社会化和个性自由这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通常情况下,上述矛盾为编辑工作的主要矛盾,编辑工作就是围绕这一矛盾运行的,编辑理论也是围绕该矛盾不断发展而得来的。在这里所述的编辑职能,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在编辑工作过程中需要切实解决的矛盾。由于受制于该社会阶段思想文化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众多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内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编辑实践的矛盾也因其不同的时期而有所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职能必须在发展中进行转变。而这个编辑过程中的变动,实质上就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变动,或者说是编辑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编辑的创新性,也能不断转变编辑工作,提高编辑作品的质量,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辑主体意识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创造性
在过去的编辑理念中,编辑工作只是简单地对一些成文的文字或者相应的完整资料进行一些必要的加工和完善,这种片面意识的产生是具有相关的历史因素的。国内资深的编辑人员或者是一些对编辑工作有深入了解的人员就知道,不管是过去如何有成绩的编辑工作人员,其编辑劳动本质也只是在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者对一些现成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基本上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简单的加工而已。即便是到了现代,被后人一直高度认同的编辑家,其工作的本质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转变和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民在思想上就认为编辑工作实际上就是对相关资料以及文字的加工,而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这只是一种对产品的加工而已。即使到了当前的21世纪,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编辑工作就是对一些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规整加工,甚至有的人认为就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复制或者删除操作而已,可以很明确地说这是对编辑工作的一种误读。
大量的编辑实践表明,在保持一定加工性的同时,编辑活动还必须要体现出编辑者自身的创造性。编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在产生精神产品的过程中,具有选择加工以及规划设计等功能,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即间接创造和直接创造。编辑工作主要以文字稿件为加工对象,在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脑力运动,是一种兼具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劳动。一篇稿件的处理,一方面需要得到社会对该文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该文献中呈现出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新的使用价值。除了以上这两方面,编辑工作还需要进入著作者的整个创作流程,对著作者的文化产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进而不断培养和发掘创作人才。这种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来源于编辑工作者的主体意识,体现了编辑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同时也凸显了出版工作中编辑的核心作用。
二、编辑主体意识的职能转型与强化
既然编辑工作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且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这种创造性,那么,编辑工作是如何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价值的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下面的两个概念入手:策划和选择。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社会民众对选择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编辑工作就是选择,认为这是编辑工作的基本职能以及主要的工作方式;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社会民众的视线开始有意识地转向了策划,而这种转变可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
在编辑学理论中,策划与选择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用于解决编辑实践过程中矛盾的有效方法。在精神的产生环节中,这二者的价值和作用是完全同等的,是编辑工作正常开展所必需的,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选择,是在不影响著作者个性自由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应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标准,对原来著作者的稿件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筛选。策划,是结合社会大众对精神产品的相应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扬编辑的积极性,以满足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选择大多数是对精神产品结果的认同以及评价,是在原来就已经产生的精神产品中选择出来的,这个选择阶段的创新可以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编辑工作者对原来著作者个性化自由的一种尊重。而策划实质上是对精神产生目标的一种追求和设定,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工作者可以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就其创新来说,是从无到有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编辑工作者在编辑过程中对自身创造性的发扬。
编辑职能从选择到策划的转变,正好体现了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就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有着必然联系。选择这一职能转变,当前的编辑实践和计划经济模式时期的编辑观念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编辑工作者作为原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中介,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依附性和被动性,这与当前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经济有很大的联系,也存在着对市场竞争和产品规律联系不强的问题。而策划这一环节,就必须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编辑实践和编辑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可以说精神产品已经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中,任何的精神产品都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受挑战,能够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在精神产品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严格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全面而周密地进行谋划,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这让编辑的策划功能得到重视,编辑工作者作为一种信息中介者,也迎来了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凸显出了十分强烈的竞争性与主动性。
应该认识到,策划是今天国内出版业不断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产物。在国内过去的许多编辑工作中,不管是哪一项编辑工作,实际上也包含了编辑策划。比如在对字典进行编辑时,就有了策划的程序。在当前的编辑策划工作中,还缺少了市场经济效益的预测。因此,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策划的作用才得以不断地体现。在这里突出了编辑的职能,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放传统的思想,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出版理念。策划这一概念在近些年的出版业中已经逐渐被完全确立了起来,对编辑学理论的完善和加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表明,编辑文化的不断构建,使编辑各项职能都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总结。每一次编辑文化的总结,基本上都引起了一系列的编辑概念认识变化。编辑专业技术的确立,让编辑工作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职业化,也就确立了编辑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工作者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强有力的激活,使整个编辑工作产生了质的转变。一个编辑工作者,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主体意识之后,同时将这些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编辑工作中,编辑工作才能真正迈向成熟。
从哲学方面来说,编辑主体意识在编辑工作中起了一定的主导性作用,其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编辑工作者主动参与了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在主体意识的引导下,编辑工作者的工作体现出了创造性。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高扬编辑工作者的职业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编辑工作者的职业力量,进而有效弥补和完善一些客体的不足。对于编辑工作来说,能有效地扩展编辑工作内涵,顺应编辑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提高编辑工作在出版业中的地位。
三、数字时代编辑主体意识的发扬
上文所述,在过去的编辑学概念里,编辑工作者所从事的就是一些简单的文字以及图片加工。该环节或者说该工作只是文化产生过程中一个不怎么重要的附庸。在这种认识背景下,没有充分地重视和发扬编辑工作者的主体意识。选择职能的凸显,让人们对编辑工作的理解由片面走向了多样化,但是,编辑工作者作为原文化到大众接受文化的一个中介,并没有有效地凸显其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伴随着近些年出版业对策划职能的高度重视,编辑的主体意识才得以逐步体现。编辑主体意识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编辑工作者对自身劳动产品的出发点,从传统的盲目性走向当前的自觉性、目的性、主动性与选择性,让整个编辑工作突出了其活力。通过查阅以前的编辑历史和对当前的编辑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其编辑主体意识的体现,最为有效也是最能凸显的方式就是在编辑策划中。伴随着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编辑工作环境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由于当前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方式的大量出现,对编辑内容的创新需要加快速度,作者与读者之间都需要逐渐走向一个双重的自由:一方面,作者发布作品相比以前更加自由了;另一方面,读者在选择作品方面也十分自由。针对当前读者的阅读需求,编辑工作者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证其主体地位,编辑出版方面的一些人士指出,可以实行一种大编辑概念,有效发挥其主体性。大编辑的出现,既可以突出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意义,也可以有效地凸显编辑工作者的工作面,同时也就对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出版环境中,笔者认为弘扬编辑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下面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持续提升编辑的文化责任意识、政治责任意识、质量责任意识,坚持传播正能量,传播有利于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认真全面地做好编辑工作,反对急功近利主义。(2)需要不断提升编辑工作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出版业中,创新是其生存的根本。面对不断复杂化的出版环境,针对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一方面要进行宏观思考,并将思考放在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中来。只有发现好问题和解决好问题,才能取得真实的进步,也只有这样,编辑工作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数字化的媒体方式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读者的选择渠道宽了许多,同时也改变了其被动的局面,有许多的读者已经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了,这正在成为编辑工作者的重要资源,同时也需要编辑工作者不断加强沟通,保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应该看到的是,在编辑工作不断迎来挑战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也为编辑工作带来了便利。在网络出版条件下,编辑工作已经转移到了网络平台中,网络出版的无纸化让编辑工作正在走向一种非线性化。以策划工作为主导的编辑步骤,如收集稿件、审阅稿件、稿件加工、稿件排版等各个工序之间都已经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以前这些工序需要多个人共同来完成,现在只需要一个人。这正好为发挥编辑工作者的主体性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果出版业也抓住这次机遇,高度重视编辑工作的主体性的发挥,有效突出编辑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各项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编辑工作也伴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转变而逐渐得到改变,加上当前整个出版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要求出版业和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主体意识。只有认真了解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了解社会民众对文献的需求,充分发挥出编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才能逐渐推动整个编辑工作和出版业走向更高的台阶,也才能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从而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凤明,周李.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境——读周国清的《编辑主体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3-124.
[2]姬建敏.2009年编辑学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0-89.
[3]周国清.编辑主体研究述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9-172.
[4]周晓燕,杨焕章.普通编辑学导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50-155,159.
[5]韩芳.2013年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与编辑职业发展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4(2):116-122.
[6]周国清.编辑规律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6-50.
[7]王华生.编辑的批判意识与意识批判[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8-152.
[8]韩红艳,李凤学,赵薇,等.编辑主体意识与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1):58-59.
[9]徐梅.学报编辑工作的文化制约及价值实现[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01-104.
[10]杜月英.由编辑活动的内涵外延谈主客体作用的变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26-128.
[11]罗明钢.摈弃“为人作嫁”观念,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浅谈期刊运营市场化形势下编辑主体意识的觉醒[G]//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第二届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论文集.2004:4.
[12]王兆璟.论编辑活动的创造性问题——从创造性认识的特质观照[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100-102.
[13]黄蓉.试论编辑家丁玲的思想个性及其复杂性[A].中国丁玲研究会,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第十一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