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关于报刊使命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6-03-29

传播与版权 2016年5期
关键词:梁启超媒介

陆 遥



梁启超关于报刊使命思想的现实意义

陆 遥

[摘 要]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乱世的一代政治家,在国家危亡之际,积极投身政治改良,毕生追求民主、追求宪政。梁启超的一系列思想,开当时古老封闭中国之先河,在如今,亦使后人以史为鉴,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在众多的思想之中,固然是政治挂帅,但为了实现政治目标,新闻宣传是其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正是在寻求政治目标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系统地、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梁氏新闻思想。立足当下,中国正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新闻之路任重而道远。回顾百年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关于报刊使命的观点,对于现代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这种使命感不仅不能因为国家的和平安定而衰退,反而应当是更加强烈。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思想;媒介;报道原则

[作 者] 陆遥,广西师范学院。

媒介,尤其是以传播消息、观点为主的新闻媒介是一个社会的瞭望哨。它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广的视角去监控这个社会的前进方向有无偏差,去审视这个社会机体各部分有无病灶。一旦媒介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社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进入积重难返的地步,那么这个社会所要付出的代价必然是巨大的,这也是历经沉重灾难刚刚走上发展快车道的中国所不能再承受的。

清末民初,当权者为一己私利而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面对国家危亡,梁启超与他的同仁们发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变法革新,民主宪政。这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史、皇权至上的中国是从未有过的。要使保守的当权者、蒙昧的国民接受变法,必然需要他们先了解新法,进而支持变法。宣传是他们必须要做的,而报刊正是他们的宣传工具。既然寄希望于报刊来改变时局,挽救危亡,那么报刊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关于报刊使命观,梁启超的思想中可以归纳为四点: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即从新闻报道的宗旨、内容、报道原则三个方面来达成其使命。

一、宗旨

宗旨,定而高。宗旨要定,梁启超认为办任何事情都要先明确宗旨,著书办报同样如此。宗旨是指引,是向导,确立了宗旨,才不会飘摇不定。当然,梁启超的宗旨观中包含着极大的功利性,是服务和服从于政治目的的。在他看来,宗旨一旦定下来,犹如竖起了一面大旗,围绕着它,日日谈,天天讲,大声疾呼,都集中于这个目的,如此,宣传就很容易成功。这一点,倒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媒介环境。宣传并不是媒介的全部职能,但是依然提倡宗旨观,更多的是要媒体人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为了什么来做。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是服务于政治改革的,而他的政治改革是为了民族自强,国家独立的,这也就决定了他的新闻宗旨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层。梁启超对于宗旨是这样阐述的:“宗旨是多种多样的,有高尚的,有低级的;有的为了牟利献媚权贵,取悦俗人;有的则是出于国民的公共利益。作为报人,不可不以热诚慧眼,注定一最高宗旨而坚守之,即‘一以国民公益为目的’。报纸作为社会的耳目喉舌,不可不把维护国民公益作为其最高宗旨。”[1]

“饱暖思淫欲”,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现在的中国的确不再是当年积贫积弱、备受压榨与奴役的中国,也正因如此,社会上有些人就开始去思“淫欲”。“业,精于勤,荒于嬉。”古罗马帝国正是沉醉于纸醉金迷,连国防都要靠雇佣兵去做,最后落得亡国。审视当下,有人说这是娱乐至死的时代,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然而本应当给大众以警醒的媒体,现在做得还不够,有些甚至是在助长这种风气。

明星、炫富,诸如此类的话题充斥着当前一些媒体的版面。长时间的媒体集体性行为会导致媒介整体环境越来越向着吸引眼球、追逐利益而去。我们并非清教徒,并不主张媒体禁娱乐化,娱乐也是媒介的一项社会功能。但是过度娱乐化,因为娱乐而削弱其他功能,那就是病态的媒介环境。

媒介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众,它不能等同于纯粹的商业机构,不能一切以赚钱为目的,它还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梁启超时代,报刊是争取民权的武器,报刊是启迪民智的教科书。在当今,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是社会的瞭望哨,是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如果媒介不能高擎这个宗旨,那这个社会还能有谁来呼喊?

二、内容

梁启超认为报刊若要实现其使命,对于报道内容就要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内容要富而当,另一方面是思想要新而正。前者是就内容本身而言,后者则是通过报道内容所体现出来。

材料富而当。梁启超力求所办报纸具备“全世界之知识”,囊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教育、宗教、科学、农工商各业、军事,以及各国近事,凡所他认为有益的,无不登载。梁启超之所以这样注重报刊内容的丰富性,缘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读书只是少部分人的事情,大多数国民还处在一种蒙昧无知的状态。而且就算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闭关锁国、封建八股的束缚下也是闭塞保守的。所以梁启超的办报思想是要把报刊作为普及近代知识的教科书,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启迪民智,开化国民,使其发挥社会大学堂的作用。当前,虽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强调媒介的教育功能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社会节奏愈发加快,新知识、新科技层出不穷,媒介的教育功能对于提高社会成员个体的素质,推动社会高效运转还是有必要的。

梁启超在主张报道内容丰富、广博的同时,也注重其内容的得当。强调“阅一字得一字之益”。报刊不可能是有闻必录,有限的版面和资源要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报刊内容应当在丰富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对于现实生活最有利、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对媒体人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媒体人要有必要的常识,还应当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哪些是有用的信息,什么是对受众有益的信息,从而将其传播给受众。

思想新而正。媒介不单单只是传递信息,同时还可以传递思想。而这种思想既可以通过报道内容表达出来,也可以是媒介直接发表评论表达出来。媒介所传递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受众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决策。正是基于这种影响,梁启超主张报刊思想要新而正。他认为,报纸之著述,“贵其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积极倡导“取万国之思想以贡于同胞者也”。此外,报刊思想不只为求新,更要求正,“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最有利而无病,而后全力鼓吹之”[2]。只有这种新而正的思想,才能塑造新的国民,建设新的国家。这是梁启超关于报刊思想的阐述。

反观当前媒介环境,在严厉的新闻政策监管下,虽然存在个别媒体格调不高,但总体上,“求正”还是能坚持主旋律的,但求新乏力,新闻同质化愈发突出。所谓新闻同质化,即新闻内容来源、含量、品质基本雷同,选择内容的标准、视角、价值大同小异,导致千报一面,缺乏新意。新闻同质化无疑将导致媒介环境的恶化,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模仿、照搬之风盛行,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则难以有发展的空间,随之而来的将是媒介整体的衰退,对受众则意味着获取的信息质量大大降低,无效信息增多。

究其原因,既有政策上的束缚,也有经济上的考量,而后者占了更大一部分。媒介机构及媒体人对于政策上的畏首畏尾,怕越过雷池,总想着踩着别人的脚印是安全的,习惯了观望。而经济上的考量则是媒体人使命感的缺失,社会上每天发生很多事,可以报的议题也有很多,但并不是全部都能吸引眼球,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当大多数媒体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能带来效益的议题上时,同质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梁启超一代人用报刊的力量去唤醒国民意识,启迪民智,作为后来人,所要做的应该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倒退。

三、报道原则

新闻不同于文学创作,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梁启超认为报刊是向大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教化思想的,报刊要对当前产生作用。这就要求报刊的报道要准确而又迅速。报刊报道的消息不仅要确有其事,而且还要速度快,使报道的消息具有及时性,人们据此采取的行动才不会落后于事态的发展。对于新闻通俗的定义就是针对新近发生之事的报道,若成为明日黄花便失去了其新闻的意义。

随着当前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的时效性被大大加强。以往之报馆为求速度“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不惜焉”,而今天的媒体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实时通讯,时效性提高到可以用分钟来计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的同时,新闻失实却屡屡发生。2016年刚过了4天,媒体圈便爆出一条影响较大的失实新闻。1月4日,最先在澎湃新闻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当日14时30分在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附近发生6.9级地震,随后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转发。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分钟,在14时47分,当地地震台网发布声明,此前媒体所报该地区发生地震为不实消息,地震台网亦未发布相关内容。就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新闻事件”从无到有继而广泛传播再到逆转,媒体的工作效率不可谓不高,时效性不可谓不快,但是这样的时效性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教授喻国明指出,在新媒体时代,发现信息错误、删除、道歉,这样的操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在错误信息删除的同时,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受众对媒体的信任也可能同步丢失。

不仅如此,单纯地追求时效性也导致了当前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浅层化。不需要记者去思考,不需要太多的文字,省去了架构逻辑的时间,缩短了组稿的时间,时效性固然会增强,但是这样的新闻往往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前因后果,只是新闻五要素的简单拼凑,有时甚至连五要素都凑不齐。大量类似的浅层信息让人们对于新闻仅仅停留在表层阅读,满足于对信息的知晓层面,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在这种大的媒介环境下,并非个别媒体如此,受众别无选择,只能渐趋习惯。而后果就是社会成员失去了对这个群体中所发生的事情应有的判断和看法,渐趋麻木。若一个社会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那这个社会也必然失去前进的动力。

追求时效性是媒介发展的必然,但是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如何保证新闻的准确性,保证新闻的深度,这是值得当今媒体人思考的事情。

四、结语

国家危亡,民族危难,梁启超和他的同仁们以报刊为阵地,宣传救国救民之思想。为了达成报刊所被赋予的使命,一百多年前的人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从报刊宗旨到报道内容、报道原则,逐步形成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思想。面对当前媒介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中有很多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最重要的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梁启超相关新闻思想具体层面上的模仿和学习,而是梁启超及其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才是后人最值得继承的。借用李大钊先生一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此作结。

【参考文献】

[1]张昆.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29-130.

[2]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3册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梁启超媒介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梁启超人性思想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