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仰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6-03-29张正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

张正江(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教育教学研究

我国信仰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张正江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教育的灵魂是信仰教育。近几十年来,我国在一般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对信仰的形象性要素认识不够,信仰和信仰教育泛化,把信仰教育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之中,等等。为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其一是要强调信仰的形象要素,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格形象来教育学生;其二是把信仰教育从一般德育中独立出来,专门开设,贯穿于大中小学之中;其三是编写具有经典性、权威性、稳定性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读本”。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教育体系化

人们为什么把学校比喻为 “象牙塔”?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育事业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是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升华,是 “为天地立心”。教育的这一本质内在地要求信仰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等,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信仰教育问题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一、信仰教育研究概述

目前,学界有关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等问题的研究非常多。从学科角度看,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中,尤其是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此外,伦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对信仰、社会信仰、道德信仰等也有许多的研究。研究成果除海量的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外,还有许多著作与教材 (或读本),如 《人类信仰论》《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信仰的呼唤》《现代信仰学导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中国信仰研究》(第1-3辑)、《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等等;还有许多普通读物类书籍,如 《信仰:人生最好的正能量》《敬畏: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信仰底线》《你的信仰价值百万》《信仰——洗脑术终极课程》等。此外,道德信仰等方面的著作、论文也非常多。但是,教育学 (及其下属的德育学)领域里的研究则非常少,在著作方面仅檀传宝于1999年出版过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在论文方面也仅有一些零星的研究。

二、信仰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

当前,信仰、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经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关心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

第一,在信仰的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理性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出版了诸如 《现代信仰学引论》《守望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等专著,在一般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第二,对 “信仰”概念的认识更加科学。原来人们多把信仰的对象仅仅局限于抽象的思想、学说、理论等方面。如 《伦理学大辞典》(修订本)把 “信仰”界定为:“从内心深处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尊奉,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2]现在学界已经认识到:“任何信仰中都不能没有人格因素。正是这种人格因素使信仰由抽象变成具体和形象,并成为牵动人们信仰情感的关键因素。”[3]以道德信仰为例,“如果一个道德信仰,没有一个神圣的对象,道德信仰的根源从何而来?”[4]因此研究者强调,“信仰本身属于人的精神意识世界中的非理性成分”,如果信仰偏重于理性,“那么,毫无疑问,就可能大大削弱甚至取消信仰的应具有的形象感召性,而使其成为一种僵死的理论教条。”[5]

第三,对信仰的意义、价值、作用、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在于一个人要不要信仰,而在于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信仰、如何获得信仰。

第四,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基本掌握了我国当代社会的信仰情况,尤其是大学生的信仰情况。例如,童世骏教授组织发放的5 000份问卷调查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为31.4%,表示不信仰宗教者占68.6%。目前,中国有宗教信仰者3亿人。杨凤岗团队委托零点公司对全国7 021人进行的面对面入户调查表明,85%的中国人有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活动,只有15%的中国人是真正的无神论者[6]。大学生充满活力,有胆识,有科学素养,正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各类人群中最具有科学精神和无神论倾向的人群,他们的信仰状态如何呢?林雪原对太原理工大学的调查表明,36.8%的大学生具有明确的信仰,38.7%的大学生说不清自己有没有信仰,24.5%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在信仰对象上,有28.2%的大学生选择用 “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认识世界”,有16.7%的大学生选择 “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相信神灵的大学生占12.8%,相信星座的大学生占11.9%;认为金钱最重要的大学生占17.1%,认为权力最重要的占13.4%;有宗教信仰者占19.9%[7]。可见形势不容乐观,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非常重要。

第五,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如著作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等。

三、信仰教育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其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分别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显现出学科化研究的趋势,甚至有研究者开始以 “信仰学”来称谓这一研究领域。

其二,信仰教育研究开始从宏观扩展到微观研究,对信仰的本质与特征、信仰的发生、信仰的结构与要素、信仰的心理与状态、信仰养成的规律与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三,研究者开始面对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开放与多元化等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特征,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野切入。

其四,有研究者提出要编一本 《共产主义信仰经典读本》,可以把诸如 《礼记·礼运》中的 “大同”篇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内容编进去,还应把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编进去,等等。

四、信仰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信仰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发表了海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几十本专著,但由于信仰教育研究起步晚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术积累不够,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参与很少,因此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其一,虽然认识到信仰对象不仅包括思想、学说、理论、教义等抽象方面,还包括形象、人格等具体的方面,但如何在信仰教育的内容中融入形象、人格等具体内容,其研究非常少,仅有研究者在设想编写的 《共产主义信仰经典读本》时提到:“可以考虑收入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通信。”[8]

其二,信仰泛化与信仰教育泛化。我们究竟应当信仰什么?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但是,研究者们又把信仰区分出社会理想信仰、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道德信仰 (有论者又区分为爱、诚信、责任、正义、宽容等信仰)、法律信仰等。就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言,研究者认为具体包括: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9]。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也存在泛化的现象。本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其核心部分。但是,根据研究者有关信仰对象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外延又被扩大了,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全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范畴。由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可谓是无所不包。外延的无限扩大,其结果就是内涵的空虚。

其三,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方面,研究者认识到应编入诸如 《礼记·礼运》中的 “大同”篇等,但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如何以科学、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古今中外人类最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中去,是一项尚待认真思考的艰巨任务。

其四,对学生随着年龄的发展,其信仰的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没有对大中小学的信仰教育进行系统的设计。当前中小学的信仰教育非常缺失,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总体上看,大中小学的德育基本上是一种拼盘式的德育。

其五,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生的信仰,不够科学。学生尽管在问卷上回答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事实上他们很可能只是了解、认同、相信马克思主义,或者具有一定的信念,而非坚信、信仰。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当前我国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是 “认同但不关注,了解但不理解,拥护但不维护,践行但不宣传。”[10]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只是调查对象的主观认识,问卷调查不等于客观的心理测量。应通过专业、科学的心理测量以掌握我国大学生的信仰状况。

其六,在信仰教育的方法上,普遍赞同一种所谓的 “灌输论”。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经典作家都是坚决反对灌输的。信仰教育不能靠理论灌输,而是要进入人的心灵深处,使其坚信、仰慕。

五、关于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信仰对象形象性的思考

所谓 “信仰”,顾名思义不仅指 “相信、坚信”,还包括 “仰望、仰慕”。对于一个对象,在了解、认识之后,不仅坚信和尊奉其思想、理论、主义等,还发现对方形象高大、富有魅力、精神力量强大,从而欣赏、仰望、崇拜、敬畏。古今中外,大凡人所信仰的东西,无不具有形象。只有形象与人格魅力才能够吸引人、打动人,使人热爱、崇拜、敬畏。没有形象的思想、学说、主义、教义,只能使人产生“信念”或 “信奉”,而不可能产生 “信仰”。例如信仰基督教,不仅是相信其教义,更是因为坚信 “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功业与法力等;信仰佛教,不只是因为相信其教义,更是因为坚信佛祖、菩萨等的存在及其法力无边;一个宣称自己信仰基督教却不崇拜上帝的人,他其实只有信念、信奉,却没有信仰。可见,在信仰中,最重要的是信仰对象的形象,其次才是其思想、学说、主义、理论。信仰儒家思想的人,不只是因为信奉其学说,更是因为崇拜孔子等,尊之为圣人。所以,了解、认识并相信、信奉某一思想、理论、主义,只能产生信念。要达到信仰的境界和状态,还需要有一个形象。那些歌星、影星,为什么使无数青少年崇拜得五体投地,为之倾倒着迷?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言论、人生信条吗?不,其根本在于歌星明星的艺术表演成就了他们的形象!任何人唱 《好汉歌》,唱得好不好,我们无不是把他与刘欢比较;任何人唱 《冲动的惩罚》,唱得好不好,我们无不是以刀郎为标准……某种思想、学说、理论、教义等抽象的东西,只能使人 “信”(信念),不能使人 “仰”(仰慕),不能成为人们感情的依靠、心灵的寄托与归宿、精神的支柱,不能使人崇拜、敬畏。总之,我们要严格地区分信念与信仰,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一样,我们更应当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仰慕、崇拜。中国无数的普通老百姓,对共产党的热爱、信任,并非全因为对共产党的思想、主张有多少认识,往往是热爱和崇拜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以及平凡中的 “伟人”(如焦裕禄、雷锋等),认识到他们的人格形象、人格魅力和丰功伟德。

据此,强调英雄崇拜、伟人崇拜、偶像崇拜,会不会导致出现 “盲目崇拜”的后果呢?这里需要从理论上认清两点:第一,盲目崇拜、无限崇拜之所以可能带来后果,是由于崇拜者的无知、迷信、愚昧。如邪教徒的自焚或走火入魔,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低下,分不清宗教与迷信。第二,盲目崇拜、无限崇拜之所以可能带来后果,往往是别有用心者的阴谋、野心。古代的宗教战争,本质上是因为政治、经济等利益而发动的战争,不过批着宗教的外衣而已。因此,我们要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只要不把崇拜迷信化,就不会有什么后果。我们现在不是一直在提倡学习雷锋等人物,不是一直在塑造偶像吗?现在的问题主要不在于要不要让学生有偶像崇拜,而在于让学生崇拜谁,在于如何使学生从对歌星影星的崇拜转到对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为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伟人的崇拜。

(二)关于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独立出来的思考

在信仰教育中,人们往往把信仰区分为社会理想信仰、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道德信仰……在道德信仰中,又区分为诚信信仰、责任信仰、正义信仰……又由于把信仰理解为对某种思想、学说、理论等的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实践中往往被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之中,从而,信仰教育被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所涵盖。更有甚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各门学科理论与知识的教育。例如有论者指出:“任何知识,包括自然知识,都是构筑信仰的基石元素。如自然科学的宇宙观、哲学的世界观等与信仰密切相关;而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则直接涉及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问题。”结果是 “信仰教育渗透于所有的知识教育之中”[11]。

目前,我国的德育基本上是:小学主要为基础道德教育,初中主要为思想品德教育,高中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主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一种按领域而条块分割的拼盘做法,这种做法往往导致缺乏一个灵魂与核心。

信仰是人的核心,是人的灵魂,是人存在之根本。信仰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根本、灵魂。因此,为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得到切实施行,完全有必要把信仰教育从德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中独立出来。虽然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但并不等于就应当把信仰教育融化在知识教育中进行。只要信仰教育不成为教育的唯一,在进行信仰教育的同时,就还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极端:其一是把信仰教育淹没在整个教育、整个德育之中。其二是把信仰教育独立出来之后,只进行信仰教育,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把信仰教育当作教育的全部。在当代,应当警惕的不是前一极端,而是后一极端。因为即使是在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宗教信仰教育也没有成为教育的全部。

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整个德育中区分出来之后,为便于称谓德育的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把整个德育划分为3大层次:其一是基础德育,即价值规范教育、美德教育;其二是中级德育,包括人生与行为原则教育、人生与行为标准教育、理想教育、人生与智慧教育、道德教育等;其三是高级德育,即信念教育、信仰教育。

其实,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独立出来之后,其他一切教育活动并不会受多大的影响,基本上可以照旧进行。同时,每周调节出一两课时用于专门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呢。

(三)关于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独立出来之后,如何进行?是只在大学进行,中小学不进行吗?不!信仰教育应当从小学中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不够好,人们在信仰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信仰教育内容的角度看,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德育课程、德育教材的内容,而这些课程和教材的内容缺乏经典性、权威性、稳定性。例如,《共产党宣言》等最经典的文献基本上从未进入过我国大中小学德育的教材之中。各种宗教徒那么坚信自己的宗教,一个原因是他们有自己的经典,其经典具有经典性、权威性、稳定性等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也应具备这些最基本的特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从一般的德育中独立出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有自己的经典,应该编写一部自己的经典。这样的设想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人们设想编写的一部 《共产主义信仰读本》只适合大学生及其以上层次的人阅读,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因此,还应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的读本。按照我们的设想应编写5部读本。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初级读本》,共1部,供小学4-6年级使用,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人类历史上其他伟大人物的经典故事、人物形象和丰功伟绩为主,辅以短小粗浅的名言、诗文。信仰教育读本与其他教材的一大区别是:其他教材往往只使用一次 (一个学期),而信仰教育读本可以而且应当反复阅读。例如宗教经典,其宗教徒并非仅阅读一遍,而是终生反复阅读。小学4-6年级共有6个学期,那么该读本的篇幅应能够在前3个学期内学习完,后3个学期重复进行阅读教学。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级读本》,共2部,分别供初中和高中使用。内容是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伟人的生动、形象的传记为主,辅以他们的思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精辟、精彩而简短的名言、论述、诗文,以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合国人权宣言》,等等。一些思想性、艺术性非常强的简短文艺作品也可以适当地收入,如 《少年中国说》等。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级读本》,共2部,供大学本科使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选为主,辅以人类历史上其他的优秀经典选,如 《论语选读》《孟子选读》《道德经选读》《柏拉图对话选读》,等等。

总之,我们应以科学、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人类最优秀的思想文化成就纳入信仰教育读本中。整套 “读本”应由国家权威机关组织国内权威专家编写,以某种庄重的形式通过,保证其权威性、稳定性。由于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信仰教育读本的权威性、经典性、稳定性,相比之下,原来的德育教材就逊色多了。因此,原来的德育教材可以作为信仰教育的辅导资料。另外,除主要进行阅读教学外,定期举行一些庄重的信仰仪式也非常重要。总之,信仰教育应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4.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5.

[3]刘建军.信仰的呼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

[4][6]李向平,等.中国信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88;19-20.

[5]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引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64.

[7][10][11]林雪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2-105、104、153.

[8][9]刘建军.守望信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8-129、121.

[责任编辑:庆来]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6)02-0111-05

[收稿日期]2015-10-25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道德价值教育与道德事实教育研究”(13YJA880109)。

[作者简介]张正江,男(土家族),重庆石柱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德育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
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信仰教育的思考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究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教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前提性问题思考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艺术类高校学生信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