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2016-12-12罗可成
摘 要:在哲学教育里,科学信仰教育是其灵魂,通过科学的信仰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哲学发展过程,进一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外,挠充分发挥信仰教育的作用,就要和哲学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信仰加以引导,采用开放的、批判的、理性的、面向实践的哲学信仰教育方式。
关键词:信仰教育;哲学教育;科学信仰观
不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信仰都是重要的条件,对于信仰和哲学来说,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信仰的对象,它是实现信仰发展的关键。如果信仰没有了正确的哲学观,那么信仰就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现在的哲学教育里,很多人单纯把信仰教育当作意识形态教育,没有注意到在信仰教育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进一步发挥在哲学教育中的信仰的作用。
一、现代信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信仰观
1.对于信仰教育来说,它主要是学校对学生的哲学教育的拓展。信仰教育的内涵比较多,它指的是多个行为主体对多个阶段的社会人群在信仰范围内的指导,通常情况下,信仰教育的形式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信仰领域进行积极引导的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里面信仰教育的突出表现是学校开展的信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它体现的是社会中优秀的教育水平,同时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另外,信仰教育主要是学校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积极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良好的信仰的活动。
2.信仰教育可以科学地认识世界,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从哲学的角度看待整个世界,进一步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信仰,这就是哲学信仰教育的过程。对于宗教学的信仰教育来说,它是从合理的视角分析宗教现象,使人们对宗教信仰有科学认识的教育过程。对于具体科学的信仰教育来说,要从一定的领域中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通过分析这三种基本教学活动可以得知,哲学信仰教育是最本质的信仰教育活动,对于信仰来说,它的服务对象和哲学的服务对象一致,宗教信仰教育和具体科学信仰教育仅仅是某一范围内的信仰教学活动,因为受到领域的限制,所以很难系统的分析信仰的发展史。对于现代信仰教育来说,其宗旨是开展合理的信仰教育工作,而非开展宗教信仰工作。除了这三种信仰教学活动,还有很多信仰教学活动。举例来看,培养宗教教徒,或者在宗教学校训练宗教人员等等。不过,对于宗教组织的信仰教育局限在对一定信仰形式的教育,为了维护宗教信仰而开展教育。但是对于学校的信仰教育来说,其目的是培养科学的、系统的信仰观。
二、科学信仰教育在现代哲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1.信仰教育与哲学教育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对于信仰教育来说,它和哲学教育是不同的,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信仰,但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对于信仰来说,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撑,使人们对具体现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哲学来说,其认知对象是整个世界,它和信仰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具体来看,哲学教育必须以信仰教育做支撑,它的任务之一是分析信仰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来说,信仰是其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进行哲学研究的根基。如果哲学没有深入分析信仰的科学性,那么哲学研究也就失去了其价值。而对于信仰来说,哲学为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信仰可以更好的发展。如果信仰失去了哲学,那么就会变成缺乏科学的迷信理论。
2.科学的信仰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哲学发展过程。自哲学诞生以来,它就和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可以得知,因为人自身缺乏认知能力,所以导致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进一步衍生宗教观念。一旦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发挥宗教信仰在长期发展的作用,就很难科学的认识哲学发展历程,同时也难以认识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因为苏格拉底对神的信仰,所以他坚信人在死后的世界会更美好,人活的更幸福,但是这并不能证明神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哲学的发展已经逐渐抛弃了宗教信仰,而是依然沉迷于宗教信仰中,通过宗教信仰来评价哲学。除此之外,他们企图利用哲学信仰的缺陷来证明宗教信仰的突出地位,这是对于哲学发展过程的错误理解,这样的过程并不是对于真理的探索,而是通过某些材料来维护宗教信仰。通过科学的信仰观,一方面可以肯定宗教信仰在哲学信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在科学的发展中,宗教信仰会逐渐被时代抛弃的观念。通过在批判中提高,哲学可以获得突破性进展。
三、科学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实现途径
1.在哲学教育中加大对信仰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能把信仰与哲学机械对立。在哲学教育里,很多教师单纯的把哲学当作是哲学思维的培养,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另外,还有人认为信仰和哲学是两个对立的部分,认为对于信仰来说,它的本质并不是理性的,因此两者是相互独立的,这和哲学强调的理性思维相违背。对于信仰来说,它是理性和非理性两者的统一,它是在合理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世界。对于信仰来说,它的基础就是理性,它是从本质看世界,但是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人都不能完全理性的看待世界,仅仅是对世界局部的理性看待。这样一来,人们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自然会有推理成分蕴含其中。对于某一历史时期的权威人物来说,他们往往利用多种社会措施把他们所信仰的内容强加给社会上的成员,使他们盲目服从自己所服从的信仰,导致信仰的非理性色彩浓厚。正如上文提到的,信仰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有机统一,要想充实信仰的理性基础,就要在社会发展中加大改善力度。在所有的改善措施中,最主要的就是哲学途径。它不仅可以吸收科学发展中的积极部分,还可以提供给信仰以理性。在现在的哲学教育里,必须加大对信仰教育的重视力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观。通过和时代发展中的信仰形式相结合,利用哲学来理性分析不同信仰形式的好处和坏处,进一步通过科学和个人有机结合,实现人的全面提高。
2.对于哲学信仰教育来说,要通过开放的、批判的、理性的、面向实践的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工作,不能单纯的灌输信仰教育知识。对于信仰教育来说,它是哲学教育的分支,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哲学方法来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观。对于哲学信仰教育来说,它的教育方法和寻求真理的方法一样,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这里所说的开放性就是没有把实现真理的方式绝对化,而真理也在多种信仰形式里有所体现。这里所讲的批判性就是指要分析各种信仰形式的缺点和优点,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影响,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信仰观。这里所讲的理性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对待信仰,不能以个人主观判断来对待信仰。除此之外,哲学的信仰教育要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通过时间来检验信仰形式,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践评判观念是否科学,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哲学信仰的水平。
四、结语
在哲学教育中,信仰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仰教育中,哲学教育又是其评判的标准,所以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文章通过分析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里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实现信仰教育的方式,为相关哲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尚思. 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 第2 卷) [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73.
[2]谷生然. 社会信仰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3.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65, 69, 8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199.
作者简介:罗可成(1973—),男,湖北天门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