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前提性问题思考

2016-01-23张先梅

世纪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高职院校

张先梅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明显不足,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正视这一现状。本文就“什么是信仰”、“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和“大学生应该信仰什么”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弥补大学生信仰认知的漏洞,澄清大学生在信仰上的错误认识,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37-02

高职院校大学生如何定义信仰?他们是否需要信仰?他们有何信仰?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个人信仰,对信仰的认知明显不足。如何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特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信仰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理论教育出发,回应学生在信仰认知上的种种困惑和不足,本文拟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信仰?

调查发现,对于信仰的概念,只有25%的学生“非常清楚”,73%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同时5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信仰或不清楚自己有没有信仰。这反映出学生对信仰基本认知的不足,信仰教育非常有必要从基本概念人手进行教育。

信仰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同发展起来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与遵循,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与行动指南。人们常将“信仰”与“理想”、“信念”和“理想信念”等概念相提并论,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信仰的内涵。

(一)关于信仰与信念

“信念”与“信仰”是最为接近、最易混淆的两个概念,“确信”是二者共同的元素,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体系和层次性上。人的信念可大可小,如“开卷有益”、“爱拼才会赢”、“天生我材必有用”都可以作为生活中的信念存在。而信仰不同,它特指众多信念中那个最高层次或最核心的信念,只有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最核心的问题上才能用“信仰”来表述。另外,当我们说到信仰的时候,往往指的是一个有机的信仰体系,而不仅仅单指某一个具体的信念。

(二)关于信仰、信念与理想

信仰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信仰内在地包含了理想,决定了理想的内容与方向。但信仰又不简单等同于理想。理想把信仰对象与现实条件、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更具体的目标。从价值内涵来看,信仰体现了人的最高价值追求,而理想则揭示了这种追求中最高的价值目标。信念与理想的含义非常相近,两者多有交叉之处。在很多情况下,理想就是信念,信念就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强调的是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强调的则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三)关于信仰与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新形成的一个概念,它用来特指正确的、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而“信仰”这一概念可以泛指不同性质的信奉与追求。在表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时,“理想信念”和“信仰”二词皆可,如何使用则是由具体语境来决定的。如在学术探讨中通常会使用“信仰”这一概念,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用“理想信念”则显得更清晰、更具体。

总之,“信仰”与“理想”、“信念”和“理想信念”等是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在内涵上具有相似性。但作为体系化存在的信仰属于最高层次,不能将它简单等同于其它个别概念。大学生信仰教育应注意把握住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准确使用,以免学生产生困惑。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调查发现,78%的学生认为信仰非常重要,但对于“你是否有明确的个人信仰”这一问题,只有42%的学生持肯定回答。对比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理论上非常认同信仰的价值,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表现出对信仰的迫切需要。这说明,大学生对信仰的认同只停留在感性层面,还没有上升为理性认识。

(一)人类与信仰需求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早已有了对信仰的需求。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盐一样,人类的心灵从记忆难及的洪荒年代起就感觉到了信仰的需要。对人而言,信仰需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根本的精神需求。人对信仰的精神需求,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的。人类需要信仰来战胜死亡和超越自我。人生而有死,人类面临着死亡带来的恐惧,希望借助信仰去战胜它。如宗教信仰中“彼岸世界”为信徒的现实人生提供了稳定的心理慰藉。同时,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在精神层面上,尤其需要一种信仰对象来提供终极意义的向导,或神灵,或上帝,以此引领现实人生不断向理想前进,这正是人类需要信仰的奥秘所在。

(二)信仰的作用

信仰对个体人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信仰为人生赋予意义,是人生的精神寄托。理想和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个人一旦有了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他的人生就有了方向和意义。而一个人长期在没有理想和信仰的状态下生活,就如行尸走肉一般,人生就变成苦役了。第二,信仰为人生指明方向,是人生的精神向导。信仰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们指明人生的奋斗方向,并引导人们不断去实现自我的超越。第三,信仰为人生提供力量,是人生的精神动力。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就来自于人生的理想和信仰,这是生命力量的源泉。一个人一旦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仰,就有了坚定的立场和坚强的意志,就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个体需要信仰,社会也需要信仰。人是社会的人,信仰对个体人生的影响必然会外化到对社会的影响上来。一个缺乏信仰指引和约束的社会,必然是}昆乱的。

三、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信仰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现象,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或虚幻,或现实,或理性,或盲目。面对多元的信仰,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和选择呢?

(一)关于宗教信仰

谈及信仰,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宗教信仰。近年来,大学生信仰宗教有抬头的趋势。因此,在信仰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对宗教信仰进行解读,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自觉选择正确的信仰。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是对超人间力量的幻想、笃信和崇拜,希望借助超人间力量来摆脱生活痛苦,到达幸福安乐。因此,宗教的本质就是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或用非现实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一种社会存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因此,宗教呈现的是虚幻的世界,依托的是虚幻的力量,信徒对于宗教的确信是建立在“我相信是因为我需要相信”的逻辑上,宗教信仰则必然是盲目的、非理性的。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需辩证看待。一方面,宗教通过借助超人间的力量,来转移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缓解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对信徒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同时,宗教使具有相同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在社会认同、群体整合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也发挥着社会调整作用。另一方面,宗教归根到底是颠倒的世界观。它否定现实,追求世界和社会之外的虚幻之境,对人们有精神麻痹的作用,容易使人逃避现实,因而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

1.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加以信奉和遵循。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存在,本身不是信仰,人们对这种理论的信奉和遵循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的是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态度。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具体讲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们心中信奉并遵循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又是信仰,这一种理解强调的是信仰的科学内容,即为人类谋福利的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共产主义信仰”概念,它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突出的是这一信仰的学理基础,强调的是信仰的理论方面;后者突出的是该信仰的现实追求,强调的是信仰的行动方面,二者并不矛盾。

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世的、现实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谋求自身解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虚幻的宗教信仰不同,它有着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现实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性的、科学的信仰。与宗教信仰将科学抛开不同,马克思主义将信仰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与信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解放自身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和路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伟大的、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它追求人人都得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追求全人类共同的解放和幸福。这种价值取向勾画了一幅美好的人类发展图景,蕴含了巨大的物质价值和崇高的精神价值。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实性、科学性和崇高性上显示出无比强大的优越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是大学生人生信仰的最佳抉择。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高职院校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