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中的意念控制研究

2016-03-28陈婷婷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头腔声区歌唱者

陈婷婷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歌唱中的意念控制研究

陈婷婷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歌唱发声是复杂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身体相关器官相互配合、协调工作,而且对位置、气息、共鸣、腔体、咬字、声音走向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专业要求。研究了声乐演唱中的“欲上则下”、“欲延则沉”、“欲合则开”、“欲放则收”等有效意念对各声区音色实现统一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歌唱效果。

歌唱发声;声区音色;意念控制

在声乐歌唱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演唱者的意识和感觉尤为重要,歌唱中意念的调控直接关系到歌唱感觉的好坏。所谓意念,简单来说,它是思维活动的一种定向,在头脑中通过想象形成影像,对各发声器官进行直接控制,它属于心理范畴。如果单纯依靠身体机能而不用大脑思考、意念控制,常常会使问题反复出现,始终无法得到改善、解决。研究发现,进行“欲上则下”、“欲延则沉”、“欲合则开”、“欲放则收”等有效的意念控制训练并对各声区音色的统一加以控制,可以逐步形成并达到“意念控制、心智操作”的成熟的声乐艺术境界[1-2]。

1 歌唱中有效的意念控制方法

想要构建一种正确、优良的发声状态,必须经过长期的发声训练,这就需要良好的意念控制能力和各发声器官高度协调运作。这是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研究发现,正确的意念控制在声乐学习和运用中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3-5]。意念控制训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意念控制位置:欲上则下

声音是通过喉部声带振动而产生的。但是,在歌唱过程中,要明确嗓子只是声音的出口处,而不是声音的位置。“欲上则下”,就是用意念控制声音位置的高低。首先,在做任何一项运动之前,都要有所准备,以便进入最佳状态,歌唱也不例外。很多声乐学习的初学者常会陷入一种误区,位置越高,声音越高。实则并非如此,更是恰恰相反。例如初学练习哼鸣,“哼eng”,刚开始时,声音听起来还比较舒服,但能够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喉咙的位置放得过高,声音基本来自于嗓子。之后,随着音调的升高,头腔的位置基本没有了,声音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吃力,出现声乐中常听到的一种错误方法下发出的声音尖、亮、刺耳,此时,练习者也渐渐感觉吃力、僵硬,在心理上也变得紧张、焦躁。这种情形下,要选择及时停下来,让身心放轻松,在渐渐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意念控制,应该要有未唱其音先想其声的意识,意念字的位置在头顶上方,从而一开口就把字的位置放在最理想、最合适的地方。经过正确的意念控制,从而忘记喉头,把喉头放下,不要加重声带的负担,同时把声音的支点放低,胸腔有了震动的感觉,声音变得轻松了,高音不知不觉间就自然地挂到了高位置,高位置的声音犹如煤矿工人头顶上戴的探照灯,位置高,照射远,这就是教师通常要求的“钻在脑子眼中歌唱”。在这种歌唱状态下唱出来的声音圆润、集中、统一且富有弹性,给人以“立体感”。这就是“欲上则下”的意念控制。

1.2意念控制气息:欲延则沉

科学的运用气息,在声乐训练中至关重要。没有正确的呼吸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歌唱位置、正确的发声共鸣,没有正确的气息运用,也不可能获得自如、甜美、丰满的声音。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曾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可见呼吸对于歌唱的重要性[6]。“欲延则沉”,强调的是意与气合、意气合一。气息是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的基础,这一呼一吸要协调好、配合好不容易但很关键。

声乐界把歌唱的呼吸分为三种方式,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但都不外乎强调要“气沉丹田”,歌唱者无论唱长音、跳音,亦或任何一个声区,都需要丹田气的支撑。理论易懂但实践却很难,通常会遇到一些歌唱者,由于气息运用不当而造成的声音嘶哑、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现象。一次汇报演出中,演出者选择了一首流畅婉转的歌曲,但在实际演唱时,歌曲的流动性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明显的气息断开的感觉,咬字不够连贯,该延长的拍子明显不够,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气息的运用不当。因此,在具体的声乐学习中,教师需要更多借助意念控制教学加以指导训练。比如“u”的练声训练,见谱例:1 2 3 4|5 4 3 2|1-||,这一过程中,有的训练者会出现明显的提气、漏气、僵硬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需要练声者在练习中用意念感受声音的落点,通过意念感觉生活中打哈欠这种最自然的状态,将气息下沉到脐下三、四指甚至更低,让气息平铺、延伸。同时体会“不吸气的吸气”,也就是“被动呼吸”,即表面看没有对歌唱者强调吸气的重要性,实则是为了让歌唱者更深、更直观的体会科学的吸气方法。它要求歌唱者每唱完一句,都要把剩余的气息吐干净,接着丹田处一鼓,新的气息自然就吸进来了,不需要歌唱者刻意去想着气息,就达到了吸气的目的。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会流畅、连贯、均匀,如春蚕吐丝,延绵不断。

1.3意念控制共鸣:欲合则开

声乐歌唱中,共鸣腔体的意义和作用至关重要。歌唱时,首先要意识到,头腔、胸腔、口咽腔等共鸣腔都要充分打开,尤其是头、胸腔。头腔的共鸣使声音明亮、集中、有穿透力;胸腔的共鸣则使声音浑厚、圆润、有韧性。这两个共鸣腔既要分开,又要做到有机统一。

共鸣运用的好与坏取决于意念对各腔体的控制,在声乐学习中,常会看到这样的动作:很多人在练习时会将下巴向下拉伸,其实这是错误的方法,事实上,正确的要求是:用双耳旁颌关节向上开的力量将上颌向上打开,这时下巴是无感觉的,就如同开箱子,掀起上盖,下部不动。打开上颌的同时,再将抬起小舌和轻绷喉咽壁的力量相结合,此时,歌唱腔体也就适度打开了。这一连串过程中,需要意念控制开与合的辩证统一,有效协调各个共鸣腔的工作。

这样产生良好的共鸣,可以使声音在良好的意念控制下赋有弹性,形成开合自如、随心所欲控制的状态。

1.4意念控制声音:欲前则后

什么是“欲前则后”。以掷铅球为例,要想使铅球投掷的更远,会采取后退一步,身体向后仰等多种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一个蓄力的过程。这和“欲放则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声乐演唱就是要将声音清晰明亮的送出,在送出之前,如果没有位置、气息、腔体的一个蓄力过程,演唱出的声音是封闭的、闷闷的、没有感染力的。例如有的演唱者,平时在台下基础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一到舞台演出时,却表现的很吃力,声音单薄、无感染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唱者怕下面的观众听不见,就拼命的让声音往前唱,演唱者自身听着声音觉得挺大,但观众听到的恰好相反。这就是没有调整好声音的前后问题,一味的想把声音传出去,而忽略了蓄力待发的过程,单纯从嘴里喊出来的声音缺少气息、共鸣是不可能传远的。因此,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正确的状态应该是用意念将声音放进心里,将位置、气息、腔体收起并集中在心窝的某一点上,在准备好后将其反射出去,感觉像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有一种抱圆或是穿上泡泡裙的感觉。整个状态是形成贯通的管状,将声音更远的穿出去,形成一道抛物线。这里所说的“后”、“收”不是真的把声音完全吸进去或者靠后,而是歌唱者挺直腰背,保持声音贴着后咽壁,吸着唱,让声音沿着脊柱、后脑勺的管道反射出去,从而使声音达到圆润、明亮、具有穿透力和富于弹性。

2 歌唱中意念对各声区音色统一的控制

“歌唱本身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矛盾,而这种与生理现象以及与目的要求相矛盾的意念则表现在各个方面”[7]。在掌握了声乐歌唱训练方法和技巧之后,很多学习声乐的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训练过程中,怎样能够合理有效的获得并运用最美妙的音色?”声乐歌唱者常常将声区分为三部分,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在声乐歌唱练习中,发现稍微有一些难度的歌曲都会涉及到高、中、低各声区,要想使各声区音色统一,这必然需要在歌唱中通过意念加以控制。

很多情况下,在唱高音时,只注重头腔,“欲上则下”的意念控制做得不够,造成音色尖、细,甚至变形。演唱高音时,头腔固然重要,可以使声音明亮,但胸腔和脐下四指依旧不能舍去,要由“下”获得足够的气息加以支持,使高音呈抛物线状抛得更高、更远,让人感觉高音并没有过于紧张,而是还有更宽广的回旋余地。这就像是拉弹簧,讲究的是上下协调用力,单是拉伸一头,另一头就会跟着移动,无法固定,唯有两头一起协调用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状态。只有想象着胸腔、头腔都是很大很通的管道,两者连接起来,形成良好的通道,声音顺着通道送出去,才可能达到自然、圆润的效果。同时,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高音时要善于用脑子先行,例如准备唱G2时,在你还没有开口唱这个音之前,脑子里就应该想到这个音的具体位置和音高,同时,还需要想象着比这个音高出三度至五度的位置来发音,才能有回旋的余地,这种意念的控制就可以使身体处于积极、自然的状态,从而保证这个音高的准确性与完美性。

然而,中、低音相较于高音,恰恰相反,中、低音的音色浑厚、浓重,要有一种扎实感、厚度、力度。但只片面追求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很多初学者在演唱中、低音时,往往会出现“大本嗓”或故意压低喉头等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真、假声混合的比例没有调节好。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打开胸腔想头腔,轻声感觉放宽唱”的意来控制[8],从而强调低音对头腔的运用。想象着声音上挂头腔、下挂胸腔,同时配合深呼吸打开胸腔、肋骨,声音保持在鼻腔以上位置,轻声哼唱的感觉,从而避免了喉咙部位肌肉的紧张,这种状态下演唱出的中、低音才会松弛、扎实。挂上高位置的同时加入头腔共鸣后,声音听起来既浑厚饱满又清晰明亮。就像拍皮球,如果只注重地心引力带来的重力,使皮球每一次都只是稳稳地落下,不在意高度,全无美感。要想达到拥有美感的效果,必须通过意念进行引导、控制[9-10]。

做到各声区的有机统一是获得好声音的基础。演唱高音时,需要中、低音时的状态,同样,演唱中、低音时,也要想到高音时头腔的运用。完美的声乐歌唱,是各声区音色的统一,不能够一个声区一种唱法。歌唱中意念对各声区音色统一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协调、统一、有机结合的过程[6]。

声乐歌唱训练与书法的精髓之处是相似的,当用毛笔书写横、竖时,并不是直接行笔,而是行笔时有一个和原本方向相反的过程。横原本应直接向右书写,竖原本应直接向下书写,但书写横时,有一个口诀“欲左还右”,同理,书写竖时会运用到“欲上还下”的口诀。歌唱时的位置的“欲上则下”、气息的“欲延则沉”、腔体的“欲开则合”、声音走向的“欲放则收”就是同样的道理。当然这很抽象,因此,意念的控制训练对于声乐歌唱状态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当意念控制练习得到一定的提升后,自然会考虑到各方面的协调统一,这种统一不仅仅只是位置、气息、腔体、声音走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中、低各声区音色的统一[7]。

3 结束语

良好的意念控制在声乐歌唱中发挥重要作用。声乐歌唱并不只是单纯的唱歌,其中的细节训练、音色统一、相互配合都显得尤为重要,歌唱发声是复杂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声乐演唱中必须通过“欲上则下”、“欲延则沉”、“欲合则开”、“欲放则收”等意念对各声区音色实现统一的控制方可达到预期的歌唱效果。

[1]胡晓杰.论声乐演唱中意念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4(22):142.

[2]宁萌.从声乐作品的演唱探究音乐与文学的渊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5):79-81.

[3]聂晓琳.运用意念促进歌唱技巧的提高[J].黄河之声,2010(9):99.

[4]赵丽娜.浅析声乐学习中意念的构建[J].通俗歌曲,2012(11):11-14.

[5]李源.声乐演唱的心理素质及培养[J].宿州学院学报,2005(3):137-138.

[6]唐瑰卿.谈歌唱的气息训练[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115-116.

[7]唐瑰卿.论歌唱中的意念控制[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99-101.

[8]高歌.唐瑰卿声乐教学艺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9]朱保历.浅谈意念在声乐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2(26):92-93.

[10]王善虎.论歌唱感觉及其在声乐教学的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1(3):115-116.

[责任编辑:余义兵]

10.13420/j.cnki.jczu.2016.05.028

J613

A

1674-1102(2016)05-0124-03

2016-08-08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99);安徽省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W081ZD)。

陈婷婷(1982-),女,安徽泗县人,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研究。

猜你喜欢

头腔声区歌唱者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歌唱的基本素养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初探歌唱者演唱中的技术转换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