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6-03-28瑶,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

张 瑶,林 晶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张瑶,林晶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从道德的本质、属性、功能、价值等方面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主张道德是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功能主要是规范个人行为、调和利益矛盾,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理解、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对于厘清全球化背景下道德建设的复杂性、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推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多维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道德思想;当代启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论述道德观念的著作,但其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思想,其经典论述对当今中国的道德建设仍有所启示。本文将从本质、属性、功能、价值等方面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以更好地反思和批判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发展。

一、道德的本质: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

恩格斯认为,“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99。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在一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精神领域的表现,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会产生差异明显的道德观念。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道德观念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其直接对应原始公有制经济、奴隶主所有制经济、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直接决定了道德的性质。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和丰富着自身的观念,产生新的交往方式,造就新的发展需求,促成新的适应当前生产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生产力是道德发展的原始动因。只有阐明道德与生产力的关系,才能揭示道德演进的历史必然性,使道德从“神之意志”的神秘性和“人之欲望”的庸俗性中解脱,回归到现实世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有了相对的独立性——道德思想虽然是物质生产的结果,但是其本身同样也具有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道德并不总是亦步亦趋地反映现实情况,而是冲破现实指向新的发展可能,并且进一步促进社会由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如果群众的道德意识宣布某一经济事实,如当年的奴隶制或徭役制,是不公正的,这就证明这一经济事实本身已经过时,其他经济事实已经出现。”[2]209也正是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不断评价、超越、更新、重建,才使道德具有了引领现实导向未来的意义。

二、道德的根本属性:阶级性、历史性

道德作为历史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他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3]603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具有不同的表征——原始社会道德以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为核心,奴隶社会道德以保障奴隶主的利益为目的,封建社会道德以人民严格遵守等级而不僭越为要求,资本主义道德以对物的占有为价值追求,共产主义道德以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旨归,因此并不存在“永恒道德”。

直到现在,整个社会历史仍然处于阶级对立的运动中,道德或许以更加隐秘的方式为统治阶层的行为或者利益作着合理性的辩护,或许代表着新的阶层对现状的反抗与发展的诉求。道德如同人类社会的所有的实践和认知一样,总是进步的,但是它从来没有超越阶级。所谓普适性的道德,无非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552。在世界历史范畴内,人类仍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因此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可以超越阶级基础的,没有一种道德是可以抽象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之外的。

在这里需要申明的一点是,共产主义是有可能实现超越阶级的全人类共同的道德的。这里的“道德”不再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对人们进行言语说教与行为约束的工具,而是在超越阶级的社会中,或者说整个社会成员是同一个阶级成员的状态下而形成的思想解放与本质追求。此时,没有特殊阶级,也就没有特殊需要,全人类构成共同的阶级,因而呈现这个统一的阶级下共同的道德。

三、道德的功能:规范个人行为,调和利益矛盾

道德作为调节一定社会关系的手段,其所具有的规范性使得它与其他意识形态区别开来。道德通常是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的体现,具有判断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是否正当的作用。而一个人的行为所直接关联的就是其个人利益——“人的行动与利益密切相关、思想与利益不可分离。”[4]182而在现实情况下,不管是个人与群体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都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对利益矛盾有着这样的描述——“单个人的利益是要占有一切,而群体的利益是要使每个人所占有的都相等。因此,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直接对立的”[3]73。“虽然我们大家都应该承认,没有自己的伙伴我们就寸步难行,应该承认仅仅是利益把我们大家联系起来,但是我们却以自己的行动来践踏这一真理,我们把我们的社会安排的好像我们的利益不但不能一致,而且还是直接对立的。”[5]605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由于社会竞争的剧烈化、个人需求的膨胀化、交往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利益的对立仍旧不可避免。由此,道德规范个人行为的功能在实践领域就表现为调和利益矛盾,其具有两重性——既要实现普遍利益不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又要保证个人利益不会损害普遍利益;既要达成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又要确保这种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基于这种观点,马恩经典原著中也为我们阐述了“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从而尽可能地使警察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变成多余的东西”[5]608-609的利益共同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利益共同是有前提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竞争就消失了”[5]605。

诚然,道德作为思想尺度,远没有法律等手段具有强制性,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评价机制,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并且是协调社会力量的重要方式,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四、道德的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道德作为具体的、历史的存在,总是有其服务的对象。旧道德只是统治阶级从自身的特殊利益出发,锤炼成捆绑人民群众的锁链,或者利用宗教和神话,虚伪地在锁链上增添鲜花,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其无视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事实。与以往的旧道德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中的道德观念重视“现实的人”的存在,道德的价值在于实现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的回归,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里的道德在实质上是一种人的解放,这种解放又需要制度框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53。这里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应有双重内涵——首先,人的类本质的解放,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动,而不是异化的生存手段和肉体折磨。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生产资料不再属于特定阶级,而被人们共同占有和共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自由地个性与本质的交换和发展。其次,人的社会本质的解放。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社会不再对人表现为抽象存在,社会或者说社会中的一切对象都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中完成,人仍然享受劳动产品,但不再伴随人本身失去自我确证以及精神世界的荒芜;人依然存在共同交往,但这种交往不再是“单向度的”,每个人在直接或者间接的交往中都能实现自身以及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目前人类社会依然处于政治国家历史时期中,道德仍带有其阶级属性。因此,目前道德指向的价值旨归是使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增强国家成员意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我认知,构建精神世界;个人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整合自然人固有的利己性和社会人具有的利他性,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五、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对道德的阐述在当代仍有所启示。我们应在把握道德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懈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中指明的道德是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启示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必要条件,必须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不是空谈道德,使道德成为高高在上的抽象准则。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战略机遇期,正确理解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时发挥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引领现实的作用,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中将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与道德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张力中实现道德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正向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折射出实践与理论交汇处的道德光辉。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关于道德阶级性和历史性的论述启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各异的思想文化意识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吸纳与排斥、渗透与抵制、融合与斗争的相互激荡的态势,在所谓的“普适”“客观”“中性”包装下的西方道德观念不断发挥着影响,在网络时代更是传播广泛而深远。每次出现一些社会事件,总有人高举着“人权”“自由”“平等”的大旗居高临下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乃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秉承的道德传统进行批判。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在现阶段,所有的道德观念作为意识形态总有其服务的对象,我们必须警惕所谓的“普适价值”和“人类文明”,批判和克服“淡化意识形态”倾向,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所阐述的道德功能主要在于规范个人行为,调和利益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所代表的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凝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不管是物质交往还是精神交往)中的方方面面,也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道德功能,在实践中注重道德教育,把握道德教育规律,在道德教育中结合人的实际,使大众提高道德认识,确立道德信念,认同和内化道德要求,并外化为日常活动,养成道德品质;提升人们的分辨能力,利用新兴技术实现道德教育的日常化,在实现人的共同交往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对道德的价值取向始终是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道德关注人但并不是利用“道德枷锁”束缚人,道德最终实现的是人的解放。在科学技术异常发达、信息传播空前发展的今天,人们所占有的物质和精神资料愈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对于自身生命存在价值的迷惘以及精神世界的荒芜。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应以人为本,赋予人文关怀,肯定人的主体价值。“在理性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中自觉地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寻求提高生命质量的路径”[6]。在不断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关注人在当今的社会竞争中的困难与挑战,为人们进行现实选择和利益诉求提供精神依托,鼓励人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人际交往,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获得归属感,实现个体价值,构建心灵家园。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对道德观念的阐述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描绘了全人类的道德蓝图——共产主义道德。随着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道德也会相应地进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国家、社会以及道德本身的变化和发展,不断阐发和应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有关道德观念的论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林晶,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收稿日期]2016-02-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15YJA710019);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基金项目“美国大学通识课教学方法在我国思政课教学中的本土化应用研究”(15B2XZJ018)。

[作者简介]张瑶(1992-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林晶(1973- ),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5-0009-03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
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爱泼斯坦对新中国外宣工作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之道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