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信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终极期待
2016-03-28谭苑苑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谭苑苑(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人民有信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终极期待
谭苑苑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基于“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美好展望,文章试分析“人民有信仰”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三大提升国家软实力重要因素出发,探讨以“人民有信仰”为终极期待的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现实路径,以期保障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人民有信仰;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1]人民之信仰、民族之希望、国家之力量,归根到底,都彰显了在中国人民物质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匹夫有责”的战略任务全面推进。笔者旨在通过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三个方面与“人民有信仰”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探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路径以及搞好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一、“人民有信仰”的深刻内涵
(一)何谓“人民有信仰”
信仰,是属于人类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问题,它潜移默化地支配、影响着个体乃至群体的行为规范与选择,对于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盐一样,人类的心灵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就感受到一种信仰的需要。信仰的力量源自信仰能够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属性。”[2]由此可见,信仰是人类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及精神追求的源头,是人类约束、调整和规范自我行为的思想标准,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人民的信仰,应该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蓝图的信仰,关于老百姓安居乐业、精神富有的信仰。
(二)“人民有信仰”的必要性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P87)“多难兴邦”,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人民群众,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王朝腐朽思想的荼毒,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却也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等等危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依然自强不息、越挫越勇,这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人民群众时刻拥护并落实于行的科学、崇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密不可分。
其一,“人民”必须“有信仰”是保障各民族团结稳定,国家富强与发展,社会进步与长治久安的外在客观条件。“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所寄予的厚望,体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要义,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怀与国家梦想。简言之,唯有“人民”拥有了坚定的“信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富强才有希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特别是国家软实力建设才有保障。
其二,“人民”必须“有信仰”反映了个体精神信仰方面的选择与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塑造以及群体信仰的团结与凝聚之内在需求。人民的信仰首先属于人民,充分体现了人民之信仰“以人为本”的特质,这是有别于“以神为本”的其他宗教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牵引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4]个体以及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皆源于实践,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亦是体现于情感、思想上的一种倾向,同时强调诉诸于行动。一套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对于重建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于规范大众的行为准则,对于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个体无法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与信仰若是在群体中得到相互交流与影响,则可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内驱力,随之凝聚成人民群众的共同信仰、理想信念,终将成为民族与国家的福祉,成为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强有力保障。
二、国家软实力建设与“人民有信仰”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综合国力已成为一国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及其国际地位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作为综合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建设,它们无疑成为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相互角逐、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国家硬实力”涉及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力量,是一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国家软实力”则涉及文化、价值观、体制制度等意识形态层面的无形的精神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学界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研究和讨论。目前学界对“国家软实力”内涵界定已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软实力涉及国家的文化氛围的培养与价值观念的树立,也涉及整个社会制度以及国家发展模式等等方面,它对内成为国家的生命力与凝聚力的显现,对外成为一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意识形态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形象的重要衡量标准。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我国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效仿和学习,将更多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多关注国家软实力建设,以期在精神层面上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一)“人民有信仰”与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关键一环,其成效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就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与措施都给予了全面解答,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P122)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且兼具挑战性的任务,然而这场改革的方方面面均离不开人民群众。其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无疑是对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宗旨。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民”的完整体现。其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推行以及落实的根本动力来源更是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力量的参与。归根到底,在这场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浪潮中,无论是决策者、执行者还是拥护者,每位公民都是实践者中积极的一员,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唯有充分尊重和理解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和改革愿望,才能不断激起人民参政、议政之热情,凝聚起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贡献力量,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二)“人民有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社会皆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每个社会里的人皆拥有自己所坚守的价值观并且需要获得大众普遍认可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作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也是重建当代人精神世界以及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坚实保障。
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从国家的维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未来社会探索的尝试中所提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价值目标。就国家层面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分别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角度来进行概括的,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美好憧憬,又是对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精神追求以及主流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从社会的维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提出是以增强政府公信力以及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于一体为根本价值目的的。这一系列社会价值导向的确立同样是为了个体自由全面发展而服务,特别是其中“民主、法治”的价值追求,其目标是向整个社会源源不断输入充满正能量的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的维度,“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标准对公民个体从道德层面树立了相关行为规范准则,为个体塑造积极向上的“三观”以及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是侧重点以及侧重的对象有所差异,然而任何一个维度的任何一方面的价值观均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符合人民的共同追求与期待。
(三)“人民有信仰”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所讲的文化软实力,既是讲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更是讲文化的内部凝聚力,是文化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的统一。”[5]骆郁廷教授对“文化软实力”的解读中提到“文化”需要得到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的共同作用,这是符合当前我国国内和国际实际情况的:既包括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多方影响,又包括由于本国“两个文明”不均衡发展而引发的各种结果。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6]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是重建人民精神家园,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一大精神法宝,又是最终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关系民心向背以及反映当代人普遍精神需求、精神追求的关键。“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国家的文化,始终是关于人民的“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碰撞、融合、转换。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3](P158)因此,发展以服务人民大众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水平,是国家政府、社会以及每一位中国人的当务之急。
三、国家软实力建设应以“人民有信仰”为终极期待
(一)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培养人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其一,要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效结合,从中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进而保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力量,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推动者,然而其最终期待还是落在“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培养公民之信仰、实现民族国家之希望的精神力量保障。其二,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广泛政治参与,依靠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凝聚并引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政治信仰,落实于行。正如邓小平曾经强调自己的成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7]。也就是说,致力于将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与智慧力量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意志力量,才是弄清政治体制改革之方向、实现民族振兴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不二之选。
(二)继续培育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设置的三个维度正是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依归,所以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设置符合人民的共同需求。针对国内有些学者提出的部分国人可能正处于“物化生存”的尴尬境地,部分人已经出现“精神懈怠”“理想信念缺乏”,甚至还出现受到来自国内外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恶性渗透等情况。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要做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对象范围从各级党政干部着手,到基层领导,再到老百姓,以期为人民将价值观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充分准备。其次,社会应当联合多方力量,加强相关政策制度措施的落实,特别需要借助高校以及网络这两大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激发并引导个体对于价值观信仰的热情拥护与践行。最后,个人应当依靠自身力量,响应国家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号召,建立健全个体的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监督机制。
(三)搞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培养人民的中国文化信仰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回答了应该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即“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8]根据当今国际国内实情,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推进国家软实力中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以下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当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古今文化的时代转换与解读,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精髓为依托,凝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活力与动向,最终为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培养人民文化信仰服务。
四、结语
回首我国文化大革命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初,出现了物质财富匮乏和全民思想普遍僵化的局面,再之后发展到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由此在全党和全民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头脑风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思想解禁,中国走向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民族复兴之路。改革开放之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被提出,时至今日,虽已颇见成效,但社会上依旧存在理想信念缺乏、精神懈怠、道德滑坡等个体乃至小群体现象。现如今的社会,人民在享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精神财富的现状却未能与之并驾齐驱、快速发展。简言之,一个大国的崛起,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这基础之上的向导,是人民重建和振兴精神家园的风向标和守护神,是人民得以有信仰、民族得以有希望、国家得以有力量的坚实保障。
笔者认为,“人民有信仰”不能成为一句口头空话,应该从点滴落实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微小细节,落实于国家软实力所展示的方方面面,落实于在追赶国家“硬实力”的过程中,让“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驾齐驱的美好憧憬。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物质匮乏、硬实力水平低下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理想信念、信仰的缺乏,精神文明状态滞后不前。鉴于此,我国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构建上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选择,即分别在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三个方面,均以“人民有信仰”为其核心目标、终极期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1(01).
[2][瑞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苏克,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27.
[3]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蓝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28-131.
[5]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0-24.
[6]徐锦庚.唤醒人民文化基因(人民眼·本期聚焦·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5-02-13(16).
[7]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37.
[8]习近平.提高“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N].光明日报,2014-01-16(02).
People's Owning Faith:The Ultimate Expectation to Promote Nation's Soft Power
TAN Yuan-yuan
(School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glorious anticipation of"people's owning faith,nation's owning hope,country's owning power",this paper,starting with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concerning national soft power:the reform of politic system,the cultiv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socialism core value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people's owning faith",and to probe into the practical paths to construct national soft power with"people's owning faith"as its ultimate anticipation,in the expectation of guaranteeing its smoothness i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ogress at China's present stage.
Key words:people's owning faith;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socialism core values;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作者简介:谭苑苑(1984-),女,江西抚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收稿日期:2015-11-20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1.007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1-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