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实践探索
2016-10-20吴皆凝
吴皆凝
摘要:本研究通过制定3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多角度探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基地,有责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从实施背景、特色内容以及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3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教育方案实施背景
一方面,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大学,作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理所应当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艰巨任务[1]。因此,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部分大学生自身对社会的复杂程度认识不够深,易受错误思想影响[2]。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失偏颇,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不高。因而,高校有必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教育方案之“3”个原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由价值选择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种转化,需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形成规范
“落细”,就是从实际出发,将总体要求变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措施要细化。“落小”,就是从基础的工作、具体的方面以及日常的事情抓起。“落实”,就是要保持务实的态度、实干的精神,化虚为实,追求实效。
具体说来,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各项活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去;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在小事中立德行善、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制度保障等多方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使学生处处、时时受到熏陶,增强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二)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
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不同,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各有侧重:大一新生方向不明确,我们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大二学生,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对其进行责任观教育;对大三的学生要进行荣誉观教育,使他们既重视个人荣誉,更重视集体荣誉;大四的学生主要面临就业的问题,因此要着重对其进行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明白择业应将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3]。
(三)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实效
知行合一,知是前提、行是关键、重在实效。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深化宣传教育、加强正面引导,使广大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和意义;其次,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人人践行、时时践行、处处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最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校园、课堂、宿舍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其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推动其全面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教育方案之“6”个融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这“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的教育方案强调“6”个融入,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等中去,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一)融入思想教育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2.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与渗透
除显性课程之外,还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例如开展主题教育月、座谈会、书画展、征文大赛等活动,切实发挥学风、师德风范、社会舆论等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以较小的切入点、较高的质量帮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想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展示给学生,扩大教学信息量,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升华思想素质。
(二)融入日常管理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网络中
充分利用博客、微博、QQ、微信等网络工具,创建相关平台,将学校重大信息及时发布,每个班级均设若干名网络管理员,对校园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社团活动中
高校各团支部可以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例如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会、明辨讨论会、观看专家解读视频、重温入团誓词等。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他们时时刻刻铭记于心并认真践行。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班级与宿舍生活中
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和宿舍文化氛围。开展优良班风评比、安全文明宿舍评比等健康向上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观念,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管理。
(三)融入社会实践
1.完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主要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主要针对机械、化工等工科专业学生,在学期课程中穿插实验课程。实训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实习教学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活动。将这些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平台
积极打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如与特教中心、养老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等机构合作,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参加青年志愿者、爱心公益、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3.广泛开展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内,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团委、学生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贫困学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6]。在校外,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主题融入到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课题研究等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品质。
(四)融入校园文化
1.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新颖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使校园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阵地[7]。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具体包括:编写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诗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活动;动员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谈谈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等形式。
3.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利用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例如,利用传统文化节的契机,开展国学知识竞赛、书画作品展、太极拳比赛、经典诗文背诵等活动,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融入制度建设
1.完善学校相关规章制度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学生管理规定等行为准则,建立和规范学校礼仪制度,丰富成人仪式、入党入仪式等典礼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党团日活动、班会等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遵循[8]。
2.建设学生诚信档案
在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学期期末考试之前与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将诚信档案作为测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依据,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如对考试中失信的学生采取一票否决制,不得参加评奖评优、不得入党等等,构建信用约束机制。
3.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加强师德教育宣传、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健全师德考核和监督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六)融入研究传播
1.深入开展理论研究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原则要求、路径选择、保障机制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是高等教育战线的一项特殊使命,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2.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新闻媒体具有引导、教育公众的功能,利用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可以通过人物访谈、办刊杂志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生活热点中,不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9]。
3.建设网上传播阵地
通过做大做强社会和学校重点网站,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及时回应网民,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引导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
四、教育方案之“1”套评价系统
为了将教育方案实施后取得的成果量化,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评价系统,旨在详细地了解实施效果,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学生价值观认同情况调查
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男女各半,对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方式,保证资料的真实性。相关问题包括:“您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吗”、“ 您认为以下何种因素对自己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最大”等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可以进一步了解该教育方案实施之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情况、认同感等。
(二)教师践行情况调查
同样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若干名教师参与问卷调查。相关问题包括:“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实现国民富强?”、“您如何看待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调查结果,可以进一步了解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三)宿舍管理中心满意度调查
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对若干名宿舍管理中心负责人进行随机调查。进一步了解实施了3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之后,宿舍卫生文明情况是否有所改善,了解宿舍管理中心负责人员对学生是否满意等。
(四)团委负责人满意度调查
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对若干名团委工作负责人进行随机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参加团委活动的积极性是否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如何、团委负责人对学生是否满意等。
(五)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满意度调查
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对若干名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否积极踊跃、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对学社的认可度等。
五、教育方案实施效果
实施3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旨在达到以下的效果,进而使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践行:
(一)教育内容体系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系统的:既包括思想教育课程这样的主导性教育,同时也应在专业课程的传授中适当插入思想整治教育的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重点突出;既有对普通学生的基础性要求,也有对先进分子高层次的要求,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有进步。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将教师的讲授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相结合,重视师生多边互动、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效果内在化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成为其自觉行动的精神动力,教育效果也才能得到内在化。对学社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对他们有作用,学生才会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10]。
参考文献:
[1]蓝善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2).
[2]叶佳,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创新科技,2013(9).
[3]彭丽娟.对大学生实施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内容定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礼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
[5]李碧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2013(5).
[6]王利华,许德雅.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7]胡宏伟.高校如何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些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
[8]张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3).
[9]李中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旨趣、内在逻辑与践行原则[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0]孔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