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
2016-03-28汤亚
汤 亚
论当代中国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
汤 亚
[摘 要]以当代中国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本形象的解读。首先,从校园生活、现代都市、家庭婚姻等社会化题材进行深入分析;其次,从热点题材,包括“微博打拐”“雾霾”“留守儿童”等进行深入分析,力求证实微电影题材普遍包含的两个特征,即“社会化”和“热点化”。试图引起更多微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的关注和思考,发掘出微电影题材更为深广的文化意蕴和价值。
[关键词]微电影;题材;特点
[作 者] 汤亚,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微电影的题材类型广泛,关注社会百态,注重身边人、身边事,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按照当前主要的视频网站的板块划分,主要有励志微电影、都市微电影、校园微电影、喜剧微电影以及爱情微电影等题材类型,因此,微电影多会选择喜剧、爱情、梦想等与年轻观众的生活较为贴近的主题,规避了传统电影中宏大而沉重的政治类和历史类等题材。但不管微电影题材类型如何繁多,其题材普遍包含两个特征,即“社会化”和“热点化”。
一、从社会化的题材入手
基于创作主体、受众群体、观影方式等特点,决定了微电影题材不适合宏大叙事和复杂类型。社会化的题材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是足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且可以产生借鉴作用的。因此,微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基本以当下社会生活为基础进行创作,相对简单和自由。例如,观众所常见的校园生活、现代都市、家庭婚姻等都是取材于社会生活。
(一)校园生活题材
近年来,随着摄影摄像器材、影视制作软件的普及,在校大学生们不仅是微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而且也热衷于将大学爱情等相关校园生活题材拍成微电影,反映亲身经历的校园生活。极具可塑性的大学生迅速地站到了微电影的前列,通过手中的相机或者DV,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①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东南传播》,2010年第4期,第69-70页。如表达同学之间友情的《闺蜜》《致青春2》等;反映校园爱情的《毕业以后就分手》《转角遇到爱》等;校园微电影《大三别走》通过采访的形式,带出一个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大学期间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感想;《找事儿》则感谢那些和自己一起哭一起笑的寝室好友,将寝室情谊和“人人网”的命题相融合,以其野性四溢的影片风格,荒诞搞笑的故事情节,让人不禁莞尔或唏嘘。此外,像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学校设立微电影评比活动,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与此同时,近年来社会上兴起的微电影节活动也对大学生参与微电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都市题材
微电影题材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现代都市题材的微电影。都市题材微电影均以都市环境为背景,通过描绘爱情、职场奋斗、网恋等展开故事情节,反映都市社会生活。选择继续在大城市守候梦想,还是回到熟悉的家乡享受踏实的幸福?沈小延导演的微电影《候鸟》表现了北漂一族的辛酸苦辣,引起在外漂泊奋斗的年轻人思考和共鸣。此外,《北漂之王》《献给几年后的自己》等影片也都是反映职场奋斗的故事。而《蒲出去》《派对女郎》则是取材于现代都市社会的另一面——夜生活。其中《派对女郎》以北京拿铁酒吧为故事主线,讲述了高冷女Vivian和外表俊朗失意的艺术家因为一场误会在拿铁酒吧相识,最终建立了恋人关系,反映了移动信息化时代单身男女全新的恋爱方式与新的价值观。这类影片在微电影中所占据的数量较多,一方面确实反映了一部分都市生活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这类微电影多数由商家赞助或是广告微电影,为了最大化地吸引观众眼球,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其中不乏使用打色情暴力擦边球以及宣扬奢靡生活的内容。
(三)家庭婚姻题材
家庭是依靠婚姻和血缘关系所建立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之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却是最难相处的一种社会关系。特别是现代都市家庭普遍存在着情感问题,包括缺少互相信任和交流、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分歧以及物质生活压力大等。因此微电影聚焦家庭婚姻十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如微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围绕三对见证过彼此青春爱情的老夫妻展开,讲述了父辈们在他们年轻时代冲破阻力,勇敢追求真爱,相伴一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对离婚率颇高的现代婚姻十分具有警醒作用。影片《逼近》讲述了养父妖娆爸爸、无臂姐姐林晓燕与艺术生林晓影三人相依为命。贪恋女色的商人陈景同对晓影一见钟情,用尽各种手段和甜言蜜语诱惑晓影,使晓影丧失理智,陷入了一段迷失自我的苦情之路的故事。2012年出品的微电影《床上关系》故事情节非常符合当下的婚姻现实,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妻因为一只安全套的失踪而引发的一场疯狂争吵,整个故事都在床边展开,方寸之地演绎了一场荒诞的家庭闹剧。导演张元指出,在这部影片中,床上关系其实指的是情侣关系、夫妻关系,很亲密,却又没有血缘依托。这种夫妻之间的症结所在说明了夫妻之间没有信任是无法相处的。
二、从热点化的题材入手
从热点题材入手,能够自然地使微电影的传播方式演变成核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引发社会各人的关注,让观众自发传播,逐渐火热,最后人人追随。选择以时下热点话题为基础进行拍摄创作是微电影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微电影区别传统电影的优势特征之一。
选择热点题材作为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切入点,原因在于:首先,传统电影的创作主体往往会因为创作角度和环境的问题忽视了热点事件背后的意义,而微电影的创作主体多元化且无票房压力,可以通过拍摄社会热点话题揭示其社会意义。其次,微电影目前未无严格的审查制度,因而微电影创作者无须担心将某些敏感性的事件作为内容而难以通过官方审查,可以相对自由地拍摄热点事件以表达自己个性观点。再次,微电影的受众群体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追求最新潮和时尚,张扬个性,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最后,由于微电影门槛低、制作周期短等特点,可以在大众还对某一热点事件保持关注的时候迅速推出,紧抓大众对热点事件的新鲜感,引导大众了解此热点本身或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热点之一:“微博打拐”
2011年春节,最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就是微博打拐。一时间,众多以打拐、寻亲为题材的微电影开始出现在网络上引发网民的关注。如《极速营救》以“解救被拐儿童”为题材,讲述了在一场见证爱情的婚礼上,新娘的小侄女落入了人贩子的圈套而被拐走。年轻的一对新人立刻暂停了婚礼,驾驶着婚车疯狂寻找,在众人的齐力帮助下,他们与人贩子斗智斗勇,展开了一场与犯罪分子的“生死时速”。作为一部“以小塑大、用爱传递”的打拐题材微电影,包含了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深思。除此之外还有警民合拍的《燕归来》以及《世界有多大》《寻找》《迷途》等都是同类型影片。在打击拐卖犯罪、解救被拐妇女儿童形式依然严峻的今天,这类影片理所当然地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热点。
(二)热点之二:“雾霾”
2013年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对人类身体危害极大的雾霾毫无悬念地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其中也不乏娱乐明星。《渣运合伙人》就是由零点乐队主演,讲述了在运渣途中发生意外事故,马志军、石磊向渣土公司老板讨要说法未果,四位兄弟自立门户开设新的渣土运输公司的故事。影片以雾霾的主要成因渣土运输为背景,结构紧凑,情节环环相扣,道出渣土运输车司机的奋斗历程。而影片《红雾》对雾霾的抨击就更加发人深省。它把视角放在未来,讲述了一个懵懂的小女儿向经历过整个空气污染阶段的父亲打听过去的时候,父亲不忍心给女儿带来恐惧,宁愿让女儿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既唤起了人们抗击雾霾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的责任感,又引起我们思考——当终于克服了空气污染,我们将用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新的生活,以及如何面对旧的伤疤。
(三)热点之三:“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当前较为突出和严重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开始走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据专家推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因农村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问题的不断凸显也使得不少电影创作者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目前已有不少留守儿童题材的公益微电影,如《留守孩子》《把妈妈买回来》《守望幸福》《我要回家》等,这些微电影虽然创作内容和角度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唤起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传递社会正能量。其中,留守儿童公益微电影《妈妈的爱》讲述了一个留守女孩“盼弟”,父母生下她妹妹后就离家外出务工,留下奶奶和两姐妹相依为命。盼弟生日的到来,远方的父母答应盼弟今年要回来陪她过生日。可是,父母临时又因事难以脱身,盼弟的愿望将再次落空。
除此之外,还有微信社交网络、金融股市、淘宝“双11”、酒驾、微博等也都是微电影所聚焦的社会热点话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当代中国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本形象的解读,证实了微电影题材普遍包含的两个特征即“社会化”和“热点化”。笔者希望引起更多微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的关注和思考,发掘出微电影题材更为深广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近五年中国网络微电影题材研究(2010—2014)”(编号:CX2015B518) 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J].东南传播,2010(4):69-70.
[2]玄晓霞.微电影的校园文化表达与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孙湘寓.中国微电影的类型考察[D].浙江大学,2013.
[4]李哿.中国当代微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2013.
[5]夏婧.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叙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