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反转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016-03-28张国庆

传播与版权 2016年3期

张国庆

浅析新闻“反转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张国庆

[摘 要]回望2015年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反转剧”愈演愈烈。从河南大学生落水身亡再到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反转剧”的一次又一次上演对群众、媒体自身甚至社会都造成了伤害,并且对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通过列举新闻反转剧案例,并从记者自身、社会心理、法律法规三个方面探究新闻反转剧产生的原因,指出新闻反转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挖掘其对于媒体、社会、受众、新闻当事人的危害,最后从记者自身、受众监督、借助法律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闻反转剧;新闻真相;新闻从业者

[作 者] 张国庆,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闻反转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13年底,各大报刊纷纷登出了类似“盘点年度新闻‘反转剧’”这样标题的文章来盘点一些新闻真相反转的案例。“反转剧”实际就是指媒体报道一则新闻,不论是媒体记者还是舆论导向都认为甲方是错误的,乙方是被害者。而正当人们义愤填膺时,剧情却突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即甲方是被害者,而乙方才是真正应该受到抨击的施害方。而这种真相的反转往往只在一瞬间,让人措手不及。

一、新闻真相“反转”案例——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

该事件的舆情发展态势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即发生、反转、高潮、平息四个阶段。

发生阶段:2015年5月,一段名为“女司机被暴打”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一名男司机将一名女司机逼停后当街对其进行殴打,看到视频后网友纷纷谴责男司机的暴虐行为,同时对女司机表示同情。

反转阶段:男子将行车记录仪当时拍摄的实际情况公开播放,表明被殴打的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双方也出现相互喊话等疑似斗气的行为。该阶段舆情发生反转,之后有人人肉出女司机的个人信息,甚至女司机的开房记录等隐私也被公之于众。

高潮阶段:面对舆情的大转变,女司机父亲做出回应,认为有人故意引导网络水军进行不实攻击,并已报案。而这一做法引起新一轮的舆论轰炸,大家议论纷纷,一边是叱责女司机的变道行为,另一边则也痛斥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等恶习。

平息阶段:5月11日,女司机实在无法忍受舆论侵害,公开发表致歉信,信中不仅对自己的行为道歉,同时也希望大家停止人肉搜索,平息事件。

二、新闻真相“反转”产生的原因

新闻“反转剧”层出不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笔者从记者自身、社会心理和法律法规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新闻“反转剧”产生的原因。

(一)记者自身

一些新闻工作者自身业务能力不强,不能够准确辨明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急功近利,采访不能深入实际,单听一面之词就妄加评论,不去细致认真地研究,缺乏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这也与某些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有关。他们在金钱与权利的胁迫下,很容易迷失自己,他们用捏造、拼凑、夸张等不该在新闻界出现的方法来吸引眼球,以稿谋私,使得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流失。

(二)社会心理

新闻是写给人看的,只有受众有了需求,新闻才能得以传播。新闻“反转剧”的产生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受众的需求,假新闻也没有传播的市场。受众爱读某类新闻给新闻“反转剧”的上演积累了无穷的动力。分析一下新闻“反转剧”的构成不难得出结论,有些确实是利益集团蓄意造假,但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就是新闻工作从事者为了满足受众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而制造的。这一点无须多言,新闻“反转剧”反复的上演并且难于防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受众爱看,这是受众的心理所造成的。

(三)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造假者损失较小,这样的漏洞给造假者提供可乘之机,导致了新闻“反转剧”一次次不断地上演。早在2009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就出台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这对于虚假新闻的出现来说有一个阻碍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该通知操作性差,大批造假者仍然逍遥法外。目前对造假者的处罚还只是舆论谴责和道德批判或在“经济制裁”上,却难以进行法律方面的责任追究。由此可见,法律的不到位是致使新闻“反转剧”上演的重要客观原因,使造假者有恃无恐,屡屡造假,气焰嚣张。

三、新闻“反转剧”的影响

新闻“反转剧”的影响不容小视,笔者从破坏媒体公信力、侵害受众知情权、损害当事者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新闻“反转剧”产生的消极影响。然而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新闻“反转剧”对于完全的虚假新闻来说还是有其进步因素的。笔记也会提出新闻“反转剧”中的积极因素。

(一)破坏媒体公信力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新闻才具有传播的价值,也只有真实的新闻才具有生命力。而新闻“反转剧”一次又一次地上演,新闻就失去了应该达到的价值。而这种被破坏生命力的新闻被传播开来之后,不仅对社会和受众造成伤害,也会有损媒体的公信力。一旦媒体的公信力下降,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媒体自身。

(二)侵害受众知情权

受众处于信息传播的末端,得到信息需要通过媒介。而有些情况下媒体面对突发事件,比如2003年的非典,竟然集体“失语”,错过了最佳的报道时机,引发受众猜忌,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受众搜索新闻报道来阅读,从根本上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信息的求知欲、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新闻媒体无论是因为内部或者外部因素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其实就是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破坏了受众的权利。而新闻“反转剧”的上演恰恰就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可能还会因为这些错误的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行为,这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损害当事者形象

新闻“反转剧”的上演不仅对社会、媒体、受众造成伤害,对新闻当事人同样会造成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在“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女司机不仅被人肉,连开房记录这样的隐私都被公开,甚至有些网友以此为噱头调侃女司机两次变道是忙着去开房。如此看来,新闻当事人一再受到舆论的攻击,并且是不同角度的调侃,不仅影响当事人的生活,同时对其形象也是严重破坏。

(四)新闻“反转剧”中的积极因素

首先,体现出舆论对媒体的监督作用日益显著。一则虚假新闻产生后,如果受众提出了质疑,那么媒体不得不继续深入地调查新闻真相,从而促使新闻真相产生,产生新闻“反转剧”。其次,这是新闻自由的集中体现。在大众传媒越来越先进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出我们的意见和观点,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可能被重视起来。

四、新闻真相“反转”的解决方法

上文对于新闻“反转剧”的影响做了分析,其危害可见一斑。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产生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提高记者素质

从自律来看,想要避免出现假新闻,最主要的就是要从从事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抓起,这其中就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

首先,在道德素养方面,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要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今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愈发蓬勃,新闻记者队伍也不断扩大,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人数越多,其中掺杂的各种成分也必然越复杂,思想道德水平不适合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也必然会更多地混入其中。所以应该加强对每一位记者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其次,在业务素质方面,记者和编辑要时刻保持一颗进取的心,不断学习,增强辨别真假的能力。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信念,增强政策解读的能力,是非分明,不弄虚作假,为广大受众提供最及时最准确并且最真实的新闻内容,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强化受众监督意识

要消除虚假新闻,除了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受众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往往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信息,很有可能在无意识间对虚假新闻进行传播,致使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扩大。因此,受众需要学会辨别新闻的虚实,减少新闻“反转剧”的发生。受众想要对媒体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一是需要提高阅读品位,不被各种看似有趣的奇闻异事所迷惑,把这些不良新闻扼杀在摇篮里。再者就是要了解到虚假新闻的成因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

(三)借助法律之手

我国对于虚假新闻曾出台多种法律法规进行制止。如在《出版管理条例》第一条中就规定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第一条就表明严禁编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等。但是虚假新闻仍然层出不穷就说明我国对这方面的法律建设还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惩罚制度。要想进一步地预防虚假新闻和新闻“反转剧”的产生,必须借助法律之手。完善法律体系,并且严格落实。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反转剧”的层出不穷,不得不使我们有所思考。而遏制这种态势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回归到新闻人身上,铭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拒绝浮躁,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加强受众监督,完善法律法规。时代在进步,新事物总会代替旧事物,一方面希望新闻从业者能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受众也应能拒绝从众跟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林.“新闻反转剧”背后的浮躁标签战[N].中国青年报,2014-07-20(1).

[2]刘晶瑶.大妈讹老外:新闻真相反转谁之过[N].济南日报,2013-12-04(2).

[3]褚春媚.影响新闻真相的因素探析[J].新闻世界,2013 (11):220-221.

[4]高洁.盘点2013年那些“狗血”新闻反转剧[N].新华每日电讯,2013-12-05(6).

[5]鞠蕾.浅谈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危害及防范对策[J].秦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3-25.

[6]张林贺.浅谈新闻真相与公众知情权的维护[J].中州大学学报,2006(4):78-80.

[7]陈臻.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维护[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83-84.

[8]郑阳.“新闻反转剧”的热演与冷观[J].记者摇篮,2014(4):54-55.

[9]魏丹冰.浅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缺失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J].新闻世界,2014(12):183-184.

[10]徐新平.假新闻难于防范的原因与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2000(1):87-90.

[13]王哲平,赵瑜.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36-158.

[14]谭宏民,赵欣茹.探析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成因——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J].新闻传播,2015(15).

[15]傅鹏.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介责任探析[D].暨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