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科学防治方法
2016-03-27李中月
李中月
(邢台县农业局,河北 邢台 054000)
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是保护地番茄上常见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冬春季节尤为发病重,防治不及时,发病速度特别快,短期内即可迅速蔓延全棚成灾,一般损失在20%~30%,严重时可达50%~80%,甚至毁棚。
1 症状
为害部位主要是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和果实。生产实际中,要注意观察,首先观察叶片的正面,发生叶霉病时,叶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的淡黄色或浅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翻开病叶的背面,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发病严重时,病叶卷曲干枯,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引起全株叶片卷曲干枯死亡。果实染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果实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2 发病条件和发病规律
高湿是叶霉病发病的首要和重要条件,保护地栽培时栽植密植过大、植株长势过旺,遭遇连续阴雪天气或连续阴雾霾天气时,室内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光照弱,叶霉病扩展迅速,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一般只需10~15 d,甚至更短的时间,反之,晴天光照充足,棚内短期增温至30~36 ℃,对病菌就有明显抑制作用。
病菌发育温度为9~34 ℃,最适温度为20~25 ℃,气温22 ℃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相对湿度低于80%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
病菌在病残体内或附着在种子上或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翌年如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如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叶面有水滴时即萌发侵入,后在病斑上又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3 防治方法
3.1 栽培防病
从叶霉病的发病条件和发病规律可以看出,栽培防病是预防叶霉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生产上要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叉;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尽可能地选用膜下暗灌浇水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在遭遇连续阴雪天或雾霾天气时采用补光技术等。
3.2 药剂防治
3.2.1 预防用药是前提
喷施嘧霉胺对预防叶霉病有很好的作用,可喷施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连喷2~3次,7~10 d喷1次,即可有效预防叶霉病的发生。
3.2.2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很关键
由于病菌抗性的原因,原来的老药如甲基硫菌灵、腐霉利等对防治叶霉病的效果已不是很理想,要在结合整枝打杈,把严重的病叶及时摘除集中处理的基础上,选准对症药剂,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667 m2喷施哈茨木霉菌150 g,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 500倍液,每隔7 d喷药1次,共喷2~3次即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喷药时重点要把药喷到叶的背面才能有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喷药时,可加入0.2% KH2PO4叶面肥,促进植株的康复。
连续阴雪天气时,为降低湿度,尽可能地选用烟雾剂防治,667 m2选用45%百菌清烟雾剂(安全型)或10%速克灵烟雾剂250 g,熏1夜,每隔7 d熏1次,连用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