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条件下春大棚芹菜配套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2016-10-24赵鹤,王帅,徐进
赵 鹤,王 帅,徐 进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
滴灌是当今先进的灌溉方式之一,具有节水节肥、增产增收等诸多优点,在现代农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1]。目前,滴灌主要适用于番茄、黄瓜等成行栽培作物,滴灌带(管)也大多按照这些作物行距布置,不利于在其他作物生产中推广[2]。京郊地区塑料大棚滴灌铺设方式一般与果类蔬菜生产相配套,滴灌带(管)铺设方式一般为东西方向铺设,且间距为50 cm和70 cm相间。在果菜与叶菜轮作倒茬生产时,原滴灌带(管)铺设间距较难匹配叶类蔬菜高密度生产的需求。此外,至今仍未形成一套成熟的针对密植作物(如芹菜、油菜、菠菜等)种植的滴灌系统技术[1]。目前大量学者针对滴灌系统以及灌水指标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3],但关于改变作物栽培方式以适应现有滴灌铺设方式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
本研究针对京郊地区塑料大棚常规滴灌铺设方式,通过改变芹菜栽培方式,使芹菜的栽培方式与原有的滴灌设备相融合,以期促进滴灌设备在叶菜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芹菜品种为“文拉图”。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在北京市怀柔区庙城镇孙史山村塑料大棚进行。大棚面积400 m2,长50 m,宽8 m,高3 m。试验地土质为壤土,土壤密度为1.39 g/cm3,土壤田间持水量(质量含水量)为18.2%,土壤田间持水量(体积含水量)为25.3%。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6年4-7月进行,待芹菜苗长至7~8片叶时,将长势相近的秧苗定植到试验棚内,底肥使用1 000 kg生物有机肥,6月下旬收获。试验设计3种不同栽培方式处理,3次重复。处理I为一穴单株,株行距10 cm×10 cm;处理II为一穴双株,株行距14 cm×14 cm;处理III为一穴单株,株行距5 cm×20 cm;处理I作为对照处理(CK)。不同处理种植密度均为100株/m2,灌溉方式均为滴灌,滴灌带铺设方式均为东西方向铺设,且间距为50 cm和70 cm相间。试验共划分9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6.8 m2,宽2.4 m,长7 m。
1.4 观测内容
芹菜生育期性状调查:采收前每个处理选择长势一致的3株芹菜进行生育性状调查,测量株高、叶片数、叶柄宽、叶柄长以及单株质量。
生育期灌水记录:记录芹菜不同处理的灌水量。
测产:采收时测量芹菜不同处理的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处理对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表1可看出,不同处理条件下芹菜植株性状表现不同。其中,处理I、处理II和处理III在株高、叶柄长、叶柄宽与叶片数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处理II的单株质量最大,与处理III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I的单株质量。
2.2 不同栽培方式处理对芹菜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不同栽培方式处理下芹菜产量不同。处理II的芹菜产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折合667 m2产量分别比处理I、处理III提高了28.1%、23.4%;处理III产量高于处理I,折合667 m2产量比处理I提高了3.8%;3个处理产量排名分别为处理II>处理III>处理I。
2.3 不同栽培方式处理对芹菜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3可看出,处理I、处理II、处理III灌溉方式为滴灌,且灌溉量相同,生育期共浇水14次,每667 m2用水量为136 m3,每667 m2平均单次灌水量为9.7 m3。通过对不同处理单位水量产出进行分析,发现处理II产出最高,为90.98 kg/m3,较处理I、处理III分别提高了28.09%、23.41%。
表1 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的芹菜植株性状比较
表2 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的芹菜产量比较
表3 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的芹菜水分利用率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春大棚芹菜生产中,正确使用滴灌灌水技术可以满足芹菜用水需求,折合667 m2产量可达9 000 kg以上。
3.2 在京郊地区塑料大棚生产中常规滴灌铺设方式(东西方向铺设,且间距为50 cm和70 cm相间)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芹菜植株性状影响不大,但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适宜的芹菜栽培方式为一穴双株,株行距为14 cm×14 cm。
3.3 由于条件限制,试验只在春茬塑料大棚中进行,试验设计的芹菜栽培方式只有3种处理,这3种栽培方式对京郊地区春大棚芹菜产量的影响有差异,但是对于其他地区或其他茬口芹菜生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找出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茬口的芹菜栽培方式,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