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6-03-27史慧丽马千惠
史慧丽,马千惠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 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史慧丽,马千惠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 政治教育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是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思想,明确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构想。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这一理论进行了科学解释,还针对我国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解决的路径。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和谐
本文引用格式:史慧丽,马千惠.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重庆与世界,2016(1):18-22.
Citation format:SHI Hui-li,MA Qian-hui.Think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1):18-22.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无论是从空间还是时间的维度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这一历程中都得到了举足轻重的发展,它意味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取得进步。最初的自然属性占主导地位的原始社会在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起支配作用的时代转变后,正在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吸取马列主义生态文明观、毛泽东绿色发展的理论精髓,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指明了战略方向。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基于两个维度进行深刻认识
如果从人类文明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观察,生态文明属于一种后工业时代兴起的文明形式,具备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与现实社会系统两个维度来解读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维度解读生态文明
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综观每次文明变革所传承的历史精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工业文明时弊性特征进行扬弃并且深刻反思,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的一种高级的新型文明形态。它超越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更完善的形式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进步。这一伟大成果以尊重自然、遵循大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保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链为着眼点。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之所以能够超越工业文明上升为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就在于二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即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表现、取向的差异,以及衍生出来的制度体系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生态文明并不单纯属于人类社会文明,而是自然生态文明与人类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所以,站在这一维度,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摒弃工业文明时代所盛行的过度开发大自然,为我所用的价值理念,而是要使人类与大自然能够保持和谐相处的良好状态,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制度体系进行绿色的、生态化的改造。
(二)从现实社会系统的维度解析生态文明
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以及整体文明理论,并且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具有并列性,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进行努力奋斗所得出的成果。后来,“三个文明”逐步发展为“五个文明”以及“五位一体”总布局。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社会系统维度下,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在与其他四大文明相互配合、互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其他四大文明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则成为它们的生态基础,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这也间接地为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美丽中国”美好构想也更加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为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紧跟习近平生态文明观
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这一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态文明观,为实现中国梦进行了实践引领。
(一)习近平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思想
这一思想论断,表明了生态环境的兴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生态环境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供了基础,它是文明得以发展与进步的物质前提。人类依赖自然才得以生存,脱离自然的人类是不存在的。没有自然环境,就不会存在人类及人类创造的社会,人类也就无所谓文明传承。
文明存在的类型、水平、特征和进程等各个方面都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它的表现丰富多样,一方面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资源环境是否丰富等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分配制度,产业结构甚至是竞争的激烈程度,还会制约不同文明在它所处的客观环境中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虽然,现代文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它仍在无形中起作用。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个人品格与体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国民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状态会影响到该国的教育体系的构建,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民族精神,而这些因素又影响到文明形式、文明质量,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性就被深刻地体现出来。最好的例证就是中国罗布泊的消失,古埃及、古巴比伦的衰败,说明了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所食的恶果,所以就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不要过份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二)习近平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思想
习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高度,进行继承和发展,指出要“以人为本”,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最终由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生态灾害,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波及、危害到的最终还是人类自己。所以,要让人民公平地享有生态环境带来的良好福利,就有推动绿色发展,把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者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维护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脱离人民群众搞生态建设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民群众不单作为物质、精神、政治、社会文明建设的主体,更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模式的主体。必须在各大环节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改革与渗透,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实现绿色发展,那么依靠人民便需要从根本上形成生态意识与理念,无论是从生产技能、消费观,还是消费行为习惯,绿色执行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普及教育,首先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其次形成合理的生态理念,最终养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
(三)习近平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
习近平在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该论断表明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存在密切的关系。首先,发展自然生产力从客观上要求保护生态环境。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均建立在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上,虽然工业文明的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规模地提高自然生产力,但这些也是建立在最初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大自然的利用和开发必须有节有度,使得生态环境能够休养生息,保持不竭的生命力。其次,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社会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其原材料以及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与材料均来源于自然,个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身体机能的维持与提升也离不了大自然。最后,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存在,二者必须处于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不能将二者对立,所以习近平多次强调:蓝天不能靠东风,关键就在“两座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二者的共存并不冲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造福的是整个国家、民族,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协调发展。
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共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以习近平为领导的改革小组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深刻构想,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是建立在马恩自然观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还明确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成这些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生态文明的理,营造良好建设氛围
面对当下资源过度开发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迫在眉睫。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所以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必须清楚地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们在生态观念上的进一步觉醒。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也深刻说明了要破除过去工业文明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过去那种将经济价值放在首位,忽视社会与生态价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要注重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这也是习近平针对我国当下资源环境的现状所提出。这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倡导具有长效机制的绿色消费观和生态价值观,在人们的价值理念中树立起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一荣俱荣的意识,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文化。人们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比如,通过提升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生态文明的理念,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制度与法规的制定献言献策。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将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自觉践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质量
追溯到生态环境的本质问题上,需要明确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模式是否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摒弃那种过度热衷物质财富与享受的病态心理,倡导人们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不要影响到生态环境。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讲,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转型。一方面,消费能力的大小会制约人们消费水准,首要解决的是贫困带来的消费水平低下的问题,使人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满足自我需求。另一方面,要抵制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奢侈享乐主义,从高消费转向绿色消费,建立一种低碳、简朴的消费观,同时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
在生产方面,过去只考虑经济效益,以环境污染作为高昂的代价来换取我国重工业的发展,采取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要想真正改变过去这种滞后且危害极大的生产方式,必须将资源开采、生产、消费有机统一起来,并且对可再利用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形成动态产业链,促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将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也纳入社会长效发展的规划当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还要针对有毒废弃物进行深度无害化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建立适应环境承载力的循环经济。
(三)变革不合理的制度,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体制机制
习总书记曾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从日常的方方面面来加以规范,变革滞后的、不合理的制度,通过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各方面制定的法规来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约束机制。
第一,政府部门需要激发人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通过以身作则带动、感染周围人付诸于行动。比如,将政府部门是否能更地履行绿色生态行动的职责,纳入到对干部个人政绩的考核范围当中,同时也作为评价干部个人品行的一个标准。所以,制定绿色行动的考核标准,在激励治理者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吸纳了更多的支持者与践行者。
第二,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从源头上进行治理,针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给予科学的指导与引领,在技术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改革环保方面的税法,制定污染排放的具体的税务标准。要坚持资源有偿使用、回收利用的原则,通过制度措施来进行有效治理。
第三,制定高效的运作机制,协调各部门的管理。建立相互监督的一整套联动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情节严重的个人或团体,应当惩治其违法犯罪行为。要将保护生态环境、抵制恶意破坏的观念深入人心,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改造那些废弃物,将其价值进一步扩大,通过“再回收”“再利用”,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应始终坚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更好地协调与自然界的关系,更好地对大自然进行利用与支配。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推动技术、品牌、管理的创新。要改变从前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驱动来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低消耗、高产出的运营模式,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让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技术创新也是建立循环经济一大落脚点,这样可以调整循环经济的内在机制,针对传统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评估,运用高新技术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比如及时叫停那些耗能较高的企业,对一些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优胜劣汰,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同时,升级产业结构,形成具有经济优势与生态优势的新型企业,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双赢互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骆方金.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5(3).
[4]韩振秋.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理论依据及其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11).
[5]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杂志,2013(24).
(责任编辑周江川)
作者简介:史慧丽(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组织管理;马千惠(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组织管理。
doi: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1.004
中图分类号:D2-0;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1-0018-05
Think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I Hui-li,MA Qian-hui
(Colle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posed by XI Jin-ping is the new era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system of ideas,and the clea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eat idea. Not only from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ngle of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e should do scientific explanation,but also need to make more of the solution of ecological problems for the moment,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and having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r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