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阅读中基于字、词的眼跳目标选择策略:来自消失文本方面的证据

2016-03-25刘志方王若逸张智君刘炜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眼动

刘志方+王若逸+张智君+刘炜

摘要 采用两项消失文本实验考察中文阅读中眼跳选择目标的策略问题。实验一操控注视词(词n)上不同位置汉字的呈现与消失情况,结果发现无论单字消失条件(注视字消失、非注视字消失)还是单词消失条件,三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概率的影响程度相同,说明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单元是整个视觉词汇。实验二操控词n+1处汉字的呈现与消失情况,结果发现只有词n+1消失条件的跳读概率大于控制条件,词n+1消失条件F的相邻词问眼跳数量小于控制条件,词n+1内单个汉字的消失(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条件都不影响跳读概率和相邻词间眼跳数量,说明相邻词间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单元是汉字。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字词加T在眼跳目标选择环节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中文阅读,眼跳,消失文本,眼动。

分类号 B842.5

1 引言

阅读是语言认知过程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人类语言种类繁多,文字的书写方式极有可能影响到对其的信息加工和眼动过程。对拼音文字阅读眼动过程的研究发现.词汇既是文字识别的基本加工单元,也是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参考线索(Pollatsek.Reic:hle,&Rayner, 2006; Reichle,Rayner,&Pol-latsek, 2003; Reichle, Pollatsek,&Rayner, 2006;Engbert, Longtin, & Kliegl, 2002; Engbert, Nuth-mann, Richter,&Kliegl, 2005; Kliegl, Nuthmann,& Engbert, 2006; Reilly&Radach, 2006)。拼音文字(尤其是英文)中的词间空格将每个单词区分成独立的视觉单元,读者基于这些低级视觉线索制定和执行眼跳,识别加工文字都非常便利。但中文文本的基本书写/视觉单元是字,且汉字之间的间隙很小.这种特殊视觉形态可能会导致中文阅读中的H艮动过程不同于拼音文字阅读中的眼动过程。尽管目前多项证据表明,中文词具有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读者也基于词汇学习、理解中文文本(Bai,Yan,Liversedge,Zang,&Rayn-er, 2008; Bai et al., 2013; Shen et al., 2012;Blythe et al., 2012; 11&Logan, 2008; 11&Pol-latsek, 2011; Liu&11, 2014; 11&Shen, 2013;Ma.Li,&Rayner,2014)。然而,对于“中文读者基于词单元还是字单元制定和执行眼跳计划”这个问题,目前仍无统一的看法: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全面、深刻理解中文阅读中的文字加工与眼动控制机制至关重要。

研究者主要参考注视偏好位置(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现象和最佳注视点位置(optimal viewing position,)现象解决上述问题。前者是指首次注视着落在词中心偏左位置的次数显著多于其他部位(Rayner, 1998)。后者则是指当首次注视落点越靠近词汇的中心位置,对该词的识别时间就越短:而当首次注视点着落于词的开端和末尾时,所产生的再注视概率显著高于落中心部位。相关研究发现,拼音文字阅读中存在上述两类现象,表明拼音文字读者基于词单元制定、执行眼跳计划(Nuthmann, Engbert, & Kliegl, 2005; McConkie,Kerr,Reddix,Zola,&Jacobs,1989)。而中文阅读中是否存在基于词汇的注视偏好位置和最佳注视位置现象,目前仍未取得共识。早期研究都没有发现中文读者基于词单元制定眼跳计划,因为首次注视较均匀地分配至目标词汇的每个组成汉字上(Yang&McConkie,2004),这意味着中文读者是基于汉字视觉单元制定和执行眼跳计划。然而,Yan等人(2010)认为,早期研究中之所以没有发现基于词的眼跳,可以归根于读者对句子中词边界的看法不一致,他们采用词边界看法一致性达到97%的实验材料的实验发现,中文阅读中也存在基于词汇的最佳位置注视位置现象和注视偏好位置现象,他们据此推测,副中央凹内切分词n+l的过程能够引导眼跳以词n+l为目标选择单元:但也有学者指出,这个推断并不能排除偶然性影响的可能(Li, Liu,&Rayner, 2011; Ma, Li,&Pollatsek,2015;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2011)。

中文词大都由两个汉字构成.固定幅度的眼跳策略同样可以解释基于词汇的注视偏好位置现象.且当眼跳刚好落在词中央位置时,整个词也容易立刻被识别出来,因此也就不需要再注视:当眼跳刚好落在词的前部,读者则需要执行再注视才能完成对该词的识别。Li.Liu和Rayner (2011)将不同长度的词汇(双字词和四字词)嵌入到相同的句子框架中,考察中文读者的眼跳落点位置。如果中文读者确实可以通过切分词n+1引导眼跳,那么四字词的注视偏好位置的峰值应该向右偏移,然而Li等人的结果发现,双字词条件和四字词条件下的注视偏好曲线几乎相同。如果词n+1预视加工可引导眼跳选择目标过程,那么词汇加工难度还应该影响首次注视位置分布,但证据表明目标词汇的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并不影响首次注视位置(吴捷,刘志方,刘妮娜,2011);由此可见,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预视切分词n+l能够引导眼跳落点,相邻词间眼跳不太可能基于词单元选择目标。然而,阅读中的眼跳种类中除了词间眼跳(由特定词汇上出发,落在另一词汇上的眼跳)外,还有一种词内再注视性质的眼跳(连续的两个注视点都落在同个词汇上)。相关研究发现,中文目标词汇的词频与文本背景对之的预测程度能够影响对该词的再注视概率(Yan,Tian,Bai,&Rayner,2006;Rayner,Li.Juhasz,&Yan,2005),这说明词内再注视眼跳是以该词为单元选择目标。

从“注视点分布位置曲线角度”和“词汇难度对再注视概率影响角度”考察眼跳目标选择策略问题,只能做到针对数据提出假设性解释:同一批数据可能存在多种可行的假设性解释。因而,有必要采用能够直接操控眼跳过程的方法考察中文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策略问题。目前已知眼跳由“制定眼跳计划”与“选择眼跳目标”两部分组成(Pol-latsek et al., 2006; Reichle et al., 2003, 2006;Engbert et a1.,2002; Kliegl et a1.,2006)。眼跳计划又可以被区分为“不稳定”和“稳定”两个阶段。研究显示,若在眼跳计划的不稳定阶段,眼跳目标消失会迫使读者取消指向该目标的眼跳(Becker&Jurgens,1979)。视觉轮廓是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基于中文消失文本的研究发现.注视词消失会导致以该词为目标的再注视眼跳被迫取消,且注视汉字消失对再注视概率的影响与单词消失对再注视概率的影响没有差别.这说明再注视眼跳是以完整的词n视觉单元为目标(刘志方,张智君,赵亚军,2011)。由Becker和Jurgens (1979)的研究可知,潜在目标在眼跳计划不稳定阶段消失会迫使读者取消执行该目标的眼跳.进而影响相关眼动参数,基于这个现象,本研究采用两项消失文本实验分别考察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选择目标的依据单元问题。

实验一复制并扩充以往的消失文本实验.考察注视词(词n)上不同位置汉字(比如,以双字词为例,注视词上的注视汉字或者非注视的汉字)消失情况对词内再注视眼跳的影响.进而推测词内再注视眼跳的目标选择策略:实验一假设,如果单词消失条件(词n消失)对再注视概率的影响程度与单字消失条件(注视字消失条件和非注视字消失条件)对再注视概率的影响没有差异.则说明词内再注视眼跳是以注视词汇为单元选择目标:否则则说明词内再注视眼跳是以汉字为单元选择目标。实验二操控词n+1上的字/词消失情况考察相邻词间眼跳的目标选择策略:实验二假设,若词n+l的左侧汉字(字n+1)消失或者右侧汉字(字n+2)消失对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和跳读概率的影响与整个词n+1消失条件对这两个眼动指标的影响没有差异,则说明相邻词间眼跳以词n+1为视觉单元选择目标,否则则说明相邻词间眼跳中存在基于汉字选择目标的眼跳成分。消失文本延迟时间设置必须参照两个因素:(1)眼跳计划的时间参数,已知眼跳计划不稳定期持续时间的均值估计都在l00-128ms之间(Reichle et al.,2006; Engbert et al.,2002,2005);(2)消失文本的延迟时间若影响正常字词加工的就不能真实反映阅读中的眼跳过程:因此两个实验中消失文本的延迟时间均设置为120ms。

2 实验一 词内再注视眼跳的目标选择策略

实验一操控注视词内汉字的呈现/消失方式。由图1可见,相对控制条件来说,注视字消失条件、非注视字消失条件和注视词消失条件都导致注视词视觉轮廓不完整。本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不同消失条件对再注视概率的影响程度没有差异则说明,词内再注视眼跳是基于注视词选择目标,否则则说明,词内再注视眼跳是基于字选择目标。

2.1 被试

16名大学本科生参加本次实验,其中男生和女生各8人。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之前均未参加过眼动追踪实验。实验结束后可获得20元报酬。

2.2 实验材料

实验的正式材料为80个句子,平均每个实验条件下20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由8到9个双字词组成。实验句子的平均通顺性为6.48(7点评定,分值越高表示越通顺),平均难度为1.84(7点评定,分值越低表示越简单)。实验句子中有16个句子带有理解判断题,以筛选被试是否认真阅读句子:

2.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变量“呈现方式”包括四种:控制条件、注视字消失、非注视字消失、注视词消失)。注视字消失条件是指在当注视点落在被注视汉字上120ms后该字消失:非注视字消失条件是指在当注视点落在被注视汉字上120ms延迟后.被注视字所在词汇的另一个汉字(这个汉字没有被注视)消失:注视词消失是指注视点落在词n上120 ms延迟后,词n中两个汉字消失。将80个句子串按顺序分成4组.然后再次按照拉丁方顺序排列4种呈现方式,这样最终得到4个实验文件,每个实验文件中包括的句子完全相同。这4个实验文件在被试间平衡。每个实验文件中的80个句子随机呈现,详细情况见图1。

2.4 结果

所有因变量均采用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两种。删除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的项目(比如.阅读某句子时被试咳嗽、和被试连续按键导致句子被跳过的情况),删除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小于2%。本研究采用的眼动指标为整体性眼动指标.包括平均注视时间(阅读特定句子时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平均眼跳距离(阅读特定句子时所有眼跳距离的平均值)、注视次数(阅读特定句子时的注视点的个数)和总阅读时间(阅读特定句子时所有的总时间)和再注视概率(在第1遍阅读中被再注视的词数与句子中总词数之比)。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总阅渎时间的呈现方式主效应不显著,F1(3,45)=0.598,p=0.62,η2=0.038,F2(3,237)=1.09, p=0.354,η2=0.014.对于注视次数,呈现方式主效应显著Fi(3,45)=2.964, p<0.05, η2=0.165, F2(3,237) =3.44, p<0.05,,η2=0.04。事后检验显示,控制条件的注视次数显著大于消失条件(ps<0.05),各个消失条件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方式主效应显著,F1(3,45)=7.669,p<0.001,η2=0.338, F2(3,237)=15.947,p<0.001, η2=0,168。事后检验显示,正常呈现的平均注视时间却是显著小于所有消失条件(ps<0.05),各个消失条件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平均眼跳幅度的呈现方式主效应不显著,F1(3,45)=0.321,p=0.81, η2=0.021, F2(3,45)=0.297, p=0.828, η2=0.004。再注视概率呈现方式主效应显著,F1(3,45)=8.061, p<0.001,η2=0.265,F2(3,45)=7.683,p<0.001,η2=0.089。事后检验显示,控制条件显著大于所有消失条件(ps <0.05),各个消失条件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

2.5 讨论

实验一显示.120ms延迟时间后.注视词消失、注视字消失,词n中的非注视字消失都没有影响句子总阅读时间,但消失文本迫使读者取消了部分眼跳。为进一步考察消失条件取消的具体眼跳的类型,分析再注视概率这个眼动指标,结果发现.正常阅读中大约20%的双字词能够被再注视.注视字消失、词中非注视字消失和注视词消失都将使得部分比例的词内再注视眼跳被取消,根据眼跳计划的两阶段假设,若在眼跳计划的非稳定阶段眼跳目标消失,该眼跳也将随之被取消。通过实验一再注视概率可以推算出:注视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了3.9%的再注视眼跳(控制条件的再注视概率减去注视字消失条件的再注视概率)),非注视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了5%的再注视眼跳(控制条件的再注视概率减去非注视字消失条件的再注视概率),注视词消失条件迫使读者取消了3.4%的再注视眼跳(控制条件的再注视概率减去单词消失条件的再注视概率)。

以出发点和落点为参考,词内再注视眼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再注视眼跳,由注视字出发又落于注视字的词内再注视眼跳,深入整理这类再注视眼跳数量发现此类眼跳不受呈现条件的影响(ps>0.05),也不是词内再注视眼跳的主要形式(各个条件下“第一类再注视眼跳”数量与句子中“所有再注视眼跳”数量间的比值分别为:控制条件.4.4%:注视字消失条件,4.0%;非注视字消失,4.1%:注视词消失,3.5%);因此第二类再注视眼跳(由注视字出发终点落于非注视字的词内再注视眼跳)是词内再注视眼跳的主要形式,由此可确定各消失条件主要取消第二类再注视眼跳。对注视字消失条件而言,由于该条件的非注视汉字保持呈现,如果第二类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基于单元是非注视的汉字(句子中所有词汇均为双字词).那么该条件的再注视概率应该显著高于其他消失条件。如果词内再注视眼跳遵循固定步幅策略,那么各个消失条件应该不会影响再注视概率。因此对于三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概率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的合理解释是:再注视眼跳主要基于整个词汇视觉单元选择目标。

3 实验二 相邻词间眼跳的目标选择策略

实验二操控词n+1上汉字的呈现方式。由图2可见,相对控制条件来说,字n+1消失条件、字n+2消失条件和词n+1消失条件都损坏词n+1的视觉完整性,如果相邻词间眼跳的目标选择过程基于词n+1,各个消失条件都应该迫使读者取消了相等数量相邻词间眼跳,此时应可以看到,各消失条件下相邻词间眼跳数量都显著小于控制条件,各消失条件下的跳读概率都应显著大于控制条件,且这两个眼动指标在各消失条件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否则则说明相邻词间眼跳选择目标是基于词n+1上的汉字。

3.1 被试

大学16名大学本科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其中男生6人、女生10人。他们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之前均未参加过眼动实验。实验结束后可获得20元报酬。

3.2 实验材料

同实验一.

3.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采用4种呈现方式:控制条件、字n+1消失、字n+2消失、词n+1消失。字n+1消失是指在当注视点落在词n上120 ms延迟后词n+1上的左侧字消失:字n+2消失是指在当注视点落在词n上120ms延迟后词n+1上的右侧字消失:词n+1消失是指在当注视点落在词n上120ms延迟后词n+1上两个汉字同时消失。将80个句子串按顺序分成4组,然后再次按照拉丁方排列顺序排列4种呈现方式。这样,共生成4个实验文件,每个实验文件中包括的句子框架完全相同。这4个实验文件在被试间平衡。每个实验文件中的80个句子随机呈现,详细情况见图2。

3.4 实验仪器和实验程序实验仪器和实验程序完全等同于实验一。

3.5 结果

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与实验一相同。所有因变量均采用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两种。被删除的数据低于2%。实验采用的眼动指标为:总阅读时间、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距离、注视次数和跳读概率(第1遍阅读中被跳读的词数与总词数之间的比例)。各条件下基于眼动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

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对于总阅读时间,呈现方式主效应不显著,F1(3,45) =0.576, p=0.634, η2=0.037, F2 (3,237)=0.39, p=0.761, η2=0.005.对于注视次数,呈现方式主效应不显著F,(3,45)=1.738, p=0.173, η2=0.104, F2(3,237)=1.57, p=0.197, η2=0.019。对于平均注视时间,呈现方式主效应显著,(F1(3,45) =3.857, p<0.05,η2=0.205, F2(3,237)=2.819, p<0.05, η2=0.34。事后检验显示,除控制条件和字n+2消失条件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消失条件均显著大于控制条件(ps<0.05)。对于平均眼跳幅度,呈现方式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项目分析不显著,F1(3,45)=2.973,p<0.05,η2=0.164,F2(3,237)=1.772,p=0.15,η2=0.022。事后检验显示,除控制条件和字n+2消失条件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消失条件均显著大于控制条件(ps<0.05)。对于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呈现方式主效应显著,F1(3,45)=11.955,p<0.001,η2=0.444, ,F2(3,237)=17.53, p<0.001,η2=0.182,事后检验显示,只有词n+l消失条件显著小于控制条件(ps<0.05),其他消失条件与控制条件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跳读概率的呈现方式主效应显著.F1(3,45)=6.28, p<0.005,η2=0.295, F2(3,237) =8.699,p<0.05,η2=0.099,事后检验显示,词n+1消失显著大于其他条件(ps<0.05)。

3.6 讨论

实验二表明,词n+l或者n+l其中部分字在注视词n后的120ms之内消失,并没有影响总的阅读时间,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文读者在注视词n的开始就已经将注意资源分配至词n+1上并开始对之加工。具体眼动指标可以发现,词n+1上汉字消失同样也导致了权衡注视次数和注视持续时间的眼动策略(由表2可见,消失条件导致注视点数减少.单个注视持续时间变长).词n+1消失和字n+1消失条件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大于控制条件。由此可见,词n+1处文字的消失文本迫使读者取消了部分眼跳.进而导致单个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显然,词n+1处文字的消失影响了部分相邻的词间眼跳的产生,我们进一步分析相邻同间眼跳数量和跳读概率这两个指标,结果发现.只有词n+1消失条件才能对它们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词n+1消失条件导致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减少和跳读概率增加,而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没有影响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和跳读概率。这表明,相邻词间的眼跳主要以字单元为选择目标。

由实验一的结果可见,注视词(词n)视觉单元的完整程度是影响再注视眼跳的因素。中文基本书写/视觉单元为字,词n+1是个较高级认知加工水平上的概念,实验二的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导致词n+1在视觉上不够完整,但这两个“字消失”条件并没有像实验一的两个“字消失”条件那样影响相邻词间眼跳和跳读概率.说明相邻词间眼跳主要基于单字选择目标。另一个支持此推断的证据是:字n+1消失导致单个注视时间持续时间更长,平均眼跳距离长于字n+2消失条件(见表2),此现象合理解释是,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取消了基于相应汉字为选择目标的眼跳.字n+1消失促使基于字n+2眼跳增多.字n+2消失促使基于字n+1眼跳增多,这同样说明相邻词间眼跳是基于词n+1内汉字为选择目标。

4 总讨论

除了回视性眼跳外,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是阅读中常见的两种类型的眼跳。E-Z读者模型和SWIFT模型对上述几类眼跳过程是否基于相同机制,以及眼跳选择目标环节与眼跳计划环节是否独立的看法并不一致。前者认为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是基于不同的机制.眼跳选择目标开始于眼跳计划的末端( Reichle et a1.,2003;Pollatsek et al., 2006).后者认为阅读中各类眼跳基于相同的机制,眼跳选择目标与眼跳计划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环节(Engbert et al.,2002,2005; Kliegl et a1.,2006)。不过,它们都吸收Becker和Jurgens(1979)的研究成果并且认为,眼跳计划可以被分为的不稳定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也都承认当下一个眼跳计划开始于前一个眼跳计划的不稳定阶段时.前一个眼跳计划将会被取消。基于以往的研究显示,消失文本会导致词内再注视眼跳被迫取消的事实(刘志方等,2010),本研究通过考察消失文本范式所能取消眼跳的类型,确定中文阅读中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单元,并进一步探讨两类眼跳发动的机制问题。

实验一的消失文本条件操控注视词(词n)中汉字的呈现方式,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条件,消失条件导致每个注视点持续时间增加.注视点数量减少,眼跳幅度增大。Liversedge等人认为两种可能的原因导致在阅读英文时,消失文本会导致单个注视点持续时间增加: (1)注视点视觉信息的突然消失延迟的眼跳发动时间, (2)由于不能获取视觉信息,消失文本取消了部分再注视眼跳.从而导致单个注视点的持续时间变长(Liversedge eta1.,2004)。进一步分析实验一各条件中的再注视概率后发现,所有消失文本条件中再注视概率均显著少于控制条件,并且各个消失条件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字消失条件和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眼跳的影响是相同的。由实验一可知,词内再注视眼跳往往是由词内其中一个汉字起始,落在词内另一个汉字上,字消失条件下,词内再注视眼跳的目标尚没有消失,但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眼跳的影响与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眼跳的影响相同,由此可见,保持词的视觉性完整是词内再注视眼跳产生的重要条件。总之,实验一结果表明词内再注视眼跳主要是以整词视觉单元为选择目标。

中文的基本书写/视觉单元是汉字.词汇是个较为高级的概念.汉字识别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形成"同汇"实体:研究显示.中文词常常被知觉为整体单元,词边界能够影响词内汉字识别,词边界信息也是部署注意资源的重要参考线索(Li&Logan, 2008; 11, Rayner,&Cave, 2009; 11&Ma, 2012)。冈此实验一发现词汇是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可能归根于,读者已经对注视词汇进行的较为深入的识别加工。不过实验一的结果不能揭示,注视点右侧词汇是否也能够引导相邻词间的眼跳。实验二通过操控词n+1字词消失方式,考察相邻词间眼跳的选择目标的主要依据单元,其中的字消失条件导致词n+1在视觉上不够完整.如果对词n+1预视加工能够引导或影响相邻词间眼跳以词n+1为目标,那么应该看到实验二字消失条件对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和跳读概率这两个眼动指标的影响应该与词n+1消失条件没有差异。不过,由表2的数据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二的字消失条件(字n+1消失条件.字n+2消失条件)都没有影响以上两个眼动指标。由此可见,相邻词间眼跳的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是汉字,而非词n+1。

拼音文字中的每个词汇为格式塔单元,读者可以依照这些低级视觉线索为眼跳选择目标(Pollatsek et al., 2006; Reichle et al., 2003, 2006; Engbert et al., 2002; Kliegl et al., 2006; Yang& McConkie, 2004),特殊的书写方式导致中文阅读中的眼跳控制过程必然异于拼音文字。对于中文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的控制问题,目前存在两种假设:同定步幅(constan,t distance .saccade)假设和加工引导(processin,g-based saccade)假设。前者认为,中文读者以同定的幅度制定和执行眼跳计划。如果中文读者基于固定步幅执行眼跳,那么就应该看到消失文本条件对眼跳过程基本没有影响.当前的实验结果显然不支持这种假设。加工引导假设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1) Yan与其合作者认为,中文读者可在预视中执行切分词n+1过程,如果该过程成功,那么渎者将基于词n+1制定和执行眼跳计划,否则则基于词n+1的首字制定和执行眼跳计划(Yan et al., 2010; Shu, Zhou, Yan,&Kliegl, 2011; Yan,Zhou,Shu,&Kliegl, 2015),然而本研究中没有发现"相邻词间眼跳中存在以词n+1为选择目标的眼跳"。 (2)在一次注视中中文读者加工尽可能多的字词.随后的眼跳离开这些被加工过的汉字(Li et al., 2011; Wei, Li,&Pollatsek, 2013),但是实验二发现词n+1内汉字消失影响跳读概率和相邻词间眼跳数量显然不能支持这种观点。 (3)读者对副中央凹内汉字的识别加工引导眼跳落点(Liu,Reichle,&Li,2015),本研究发现词n+1内汉字消失导致读者取消指向其中汉字的眼跳,结果显然与此观点相符合。

学者对这种再注视眼跳的发生机制存在分歧。E-Z读者模型假设在注视某单词时,会产生一个"受随机函数影响"的再注视眼跳计划:注视词汇熟悉性检验的完成将触发指向下一词汇的眼跳计划.如果对注视词汇熟悉性检验在再注视眼跳计划达到稳定期前完成,再注视眼跳将被取消;否则再 .注视眼跳将被执行(Reichle et a1.,2003)。SWITF模型认为.眼跳系统根据词汇的相对激活程度选择眼跳目标,再注视眼跳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正在被注视的词汇依然具有竞争眼跳资格的力度.这样再注视眼跳、相邻词间眼跳和回视具有相同的发生机制(Engbert et al., 2002; Kliegl et al., 2006),中文:词间没有空格,字间有少量间隙导致它们不能直接解释中文阅读中的眼跳控制过程。本研究发现,中文阅读中的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在选择目标环节并不相同,前者以注视词汇为目标.后者以汉字为选择目标.由此可见中文阅读中的这两类眼跳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本研究揭示字词加工在中文阅读眼跳控制中起重要作用:相对于注视点位置而言,读者不同位置上的字词加工程度不同.因此揭示眼跳发生机制必须参考其目标文字的加丁_程度。当然,全面揭示中文阅渎中的眼跳发生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词内再注视眼跳的主要以词为单元选择眼跳目标,相邻词间眼跳以字为单元选择眼跳目标。

猜你喜欢

眼动
眼动技术在我国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睡觉竟然也有这么多小秘密
睡觉竟有这么多小秘密?难怪以前背书慢
海豹的睡眠:只有一半大脑在睡觉
睡眠的谜团
老了梦多很正常
眼动追踪技术
动物很可能也做梦
睡觉,你真的了解吗?
对眼动研究方法的心理学研究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