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文化经验对整体加工方式的影响

2016-03-25万明钢杨阳李建升蒋慧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1期

万明钢+杨阳+李建升+蒋慧

摘要 已有研究表明,与个体主义文化相比,集体主义文化易引发整体加工方式。但是,文化不仅可以按照东西方文化划分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还可以依据个体的文化经验划分为多元文化和单一文化。那么,与单一文化经验相比,多元文化经验,尤其是最常见的双文化经验是否也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呢?在两个实验中,我们将被试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被试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下,另外一组被试暴露在单一文化情境下。然后让这两组被试要么寻找两段视频间的相似点或者差异点(实验1),要么回忆与老年人刻板印象一致或不一致的信息(实验2)。结果发现,与暴露在单一文化情境下相比,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下的被试倾向于寻找事物间的相似点(实验I),并且不易形成刻板印象(实验2)。这表明,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

关键词 整体加工方式,局部加工方式,加工方式,双文化经验。

分类号 B842.1

1 引言

当人们欣赏一幅山水画时.有些人会被画中蕴含的山峦叠嶂、水天相接的美妙意境所吸引,而有些人则会着重关注画家笔下的山中石、林中鸟、水中鱼。也就是说,人们会注意刺激的整体或局部特征。研究表明,知觉层面对刺激的整体或局部特征的注意选择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整体加工方式和局部加工方式。当激活整体加工方式时,个体的注意集中于刺激的整体特征.使得语义网络中与刺激相关概念节点的激活范围相对变宽.易将信息整合到上位概念或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当激活局部加工方式时,个体的注意集中于刺激的局部特征.使得语义网络中与刺激相关概念节点的激活范围相对变窄,易激活语义网络中具体的、下位概念,从而倾向于将刺激从典型概念中排除(Burgoon,Hen-derson,&Markman, 2013; Forster&Denzler, 2012;Forster, Liberman,&Kuschel, 2008; Forster, Liber-man,&Shapira,2009)。研究表明,与局部加工方式相比,整体加丁方式与创造性思维(Forster&Denzler, 2012; Vartanian, Martindale,&Kwiatkows-ki,2007)、发现事物间的相似点(Forster,2009)、白我提高(Forster&Higgins. 2005)、互依性自我(Kiihnen&Oyserman,2002)、低水平的焦虑(Mikulincer.Kedem,&Paz,1990)和右半球激活(Derryberry&Tucker,1994)等密切相关。

哪些因素能够引发整体或局部加工方式呢?研究表明,积极情绪( Gasper,2004; Gasper&Clore,2002)、趋近线索(Friedman&Forster, 2000)、高权力(Smith&Trope,2006)和高新异性(Forster,Marguc,&Gillebaart, 2010; Forster et al., 2009)更容易引发整体加工方式。此外,研究还发现文化也会影响整体或局部加工方式。与个体主义文化相比,集体主义文化易引发整体加工方式( Kuhnen,Hannover,&Schubert, 2001; Kuhnen&Oyserman,2002)。在Kuhnen和Oyserman (2002)的一项研究中,首先给一部分被试呈现代表个体自我的词汇(如,I、me),目的是启动被试的个体自我;给另外一部分被试呈现代表集体自我的词汇(如,we、us).目的是启动被试的集体自我。然后让所有被试完成Navon字母辨别任务。结果发现,与个体自我启动组被试相比,集体自我启动组被试倾向于整体加工方式。

文化不仅可以分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还可以依据个体的文化经验划分为多元文化和单一文化。研究表明,单一和多元文化经验,尤其是双文化经验对个体的认知加工具有不同的影响。与单一文化经验个体相比,双文化经验个体认知复杂度较高(Tadmor& Tetlock, 2006; Tadmor, Tetlock,&Peng, 2009),不容易产生偏见(Tadmor, Hong, Chao,Wiruchni-pawan,&Wang, 2012),并能减少消极刻板印象(高承海,侯玲,万明钢,2014)。那么,双文化经验和单一文化经验是否也会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呢?

研究表明,双文化经验有利于创造力( Leung & Chiu, 2010; Leung, Maddux, Galinsky,&Chiu,2008; Maddux, Adam,&Galinsky, 2010; Maddux & Galinsky,2009)。Leung和Chiu (2010)让一部分美国被试观看代表中国和美国文化的一系列图片、音乐和影视资料(双文化经验组),另外一部分美国被试只观看代表美国文化的图片、音乐和影视资料(单一文化经验组)。信息呈现结束后,要求所有被试完成创造力测验。结果发现,与单一文化经验组相比,双文化经验组被试的创造力测验成绩更高。此外,整体和局部加工方式领域的研究也表明,相对于局部加工方式,整体加工方式也有利于创造力 (Forster&Denzler,2012; Friedman,Fishbach, Forster,&Werth, 2003)0 Friedman等人(2003)在一项研究中,给一组被试启动整体加工方式,另一组被试启动局部加工方式,然后让所有被试写出不同类别范畴(如鸟、颜色、水果等)中的新颖事例。结果发现,与局部加工方式启动组相比,整体加工方式启动组被试写出的新颖事例更多。那么,与单一文化经验相比,双文化经验是否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呢?

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双文化经验是否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在实验1中,让一组被试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下,另外一组被试暴露在单一文化情境下。然后让这两组被试寻找两段视频材料间的相似点或差异点。实验2在文化启动范式的基础上,结合个体记忆范式,进一步探讨了双文化经验是否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

2 实验一 双文化经验的整体加工方式——基于相似点或差异点任务

实验1目的是探讨与仅具有主流文化经验(单一文化经验)的个体相比,具有少数民族和主流文化经验(双文化经验)的个体是否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已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局部加工方式,整体加工方式有利于寻找事物间的相似点(Forster.2009; Forster, 2012; Forster et al., 2008; Schwarz& Bless,2007)。在本实验中,我们将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暴露在少数民族和主流文化情境中(双文化经验),另外一组被试暴露在主流文化情境中(单一文化经验)。然后给所有被试呈现两段视频材料,要求他们寻找这两段视频材料的相似点或差异点。如果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那么与暴露在单一文化情境中的被试相比,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下的被试会找出更多的相似点。

2.1 方法

2.1.1 被试与设计

126名本科生(50名男生和76名女生)参与实验。他们被分配到双文化经验组(31名男生和35名女生)和单一文化经验组(19名男生和41名女生)。实验设计为2(文化经验类型:双文化经验和单一文化经验)×2(任务类型:相似和差异)的被试间设计。因变量测量指标为被试找出相似点或差异点的个数。所有被试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2.1.2 材料

(1)文化启动材料。本实验的文化启动材料(Leung&Chiu, 2010; Leung et al., 2008; Tadmor & Hong,2012)包括图片,歌曲和电影片段。在单一文化经验启动条件下,所有材料都反映了典型的汉族文化。在双文化经验启动条件下,一半材料反映了典型的汉族文化,另一半材料则反映了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两种条件下,图片、歌曲和电影片段所呈现的时间均为20分钟。文化启动材料呈现完毕后,给被试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写下对刚才所看材料的印象。

(2)寻找相似点或差异点任务材料。两段视频材料分别选自科教节目《动物世界》。其中一段视频长约1分,另一段视频长约1分05秒。为了排除情绪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选取了35名大学生对两段视频材料进行情绪评定。首先让他们完成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 Watson,Clark,&Tel-legen,1988),然后给他们播放两段视频材料,观看完毕后再次让被试填写PANAS。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上,两次测量的得分差异不显著,t(34)=1.32,p>0.05;在消极情绪上,两次测量的得分差异也不显著,t (34) =1.66,p>0.05。这表明两段视频材料不会诱发被试明显的情绪变化。

2.1.3 实验程序

在实验开始前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测量大学生对文化的态度。正式实验时,首先将被试分为两组,让一组被试观看代表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图片、音乐和影视资料(双文化经验组),另外一组被试只观看代表汉族文化的图片、音乐和影视资料(单一文化经验组)。文化经验启动材料呈现完毕后,给被试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写下对刚才所看材料的印象。然后,让所有被试观看两段视频材料。为了平衡顺序效应,这两段视频材料采取ABBA方式呈现。视频材料播放结束后,无论是双文化经验组被试,还是单一文化经验组被试.都让一半被试写出两段视频材料的相似点,另外一半被试写出两段视频材料的差异点。时间为2分钟。

2.2 结果与讨论

我们首先计算了被试写出的两段视频材料的相似点或差异点的个数。然后,采用2(文化启动类型:双文化经验和单一文化经验)×2(任务类型:相似和差异)的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发现,文化启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22)=8.53,p<0.05,双文化经验条件下,被试寻找到的相似点和差异点个数(M=3.17,SD=1.30)显著多于单一文化经验条件下的(M=2.48,SD=1.35);任务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2) =0.09,p>0.05。

重要的是,文化启动类型与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1.122) =25.82,p<0.01;在双文化经验条件下,被试寻找到的相似点个数(M=3.69,SD=1.26)显著多于差异点个数(M=2.53, SD=1.04),F(1,123) =15.68,p<0.01;但是在单一文化经验条件下,被试寻找到两段视频的相似点个数(M=1.97,SD=1.03)显著小于差异点个数(M=3.00, SD=1.44),F(1,123)=10.34, p<0.05。该实验结果表明,双文化经验启动组倾向于整体加工方式,单一文化经验启动组倾向于局部加工方式。该实验结果支持与单一文化经验相比,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这一假设。

3 实验二 双文化经验的整体加工方式——基于个体记忆任务

实验2改变实验任务,采用个体记忆任务进一步检验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在个体记忆任务范式中,首先让被试对目标人物形成心理预期,然后给被试呈现目标人物信息,所呈现的信息中有一部分信息与被试对目标人物的期望一致(expectancy-congruent),另一部分信息与被试对目标人物的期望不一致(expectancy-incongruen,t)。实验最后要求所有被试对目标人物进行评价f Bos&Dijksterhuis, 2011; Dijksterhuis, 2004; Hastie& Kumar.1979)。在本实验中,首先让一组被试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中,另外一组被试暴露在单一文化情境中。然后让所有被试完成个体记忆任务。如果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那么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中的被试会依据与刻板印象一致和不一致两类信息评价目标人物。

3.1 方法

3.1.1 被试与设计

被试为63名大学生(24名男生和39名女生),他们被分配到双文化经验组(16名男生和17名女生)和单一文化经验组(8名男生和22名女生)。实验采用2(文化启动类型:双文化经验和单一文化经验)x2(刻板印象一致性:与刻板印象一致和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文化经验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刻板印象一致性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测量指标为被试对目标人物相关属性的回忆成绩。所有被试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3.1.2 材料

(1)文化启动材料与实验1相同。

(2)老年人刻板印象材料。通过预实验获得了4个与老年人刻板印象有关的属性,其中2个属性与刻板印象一致(和蔼可亲和行动不便).另外2个属性与刻板印象不一致(急躁和愚笨)。然后通过这4个属性,又获得了能够代表这些属性的18个典型行为(M=5.99,SD=0.52;7点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该行为的典型性越高),其中12个行为与刻板印象一致(和蔼可亲和行动不便各6个),6个行为与刻板印象不一致(急躁和愚笨各3个)。

3.1.3 程序

实验前告知被试实验目的是调查大学生对文化的态度。正式实验时,首先将被试分为两组.让一组被试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下,另一组被试暴露在单一文化情境下。具体启动方法同实验1。然后,告知被试将要进行一个有关大学生对老年人印象的调查,并且他们会看到与一位老年人——老王相关的信息。在信息呈现过程中,请他们不要刻意去记每条信息,而是尽可能地对老王形成整体印象。随后,在电脑屏幕上呈现18条有关老王的信息,每条信息呈现的时间为5秒。信息呈现结束后,给被试3分钟的时间,要求他们尽可能多的回忆前面呈现的有关老王的信息,并将回忆结果写在纸上。

3.2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计算了每个被试回忆刻板印象一致和不一致行为的正确个数,然后用每个被试正确回忆的个数分别除以对应属性的行为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因变量指标(Bos&Dijksterhuis,2011)。采用2(文化启动类型:双文化经验和单一文化经验)×2(刻板印象一致性:刻板印象一致和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发现,文化经验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61)=8.89,p<0.01,双文化经验组被试对老年人刻板印象材料的回忆个数(M=0.30, SD=O.11)显著大于单一文化经验组(M=0.22,SD=O.11);刻板印象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61) =41.62,p<0.05, 被试写下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个数(M=0.33, SD=0.13)显著多于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个数(M=0.19,SD=0.16)。此外,文化经验类型和刻板印象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1,61)=4.29,p<0.05。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与刻板印象一致行为的回忆成绩上,双文化经验组被试(M=0.35,SD=0.13)和单一文化经验组被试(M=0.31,SD=0.14)的成绩并没有差异.t (61) =1.10,p>0.05。但是在与刻板印象不一致行为的回忆成绩上,双文化经验组被试(M=0.25。SD=0.18)的成绩显著地高于单一文化经验组被试(M=0.12,SD=0.12),t(55.43)=3.49,p<0.01。本实验结果表明,双文化经验组被试倾向于整体加工方式,能够利用两类信息,形成的印象更公正.而单一文化经验组被试则倾向于局部加工方式,容易形成有偏见的印象。该实验结果再次支持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双文化经验是否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结果发现,与单一文化经验组被试相比,双文化经验组被试倾向于寻找事物间的相似性(实验1),并且不易形成刻板印象(实验2)。该结果表明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

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与单一文化经验相比.双文化经验会扩大语义网络中概念的范围(Leung&Chiu, 2010; Leung et al.,2008)。双文化经验会激活语义网络中的上位概念,使得语义网络中与刺激相关概念节点的激活范围相对变宽,扩大了概念范围(Leung&Chiu,2010; Leung et a1.,2008)。例如,当看到苹果时,双文化经验个体不仅会激活梨、香蕉、葡萄等具体概念,还会激活相对较远的植物、食物和物体等上位概念。而概念范围的扩大与整体加工方式密切相关(Derryberry&Trucker, 1994; Forster, 2009; Forster et al., 2008; Schwarz&Bless,2007)。当概念范围扩大,语义网络中许多与刺激相关概念节点的临近和上位概念被激活时,就会引发整体加工方式(Derryberry& Tucker, 1994; Forster, 2009; Forster et al., 2008)。

本研究拓展了引发整体加工方式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与个体主义文化相比,集体主义文化更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Kuhnen et a1.,2001;Kuhnen&Oyserman,2002)。但是,文化不仅可以按照东西方文化划分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还可以依据个体的文化经验划分为多元文化和单一文化。本研究则进一步发现,与单一文化经验相比,双文化经验也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今后研究应关注其他文化变量,如文化适应程度是否也会引发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本研究结果为群际接触减少偏见这一理论提供了新的解释。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群际依存(Do-vidio, Gaertner,&Kawakami, 2003; Gaertner et al.,1999)、群际互动(Dovidio et a1.,2003;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2010)、正性情绪(Pettigrew& Tropp,2008; Xu.Zuo,Wang,&Han,2009)和较为强烈的与外群体接触意愿(Pettigrew,1998)是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也可能是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原因之一。实验2结果表明在对目标人物进行评价时.双文化经验有利于采用与刻板印象一致和不一致两类信息.倾向于对信息进行整体加工,从而形成的印象更为公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将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组成一个小组或团队.让他们承担共同的身份角色,进行充分接触和了解,这将有利于引发整体加工方式,弱化文化和民族认同的敏感性,进而减少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关系。

未来研究应选取具有长期双文化经验的个体(例如长期居住在国外)作为被试,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的生态效度。个体的双文化经验有长期和短期经验之分。本研究通过让被试观看代表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的图片、音乐和电影片段,只是启动了被试短期的双文化经验。那么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个体,他们是否也会倾向于采用整体加工方式呢?此外,究竟在国外生活多长时间.个体才会倾向于整体加工方式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文化启动范式发现,与单一文化经验相比,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双文化经验会扩大语义网络中的概念范围。希望这一发现能够激发未来更多有关双文化经验与整体或局部加工方式间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