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遗”语境中民俗博物馆的文化特征

2016-03-24刘伟

关键词:文化特征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伟



论“非遗”语境中民俗博物馆的文化特征

刘伟

摘要: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保护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民俗博物馆所具有的地域性、风俗性、传承性、审美娱乐性的文化特征,为民俗博物馆建设和更好地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传承发展的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俗博物馆;文化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程的实施,“非遗”的博物馆化保护日渐形成共识,并促进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大批文化遗产面临破坏和消失的危险,博物馆的征集,直接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相关的宣传工作也显得尤为必要,可以说,博物馆也是文化遗产科研和保护事业的主力军。没有博物馆对文物、文化遗产的征集保护、研究及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参与,博物馆实现自己服务社会和公众,在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发挥作用的目标就是空中楼阁。”[1]而“民俗博物馆作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

民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建立的目的在于梳理历史和现实的民俗文化事项,反映当地民众的风俗、文化、艺术样式,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沉淀的表现载体。“通过把民俗文物等展示出来,使人们得以认识自我以及民风习俗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激发人们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激情和尊重本民族文化的情操。”[3]如果说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和民族的文化缩影,那么,民俗博物馆展示的是潜藏在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叙事下的草根精神。目前,社会各界对民俗博物馆的研究集中在“非遗”保护中民俗博物馆的意义与功能,而对于民俗博物馆所应具备的文化特征的研究尚显不足。所谓特征,是指一事物异于他事物的特点,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任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客体所共有的特性抽象出某一个概念,该概念便成为了特征[4]。事实上,对民俗博物馆文化特征的研究,将避免民俗博物馆筹建的盲目跟风,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认知民俗博物馆的存在方式与发展逻辑,为民俗博物馆在当代社会更好地发挥收藏保护、传承发展的功能提供学理上的支撑。

一、民俗博物馆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每一座民俗博物馆的诞生,都离不开孕育它的特定时空,都是对区域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最直接明确的反映,并呈现出鲜活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包括民俗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和民俗文化收藏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建筑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而表现出来的共同特性,是存在于一定地区的建筑的固有属性。”[5]“建筑的地域性是客观存在的,地域性主要是地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上的概念,所有这些条件均将综合地起作用,诚于中而形于外,建筑的地区性也必然反映在建筑的形式和风格的变化上。”[6]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因材并按照博物馆建筑的内在规律进行建造,充分体现民俗博物馆的地域性。比如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少,民俗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应注重防晒与通风。北方春旱冬寒多风沙,民俗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事实上,国内众多民俗博物馆为还原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性,因地制宜,选择地域特点突出的古建筑作为民俗博物馆的主体。如南京民俗博物馆选取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甘熙故居”作为收藏、陈列、传承旧时南京民俗文化的馆舍。又如天津民俗博物馆则以素有天津民俗文化发祥地和摇篮之称的“天后宫”正殿为主的古建筑群体为馆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潞泽会馆”后经整修辟为洛阳民俗博物馆。新建的民俗博物馆如徽州民俗博物馆则采用粉墙、灰瓦、马头墙、砖木石雕等典型的徽派建筑。陕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则用砖、石、土砌墙,用木梁承重,通过雕梁画栋与屋顶、檐口的装饰,还原关中建筑的特色。总之,民俗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要与地方特有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相适应,在强调地域特色的同时,与地方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得益彰,和谐共生。

作为公共性建筑,民俗博物馆承载着区域社会内人们的心灵寄托,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与民俗信仰的外化形式。而不同地区的民俗博物馆收藏民俗文化的审美特征的文化差异性也是民俗博物馆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以剪纸为例,陕北剪纸淳朴厚重,简练概括,有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等题材。岭南剪纸则透露出细致、秀逸的艺术风格,多以喜庆吉祥、多子长寿为题材。即便是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区,剪纸的审美特征也略有不同。如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质朴粗犷,晋南的剪纸粗中见细、拙中藏巧,晋中的剪纸圆润秀丽、纤巧精细,雁北的剪纸既有塞外的野趣又见关内之隽秀。剪纸艺术风格的不同既与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有关,又离不开人文环境的滋养与熏陶。由于民俗文化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地域差异,因此,其自然环境、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经济条件、构筑条件、民众审美习惯等因素就渗透到民俗博物馆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凭借对一方水土及其滋生的地方文化的依赖,民俗博物馆才能有效彰显、传承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二、民俗博物馆的风俗性文化特征

民俗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的文化遗产是在人们长期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反映一个地区和人们以生产生活、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民俗事项为基础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依存于民俗生活,并融入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传统风俗之中,与民间风俗相依相伴。

与传统博物馆对文物珍宝的收藏相比,民俗博物馆的收藏更为广泛。既包括当地历史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器物,也包括流传至今仍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节日礼仪等所用的服饰、民间工艺等器物,还有民间世代相传,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并深受其乐的各种民间歌舞、杂技、口头传说与表演等民俗文化。既有有形的,大到古民居、古家具、古石雕和木雕等,小至泥塑、剪纸、面人等,也有无形的诸如仪礼、歌舞,等等。比如,陕西关中的民俗艺术博物院,自成立之初就收集、整理了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以及反映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内容的各类藏品,并形成了以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关中民居、名人字画4大系列共9个类别的收藏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陕西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7]。南京民俗博物馆中的“梨园雅韵”和“金陵工巧”两个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展馆,还原了南京市民旧时的生活风貌。黄山徽州区民俗文物博物馆的收藏则以反映徽州先民生活习俗的历史器物为主,尤其以明代徽州书生进京赶考的书箱以及竹编精品笸箩最具特色。民俗博物馆以贴近民间生活、包罗万象的民俗文化收藏,维护了当地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事实上,也正是风俗赋予了民俗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信息,民俗博物馆才显示出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三、民俗博物馆的传承性文化特征

数千年来,民俗文化正是因为传承了先民的文化记忆、风俗习惯和禁忌信仰等文化要素,因此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传承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民俗博物馆的建立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延伸,是民俗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避风港,理应接过传承优秀民俗文化遗产的接力棒。

众所周知,传统博物馆的文化艺术传播往往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让观众领略到清晰的文化艺术发展脉络,或者借助已经文字化的样式进行有序传承,属于官方精英文化传承模式。而民俗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既有静态“标本”式的收集、保存、陈列方式,也有丰富的动态展示手法。如南京民俗博物馆在“梨园雅韵”主题展馆内复建了室内戏台,台下设有茶座,上演京剧、昆曲、越剧和演奏民乐,长期对外开放演出。民俗艺术博物馆陈列了民俗工艺品,诸如剪纸、刺绣、木板年画、虎头鞋帽、面具脸谱、纸扎等。还提供了观众参与互动的平台,由相关领域的“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传授技艺,邀请观众参与制作,体验民俗艺术的魅力,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民俗博物馆利用节庆日在馆内开展展演活动,通过展演还原民俗艺术的原生态类型,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记忆,从而调动人们继承和传播优秀民俗艺术的积极性。如苏州民俗博物馆的“婚俗厅”,通过花轿、喜堂、洞房,由真人演绎并辅以鼓乐演奏,营造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婚庆场面,使人如同身临其境。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把武强年画制作成动漫及其衍生品,立体化、符号化地展示了武强年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此外,虚拟博物馆也是民俗博物馆发展的一种趋势。“数字博物馆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博物馆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使用和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博物馆的收藏动态、展览方式、研究成就等,并通过互联网传送到世界,扩大影响。”[8]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将民俗博物馆的展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网络上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并将民俗文化知识融入其中,播放民俗节庆和民间工艺品制作的视频等,从而扩大民俗博物馆的受众面,充分发挥民俗博物馆的传承功能。

四、民俗博物馆的审美娱乐性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光去博物馆享受文化之旅,成为眼下备受推崇的休闲娱乐方式。特别是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逐渐成为了展示地域历史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提升地域文化吸引力的重要载体。观众借助博物馆的文化平台,既获取高品位的文化信息,又得到美的享受。民俗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民俗历史文化积累的总汇,是地域历史和风土人情丰富的百科全书。每一座民俗博物馆的文化珍藏都是历史、文化、艺术的“活标本”,“不管是静态的民俗造型艺术,还是动态的民俗表演艺术,都能成为人们自娱自乐、排遣忧愁、宣泄情感的途径和方式。人们把愿望、信仰、情感寓于这些艺术形式之中,使之成为理想生活的寄托。”[9]民间歌舞除了祈求丰收、歌颂生产劳动之外,还借助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感受而得到精神享受;民间年画、剪纸、刺绣等,也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人自由温情的心灵世界。

民俗文化反映社会生活,颂扬真、善、美,批评假、丑、恶。民俗文化在一定范围内也起着规范集体成员的作用。不仅民俗的意识形态方面,如文学、艺术等,都在有形与无形中起着劝善抑恶的职能,就是许多社会组织以及物质生产习俗,也在不同程度上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与法律和道德相比,它更接近于道德规范,但比一般道德规范的作用更大[10]。民俗博物馆真实地反映了民俗文化的认知方式、价值准则、审美情趣和创造动机等,寓教于乐,使观众从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中感受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在享受文化娱乐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感受文明。这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判断等能起到启迪和教育作用,从而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民俗文化只有被民众所接受,才能实现社会功能的最大化。这是民俗文化生命长青的动力,也是民俗博物馆审美娱乐特性最大程度的发挥。

五、结语

筹建民俗博物馆,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与传承,是抢救与保护濒临消逝的民俗文化的有效方法。鉴于民俗博物馆的文化特征,第一,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博物馆的选址、设计以及藏品的收集、展示等,应突出地域民俗文化的亮点。第二,不应抛弃民俗博物馆建造的初衷与职能。民俗博物馆是以保护、展示和传播民俗文化为主要职责,不能为吸引观众眼球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使展品不伦不类,违背民俗文化的常理,使民俗文化低级化、庸俗化。第三,民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具有优美的造型、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表现形式。民俗博物馆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力求设计新颖、科学合理、生动有趣地把民俗文化“活态化”地展现出来,使观众近距离参观并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只有紧紧围绕民俗所赋予它独特的文化特征,才能充分发挥民俗博物馆的功能优势,走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30.

[2]陈雨蕉.民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实践[G]//江苏博物馆学会.致力于社会和谐的江苏博物馆事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61-65.

[3]安廷山.中国民族民俗博物馆概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55.

[4]特征[EB/OL].百度百科.[2016-03-01].http://dict.baidu.com/s? wd=特征&ab=12.

[5]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4.

[6]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26.

[7]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EB/OL].[2016-03-01].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eQJANMaM2rM6t3l7QVD_klwYOiYMFcImwhVAfWgmhj3VdkpgeX6h_SbiB-S5Cu8ycuxXu2P4k_ODsDdN Ykxdq.

[8]李媛,潘明率.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共生[J].山西建筑,2005(3).

[9]陶思炎.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114.

[10]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3.

(编辑:文汝)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5-0083-03

作者简介:刘伟(1976-),男,硕士,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与创作。

收稿日期:2016-03-0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当代安徽艺术博物馆建设研究”(SK2012B01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