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耦合强度的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社会网络分析

2016-03-24李秀霞马秀峰程结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报学子群图书馆学

■李秀霞 马秀峰 程结晶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省日照市烟台路80号 276826

1 引言

耦合分析的概念源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M.Kessler教授于1963年提出的“文献耦合”[1],指引证文献通过其参考文献(施引文献)建立的耦合关系,如果A和B两篇文献共同引证了一篇或多篇参考文献,则称A和B两篇文献具有引文上的耦合关系。耦合关系能够将无外部关联的文献客观地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揭示一组文献间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2]。邱均平指出“耦合”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同时引证的两篇论文本身之间的关系,它揭示的是一类普遍存在的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主体与同一客体之间的关系[3]。因此“文献耦合”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关键词耦合、著者耦合、期刊耦合等。由于耦合分析系统的开发有一定难度,导致国内对耦合分析的研究相对较晚,直到21世纪,才逐渐出现耦合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包括文献耦合[4]、作者耦合[5]、作者—文献耦合[6]、作者—关键词耦合[7]、学科耦合[8]等,但对期刊耦合的研究却很少[3],在中国知网以期刊耦合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仅检索到3篇相关文献,其中2013年1篇,2015年2篇;进行模糊检索,检索结果有124篇。

期刊耦合分析可以用来衡量期刊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判断期刊的学科性质并对期刊分类、考察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程度、探析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联系情况[9]。国外对期刊耦合的典型研究是C.Ni和C.R.Sugimoto[10]利用期刊作者耦合来度量期刊的相似度,以此识别学科结构。国内有关期刊耦合的代表性研究有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中心的Y.H.Tseng和M.Y.Tsay的实证分析[11],其研究以期刊中所有论文的相同参考文献的数量为尺度来度量期刊之间的相似性,进而对期刊进行聚类,以识别期刊的学科性质;大陆地区邱均平和董克的作者-期刊耦合研究[12],他们通过分析作者期刊耦合网络揭示科学研究结构的能力;接着,邱均平和刘国徽[13]验证了期刊作者耦合分析方法对中文期刊的适用性,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探测学科知识结构;另有曾倩和杨思洛利用期刊之间的耦合关系来度量期刊之间的相似性[14]。

分析已有相关期刊耦合的研究文献发现,已有研究或是以期刊论文的相同参考文献的数量为尺度来度量期刊之间的相似性,或是利用期刊共享相同发文作者的数量来度量期刊的相似性,但鲜有将来源文献区别对待进行期刊耦合的研究。本文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通过将文献来源分类(国内学科内部文献、国内学科外部文献、国外文献)建立三个参考文献数据集,从吸收学科内部知识、学科外部知识、国外知识三个维度上进行期刊耦合分析,探析基于知识吸收的学术期刊学科内外的关系、国内外的关系,以进一步考察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的独立性、相互依赖度和发展成熟度等,为国内期刊耦合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 基本概念

2.1 期刊耦合

借鉴“文献耦合”的概念,当n种(n>=2)期刊同时引证其他期刊论文时,则称这n种期刊之间的关系为“期刊耦合”[8]。把两期刊同引另一期刊一次记为一个“引刊偶”[3],引刊偶越多,表明两刊关系越密切,在学科内容上越接近。所以,利用期刊耦合可以分析期刊间的引证关系、引证规律、学科内外的知识流动等。

期刊耦合不同于期刊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是从期刊所载论文被利用的角度揭示期刊主题、地位上的关系,进而揭示期刊之间学科或专业上的联系。两期刊的共被引次数越多就越相似。期刊耦合与期刊共被引原理见图1[15]。

图1 期刊耦合与期刊共被引的差异

图1 a中A、B共同引用了C,称A、B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图1 b中A、B共同被C引用,称A、B存在共被引关系。期刊耦合分析与期刊共被引分析分别从知识吸收和知识输出的角度来研究期刊间的关系,两种方法都能够把众多表面上无外部联系的各种期刊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揭示期刊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叉关系。目前期刊共被引分析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探索期刊关联的分析方法,其科学性、可靠性早已得到证实。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对期刊耦合分析的实证研究却很少[3]。

2.2 期刊耦合度

反映期刊耦合强度的指标有“引刊偶”[3],引刊偶愈多,则耦合强度越大,说明两个或多个期刊越密切。但引刊偶只考虑了被引期刊相同的数量,忽视了施引期刊引文的总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借鉴马瑞敏提出的作者耦合强度的最小值算法[5],在原有算法基础上,加入期刊总引文量,引申为期刊耦合强度。

定义:

(1)耦合单位数。将期刊A、期刊B共同引用其他期刊的数量定义为耦合单位数,即“引刊偶”[3]。

(2)耦合量。将期刊A、期刊B在一定时间窗内所有参考文献所在的期刊分别看成集合S1、S2,其中有些参考文献及其所在期刊会有重复。假设第i种期刊C在S1中重复出现了r1次,在S2中重复出现了r2次,若r1>r2,则取最小值r2为期刊A、B相对期刊C的耦合量[5],记为以此类推,得出A、B相对其他共现期刊的耦合量,累加就是A、B两期刊的耦合量其中Ri为A、B相对某一种期刊的耦合量,i=1,2,…,k,共有k种期刊。

(3)耦合强度。期刊耦合强度指期刊的耦合量除以两期刊在时间窗内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总数量。例如:期刊A、期刊B是具有耦合关系的两种期刊,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两期刊的参考文献数分别为m1、m2,若耦合量为R,则两种期刊的耦合强度定义

耦合强度反映了两期刊的耦合程度,能够较为准确、合理地表现两期刊的合作关系。

2.3 社会网络分析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研究期刊耦合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网络中的各种关系结构及其属性进行分析的方法。为探析期刊群背后隐含的复杂关系,我们在Ucinet6.0中对期刊耦合网络分别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密度分析和中心性分析。

期刊凝聚子群是具有相对较强耦合关系的期刊子集,通过学术期刊在学科内部文献、学科外部文献、国际文献三个数据集上的凝聚子群分析,可揭示学术期刊在学科内部、学科外部以及国际合作上的特征和差异性。

网络密度是指一个期刊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目与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数目之比,它是一个网络凝聚力水平的重要标志[16]。期刊网络密度反映了期刊耦合网络中期刊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密度大的期刊网络反映了期刊合作比较多。通过网络密度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期刊在不同数据集上吸收知识的差异,进而探析学科的发展成熟度。

网络中心性用来描述期刊在网络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中心性指标有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紧密中心度[17]。期刊中心度指与某期刊之间连接的期刊数量,期刊的中心度越大,说明该期刊在网络中与其他期刊的联系越紧密。中间中心度刻画了网络中的期刊对信息流动的影响力,中间中心度高的期刊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紧密中心度是指某期刊到其他期刊最短距离之和,反映了期刊获取信息的快捷程度。通过分析期刊耦合网络的中心性,可以发现期刊在学术期刊群中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多维尺度分析是分析期刊耦合网络中期刊相似性或差异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多维尺度分析使期刊按照相似性在二维空间分布,期刊在二维空间中点的位置远近反映了各个期刊之间的相似度,距离越近则越相似[18]。多维尺度分析可以辅助期刊凝聚子群分析,便于子群划分;可以辅助期刊中心性分析,确定期刊的地位和作用。

3 图书情报学期刊耦合分析实证研究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布拉德福定律可知,某一专业学科领域的大部分论文集中于少数专业期刊中[17]。所以少数专业期刊论文的引用关系可以较高程度地代表该学科领域文献的引用关系,相应的学术期刊群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看作是相应学科内部关系、内部与外部关系的一种体现。由此,本文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17种图书情报学期刊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为2009—2014年6年内的17种期刊论文。分别以17种期刊名称为检索条件,检索并下载17种期刊6年内所有论文的参考文献题录(极个别参考文献题录信息空缺)。17种期刊的参考文献一部分来源于图书情报学期刊群内部,一部分来源于图书情报学期刊群外部,由于外文参考文献多来自图书情报学期刊,故本文将引文数据库分三部分,即:学科内部引文、学科外部引文和国外引文。不同引文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分析三种引文数据可以从多侧面研究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引文特征,进而通过引文特征呈现图书情报学期刊间的相似关系,透视期刊对应学科的成熟度等。

利用C++自编程序对3种引文数据的题录信息进行批量处理,获取参考文献所在期刊的刊名,并统计每种期刊引用他刊的刊名及总量。首先根据期刊国别不同,将期刊分为国内期刊、国外期刊,然后根据期刊所在的学科不同将国内期刊分为学科内部期刊、学科外部期刊,共得到包括刊名和引用数量的三个数据集,即:图书情报学国内学科内部期刊数据集、图书情报学国内学科外部期刊数据集、国外期刊数据集。最后,根据前文期刊耦合强度的定义Q=形成三个期刊耦合度矩阵,即: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内期刊的耦合度矩阵、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外期刊的耦合度矩阵、17种期刊基于国外期刊的耦合度矩阵。每个矩阵都是对称矩阵,矩阵中的元素Qij表示i、j两种期刊的耦合强度,对角线元素Qii是期刊自身耦合强度,这里借鉴文献[18]提出的“最大值+1”的方法,即某期刊与其他期刊耦合度的最大值+1,作为该期刊与自身的耦合强度,以保证期刊与自身的耦合强度相对于其他期刊是最大的。然后经过Spearman相关处理,得到与上述三个矩阵对应的三个相关矩阵,见表1、表2、表3。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数据基础。

表1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内部期刊的耦合度相关矩阵

表2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外部期刊的耦合度相关矩阵

表3 17种期刊基于国外期刊的耦合度相关矩阵

3.2 构建期刊耦合网络

将表1、表2、表3分别导入Ucinet 6.0,生成.##h文件格式后,进行17种期刊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分别得到图1、图2、图3。

图1、图2、图3分别将17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分成了不同的凝聚子群。图1、图3得到的凝聚子群较多,图2得到的凝聚子群较少,而且图3中处于两子群交界处的期刊相对较多。为辅助凝聚子群的划分,以更准确地确定17中期刊的子群归属关系,在Ucinet6.0中将表1、表2、表3的.##h格式文件分别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如图4、图5、图6所示。

图1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凝聚子群

图2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外部期刊的凝聚子群

图3 17种期刊基于国外期刊的凝聚子群

图4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多维尺度分布

在图4、图5、图6中,以水平轴上的0点为垂足作垂直虚线,虚线将期刊群总体分为左右两区,虚线附近的期刊与图1、图2、图3中凝聚子群交界处的期刊大致对应。

3.3 结果分析

(1)凝聚子群分析

图5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外部期刊的多维尺度分布

图6 17种期刊基于国外期刊的多维尺度分布

表4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凝聚子群划分

表5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外部期刊的凝聚子群划分

表6 17种期刊基于国外期刊的凝聚子群划分

根据期刊凝聚子群和多维尺度分布的结果,基于三种数据集,分别将17种期刊划分为不同的子类,见表4、表5、表6。三个表中各期刊子群的类名根据类内期刊的内容定位、栏目设置、以及在图1-图6中的位置特点来确定。

表4将17种期刊分为5类,分别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情报竞争与知识管理、情报技术与应用、图书馆工作与建设、起桥梁作用的期刊等;表5、表6将17种期刊都分成4类,分别是情报学理论技术与实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工作与建设、起桥梁作用的期刊等。相对表5,表6中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和图书馆工作与建设两个子类的期刊发生了转移,表5中的图书馆工作与建设中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两期刊转移到表6中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表5中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图书馆杂志”转移到表6中的图书馆工作与建设中。表4与表5、表6差异较大,多出了一个子群,由情报学理论、技术与实践分出两个子群,即情报技术与应用、情报竞争与知识管理。桥梁期刊有三种:图书馆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与情报。

由此发现:期刊耦合可以用来对学术期刊进行凝聚子群分析,而凝聚子群的类名及类内元素组成与引文来源有关,对图书情报学期刊来说,基于国内学科内部期刊的耦合分析对期刊凝聚子群的分析结果相对准确、细致。

图4左边区域包括情报竞争与知识管理、图书馆工作与建设两个子群,右边包括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情报技术与应用两个子群,即是说,图4并没有将图书馆学期刊与情报学期刊截然分成左右两个区域,体现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交叉融合性,说明在图书情报学内部,期刊合作广泛,知识交流密切。图5中的虚线基本上将图书馆学期刊与情报学期刊分成左右两区,但也有部分交叉,如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被划分到右侧的情报学期刊中。图6中图书馆学期刊与情报学期刊界限比较清晰,以情报资料工作和图书情报知识为分水岭,将17种期刊分成左右两个区域,右侧为情报学期刊,左侧为图书馆学期刊。上述不同的多维尺度分布说明:图书馆学期刊、情报学期刊在吸收学科外部知识和国外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吸收国外知识的独立性更强。

(2)网络密度分析

在Ucinet中分析表1、表2、表3对应的网络密度,得到ρ1=0.5589、ρ2=0.4944、ρ3=0.6697。一般来讲,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己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其独立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强,对外界的依赖程度较低,即使不再借鉴其他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以其巨大的“惯性”也可维持其发展。表1、表2、表3对应的网络密度关系为ρ3>ρ1>ρ2。ρ3最大,说明图书情报学期刊更加注重吸收国外知识。ρ2最小,表明图书情报学期刊从其他学科吸收的知识相对较少,说明图书情报学学科发展已相对成熟。

在多维尺度分布中,学术期刊分布越密集的区域,对应期刊子群的密度越大,ρ图书馆、ρ情报分别指图4、图5、图6中左右两个区域的图书馆学期刊、情报学期刊的网络密度。根据图4、图5、图6中17种期刊在左右区域内分布的疏密程度,得到图4、图6中结合对应参考文献的来源可以给出以下结论:图4、图6中ρ图书馆>ρ情报,说明与情报学期刊相比,图书馆学期刊与学科内部的知识交流更密切,更多地吸收国外先进成果;图5中ρ图书馆<ρ情报,说明情报学比图书馆学与学科外部的知识交流更广泛。

(3)期刊中心性分析

在Ucinet中分析表1、表2、表3对应网络的中心性,得到图书情报学17种期刊中各期刊基于3种数据集的中心性,见表7、表8、表9。

下面从中心性的三个方面分析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地位和作用。

(1)比较表 7、表 8中各期刊的中心度(NrmDegree)大小,发现:①表7中图书馆学期刊比

情报学期刊的中心度高,而表8中情报学期刊比图书馆学期刊的中心度高。说明在图书情报学学科内部,图书馆学期刊比情报学期刊的交流沟通能力强;而在与学科外部的知识交流中,情报学期刊比图书馆学期刊更频繁。②就权威期刊来看,根据2014—2015年的 CSSCI排名,在图书情报学期刊类,《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位居前四,但不难发现,表7中《情报学报》的中心度最低,为-7.672;表8中《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的中心度最低,分别为 -12.731、-23.869;表9中《图书情报工作》的中心度最低,为-1.043。这是因为,期刊耦合与期刊共被引不同,期刊共被引是从知识输出的角度观察期刊间的关系,知识输出越多其地位越突出。而期刊耦合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来考察期刊的作用,具有高耦合度的期刊之间所刊载的文献内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反映了期刊刊载文献在学科内容上的相似性。由于权威期刊多追求内容的先进性、技术的前沿性、理论的创新性,与同类期刊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合相对较少,所以权威性期刊的中心度可能比较低。

表7 17种期刊基于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的中心性对比

表9 17种期刊基于国外期刊的中心性对比

(2)中间中心度(nBetweenness)越大的期刊在知识交流中作用越突出,是知识流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期刊。表7中,《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杂志》两种期刊的中间中心度最大,分别为21.944、11.667,表明17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在国内学科内部交流中,这两种期刊起桥梁作用;表8中,《图书与情报》《图书馆杂志》的中间中心度最大,分别为16.018、4.167,表明在与国内学科外部知识交流中,这两种期刊在17种图书情报学期刊间起沟通协调作用;表9表明:17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在与国外知识交流中,起沟通作用的是《情报资料工作》和《图书情报知识》,这两种期刊的中间中心度最大,分别为35.833、10.000。分析这上述几种期刊的栏目设置和内容定位,可以印证《情报资料工作》和《图书情报知识》属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两栖期刊。上述分析说明,探寻学科内桥梁期刊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分析期刊在吸收国外知识上的耦合关系。

(3)分析各期刊的紧密中心度(nCloseness),发现在不同数据集上,期刊的紧密中心度有所不同。表7表明,在国内学科领域内部,期刊《情报资料工作》和《图书馆杂志》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二者的nCloseness最高,分别是 100.000、88.889;表 8中,《图书与情报》《图书馆建设》的nCloseness值最高,分别为100.000、88.889,说明在与国内学科领域外部知识交流中,二者吸收知识最快;表9中,《情报资料工作》和《图书情报知识》的nCloseness分别为100.000、76.190,是最高的两个值,说明这两种期刊吸收国外知识的路径最短。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期刊耦合强度的定义,利用期刊耦合的方法,以图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为例,从三个方面对期刊耦合网络进行了分析研究。(1)通过凝聚子群分析研究了图书情报学期刊子群,发现学术期刊凝聚子群的类名及类内元素组成与引文来源有关,对图书情报学期刊来说,基于国内学科内部期刊的耦合分析对期刊凝聚子群的划分结果更加准确、细致。(2)通过期刊耦合网络的密度分析研究了图书情报学学科的成熟度。发现图书情报学期刊更注重吸收国内和国外的学科内部知识,而从其他学科吸收的知识相对较少,反映了图书情报学学科发展已相对成熟。相比图书馆学期刊,情报学期刊对学科外部的知识吸收更广泛,反映了情报学在很多方面不及图书馆学发展成熟,在知识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尤其是技术应用方面还处于逐步的形成和分化过程中。(3)通过期刊耦合网络的中心性分析研究了图书情报学期刊在知识吸收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了图书情报学期刊在学科内部、学科外部和国外知识吸收中分别起桥梁作用的两栖期刊、处于核心地位的期刊,发现了不同数据集上在知识交流中沟通协调能力最突出的期刊。

本文对期刊研究的有益启示:(1)期刊耦合分析能够对学科期刊群进行凝聚子群划分,为提高期刊耦合对学科期刊凝聚子群划分的准确度,研究最好选取学科内部期刊为知识来源期刊。(2)根据期刊知识来源的不同,将学科期刊来源分为学科内、学科外期刊,国内、国外期刊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基于不同来源期刊的学科期刊的网络密度,可以发现期刊对应学科的成熟度。(3)期刊耦合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来考察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权威期刊由于追求内容的先进性、技术的前沿性、理论的创新性等,与同类期刊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合相对较少,所以期刊耦合分析不能作为遴选权威期刊的分析方法。(4)学科内外、国内国外知识对期刊的作用和影响有所不同,将来源期刊同等对待进行期刊分析,得到的结论必然会有偏差,根据来源期刊不同分别进行学科期刊分析,虽然过程复杂,但得到的结论却相对精细、可靠。

[1] Kessler M M.Bibliographic coupling between scientific papers[J].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63,14(1):10-25.

[2] 罗式胜.耦合类型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1985(1):42-47.

[3]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06-407.

[4] 肖明,李国俊,袁浩.基于引文耦合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结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7):51-54.

[5] 马瑞敏,倪超群.作者耦合分析:一种新学科知识结构发现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4-11.

[6] 宋艳辉,武夷山.基于作者文献耦合分析的情报学知识结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 58(1): 117-123.

[7] 宋萍,王哲.一种探测组织知识结构的新方法:基于 FCA的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2):121-128.

[8] 邱均平,刘国徽.国内耦合分析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7):131-136.

[9] 王贤文,刘则渊.基于共被引率分析的期刊分类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5) : 187-195.

[10] Ni Chaoqun,Sugimoto C R, Jiang Jiepu.Venue-authorcoupling:A measure for identifying disciplines through author communit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4(2):265-279.

[11] Tseng Y H,Tsay M Y.Journal clustering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subfield delineation using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olkit: CATAR[J].Scientometrics,2013,95(2):503-528.

[12] 邱均平,董克.作者共现网络的科学研究结构揭示能力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1) :15-24.

[13] 邱均平,刘国徽.基于期刊作者耦合的学科知识聚合研究[J].情报杂志,2014,33(4):17-22.

[14] 曾倩,杨思洛.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科知识交流的比较研究——以期刊引证分析为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10) :114-119.

[15] Garfield,E.From bibliographic coupling to co-citation analysis via algorithmic historio-bibliography[EB/OL].[2015-10-19].http://www.EugeneGarfield.org.

[16]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 李江,伍军红,孙秀坤.中国科技期刊的“核心区”研究——基于布拉德福定律与二八法则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69-873.

[18] 杨利军,张良友.期刊共被引矩阵对角线问题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4):144-148.

猜你喜欢

情报学子群图书馆学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超聚焦子群是16阶初等交换群的块
有限群的弱τσ-嵌入子群
子群的核平凡或正规闭包极大的有限p群
构建中国特色的情报学
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
卷首语
πSCAP-子群和有限群的结构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