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分析
——以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为例
2016-03-24郭亿华
■郭亿华
广州地理研究所 《热带地理》编辑部,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 510070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具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具有查询快速、存储海量、成本低廉、编辑方便、环保等优势,给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开辟了广阔前景和无限可能的发展机遇。2006年,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等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被列出。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将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寻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1]。这也意味着未来科技期刊出版必须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实现快速高效地发布知识创新成果、推进学术信息交流和促进科学文化传播。因此,全面推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传统出版行业掀起了改革,科技期刊逐渐开始数字出版的尝试,并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出版平台的建构、数字出版与编辑身份重构、数字出版对传统期刊的影响等[2-6]已有较多报道,从学科角度,探讨某一学科领域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情况也有一些报道,如刘秀娟等对中国55种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7]。在地理学期刊方面也有一些报道,如陶华等对2012—2013年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进行了分析[8],该研究较多涉及的是网站的新媒体应用;何书金等对期刊集群式发展的网络平台的数字发展情况进行分析[9-10],但主要是从总体上对平台模块、架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而针对具体期刊不同数字平台发展状况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对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以及解决之道,以期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研究对象与调查范围
以入选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学期刊为例,包括19家,分别是《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中国沙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经济地理》《山地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岩溶》《湿地科学》《湖泊科学》《干旱区研究》《世界地理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1]。入选的期刊经过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进行鉴定,有较高的学术权威和影响力,发展势头在学科领域比较强,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
根据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方式,选择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优先出版、期刊APP等进行调查。其中,官方网站是当前科技期刊最为常见、发展较为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比较能反映期刊数字出版的情况,对其调查的项目包括:是否有采编系统、各项信息是否齐全、信息更新是否及时(主要指论文上传官网速度)、论文下载引用排名等。另外,对目前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集群式发展平台——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数字传媒网、中国地学期刊网收录的上述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也进行分析。在网络上对这19家期刊进行搜索调查,将结果输入在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全部调查在2016年2月23日前完成。
3 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数字出版情况
3.1 官方网站
由表1可见,所调查的19家期刊均有官方网站并且都开通了网络采编系统,但在各项信息完善度及更新速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数据更新(主要指论文数据)及时的期刊有10家,不及时的有7家,未见论文数据的有2家。(2)在网页信息完善方面,仅有1家期刊信息完善(《湖泊科学》);18家期刊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缺失,其中,有3家期刊完善度一般,11家期刊较为完善;4家期刊信息缺失较为严重。(3)有论文下载排行模块并且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期刊有17家,设置了但没有实际查询作用的期刊有2家。(4)有最新科研动态的期刊只有3家,分别为《地理科学进展》《地球科学进展》和《湖泊科学》。(5)最近3个月发布过公告的期刊有5家,发布消息数量超过10条的只有5家,其中《湖泊科学》发布数量最多,为122条。
由上述情况可知,各个期刊虽然都已经开通官网,但是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一些期刊对官网信息更新重视程度不高,且不注重完善各项信息。在利用官网平台传播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最新学术进展,以吸引读者和作者等受众群体的关注,拓展市场等方面的意识不强,仍然处于传统期刊出版经营模式。不过,利用官网宣传期刊本身刊载论文意识较强,这也与当前期刊评价体系注重文献引用率有关,也反映了期刊出版者对于产品的宣传意识有所增强。
3.2 微信公众号
根据调查结果(表2),仅有3家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分别为《地球科学进展》《中国岩溶》和《世界地理研究》,4家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共用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公众号平台。调查发现:(1)《地球科学进展》和《中国岩溶》公众号设置的栏目实际应用功能处于建设当中,尚未开通。(2)《世界地理研究》公众号主要实现与官网链接功能,其他栏目尚未设置。(3)《地球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和《中国岩溶》公众号发布消息主要是编辑部公告,期刊目录、文章推荐等,开通至今发布消息数量不多,浏览量偏低,原因可能是上述公众号所发布的消息没有与当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社会热点相结合,对受众群体的吸引力较低,并没有真正发挥微信公众号的强大信息传播作用。(4)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公众号可以提供《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3家中文期刊的文章检索、热点文章推荐、当期目录、过刊等的浏览阅读(《地理学报》过刊浏览功能目前还不行),可以显示文章的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信息,而全文PDF下载功能还不健全;稿件管理方面,可以进行上述3家期刊的账号切换,稿件查询功能如作者查稿、专家在线审稿框架已经搭建,但是功能还不完善;网站动态方面,目前只有《地理研究》的信息。3家期刊的每期热点文章、当期目录等的自动推送功能暂未实现,需要用户自行搜索。开通至今发表信息59条,基本上保持每个月2-3条的频率,发布的时间间隔大概为10天。所发布的信息最高浏览量为3202,最低为70,平均592次,浏览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关注该公众号的人数越来越多。虽然该公众号有一些功能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但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是目前地理学界做得相对较好的公众号,可为其他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提供借鉴。上述结果反映,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在功能设置方面还不完善,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单个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较为缓慢,影响力不如集群平台大。
表1 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官网数字化发展情况
3.3 优先出版
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在保持高质量论文发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论文网上发表的速度,适应作者和读者对成果发表的时效性要求,能扩大了论文的影响力,提高论文的显示度[12]。通过调查19家期刊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以下简称“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网”)的优先出版平台上的数字出版情况(表3),结果发现:(1)有14家期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优先数字出版协议,其中有12家在中国知网的网络出版总库有优先出版文献数据,另外2家(《冰川冻土》《干旱区地理》)虽然已经签订协议,但未见相关数据,没有真正实施优先数字出版。(2)5家期刊(《人文地理》《山地学报》《湖泊科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地球科学进展》)没有在中国知网或者万方网平台进行优先出版;(3)实行优先数字出版时间超过2年且2015或者2016年仍在继续的期刊仅有6家,分别为《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中国沙漠》《经济地理》,仅占总数的31.58%。且这几家期刊近年来发布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对优先出版较为重视。从总体上看,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部分期刊对提高论文发表时效性和显示度仍然不够重视,竞争意识不强,只有少数期刊较为重视,并且发展迅速。
表2 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情况
表3 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情况 (篇)
3.4 期刊APP
学术期刊APP是传统的学术期刊延伸到移动终端而创办的一种新的大众媒体[13],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碎片化阅读、高效的信息整合及便捷信息获取方式,是互联网环境中期刊拓展影响力的快速通道和重要平台,是年轻科研工作者移动客户端阅读的新手段。本文所调查的19家期刊都没有开发APP,而是都加盟在Magtech公司开发的基于 ipad的集群APP核心学术期刊客户端中。目前该APP可以提供以下功能:查阅该APP上所有期刊文献,收藏所感兴趣的期刊,提供论文提供下载、收藏、分类,并可以对已经收藏和下载的文章实现离线阅读等。通过调查发现,截至数据统计日该APP上刊载文章更新速度严重滞后,其中,只有8家期刊数据更新至2015年,但也不是最新的,2家只有2011年的某一期的数据,1家更新至2014年,2家更新至2013年,6家更新至2011年。该APP上服务内容较为局限,仅限于文章的下载、收藏,离线阅读,个性化服务程度较低,信息服务的功能性较差。
3.5 官方微博
微博信息传播兼具草根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多重特性,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具有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官方微博能够使刊登的论文更快、更有效地与读者共享,丰富了科技期刊的展现形式[14]。通过调查发现,仅有1家期刊(《地理科学进展》)在新浪微博上进行了官方认证,拥有粉丝72人,但是发表过的微博数量为0,并没有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
3.6 所加盟的集群式平台的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19家期刊绝大部分都加盟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数字传媒网和中国地学期刊网集群式平台。这3个平台数字化发展情况分别为:(1)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主要涉及期刊文献推荐、在线阅读、专家介绍、会议信息、整合多方数据形成文献虚拟专辑、国内相关机构检索、资料下载等等,实现的功能和产品比较多元化,为用户提供较多资讯,但是在期刊方面,数据的更新速度比较慢,目前有些期刊的最新论文数据为2011年。(2)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数字传媒网主要功能有期刊导航与采编、文献点击排名与检索、发布期刊动态、地理新闻、会议信息、学术前沿聚焦等重要信息、对高水平论文进行媒体推广等,功能较丰富。但目前平台上有些功能还不完善,存在无效链接,有些论文下载排行的数据更新不及时。(3)中国地学期刊网的功能主要为可免费下载开放获取(OA)期刊文献、站内便捷检索、一站式会员投稿、发布期刊编辑部的新闻和特色专辑、地学期刊界重要的会议等信息,网站功能较为简单。从总体上看,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数字传媒网和中国地学期刊网主要都是通过端口链接所加盟期刊的官方网站,按照规模化管理模式整合期刊资源,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核心部分为各个期刊的官方网站,所涉及内容主要是文献的推荐与重要信息的发布,缺乏对产品的深度加工。值得一提的是,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数字传媒网的数字出版框架基本已经建成,但是具体实施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地观察。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都已经开始数字化出版,但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绝大部分期刊是单独出版,力量薄弱,发展较为缓慢。(1)数字出版平台主要以官网、优先数字出版为主,其次是微信公众号,在APP、微博等方面的应用较弱。(2)数字出版平台功能不完善,有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3)产品缺乏创新性,仅仅是纸质出版物的数字化,缺乏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4)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平台内容与官网相似度较高,缺乏特色。(5)集群式平台数字出版框架已大体形成,但是在功能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
目前学术期刊出版从业者大多是掌握学科领域知识较为广泛的传统型人才,有些是直接从科研或者教学岗位调过来的,对传统出版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对数字出版所涉及的管理、版权、市场、技术、传播、运营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而既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跨专业、多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更是非常难求。这极大地制约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型人才的缺失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重视对网络技术人员、经营和出版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2)完善数字出版平台功能
通过调查发现,19家期刊的数字出版平台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官方网站和微信出版平台,存在主页无法打开的现象,有的栏目有标题但没有链接内容,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而导致没有阅读价值,用户体验感较差,设计不够人性化。搭建功能完善的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多种智能化服务,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这是吸引用户关注、使用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利进行数字出版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探索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
目前,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期刊编辑部大多面临人员缺乏、日常工作琐碎繁重,做好传统的出版工作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甚至很多已经是超负荷工作。有调查显示:52.4%编辑认为工作量已经满负荷,甚至31.7%的编辑认为其工作量非常大[15]。很多编辑人员疲于应付传统出版中的各项工作,对于数字出版工作实在是没有精力和人力顾及。而数字出版工作平台的搭建与日常经营等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编辑部人员的缺乏是数字出版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期刊编辑部要探索适合本部门的最优工作模式,敢于尝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精简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程序,提高效率,将人力从繁琐的各项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数字出版。
(4)加强数字产品的创新性
数字出版不是把纸质出版物单纯数字化的过程,应该有3个延伸:向知识资源的深度加工开发延伸,向多种媒体结合运用延伸,向服务延伸[16-17]。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字产品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地理学期刊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以高品质、更生动、多样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例如一些实验过程、地质演化、地物的变化过程可以采用动画进行模拟,让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有更好的视觉体验,而不是仅将纸媒搬到数字平台上。在服务上,要加强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善于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制定与用户个人需求贴切的服务,实现私人订制。例如天猫等电商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能快速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及时给用户推送感兴趣的产品。
(5)打造有特色的数字出版平台
目前,数字出版方式较多,各有优缺点,且大同小异,没必要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每种方式都涉及。本次调查发现,19家期刊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平台内容与官网相似度较高,缺乏特色。编辑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的数字出版方式,并集中精力将其做好,做精,打造有特色的数字出版平台,做出品牌,吸引用户。另外也可以考虑与其他期刊共同建立集群式发展的网络平台,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将资源和人才进一步集约化,集群化,集团化发展,优势互补,化零为整,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彰显度,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1] 中国日报网.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N/EB].[2015-10-10](2015-03-10)http://tech.china.com/news/net/156/20150310/19365177.htm l.
[2] 谢起慧,汤书昆.当前阶段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54-856.
[3] 张小强,李欣.数据出版理论与实践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5(8):813-826.
[4] 司静辉,张秀梅,程煜华.构建开放式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21-427.
[5] 刘建朝.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编辑的身份重构[J].编辑学报,2014,26(6):525-528.
[6] 张维,邓强庭,冷怀明.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科技期刊的应对措施[J].编辑学报,2013,25(2):179-183.
[7] 刘秀娟,李晓燕,徐雯,等.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85-190.
[8] 陶华,朱强,宋敏红,等.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情况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 414-417.
[9]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数字传媒网给大家拜年了[N/EB].[2016-02-10](2016-02-05)http://mp.weixin.qq.com/s?__biz=M jM 5NzU5ODU2Ng==&mid=401906854&idx=1&sn=7157f8345d69f9c963a657e33 fc9e850&scene=0 wechat_redirect
[10] 何书金.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发展的路径与实践[R].北京: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大会,2015.
[11] 朱强,向俊,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6.
[12] 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13] 文艳霞.阅读类APP的发展与出版机构的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2(7):10.
[14] 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5(5):655-660.
[15] 杨怀玫.学术期刊编辑心理罢工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1):94-96.
[16] 张彤,刘英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刍议[J].今传媒,2011(11):105-106.
[17] 吴利平.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编辑学报,2007,19(5):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