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化时代的都市阅读及其写作
——兼评《程遂营讲六大古都》*

2016-03-23李麦产

关键词:写作专家

李麦产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都市化时代的都市阅读及其写作
——兼评《程遂营讲六大古都》*

李麦产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随着都市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养成,都市阅读愈益成为重要的国民阅读形式。在都市阅读不断催生强大新需求的同时,阅读的供给侧也当有所调整。社会高度进步、经济实力雄厚、文教科技昌明等,皆为都市阅读提供着良好保障。为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有效性,需要提倡与鼓励专业人士面向都市阅读的写作,提供量多、质优的读物,打造阅读领域的放心工程。在这方面,一些专家和出版单位已有主动表现。他们秉持把前沿、新颖的知识创新传播给都市读者,实现着学术研究与知识生产的社会价值。“百家讲坛”特邀嘉宾程遂营教授及《程遂营讲六大古都》可谓是一个较好的例证。

关键词:都市阅读;写作;专家;例证

一、都市化背景下的国民阅读

都市化是我国城市化战略深化实施的必然结果。我国目前已经产生了像上海、北京、深圳等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初步形成了若干个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其实质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提升、社会的转型进步。作为国民阅读组成的都市阅读,将会成为一种高端阅读、引领式阅读。

包括都市阅读在内的国民阅读是一件看似微小,实则具有深远影响与意义的大事。据各种实证研究,国民阅读的人数、阅读的种类与内容等,构成一个国家、民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以色列是在国民阅读上为世人称道的典范,虽然其资源匮乏、空间狭小,但国民阅读却走在世界前头,国民教育可圈可点,奠定了他们在科技、经济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

在国内,一些地方、城市也从培育持久的区域竞争力等角度,积极促进民众阅读,并做了很多具体、系统工作。深圳即是一个在推动市民阅读、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取得了初步成效的典型:全市人均书籍拥有量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个新生的卓越城市,已经表现出温馨的书香气,一扫人们曾经对该市的偏见[1]。

国民阅读值得进一步推动与支持。它不仅使阅读者个人超凡脱俗、增长见识与才能,而且还能释放聚集之后的裂变效应,是一个地区、城市或国家、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坚强基石。倡导阅读、鼓励学习,让人人阅读、时时阅读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常态。实现公民的广泛阅读,与国民教育的发展、知识的普及密切相关,也和国家与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有着内在联系。

从宏观背景分析,我国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实现国民阅读权利的时期: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社会和谐安康,经济持续发展,对科技、教育、创新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接受各级各类国民序列教育的人口越来越多,知识创新与积累丰厚,加之崇尚文教的儒学传统的浸染与影响等等,这些都为国民阅读提供了有力保障。

都市阅读作为国民阅读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乡村阅读等特定区域空间内的阅读,更具有明显优势。都市往往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高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心,也是优秀人才聚集地。都市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上要低于非都市家庭,都市阅读能够得到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在现代传媒影响下,都市阅读容易引领整个社会的阅读方向。深圳以一个城市的案例,证明了都市阅读对于都市成长和发展的意义。都市阅读成为一个时代问题。

二、改善都市阅读的供需现状与专家写作

不过,在对上述有助于国民阅读——尤其是都市阅读实现的诸多因素分析后,也发现一些微观的、尚需改进的地方和环节,知识界等应该给予关切。在读物的提供上,似乎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具有针对性。要提倡大家、专家撰写大众读物与都市读物,由他们制作更多面向大众的、鲜美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让受众及时获得最新科研成果的浇灌。

大家、专家写大众读物,从源头处确保国民阅读质量,建设阅读领域的“放心工程”,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迫切需要,在以前,它就曾引起诸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一些人士和出版机构还做过努力,其中也出现过若干较好的典型和案例。2000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在坚持学术出版的同时,拓展、培育面向大众的经典出版,既满足普通民众在阅读方面水涨船高的新需要,又为出版社树立新品牌。譬如,该社邀请国家社科院的专家撰写“历史知识小丛书”,把准确、前沿的知识转化成具有公共品性质的读物,还推出具有优秀散文写作才能的经济学家梁小民的《在历史与经济之间》等,实现知识性与可读性的结合,即是成功案例[2]。

2004年,中华书局成立大众读物工作室,使这家招牌出版社也迈进了大众读物市场。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长期致力于学术精品出版的经验以及与学院派作者的良好合作,组织、出版由专家撰稿的“一本书读懂”等系列书,既向市场提供了优质读物、普及了文化,又实现了不菲的效益[3]。

三联书店也在2009年的时候成立大众出版社中心,围绕与大众生活(其实更多情况下是现代都市生活)相关话题进行选题并出版优质图书[4]。从供给侧优化出版物结构,让终身学习型社会下的读者获得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一件值得继续推动的事情。

现在之所以老话重提,是因为这个议题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其重要性,反而愈加紧迫。

我国有不少专家、研究人员,在“高、精、尖”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顶天”的条件与可能。譬如,一些人把学问做得有声有色,大部头的著作一本又一本,为近年来我国整体上的学术繁荣与科技进步提供了支撑。

然而,由于受现行科研奖励体制、学术评价导向机制某些偏颇因素的影响,或者受著述者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等,绝大多数前沿、深刻、鲜活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地转化成普通读者所能阅读与理解的读物。在大众阅读市场,长期存在两个共存的社会现象,即高品位大众读物的缺乏,与专家学者疏于把研究成果社会化,使之满足大众的需求、让研究成果实现其社会价值[5]。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阅读对相关知识与信息的有效获取,也不利于大多数科研项目终极目的之实现。

专家、学者的高头讲章式的专著,具有严谨、科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优点,但通常亦会因其所谓的学术规范性而影响了国民阅读的可接受性。虽然当今社会中人们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了,但能够毫无障碍、顺畅接受那些从象牙塔或科研院所直接输送出来的研究成果的人,可能还是少数。

另一方面是,都市读者对于那些没有品位、水准的读物愈加不满,出版市场上也鱼目混珠,总体上呈现出版供给侧不能较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状况。在都市阅读上,曾有一种误解,把它等同于奢华阅读、高价阅读。其实,都市阅读在整体上是一种对质量更挑剔的阅读。都市读者往往更具知识性、专业性、目的性,如果读物仅仅是装帧上的华丽而内容贫乏,把都市阅读想象为轻松、休闲类阅读,更容易被都市读者所抛弃。一些曾经推出的所谓高端且高价的读物后来草草收场,就说明了对待都市阅读更需要专心经营。在工业制成品大量供过于求、转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阅读领域中却似乎还是低端路线的产品居多。阅读市场也到了应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消费升级的时候。只有这样,都市阅读才会进一步顺利进行。这种阅读需求上的标准的提高,恰恰为专业人士参与写作提供了契机。

在坚持科研与探索的高、大、上目标取向的同时,专家、学者尚需自觉秉持“立地”的书写意识,要有一种让成果主动去“接地气”的情怀,把成果讲给更多的人听,讲得生动有趣,让更多的人听得懂、乐意听,让那些具有“公共品”和“公益物”属性的知识、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普及与推广,产生出效应,以实际行动为国民阅读、创新型社会建设等做出贡献。

三、面向都市阅读写作的挑战

其实,真要把专业知识、前沿研究成果向占人口比例最高的普通读者讲清楚,并不是一件易事。而专家进行面向大众的写作,不仅有利于保证图书的质量,对其自身的继续思考与研究也有帮助[6]。

在专业领域或者说在业内,著述者与阅读者之间有一套彼此都能理解并遵循的学术思维,以及固定的话语方式,兴许这即是所谓的“范式”。依照这个“范式”,专家、学者把研究成果与知识创新“约定俗成”地呈现出来,业内的受众听得懂、看得明白,就会认同、“买账”。然而,当读者对象改变后,特别是当面对一群渴望阅读、希望获取新知,却没有更多、过深专业知识的一般民众时,必然要求著述者有一个较大的行文方式的转变——甚或是全面的更新。这其实是对表达者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喊科普很多年了,在供应链的上游却仍然没有实现充分、有效供给的原因之一。

形式和表达的创新,有时候也有重要价值。《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彻底读懂此书,并不是易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凝练原书内容的基础上出版《图说〈资本论〉》,方便读者阅读,也有利于经典的传播[7]。

倘若一个话题很专业、很“高精尖”,那么就较容易扯开头,便于接着“讲下去”。因为主题内容的规定性很明确,边界和彼此的共识也都存在,有利于专家、学者发挥理论积淀深厚与思维严谨的优势。要是专业的著述者与宽泛的接受者之间,虽然都对某问题或话题持有兴趣,却在精细度、深刻性等有重大差异,专家、学者再也不能凭借预设的“权威”形象来影响读者,尤其是在当今便捷的社会化传媒时代,权威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8],怎样“入理”且“入情”地展开论述、进行写作,就有了很大困难。一些专家不愿写或不敢写大众读物,也与此有关。

为都市阅读而服务的大众读物,要求知识、信息的准确与及时。把陈旧、落后的信息提供给大众,对于时间资源稀缺的当代人无疑是一种犯罪。但是,面向大众,提供优质的普及读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作者来说,要求有“深入浅出”的本领,深入是深厚的研究能力,浅出指优美的表达[9]。所授之“道”是高雅、有价值的“道”,所述之“文”是生动有趣、读者与受众乐于接受的“文”,只有这样的“文以载道”“文”与“道”相当的都市读物,才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专业研究者,就像不辞辛苦的海底采珠者,只要潜伏爬行、咬定目标、保持定力,一定会有斩获。然而,倘若让他们浮游在中间层,既不露出水面、又不深沉下去,以此避免作品上的肤浅化或深奥化两极,则要求研究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完美结合:既要传播新鲜的科研成果、知识,又不能有学术著作的艰涩;既要把话题讲透、说明白,又不能太肤浅,让读者觉得寡淡如水、难获教益。这个度便不好掌控与把握。“作者不仅要对所写内容有深入研究和思考,高屋建瓴,洞悉幽微;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底,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严格来说,只有该领域的大家才能胜任。”[10]为了回避风险,不少研究者宁可把成果仍然以符合学术规范的形式——论著——展示出来,也不愿冒这个风险。

围绕当代国民阅读或都市阅读的写作具有如此大的挑战性,令很多学者与专家望而却步,不敢或不善于往此方向发力。该种状况的存在,影响了最新科研成果的普及、最新知识的传播,从根本上制约了普通读者对鲜活资讯的获取,影响着大众阅读的实现。

如何兼顾前沿科研与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让最新的知识探索授予更多的人,需要从完善科研考评、强化政策引导等角度进一步优化与促进。不过,问题与症结即使存在,也不是没有卓然而行者。最近面市的《程遂营讲六大古都》即是一个典型。

四、《程遂营讲六大古都》剖析

都市化时代写都市,是都市阅读的需要,更是推进都市工作的要求。近年来重新升温的关于海派、京派文化等的认识与讨论,很大程度上即与都市阅读乃至不同的都市认识相关。尽管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但对于都市本身的理解与都市化的认识还较欠缺。所以,像王军先生的《城记》、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等著述,由于选准了定位而赢得了很好回应。而两位先生以及其他人的写作,基本上都是站在当下而关切未来的。其实,都市或城市从来不是横空出世。像青山中的绿水,必有源头;像参天的巨木,在繁茂的枝叶下,一定蕴藏着发达的根系。梳理和弄清都市的来路与背景,同样有助于走好未来的都市化之路,有益于都市阅读。

程遂营教授是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他一向从事历史、文化、旅游等学科的研究,在专业领域颇有成果,是典型的象牙塔内的“深潜者”。同时,他也很重视前沿研究成果与专业知识的推广、普及。他上“百家讲坛”,以及应国家相关部门邀请而前往海外华人世界宣讲中华文化,就是如此。而《程遂营讲六大古都》,则为专家、学者怎样面向都市阅读而写作,提供了一个较好范例。

我国正在推进城市化,很多机构和个人都在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着重大相关性的高度来研究和认识这个课题。诸多学科都在探讨它。因此,城市及城市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研究的重点之一,相关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均达到了相当水平。其实,不仅专业研究者对该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很多普通民众也非常关注这个事情,因为,在城市化的时代洪流下,任何脚踏在这块充满生机与希望,也充斥着挑战与困惑的土地上的人,都与这个伟大进程利益与共、休戚相关。城市作为一个关注度极高的题目,也因此而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程遂营讲六大古都》从整体上较好地实现了研究与普及相结合的写作目的,就古都这一颇有不同见解的话题,讲得周全、圆满,把研究成果与大众化表达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我国历史厚重,城市建设亦悠久绵长。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我国不仅城市众多,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背影与漫长的发展踪迹。甚至在历史文明城市之前,还有一些已被当代考古证实了的史前城市。怎样评点、讲述这些仍然鲜活、延续至今的城市,必须有一个判断和选择的标准。而解决这个难题,主要还是要考虑写作目的。倘若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自然是越深越好,素材也是越多越全越好。而《程遂营讲六大古都》却准确地确定了支点:为大众写作。“形体小而意义巨大”[11]。因此,这本书之所以写“六大古都”,也就事出有因了。

关于大古都的数量问题,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逐渐有四、六、七等不同的说法。纵向来看,古都的数量确实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为考古发现、研究认识等都在深化。现在,比较流行且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是八大古都,即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郑州、杭州、安阳。其实,我国被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达到一百多座,远超所谓的几大古都。而为了行文的需要,《程遂营讲六大古都》专门遴选出六个知名度与影响力更突出的古都作为讲述的对象,把这六大古都放置在中国通史的背景下,以六大古都的变迁、围绕六大古都而发生的人事等,来阐述中国的文明史、经济社会发展史等,组织得巧妙。

当然,有所偏重,必然有所割舍。就是这六大古都,也不能把每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仍然要有所侧重。这需要围绕重点、突出亮点,把握住城市的特质,找到每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自然展开,或述或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给对象城市进行把脉,书写城市形象,描绘城市脸谱,甚至在给城市设计、定位做铺垫。

《程遂营讲六大古都》为对象城市分别找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切入点,用“金”“中”“水”“诗”“风”“和”这样六个凝练的词汇,来分别表达对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城市特征的概括,立论新颖而稳健,不落旧窠,论述丝丝入扣、有理有据。为了增强说理性基础上的愉悦性,该书还选择了若干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与象征所对应城市的特质,譬如西安的兵马俑与泡馍、北京的京剧与四合院、关于杭州的诗画与西湖美景、南京的秦淮风光与战争沧桑、开封的“清明上河图”、洛阳的“天地之中”记忆等。这种简洁、高屋建瓴的概括,把所述对象城市的最突出的面相给统摄了起来。

大众读物的广谱性要求即使是那些专业知识、专门话题,也应当坚持宽泛的视角,在科学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做到综合、融合,乃至必要的混合,尽量运用发散思维的写作方式。这是因为专著要求围绕主题严谨论述越精越好,笔锋越窄越佳;而大众读物则往往鼓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此项指标上,《程遂营讲六大古都》做到了文史结合、学科融合,实现了较大范围的“跨界”与“打通”,尽可能在有限的表达条件下汇入丰富的信息量,使读者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书中讲文化、历史、地理、军事、经济、社会等,语言活泼幽默,使用俚语、流行语,跳出专业的限制,通俗易懂地讲述宏大课题、大众关注的问题。该严谨的时候就毫不含糊,做到精准而有据;该恣意挥洒的地方就取形散而神聚,纵横捭阖,不拘泥于细节,行文流畅如云水,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式的叙述。再加上配合正文的插图,可读性强、立体感突出。

城市是什么?是坚固的城池、巍峨的建筑、辉煌的色彩、熙攘的人口、威严的礼仪和激烈的征战,但城市主要还不是具象的物质壳体,更在于其承载与容纳的内容。不论是现代城市,还是古代都城,说到底,都是容器(芒福德语)。《程遂营讲六大古都》以纵向的历史发展为内在红线,把城市史、都城史聚拢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下,不单单是就城市谈城市,而实际是在快速地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生动的中国城市史(如从古代西安、洛阳的里坊制到开封的街市制)、国家史、民族史的景象画的同时,从中捡拾历史智慧的启迪,为当今的城市建设、为人处世甚至治国理政等提供借鉴。所以,本书也有着浓郁的史学著述“以史为鉴”的气韵。

五、对例证的一点补充看法

当然,面向都市阅读的写作要求,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书对所述对象城市的更多层面的展开。通读全书,似乎在通俗性、普及性上略微有余,于深度上稍显不足。其实,这正是专家、学者在撰写大众读物时,在表达方式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恰当拿捏、准确把握适宜的“度”。这看似容易,实则并不简单。

书中的个别观点也值得商榷。如对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评价,或许确像书中所讲那样,是一种优良的文化传统,但对于它在宋与辽、金、西夏等对峙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文中并没有进行哪怕是简略的辩证分析。忽略了这一点,即使是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立论,也难免会显得有点偏颇。抗战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名之所以被人倒读标点成“学大汉,武立国”,或许就是一种有意的拨弹吧。

另外,为了从宏观层面恣意论述的需要,该书对个别史实的叙述过于粗疏,甚至有明显的谬误。如在回溯北京城市史源头的时候,使用了旧的学术观点,即战国时代燕国的都城。其实,西周大分封时的燕国之所在,尽管曾有南、北燕(出土与传世文献是“郾”或“匽”)等不同认识,但根据新近的考古材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北京琉璃河董家林就是西周初期召公奭受封的燕国都城的地望。[12]对于大众读物,在严谨性上丝毫不能低于对专著的要求,因为都市读者尽管有强烈的阅读需求,但未必都有鉴别与纠正的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以讹传讹。

做研究,越精、细、深、难,越好。但是,伴随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阅读也对新鲜科研成果及知识的普及充满了期待。专家需要把研究成果以一种平易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实现其文化权利。这样做的价值一点也不逊于规范的专著、专论。而且,这对于写惯了启、承、转、合等套路文章的人来说,也很具有挑战性。《程遂营讲六大古都》就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此,要鼓励更多的科研成果以合适的形式走出书斋,面向田间地头,面向普通读者,不再被束之高阁,或许更有意义。

任何一部著作的出版,都会在阅读、赏析的过程中显露出其缺点与不足。虽然如此,仍然瑕不掩瑜。《程遂营讲六大古都》这本书,在倡导专家要敢写、善写、愿写大众读物上,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典型。

六、结语

城市化、都市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或者可说已是眼下的一种现实。而这又要求市民素质的相应提高。提升市民综合素质的手段之一即是市民广泛阅读。上海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之一,积极关注和应对如何提高都市阅读。都市阅读,不仅要有较好的经济支撑能力,也要有阅读者文化素质较高的天然条件。这就要求出版界提供优质的都市阅读产品。上海的出版界围绕这一需求,积极调整策略,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当可作为借鉴[13]。

在都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围绕都市阅读而进行的写作,从产品生产的源头为都市阅读打造质量放心工程,保障都市人不仅是居住在具有现代化、便利基础设施的都市内的居民,更是能够阅读到优质作品的优雅的读书人,从而使都市成为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黄慧玲.“深圳读书月”打造一个热爱读书的城市[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6):10-11.

[2] 王磊,吴静春.传播学术经典—关注大众阅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8-1-18(12).

[3] 宋志军.以点带面,延伸出版社品牌的价值[J].出版广角,2011(12):46-48.

[4] 王坤宁.三联书店积极进军大众读物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1(8).

[5] 宁稼雨.寻找学术与大众文化的结合部[J].中国图书评论,2005(8):7-9.

[6] 任国征.让科普图书不再离谱[N].学习时报,2013-1-7(7).

[7] 朱胜龙.把经典著作转化为大众读物[J].出版参考,1996(10):4.

[8] 杨维东,王世华,李勇.社会化媒体时代科普宣传的路径厘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3-98.

[9] 阙道隆.出好普及读物[J].中国出版,1994(7):29-30.

[10] 孟繁清.大家写“小书”应该提倡[M]//王岗.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5-338.

[11] 邢福义.大家小书 形小义大[J].汉语学报,2011(2):2-5.

[12] 曲英杰.古代城市[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73-74.

[13] 曹维劲.重视与规划大众读物出版[J].编辑学刊,2004(1):12-14.

(责任编校:杨睿)

City Reading and Writing in City Era——Comment on Cheng Sui-ying Talking about Six Famous Ancient Capitals

LI Mai-chan

(YellowRiverCiviliz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HenanUniversity,HenanKaifeng4750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 of the era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gradually forming of life-long learning society, it becomes a new kind of social turn and trend to read. While city reading continuously initiates strong new demand, the supply side of reading materials has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and revision. High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deep economic power, developed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 on provide virtuous guarantee for city reading.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ity reading, more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advocated and encouraged to write for general public and to provide a lot of reading materials with excellent quality and to make ease project in reading field. In this regard, som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have done a lot. They transfer the frontier information or novel knowledge to the ordinary readers, realizing the social valu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Professor Cheng Suiying, a special invited lecturer of CCTV-1 and the author of the new book “Cheng Sui-ying Talking about Six Famous Ancient Capitals”, is such a good example.

Key words:city reading; writing; experts; example

doi:10.3969/j.issn.1672- 0598.2016.04.010

[收稿日期]2016-01-2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00)“大遗址与河洛三代都城文明研究”

[作者简介]李麦产(1973—),男,河南扶沟人;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98(2016)04- 0070- 06

猜你喜欢

写作专家
专家介绍
致谢审稿专家
·专家介绍·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