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的互动效应研究
——基于2009~2014年安徽省地级市的数据检验
2016-03-23伍兆祥杨国才彭长生
伍兆祥 杨国才 彭长生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的互动效应研究
——基于2009~2014年安徽省地级市的数据检验
伍兆祥 杨国才 彭长生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借鉴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建立了区际产业转移推动转入地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安徽省2009-2014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省外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来度量产业转移,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内生性的关系,二者之间均存在正向的相互关系,且城市化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此外,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化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而国有产值比重对城市化的影响却是反向显著的;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效应则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
承接产业转移;城市化;省外投资资金;互动效应;中部地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城市化已成为中国正在经历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之一[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4.77%,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城市化率的省际差异却十分显著,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如何提高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缩小省际间的城市化水平差距,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追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化的核心动力之一,而承接产业转移往往又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集聚的阶梯式发展,从而助推地区经济增长[2-3],如陈爱民等(2002)[4]指出,产业转移可通过提供非农就业岗位进而推动承接地城市化进程。然而现阶段,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的追赶发展过程中,承接产业转移能否提升本地区的城市化率?这一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我们明晰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及作用路径,从而为中部地区城市化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依据。
二、框架分析
中国中部地区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而东部发达地区的优势却体现在技术、知识及资本要素上,承接产业转移一般是指中部地区引入东部地区具备技术、知识及资本优势的企业或产业,上述稀缺性要素与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进行要素组合、配置和优化,进而推动本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本文分析框架借鉴刘伟等(2011)[5]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阐述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技术、资本、劳动力及政策等关键要素对城市化率的作用机制。
(一)劳动力要素对转入地城市化的影响路径分析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初始阶段,中部地区往往凭借较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致使转入的企业数量不断地增加,进而带动本地区的人口就业或城乡迁移,以此逐步推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到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后期,随着企业数量、规模增加以及企业间竞争加剧,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求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与升级,这一过程中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呈现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内在约束,为此企业及政府对劳动力的投资开始增加,如增加劳动技能培训或引进人才等。转入地的劳动力质量与成本优势的进一步凸显,使得本地区的就业率呈现出平稳增长,继而进一步提高转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二)资本、技术和创新能力对转入地的城市化影响路径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在资本、技术与创新能力上保持着巨大优势,然而近些年来,东部地区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区域间合作的增加,东部地区为保持其竞争优势开展了“腾笼换鸟”计划与中部地区的“筑巢引凤”工程实现了较好地对接[6]。在这一轮区际间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中部地区不断地引入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转入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引入不仅助推了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社会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城市发展的短板环节上进行补充和优化,一系列中部地区的稀缺要素通过多方面的整合与发展,显著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的城市化。
(三)政府政策对转入地的城市化的影响路径分析
地方政府在财税、金融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产业支持及优惠政策对招商引资的重要作用已被公众所熟知。具体来看,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地方政府一般会对产业转移项目提供金融支持,降低相关产业的进入门槛、减少审批手续或实施财政贴息或降低税费等,优先安排进驻或配套开发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或提供优惠的园区用地指标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转入或落户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吸纳就业劳动力的能力和规模也不断增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三、实证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实证模型选择
本文旨在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对城市化率的影响关系,但考虑到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使用单方程估计方法容易导致估计失偏。因此,本文实证研究采用两步法:一是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二是通过构建产业转移方程与城市化方程,运用联立方程组估计法,以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反馈机制。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Urbanit和ISit分别表示第i个地级市第t年的城市化率和承接产业转移,X1K和X2m分别表示一系列城市化率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ε1ε2和分别是随机误差项。
在区域经济研究中,产业转移(IS)的度量采用直接的方法很难测定,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法计算得出的。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则采用李伟庆的产业转移度量方法[7],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以境内省外的投资额和境外投资额的资本存量作为产业转移的度量,并参照张军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得出[8]。而从以往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产业转移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性IS(-1),上一期的产业转移会对本期产生影响。本文使用滞后一起的产业转移数据表示。
其它变量的具体指标定义见表1:
表1 模型变量的定义说明
(二)模型的估计方法
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的估算,首先需要判断式(1)联立方程模型的可识别性。检验上述联立方程模型的阶条件发现,方程均为过度识别的,对于过度识别的联立方程模型,可以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估计,本文以城市化方程的估计过程为例:
第一阶段:
为了消除ISit与 方程(1)误差项之间可能的相关性。先求IS对整个方程组的全部自变量的回归。由上述的方程可知,OLS平常的残差为μ, 产业转
3
移方程的估计值为:
因此,随机的产业转移方程由两部分构成:(3)式和随机误差项μ3。按照OLS理论,(3)式与μ3是不相关的。
第二阶段:
将产业转移方程的估计值(3)式代入(1)式城市化方程中则可以表示为:
通过比较(1)式和(4)式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在IS被IS'所取代。可以证明,虽然IS与(1)式中的误差项可能相关,但IS'在大样本中和式(4)中的误差项不相关。故可对式(4)进行OLS估计,求出城市化函数参数的一致性估计值。类似的,对过度识别的(1)式中产业转移的方程,也可以采用2SLS方法进行估计。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7-2015年),其中安徽省各地实际利用境内省外和境外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于安徽经济合作网(http://www.ahjh.gov.cn/)。由于2010年安徽省巢湖市及所辖县分别并入其它地级市,造成相关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进行处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经济学中经常需要确定x与y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是从x到y,还是y到x,或者是双向的因果关系[9]。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就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的,而对于本文所使用的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探求城市化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主要解决了产业转移能否引起城市化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看现在的城市化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被产业转移解释,加入产业转移的滞后期后看能否使城市化的解释程度提高。如果产业转移在城市化的预测中有帮助,或者说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那么就可以说城市化是由产业转移(Granger)引起的。本文构建以下误差修正模型:
由式(5)可知,在差分项显著的情况下,则表示短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时显著的,而当误差项显著时,则表示长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是显著的,具体的结果从表2可知。
表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从表2中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是显著为正的,表明在长期内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然而,单纯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往往只能得出定性的结论,难以获得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的定量关系,因而本文接下来会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对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结果
采用Stata12.0软件分别对城市化方程和产业转移方程进行两阶段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其中不显著的变量已省略。根据阶段2回归结果,城市化与产业转移联立方程模型可以表达为:
表3 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1)产业转移、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3可知,从城市化方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产业转移、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化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而国有产值比重对城市化的影响却是反向显著的。这表明大多数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在吸纳一部分回流的劳动力外,更进一步吸收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促使人们愿意从低收入水平的农村流向城市,而劳动力的报酬会随着劳动力要素的充分流动逐渐趋向均等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得人们快速的从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中转换,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
从产业转移方程的估计结果来看,首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这表明产业转移区的形成易受历史因素以及循环路径依赖机制的影响,即当期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与前期利用外部资本的规模存在正向的影响;其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城市化对产业转移的正向影响表明,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以及资源的集聚,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产业化,从而吸引产业的转入[10]。最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市场容量是经济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的市场规模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2) 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互动影响的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首先计算出模型中显著性变量在均值处的点弹性系数,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模型显著性变量的点弹性系数
从表4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对城市化的点弹性系数为0.078,远远小于城市化对产业转移的点弹性系数0.359。点弹性系数表明,产业转移每上升1%城市化率仅提升0.078%,但城市化提升1%,则产业转移上升0.359%。对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来说,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正向关系,并且城市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要大于产业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新型城市化背景,通过利用安徽省地级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产业转移与转入地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影响,研究表明:(1)度量产业转移的变量省外投资资金资本存量对转入地城市化的影响是正向的,产业转移每上升1%,城市化率提升0.078%;同时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对转入地城市化也能够产生正向的作用。(2)城市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也是正向显著的,城市化每提升1%,则产业转移提升0.359%,此外地区经济的发展规模以及前期的产业转移所形成的路径效应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一些建议:第一,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这不仅能够形成产业的集聚形成路径效应,促进转入地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第二,积极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第三,转入地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制度与管理,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制定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阶段、产业转移的特点与结构优化导向相适应的劳动力政策,着力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4):613-617.
[2]战明华,许月丽.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城市化与经济内生增长——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个解释框架与经验结果[J].经济科学,2006(3):19-27.
[3]朱智文.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集聚[J].经济问题探索,2006(6):45-48.
[4]陈爱民.福建省城市化:比较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福建考察报告[J].东南学术,2002(4):46-51.
[5]刘伟,李琳.区域产业转移对我国内陆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1(12):70-74.
[6]桑瑞聪,刘志彪,王亮亮.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上市公司为例[J].财经研究,2013(5):99-111.
[7]李伟庆,金星.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地区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29-33.
[8]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9]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贾兴梅,刘俊杰.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2):14-18.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Regions
Wu Zhao-xiang, Yang Guo-cai , Peng Chang-sheng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Anhui 246133,China)
Using the system dynamics analysis model,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Anhui province 2009-2014 prefecture level city, to form the investment of capital stock to measure industrial transfer, by building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empirically check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positive, and the urbanization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education level,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ar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and state-owned production value proportion of urbanization's influence is reverse significa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cale and industry transfer path dependent effect of industry transfer effect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urbanization; foreign investment funds; interaction effect; central region
F299.27
A
1672-0547(2016)06-0013-05
2016-09-2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12BJL081);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非均衡发展视域下安徽省城市增长极的外溢效应研究”(1607a0202060)
伍兆祥(1989-),男,安徽桐城人,安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统计;杨国才(1969-),男,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彭长生(1973-),男,安徽枞阳人,安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