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专业“中职本”课程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21焦红丽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衔接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焦红丽(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金融专业“中职本”课程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焦红丽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中职本”课程衔接问题是“中职升本科”模式运行成功的一个关键.要依据中职毕业生的学业基础,架构有别于普通本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在课程中的比重,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和学分制管理.

关键词:“中职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衔接

1 引言

在2011年职成教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几年来,一些省市尝试探索不同形式的中职升本科的育人机制,做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也在2012年开始试水“中职升本科”模式(以下简称“中职本”),同年,渤海大学开始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并成立金融与商贸学院,开设金融、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专门进行“中职本”项目的研究与探索.

实践中我们发现,“中职本”面向中职学校招生,却与中职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脱节,如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出现断层或重复现象.在“中职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课程衔接成为诸多问题的关键.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中职与本科教学目标虽然不同,但却相互承接.“中职本”的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对中职学校教学内容和中职毕业生学业基础的把握上,实现中职与本科两个层次间的有效衔接.

2金融专业中职与本科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基础课脱节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规范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强调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完整的专业课体系及其对应的实训体系.而文化基础课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和普通高中相比学时大幅度减少,导致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进入本科阶段后文化课学习困难,尤其是数学和英语成绩较差,而这两门课对于金融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从而直接影响多门专业课的学业水平.文化基础课的薄弱不仅影响学生本科阶段成绩,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历提升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根据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合理地确定本科阶段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和考核标准,是“中职本”课程设置必须解决的问题.

2.2专业课程设置重复

“中职本”培养模式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中职与本科对接的课程标准尚未出台,课程设置难以统一规划.以金融专业为例,中职和本科两类教学计划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内容大量重复,重复学时约占中职计划学时的40%,占本科计划学时的30%以上.许多学生升入本科后反映,大学里的一些课程与中职课程雷同,如《金融基础》、《保险概论》《证券基础》、《银行信贷》等课程中职和本科都开设,教学内容也基本相似.重复开设专业理论课程,不仅浪费教育资源,也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学生对重复开设的课程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难保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全新设计,制订有别于普通本科的“中职本”课程标准,形成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2.3专业技能课程倒挂

以往本科院校偏重于理论教学,在专业技能和实训课上投入不足,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这是由于经过20年的积累,一些重点中职学校在专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初见成效,开设专业技能和实训课程,在设备、师资、管理上都有了较强的实力.相反,本科院校实践训练设备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从而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实训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造成了本科与中职实践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2.4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对应不明确

1994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目前全国累计有2500万人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发达国家相比,持证比例偏低.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要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的就业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等相衔接.但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我国的职业院校尚未普遍开展,中职学生毕业后不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机会和待遇都因此受到影响.我们认为,每一个职业都有从低到高的纵向层级,层级不同则对任职者的要求也不同,这种要求应该落实在学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中.而现实情况是,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与职业、岗位的不同层级需求缺乏对应,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也未设计相对应的课程,同时中职与本科之间也未形成教学内容的良好衔接,从而使“双证”教学目标的压力集中在本科阶段.

3 金融专业“中职本”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自从2012年招收第一届“中职本”学生以来,渤海大学每一年都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对开设的课程进行调整,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应“中职本”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即:实行模块化的课程和学分制管理,通过模块课程选修、学分累积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保证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相衔接.

3.1实行模块化课程和完全学分制管理

2013年起渤海大学实行本科生完全学分制,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这就需要教学计划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

实践中,我们以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首先分析金融企业各就业岗位的差异性,找出适合“中职本”教育的就业岗位,称之为核心岗位,每一岗位至少需要4-6门核心课程去支撑,核心课程要求做精做强,要有一定的课时保证.在对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解构分析后,我们明确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向,围绕职业能力要求设立课程模块.具体做法是,依据中职毕业生的学业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打破课程设置的固定程序和学科之间的界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前移,适当压缩理论课,设计专业特色课和自主发展课,加大实训课比重,打造产学结合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课+特色课+自主发展课+实践环节”构成,共165学分.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中的体现,主要包括特色课和自主发展课.专业特色课为限定选修课程,能够充分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也是凝练专业主修能力的课程,包括:个人理财实训、网络金融模拟、时事金融探讨等.自主发展课,即专业方向模块,是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补充,是专业主修能力的加强和延伸.自主发展课开设三个模块,指向三个岗位群,为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选择.

表1 课程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

3.2对学生分流培养,保证课程教学与学习者能力衔接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中职本”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与中职毕业生的生源质量、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方向相适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首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基础的差异,设计了分流培养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例如,在大学外语课程的安排上,我们根据学生外语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结合专业课教学需要和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把大学外语分成A、B、C、D四个等级,实行分层教学,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二是优化整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模块选修课,为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选择.我们共设计了三个选修模块,模块一:针对银行业务一线客户服务类岗位群,开设银行业务实训、商务礼仪、金融产品营销等课程.模块二:针对管理研发类岗位群,同时满足部分学生未来学历提升的需求,开设国际金融学、金融工程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模块三:针对银行后台风险管控类岗位群,开设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三是根据“中职本”学生已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特点,建立有别于普通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课的实训环节,按层次、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切实保证学生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提升.

3.3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级别为依据,在“课证融合”中衔接课程

根据金融行业标准化和从业人员证书化的要求,我们把“考证”做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指标,并建立了“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经过论证,确定金融专业学生必须考取的证书为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银行证”).为此,我们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金融专业教学目标,对专业课的名称、内容、开课顺序进行了全面改革.一是开设“考证课”,第一学期开设《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二学期开设《个人理财》.第二学期末组织学生参加银行证考证.第三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教学.通过考试获得证书的学生,在第三学期学习《个人贷款》,个人理财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在第三学期有针对性地开设《个人理财实训》,通过强化训练取得证书.二是把银行证考试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内容融合到自主发展课中的职业技能模块中,学生在完成考证课及自主选修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达到了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具备了实践操作技能,实现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4 保障条件

4.1双师队伍

根据教师承担课程的性质和之前的行业经验,通过岗位培训、挂职顶岗等方式,安排教师深入金融企业第一线,了解金融行业和业务、管理相关的岗位任务与要求,以此为依据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学院鼓励教师参加企业横向课题研究,为理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帮助教师从单一教学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在教学、科研、实践各方面同步提升.同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一批熟悉金融行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4.2教学资源

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立丰富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加以利用,这也是对学生分流培养、学分制管理的前提.课程资源建设的标准要依据金融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重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在数量和类型上要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课程资源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且便于灵活组合.同时,要创建校内实践平台,建立金融实训室,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开展真实的经营性实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形成金融专业特色.

4.3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

渤海大学自2013年9月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以来,全面启用基于学分制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选课自由,并实现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互认.教务系统具备较完善的教学数据管理功能,便于教学管理部门及时获取教学信息,对教学实时监控,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准确把握,因材施教,促进分流培养的实施,使学生能力与课程之间、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都形成了有效的衔接.

4.4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实现中职与本科课程的衔接,就要明确学生在两个学习阶段素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证书等级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使得中职与本科的课程体系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今后,相关部门应建立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明确制定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专业资格要求,对中职、本科两个不同层次教育的职业能力以互相贯通、逐级晋升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式给予界定.从而使“中职本”院校的入学新生做到起点高、专业技能合格,在本科院校进一步的培养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4.5企业的支持与配合

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习、实训、就业环境提供保障.要建立有校外专家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对课程结构与课时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凸显专业特色,更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徐红丽.“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4):74-77.

〔2〕张庆临.打通中职到研究生通道,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130-131.

〔3〕张永.基于“3+4”模式的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51-53.

〔4〕陈贵兰.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6):11-13.

〔5〕黄小璜.“3+4”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与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4(5):55-57.

基金项目:渤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3ZZ004)

收稿日期:2015-11-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264-03

猜你喜欢

衔接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