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新考

2016-03-21崔天兴

北方文物 2016年3期
关键词:兽面蚕蛹红山

崔天兴

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新考

崔天兴

红山文化 玉猪龙 兽面纹玉璋 玉蚕

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原型众说纷纭。图式考证表明玉猪龙的原型来源于玉玦和兽首的结合;其平面形象为兽面纹玉璋。兽面形玉璋与红山文化玉蚕蛹从构图图式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玉猪龙的形象与蚕崇拜、丝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与内涵,也为了解丝绸之路和早期草原文化通道提供了新的视角。

“红山文化”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地区英金河畔的红山后遗址,由现在已经公布的调查和发掘资料来看,这一文化的分布区域北面大体到乌尔吉木伦河,南到渤海沿岸和华北平原北部,东界没有越过下辽河,遗址尤其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最为密集①。其年代范围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②或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③。大量祭祀用的家猪骨骼表明,农业和饲养业均达到一定的水平。大型祭祀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大型宗教礼制建筑则意味着文明社会的形成。而其“唯玉为葬”的礼俗更是源远流长的作为文明基质“玉文化”的一支重要源头。

“玉猪龙”是红山玉器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玉器,形态可爱,但原型不明。学术界对其原型的讨论一直延续到今天,并没有取得统一的看法,笔者就一些新公布的材料,谈对此问题的粗浅理解。

“玉猪龙”考古发掘出土的共有8件,史前遗址4件,分别为牛河梁遗址3件,姜家梁遗址1件;晚期遗址4件,分别为陕西韩城梁带村1件④,三门峡虢国墓地1件⑤,秦代凤翔南指挥镇3号秦墓出土1件⑥,天津清代墓地出土1件⑦; 收集、征集馆藏玉猪龙或者玉猪龙首有25件⑧;玦形鸟首龙1件。其形制以玦体成形,一端做出首部而成,因其端部短立耳,圆睛,吻部有多道皱纹,个别有鼻孔,暗合猪首形,故名玉猪龙⑨。也有学者称之为兽面玦形玉饰⑩,又称为兽形玉或玉雕龙。

关于玉猪龙的原型,孙守道和郭大顺认为其起源于原始文明和原始农业,猪与原始农业关系最为密切,龙首形象最初来源于猪首。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但是对于猪首的象征意义有不同见解,认为玉龙是由猪演变而来,是作为“地母”象征出现的,故名玉猪龙或者玉雕猪龙,或认为似熊命名为玉雕熊龙,或依据构形与玉玦相似,故曰玦形龙。俄国学者C.B.阿尔金与B.B.科尔帕科夫合作进行研究,认为这些制品是昆虫科鳃角金龟子、叶蜂和步行虫幼虫期的变态艺术形象。中国学者孙机利用“两重考证法”对玉猪龙形象进行了考证,总结其原型为蛴螬,并指出主要是指金龟子的幼虫。但是把玉猪龙形象简单与蛴螬等同,一方面忽视了其艺术造型的零件构成,其似封闭的玦形口,无疑是来源于兴隆洼文化玉玦;另外一个方面,玉猪龙解释为蛴螬,无法解释“蛴螬”作为害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尴尬地位。

也有一些学者根据蚕、龙的字源学和蚕的发育变态情况,认为龙蚕同源,可谓比较有创意,但中间论证环节推理过多,基本没有使用考古学材料使该文可靠性降低。赵宾福指出兽面形玉玦是由玉玦转化过来的。 林梅村根据先秦文献记载的“禔类禔马”和先秦时期北方草原的“双马神崇拜”,认为玉猪龙的形象为马。也有学者指出玉猪龙是综合多种动物形象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王蕴智先生从字形演变中区分了“羸”和“龙”之间不同的来源,并总结“羸”字的甲骨文写法,“多双钩其卷尾,呈鳞节状的身躯,突出其张开的吻部”,其意指吉祥之物,阐释羸为螭,把羸起源归于红山文化“玉猪龙”,也为本文论证增添了新的视角。

本文主要从红山玉器出发,对红山玉猪龙、兽面纹玉璋、玉蚕蛹进行图像学、发生学的研究。

一、相关出土玉器特征的观察

1.红山文化“玉蚕蛹”特征

红山文化共出土玉蚕蛹有那斯台遗址4件,其余为调查所得。郭大顺先生对出土玉蚕蛹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考证,推断为玉蚕蛹。可分为两型,一种圆柱状,尾端向背部翘起,腹部对穿一孔;另一种稍大,头部一穿孔直透尾端,腰部有一横向钻孔。其图式组合为触角构成为八字形阴线纹,眼睛为阴线雕出双圆眼,嘴巴为弧度双弦纹,器身下侧为竹节纹。“两件的头部上侧一边,都可以刻出两个触角,此触角短小如圆突尖,却明确无误,他们左右对称,高度相等,虽甚短小,琢磨工艺却很有难度,显然特意而为。如以触角的一侧为上,可见头部端面上以阴线雕出的双圆眼,其位置在端面略向下侧一方,以下有一个微张似作吐物状的嘴巴,身躯则不是向上翘起,而是向下弯曲,这样身体所饰的竹节纹恰在身体的下方。这一体态特征,如有触角和身躯弯曲向下都是蚕蛹的特征,而非蝉及蝉蛹的特征。此器又一特征,是在身体下方第二个竹节内的特意浅雕出对称的一对回字形纹,如与蚕蛹比较,蚕蛹近于长椭圆形的双翅就是贴到身体下部的,而且身体前部的分节掩蔽,只有后三节可以看到。这正与那斯台遗址出土相近,及此器身体下方第二节内的对称回字形纹是表现蚕蛹翼翅的,双翅的下边正好还有三个节。”与蚕蛹标本进行比较,由此确认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标本是蚕蛹,非蝉与蝉蛹(图一,1、2)。

辽宁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滑石虫形饰VT1④∶4可明确地定为蛹形饰,它有一对刚生出的小翅膀,器身分节,应定为蚕蛾或是未展翅的蚕蛾。该遗址同出还有竹节形饰(采∶78)、蝉形饰(ⅡT1④∶59)均应定为两件蚕饰,属于后洼遗址下层。

目前史前确认为出土玉石蚕、陶蚕或者蚕纹饰、丝制品遗存的遗址有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辽西后洼遗址、辽宁沙锅屯大理石质地的“玉蚕”、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甘肃临洮冯家坪遗址、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贾湖遗址、钱山漾遗址、甘肃齐家遗址、青台遗址等。

2.兽面玉璋形器

红山文化出土兽面玉璋形器已知5件,均为采集。其共同特征是长体板状;顶端两耳如分叉状,上端做成兽面形,两大耳外凸,眼睛周围随形琢出多道皱纹,用阴线刻出鼻部,嘴部大而突出;中有横隔。下端长身饰多道竹节纹。有学者认为这种器物是玦形玉猪龙的正面形象。

上海博物馆馆藏玉蚕蛹既具备蚕蛹体端分节的形态,也具备了玉猪龙的头部特征,“玉质呈黄色,间红褐色,圆雕成圆弧的蚕蛹形,头部琢出双眼,双(竖)耳,背部分出两翼,腹部刻出皮纹,颈部穿孔”。其皮纹与竹节纹同构,整体略弧,既具有玉蚕蛹的形态又具有兽面玉璋形器的形态(图一,3)。

同样造型的还有红山文化玉兽首,出自牛河梁二号地点M21,仅1件,器体扁平,略呈三角形,双耳较大,均成圆尖形,双目和鼻孔均用一对圆孔表示,眉际、鼻、嘴巴均用阴弧线括出轮廓,嘴部与耳部形成折,下颌呈三角形圆尖状缓收中部并排两孔,其图式组合为整体形状呈三角形,减低做出双竖耳,眼睛呈圆形穿孔,鼻孔为双弧阴线,鼻孔圆形穿孔,嘴部突出,横阴弧线区分出嘴部。下部呈三角形缓收。

据此,可以看到红山玉蚕和兽面玉璋形器之间逐渐艺术变形的演变关系。图像发生学的描述与孙机先生的蛴螬演变形态基本一致。孙机先生论证说,玉蚕为蛴螬时,引用了三门峡上村岭虢国西周墓地出土的玉蚕作为例证,“三门峡上村岭2006年西周大墓所出土还发现了更原始的取象于都象之蛴螬的玉件,简报说是玉蚕,但他的形状和蚕几乎没有多少共同点,反倒和图四所举之虫肖似”。

图一 蚕蛹、玉蚕蛹、玉兽面形器与玉猪

3.红山玉猪龙

红山玉龙整体形制可以分为玦形和C字形。朱乃诚先生指出C字形玉龙和玦形玉猪龙之间并无形态上的演变关系。并根据纹饰特征和演变特点把玦形玉猪龙分为三型十式,二、三型玉饰是由一型玉饰演变而来的,但玉器生产和加工是一个离心过程或者遵循减法规则,其特点是生产过程中的失误无法弥补,因此在玉石器生产过程中很少可以看到有制式化的标准产品大量出现,不同的形制可能不一定就是原始人类刻意加工的不同形式。

玦形玉猪龙一般为形体卷曲如玦状,首部较大,以一对竖立肥大的耳朵作为其首部轮廓线,并以减地手法刻画双眼、鼻、嘴及其纹饰,收尾相对(图一,5)。其细部差异主要表现在头部占整个兽面玉器的比例和形制变化、眼、鼻、嘴的造型差异、首尾相对的玦开口状况及其吻部和尾部形制的区别等方面,而在拟标准化生产的手工艺品中,产品与标准化图式之间的差异是经常发生的,故这些“玉猪龙”与标准化图式间差异的意义还需要更多的材料来进行验证。有学者指出,这种图式的差异可能与以河磨玉为主体的选料有关。根据造型的差异把其分为兽首玦形龙和鸟首玦形龙(图一,6)。

二、造型及纹饰的图式观察

有学者研究指出,图像和对象的表征系统及联系策略是有所依据。这种表征系统和联系策略的依据依赖于教导。所以人们不会任意地组成词句,也不会任意地组合形状以构成图案,因为艺术和语言都有基础性原则或语法及风格规则。不同区域的纹饰的生成规则是相同的,图案的分类是以表面的占位符号位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深层生成规则为基础的。对考古学资料的阐释,牵扯到物质与符号实践复杂互动进而形成对文化之集体理解问题,考古阐释的根本任务就变成了澄清符号表达方式,揭示古人可能拥有的诸种世界。

图式是指标准化、简单化的基本图形,创作者利用这些简图调整修整,最终创作出格式复杂的图形,而构图零件是指组构母体的各式造型单元和纹饰单元,而这些单元必须具有制式化的风格,足以进行风格分析。美术的填充理论认为,(美术)多数作品皆以创作者熟悉惯用的单元调整组合而成,很多并无相似之处的设计图稿,实际上都是有相同的单元组构而成;在玉器研究中,将其母体零件拆解,区分为制式化的造型零件和纹饰零件,并确认制式化零件的来源和年代,打破各种器物的界限,判断玉器母体造型和纹饰之间的形式设计衍变。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玉猪龙、玉蚕、兽面玉璋形器不仅在母体造型和纹饰之间存在关联,更有一以贯之的设计逻辑,简析如下(图二)。

玉蚕的造型零件有头部、回字纹的躯干、竹节形皮纹的尾部(图二,1);头部特征为椭圆形造型、八字形触角、阴刻圆眼(图二,2);躯干特征为竹节形皮纹和回字形纹(图二,3);尾部内勾,尾端尖底、圆钝(图二,4);这些出土玉蚕造型遵循形以料的原则进行设计,应为原生形器物。

兽面玉璋形器的造型和纹饰零件也分别有头部、躯干、尾部(图二,5)。头部特征为耳尖或圆钝、吻部方形或圆钝、圆眼(图二,6~8);躯干特征有圆形、方形、弧形(图二,9)、尾部特征为尾部圆钝或尖底(图二,10、11)、竹节形皮纹(图二,5、9)。“将圆雕猪龙的正面与丫形器(即本文所指的兽面玉璋形器)的兽面进行比较,两者在眼耳鼻口的处理及表现方面极为近似,可知丫字形器上的兽面纹应是圆雕猪龙在平面上的表现形式。”设计原则是“形以料”,也是原生形玉器。

图二 红山文化玉蚕、玉兽面形器、玉猪龙的构图零件

1~4. 玉蚕蛹(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采集) 5、6、8~10. 兽面纹璋形玉器(辽宁文物总店藏) 7. 葫芦形玉兽(天津博物馆馆藏) 11. 兽面纹璋形玉器(阜新福兴地镇采集) 12~15. 玦形玉猪龙(牛河梁N16M14:3) 16~19. 玉猪龙尾部特征(其中16下洼遗址,17、18那斯台遗址,19辽西出土)

玦形玉猪龙的造型零件有玦形身躯(图二,12),耳部为尖耳或平耳(图二,13),褶皱吻部(图二,14),横向鼻孔(图二,13、14),尾部特征为方(图二,18)、圆(图二,17)、尖(图二,19)。其设计规则基本为“料以形”,为原生形玉雕。也有部分玉雕猪龙首为改制器物,如《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公布的玉雕龙首,玦体部分残,仅存龙首,被改制成短榫卯结构,为次生形玉器。

玦形鸟首龙的造型零件有玦形身躯、尖嘴、双阴线减底的圆眼、尖尾、后尾等(头部似鸟,体卷曲如环,额头隆起,双阴线减低的圆眼。喙部突出,尾端圆弧状,外伸翅尖,通体抛光。鸟形龙虽不是玉蚕,但可见玉玦形器物是红山人成熟常用的构图方式(图一,6)。有学者认为在早期玉器设计中基本存在局部抽象和图案化两个主要发展方向。玉蚕构图简单,头部常有八字形触角,其眼睛常用圆眼表示,竹节形皮纹、尾部或尖底或圆钝。兽面玉璋形器整体造型则微曲或直,在腹部保存玉蚕腹部分节特征,而头部已经开始显著图案化,并进行了夸张的表达。玉蚕与兽面玉璋形器构图方式基本一致。故玉蚕与兽面玉璋形器基本异形同构,尤其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玉蚕蛹既具备蚕蛹的形态,也具备了玉猪龙的头部特征,为玉蚕和兽面玉璋形器异形同构提供了外在的物质逻辑。

兽面玉璋形器被很多学者认为玉猪龙正面形象。他们的褶皱吻部如蚕吐丝状设计。他们之间的演变应该是按“形以料”的规则进行设计而造成的。三门峡虢国墓地博物馆馆藏一件龙、鸟一体的玉器,头部为龙首,身体微曲,腹部分节,为本文提供一个佐证,该证据可能是玉蚕崇拜的最后遗孑了,正如“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

玉蚕、兽面纹玉璋、玉猪龙不同的形象设计,将同一种造型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显示出红山文化玉工既有能力将相同的兽面纹饰设计在不同的类型上,还能让它们根据玉器生产的特点,依据圆雕,平面和环形器的特性,展示不同的风格。故红山文化玉蚕、兽面玉璋形器、“玉猪龙”均为“蚕”的变态发育历程形象记录。

三、结语

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蚕、兽面玉璋形器、玦形玉猪龙的造型、构图、表现手法进行分析,认为兽面玉璋形器、玦形玉猪龙均为“蚕”的变态形象记录。 这些造型之间互相诠释、图解和修饰,经由局部演绎和图案化,其形象越来越夸张,瑰丽,从而起到震撼、敬畏的效果。因此,玉蚕、兽面形玉璋、玉猪龙他们之间的关系乃是异形同构,所以玦形玉猪龙的原型之一应为史前蚕类遗存的变态象征记录。

史前蚕类相关遗存的新发现对深入理解红山文化玉器若干造型问题,尤其是玉猪龙的造型来源有非常大的助益。玦形龙从其玦形主体构图、动物性头像设计来看既有自兴隆洼文化玉玦的本地传统,也有新的文化创新设计。在红山文化“惟玉为葬”的传统中形成了对蚕的崇拜和玉崇拜的早期结合,而红山文化玦形玉龙通过陶寺文化向中原传播,从而形成了三代特有的龙文化精神基质。并演变成东方特有的丝绸文化象征。当然,中国文化龙的原型来源,非止一端,例如濮阳西水坡,有学者论证西水坡“龙”是中国汉代以后龙文化的渊源。

本文的发现为先秦时期桑蚕文化尤其蚕崇拜提供新的视角,也是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红山文化可以说是蚕崇拜的重要源泉。“蚕桑文化”、“丝绸文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重大创造和发明,是全世界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

注 释:

①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② 郭大顺:《辽西古文化的新认识》,《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44页。

④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期,第16页。

⑤ 秦曙光、姜涛:《虢国墓地出土玉器概况及所处红山文化玉器》,台湾大学理学院地质科学系印行,2001年。

⑥ 刘云辉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科学出版社2005年,图版25。

⑧ 付维鸽:《红山文化“玉猪龙”考析》,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第5~20页;郭大顺、洪殿旭编著:《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在郭著中在美国西雅图博物馆和赛克勒艺术博物馆的2件没有统计。

⑨ 郭大顺、洪殿旭:《红山文化玉器鉴赏》。

〔责任编辑、校对 田索菲〕

崔天兴,男,1982年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史前考古,邮编 450001。

K871.13

A

1001-0483(2016)03-0054-06

华北平原新旧石器过渡时期的石器工业和人类行为(项目编号(2011049100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分析(批准号2011CNK002)。

猜你喜欢

兽面蚕蛹红山
红山荞麦看木森
好吃的炸蚕蛹(yǒng)
好吃的炸蚕蛹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吃蚕蛹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