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黑土地的历史根脉守望者干志耿
2016-03-21孙长庆罗葆森
马 军 孙长庆 罗葆森
纪念黑土地的历史根脉守望者干志耿
马 军 孙长庆 罗葆森
干志耿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更加怀念这位宽厚的师长和老领导。干志耿,中共党员,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系统原领导人,也是学术带头人之一。干志耿于2015年5月8日因病辞世,享年82岁。他的去世,是黑龙江文物博物馆界的巨大损失。
干志耿生于王阳明的故乡浙江余姚,在家乡度过童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与熏陶。20世纪40年代初余姚受日寇侵扰,他随母投父迁居上海,念完小学后就读于复旦实验中学。1957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分配到黑龙江省博物馆工作,在历史部任研究实习员。1980年 《黑龙江文物丛刊》(《北方文物》前身)编辑部成立,干志耿任副主任。1981年4月,调任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副主任。1982年,干志耿调任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任职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主管全省文物博物馆、图书馆工作。1992年,干志耿主动提前退出领导岗位,随即被省委宣传部特聘为研究员,专职研究工作。退休后,他心系文博工作,被聘为黑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担任黑龙江省文化厅文博专家组组长、顾问至逝世。
一、 跋涉白山黑水
干志耿是一位历史学者,“文革”前是其学术上打基础、沉淀积累时期,“文革”后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学术迅速成长、上升和丰收时期。他较早地在东北史学界确立了学术地位,为同行所熟知和认可,曾先后兼任沈阳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副会长并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职称。
干志耿先生博学多才、勇于创新;学术上大胆探索,不受传统观点束缚;专业眼光敏锐,关注理论研究热点;邀人合作,多学科综合研究。他较早地、系统地将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相结合,提出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学术见解。干志耿学术成果丰厚,他单独或与人合作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和参编的类书20余部。这些论著对东北亚地区上迄旧石器时代末期、下至中国近代均有论述,探讨黑龙江古代各族居民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中国东北边疆形成史,继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在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研究方面,对东胡系统的研究有《关于鲜卑早期历史及其考古遗存的几个问题》、《室韦史研究》等,对秽貊系统的研究有《古代橐离研究》等,对肃慎系统的研究有《女真史》、《“通古斯”与通古斯的起源》、《“楛矢石砮”探源》、《论渤海族的形成及其归向》、《靺鞨族与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绥滨三号辽代女真墓群清理与五国部文化探索》、《论辽代五国部及其物质文化特征》等,这些专题汇集在他与孙秀仁合作的 《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一书中。在考古学方面有《黑龙江区域考古学》等。在红山文化内涵有了新发现之后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学术热潮中,干志耿先生又与人合作了《商先起源于幽燕说》、《黑龙江古代玉器文化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文明论》等论文与专著。在撰写与参编的论文集和类书方面有《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关东文化大辞典》、《黑龙江百科全书》、《中国东北考古》、《古代东北亚细亚的民族与文化》、《东北亚文化研究》、《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卷》、《黑龙江省志·文物志》、《探赜索隐集》等。
干志耿的研究重心在黑龙江古代民族史,后期也开始涉及中华文明起源方面的课题,都有独创性成果,曾受到苏联著名考古学家B.E.麦德维杰夫和中国知名学者赵先贤教授的高度评价。《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于1984年获首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商先起源于幽燕说》于1986年获同奖项二等奖,《室韦史研究》、《黑龙江区域考古学》、《黑龙江古代玉器文化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获同奖项三等奖。《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再版并于1987年获中国北方15省、区、市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一等奖,赴德国柏林书展参展,2015年11月,《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第三版(增订版)又于干先生逝世半年后出版。
干志耿先生曾说:“鉴于调查研究和考古发掘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我总是希望多一些人来共同研究课题。”他的学术生涯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他是一位合适的学术研究组织者。50多年来,各阶段与他合作过的省内外学者约20人。在他示范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黑龙江文博系统涌现出一个以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为骨干的考古、古代民族史、近现代史研究团队,科研成果井喷式地呈现,有力地支持了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展示工作。
二、 留住历史根脉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疆,文博事业底子薄、专业队伍弱。“文革”后期,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文物证明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物保护工作率先起步,开展边境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建立市、县文物保护机构,在全国最早成立省级文物管理机构。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黑龙江省文博图事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干志耿先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全省文博图系统领导岗位的。面对大好形势,他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新上任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他十分尊重老干部,充分发挥系统内老领导、老干部熟悉文博图系统的工作规律,擅长行政管理的特点,合理安排机关工作。与省内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与国家文物局的联系工作,主要请这些老领导、老同志出面办理,机关的人事、财务工作,也尊重这些老干部的意见,公共图书馆工作也交给更熟悉的领导同志去办。他自己除及时向省委宣传部请示、汇报工作之外,主要精力放在文博事业的行政管理、业务基础建设及专业研究水平的提升和专业队伍的组织发展等工作上。他也非常重视机关内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中其他中青年领导干部和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中青年专业干部的作用,鼓励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提高个人素养。十年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机关、省直各单位及市、县文博机构,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热爱文博事业,熟悉基层工作的中青年干部和专业人才,加上积极招聘、接收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这些人至今仍为全省文博事业的骨干力量。
干志耿先生是专业出身,掌握第一手资料是他的工作习惯。当领导以后,更加关注东北三省和国外文博事业发展形势,到基层调研是他的工作常态,轻车简从深入文物调查第一线、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展陈场所,帮助解决困难,发现影响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乃至感兴趣的课题,开创以科研为支撑的文博事业新局面。在干志耿先生主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期间,黑龙江省的文博事业真正实现了“改革开放”。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在军、地多方支持和关怀下,将东北最大的文庙——哈尔滨文庙收回,举办全国第一家省级民族博物馆对外展出。省博物馆实行与其他省、区博物馆展陈互换,展览常展常新的机制,每年办多个大展览,加上到基层流动展览,年接待观众达到100多万,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分别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博物馆、日本北海道开拓纪念馆建立了业务联系,实现人员交流互访;派专业人员赴加、日、考察,请加拿大考古专家参观发掘工地,共同研讨双方感兴趣的课题。积极推进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普查成果的汇总、研究,编制 “黑龙江省文物遗存一览表”。在此基础上,公布了两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了两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范、完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标志、保护范围、保护档案和保护组织等《文物法》规定的基础工作。其中,干志耿先生对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三江平原一带广泛分布的汉魏时期遗址群的保护、研究工作分外关注,两次深入相关市、县大范围勘察,由文物处提出该类遗存的记录标准,要求相关市、县文物机构提高普查质量,争取有更重要的发现,现在有200余处汉魏时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各地在 “文物遗存一览表”基础上,开始编绘 “文物地图集”。干志耿先生退休后,善始善终地以普通学者身份参与《黑龙江省文物地图集》条目撰写工作。
被称为“北方马王堆”的阿城市(区)巨源乡城子村的金齐国王墓的发现、发掘和出土文物保护工作,更是当时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工作的突出成果。该墓葬一经发现,干志耿先生始终坚守在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现场,连夜制定保护方案,及时向上级汇报。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的支持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和省武警支队的大力协助下,金齐国王墓的考古发掘和出土的大量丝织品等文物保护、运输、收藏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受到省内有关部门和国家文物局的好评。其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对现在倡导的社会各界共同负责、多学科联合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在黑龙江开展文物立法、依法保护文物,是干志耿主持工作期间,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制订、省人大常委会于1986年颁布的《黑龙江省文物管理条例》(下文简称“《省文物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级文物保护法规,对推进全国省级文物立法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赢得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好评。《省文物条例》颁布后,对提升全省文物保护法制化水平,包括促进各县建立文物管理机构,划定城址类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特别保护区等文物保护工作老大难问题的解决,都是针对性很强的法律保障。为贯彻落实《省文物条例》,干志耿先生曾亲自带队到现场处理修公路破坏古城墙事件,派员查处地方政府擅自组织非专业人员发掘文物的违法案件。《省文物条例》经1993年修订后,至今仍是我省依法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继续承担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重任。
三、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干志耿靠学术研究立身,中国传统文化中做学问如做人的理念在他身上体现得十分鲜明。他自幼喜欢历史,曾说:“念小学时喜欢读历史故事书。”他认为中学是确定人生志愿的时期,这时他接触了一些郭沫若的著作,开阔了对历史学的视野。解放以后,学习了社会发展史,知道了历史唯物主义,“我对历史的兴趣有增无已”。从此,探求历史的奥秘就成为他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标,并孜孜以求之。多年来他能耐得住寂寞,结合工作,坚持学习,注意积累,勤于思考,认定目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可喜的学术成果。除了自己投身于学术研究,他还非常注重与学术志趣相近的同道协作,这是他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前面开列的主要学术成果中,除多人合编的类书以外,不少专著和论文都是他与学术同行合作的结果。这些作品有的是在他成名之初,有的是在成名之后发表的。每一部(篇)作品,他都付出了智慧和汗水,绝非借光、借力署名;重要篇章他是真正的主要作者。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作为一个省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政务占用了他许多时间,但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志向,使他更加刻苦努力,挤时间搞研究,力争做到行政事务与学术研究两不误。
对于身边工作人员或志趣相同的年轻专业人员,只要有相应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干志耿先生以身作则,希望他们能工作、科研两不误,以科研提升个人素质和工作质量,在学术研究上要实事求是,不能浮躁、投机,并创造机会,参与他看准的热点研究课题。在干志耿的学术研究合作者中,不乏各具专长的青年学者。在他的帮助、指导和提携下,成长起一批七八十年代进入文博系统的专业人才。他还慧眼识英才,对基础深厚、研究能力突出的青年学者分外关注,将其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论文,极力向国家级高层次科研刊物推荐,为青年人远航扬起更大的风帆。
干志耿起于微末,生活朴素。当年,从江南水乡只身一人来到广袤的黑土地,与家乡迥异的饮食和干冷的气候,也曾是对他人生志向的重大考验。但这些困难,对干志耿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艰苦奋斗二十余年,他终于踏上了实现少年夙愿的大道。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仍能与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打成一片,到基层调研,没架子、不讲排场,与青年人一道爬山踏查文物遗址。这些品德和作风,与他刚从大上海来黑龙江参加工作时没有什么变化。能看到文博事业第一线的真实情况,能发现最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是他最大的心愿。
四、 “我们只能服从真理”
干志耿先生为人单纯朴实,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早在上中学时就要求进步,大学时靠近党组织,是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第二任学生会主席。在校曾积极参加整风运动,后被划为右倾。到工作单位后,痴心不改,努力工作。先后搞过多次陈列展览,参加过多次历史调查和考古发掘,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文革”中再次受到冲击,但他不怨天尤人,对自己、对社会始终有一个正面的评价,无论工作、生活多么艰难,总是怀有一种自强不强的信念。工作之余,忘却繁杂的事务,在自己历史研究领域里跋涉徜徉,解密中华民族的先人在白山黑水间的历史话剧。
改革开放后,在同事的支持和领导的关怀下,干志耿更是焕发出蕴藏多年的激情,学术研究结硕果,工作成绩突出;政治上,积极靠近组织,很快就入了党,并成长为省博物馆中层干部,彻底摆脱了多年来背负的政治包袱,奏响了人生新乐章。正如他自己所说:“大学是人生观达到了升华境界时代,我读了原著,知道了许多知识,特别是马列主义的本源。”在其后半个世纪的工作和学术生涯中,他搞的一系列陈列展览,尤其是发表的史学著作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能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人生际遇。他1990年代初探讨过关于人类文明的课题。本世纪初,干志耿与同学孙进己合作撰写了一部专著《文明论》。针对当时史学界部分人宣扬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两人“想把我们的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文明论著作,与各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明论相讨论。”他们在《文明论》的后记中还说:“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我们不能不承认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论最科学。我们走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并非我们怕违背官方的正统思想,而是我们只能服从真理。”这是两位在大学时期的整风运动中曾受过不公正待遇,在其后的时光里也有过坎坷的历史学者说的话。他们初衷不改,在历史学术研究宽松的今天,一如既往坚信马克思主义。七十多岁的干志耿、孙进己的心声,对于怀疑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人,对于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人,对于信仰缺失的人,是最有说服力的回应。
干志耿是由学者成长为领导者的范例。作为学者,他信仰坚定、视野开阔、勇于探索,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作为领导者,他对上讲纪律、有担当,没有个人私利,对下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没有半点官架子,是群众的带头人。
在干志耿同志曾经参与创办的学术刊物上怀念这位学者领导,应该是我们对他最恰当的纪念方式。
注:孙秀仁、殷德明、谭英杰、刘晓东、盖立新、张国田等同志,对本文提出不少修改、补充意见,与作者一道怀念他们的老同学、老同事和师长。
〔实习编辑、校对 阴美琳〕
马军,女,1957年生,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孙长庆,男,1948年生,原黑龙江省文化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罗葆森,男,1952年生,原黑龙江省文化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邮编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