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

2016-03-2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教育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王 婷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王婷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学生创业竞赛以及创业项目实践探索,更加深切体会到创新创业的魅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 创新 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工作,关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承担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学校应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高职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高校应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学校通过宣扬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学校应依托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各种竞赛以及科技主题月都实实在在地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广泛开展。学校应引导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设立创业园等项目,使之成为学生的“梦想”基地。

二、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十分有益。只有在学生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学校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学校应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使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应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形成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校应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创业学识,促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实践证明,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识面横向拓宽,纵向加深。

笔者听到一个很有创新的想法:把公选课按专业方向归类,学生选择公选课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系统学习该专业相关课程,最后颁发该专业的“文凭经验证书”、与普通的学位证书不同的是,这份第二“专业”的履历证明能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因为只是公选课,不会带给学生太多压力,真正做到因教施材,学以致用。

必须明确的是,只是学校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学生必须时刻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理论大胆实践。学生应团结所有的力量为创新创业注入青春活力。哈佛商学院教授斯蒂文先生总结得非常好,他说:“创业是不拘泥于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把握机会,整合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必须从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叶云.大学生社会创业及其孵化研究——以福建省F大学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叶映华,徐小洲.高校的新使命:以社会创业促进弱势群体能力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4

[3]倪 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

[4]李 冰,蔡建辉.基于社会创业系统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5]杨 雪,陈巧慧.社会创业教育与一般创业教育的比较及启 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4

(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园林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与创业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JGB201545;2015年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高职园林专业顶岗实习与创新创业对接的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2015120)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01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创新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