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高校英语专业教育走出困境之路
2016-03-21江晓红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高校英语专业教育走出困境之路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要]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高校英语专业应在坚守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面对英语专业的困境和挑战,英语专业教育亟需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出发点,确立新的教学范式;完善评估机制,以考促学,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实现以多元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多元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多,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全国英语专业数量急剧增加,几乎形成只要是高等学校都能“创造条件”开办英语专业的局面[1]。然而,英语专业呈现的迅猛发展态势一方面推动了外语学科的繁荣,另一方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忧虑和困惑。在2013年关于外语高考改革的争议中,部分省市提出英语退出统一高考以及降低高考分值等改革方案,引发了大学英语教育界对英语教学的新一轮讨论。21世纪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外开放,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必须加强而不是削弱英语教育。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和外语教育的自身规律,确立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外语人才。
一、高校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即由单科型外语专业转变为多科型应用学科。经过近30年的实践,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社会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此同时,我国的英语专业由于很大程度上被市场化、低端化、工具化所绑架[2],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表现之一:中国英语教育最大的尴尬在于,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后,一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另一方面,行业和地方真正需要的高端英语人才又十分紧缺,英语专业甚至连续几年成为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2]。
表现之二:由于开设复合型英语专业的院校众多,又缺乏方向引导及质量规范,有的高校因办学条件不足,师资水平难以达到英语专业所要求的人文学科培养模式,便将教学集中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上,或把英语当作工具与其他专业简单相加。英语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学质量滑坡现象。
表现之三: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英语专业逐渐被“英语+商务”等复合型专业取代。然而,由于过于强调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了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日益模糊,复合型英语类专业的发展难以适应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表现之四: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同质化倾向严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当前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手段呈现多元化,这给英语专业教与学的方式带来了挑战。教师的教育观念亟待变革,教学能力滞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上述状况表明,英语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笔者的实践感受和理论思考,本文试图进一步厘清外语教育的理念,明确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树立多元人才发展观,积极推进新形势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评估机制的不断完善。
二、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理念的再思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是关于教学的基本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践行何种教育理念决定着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市场经济虽然造成了英语专业在很多高校被“工具化”和“边缘化”,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际化”的趋势和“专业化”的要求也为英语专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这是由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语言专业特点决定的。
1.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外语教育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从“文化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可以看出,开放合作、交流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概念[3]。在贸易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均需要大批国际化的外语人才,而外语学科是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渠道。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的地位已经被广泛认同,高校英语专业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为“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语言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学习英语可帮助国人更好地吸收国外前沿的科学技术,了解世界各国文明,增进国际理解。外语是一扇窗,打开它能够让学生放眼世界、开启心智、培养他们的国际化视野。一个开放的社会外语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国际型”国家必须掌握和利用的信息资源[4]。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将范围更大、领域更广、层次更高,我国国民的英语能力涉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影响到捍卫国家和国家利益的能力[5],语言在人类文明和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明确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目前对于英语教育最大的误解是:英语教学不过是教学生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英语教育界应该纠正这个说法[6]。语言交流只是外语学习的目标之一,而非全部目标。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是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掌握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构建一种向外部世界表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外语是一座桥梁,沟通中外文化。一方面,通过学习英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要弘扬和发展汉语和汉文化,也需要运用英语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因此,英语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学习语言与发展学生品格同等重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区分作为“专业”的外语和作为“工具”的外语。英语专业的内涵是语言、文学、文化,这三大要素体现了英语专业性的特点,决定了英语专业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从工具性来看,外语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掌握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但从人文性来看,培养的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英语教学应在“人文教育”和“技能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要求语言文化知识的吸收和语言能力应用的实践二者并重,既注重基本功训练,又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不能成为只会讲英语的工具,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英语人才[7]。正确认识英语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发展方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不同时代赋予了大学英语专业不同的历史使命。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育采取的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一般从属于外国文学系,侧重于文学文化的教育,素质要求高。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急需,高校通过引进前苏联英语教学模式,教学重心转移到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培养目标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8]。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和社会快速发展,英语专业不仅要培养通用型英语专业人才,而且还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英语语言技能、英语语言文学素养和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9]英语专业在培养英语专门人才的同时,开始探索“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强调英语语言技能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培养,如开设经贸、商务、新闻、法律、旅游等专业方向。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作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沿用至今。
虽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到因校制宜,但实际各高校在培养规格上对《大纲》的执行却存在着同质化倾向。各校性质不同、生源质量迥异、师资队伍差异明显,而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英语专业却按照同一份大纲组织教学。这种按照统一模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对于整体师资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而言,英语专业内的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是有限。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也需要立足本土、了解国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外语人才;既需要理论基础扎实、专注学科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注重实践、适合行业或专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10]。
中国的发展对外语人才多层次、多行业、多领域的需求,催生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确立多元人才培养目标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丰富了英语专业的发展内涵,也赋予了英语专业发展新的使命。2013年新一届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外语人才“多元培养、分类卓越”的理念。不同院校在遵循教育的基本宗旨和英语专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办学特色。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办学条件差异很大。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不能以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英语专业,而应按照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一是培养层次应该有所不同。有的学校培养层次高,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主;有的学校培养一般的外语人才,适应本地区的需要。二是培养方案应该有所不同。学校的性质不同,教学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师范类院校外语院系应该以培养教师为主;理工科大学外语系应该以培养理工方面的翻译和外语人才为主;综合性大学应该着重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和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外语类院校应该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又培养高端的国际化外语人才[8]。各类院校应有所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避免千校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多种需要,培养出不同类型的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多元性、灵活性和自主性将是未来英语类专业发展的趋势[11]。
四、高校英语专业多元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外语教育面临深化改革,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外语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多元化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的系列环节,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多元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与规格而制定的,对现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意见大都集中在专业课程结构不尽合理上。语言技能类偏多,文学文化课偏少;存在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的倾向。以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功能-结构”课程设计思路还远远不够,并未涉及人的培养,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与思辨等高级思维能力。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的,而不是仅仅等同于语言技能的训练。现行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四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同时,《大纲》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年级、学时分配、教学要求都有细致规定。虽然英语专业要有一个课程设置的共同框架,以此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共同特征,但这一共同框架必须具有足够的拓展性,使各校设置课程既能解决学科的冲突问题,又能解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12]。
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应着力构建关于语言、社会文化和思维认知的多元目标。逐步压缩英语技能课程;用“内容依托式课程”替代传统的英语技能课程;系统建设语言学、文学、文化国别研究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以克服外语专业师生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症”,解决当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失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等问题[10]。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课程体系,以利于学生多元知识结构的构建及多元人才的培养。
课程目标和专业目标设定一定要宽,要多层次。课程体系的建设,需体现外语学科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各高校在制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的多样性提供不同的课程设置方案,供学生选择。当然,不同的方案中的共核部分是相同的,即都需要注重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对学生全方位的人文教育。在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共同框架内采用“配中药”的思维,实现课程与专业、课程与学习者、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最佳匹配,使之适合中国师资现实和发展状况,适合中国学生现实和发展状况,改变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
(二)改进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方法是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从19世纪外语教学在中国开展以来,不断有西方先进的教学法进入中国,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到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听说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方法,社会需要和语言的客观环境推动外语教学方法的更替。基于多元人才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从多种教学方法上吸收营养,糅合成最适合特定学生和教学情境的方法,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出发点,并兼顾现实可行性。教学方法受制于语言环境和学习环境,语法翻译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是现有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和现行考试制度的必然结果。那些对英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以纯英语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并不一定适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普通高校英语课堂。听说法适合于以提高听力和语法句型熟练度为目的的语言训练,情景法和直接法比较适用于具体而实用性强的授课内容,而对于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且专业要求较高的中高级学习者来说,任务型和依托内容型的教学法可使语言技能的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近几年开始推广的开放课程(OCW)和幕课(MOOC),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便捷、更加充满个性化,给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转换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专业英语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英语专业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同时,外语教师也应该是“创造者”,确立新的教学范式,与学习者建立一种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发展课程的一个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三)完善评估机制
英语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必须依靠科学的评价。目前对英语专业能力评价的方式主要是专四和专八考试,着重于学生的“语言技能”或“语言能力”这一部分检测。这种将语言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主要手段,用考试形式固化了语言中心的办学模式,无形中引导人们舍弃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培养和追求。因此,专四和专八测试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检测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渗透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考查。
正确恰当的考试能促进教学,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测试素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由于测试的反拨作用,只有保证能全面考察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把教师从死扣词汇语法的低效无趣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增长,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享受学习过程。英语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必须依靠科学的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通过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对高校英语类专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英语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走向,建立人才预警平台,促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多元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巧云,王鲁男,陈汝平.英语专业“一体两翼”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外语,2014,(1):4-9.
[2]束定芳.高校英语专业“复兴”之三大路径[J].中国外语,2015,(5):4-10.
[3]戴炜栋,王雪梅.“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1-11.
[4]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2-8.
[5]王守仁.高考改革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J].外国语,2014,(6):15-17.
[6]龚亚夫.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J].外国语,2014,(6):18-119.
[7]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J].中国外语,2010,(3):4-9.
[8]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116.
[9]廖巧云,王鲁男,陈汝平.英语专业“一体两翼”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外语,2014,(1):4-9.
[10]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21-130.
[11]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7-133.
[12]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责任编辑王鉴/校对王明娣)
Diversifying the Model of Talent Cultivation:A Way out for English-Major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JIANG Xiao-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PRC)
[Abstract]Confronting the multiple social demands and multi-goal orientations in education,university educ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needs to a diversifi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while keeping its own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English education,the present paper points out the urgent need of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constructing multilevel diversified curriculum system,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establishing new teaching paradig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subjects,reforming evaluation mechanism,creating favorable education environ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cultivating diversified talents.
[Key words]English major;talent cultivation;diversified talent
[收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粤财教[2013]246号)
[作者简介]江晓红(1967—),女,四川泸州人,肇庆学院教授,博士,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6)03-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