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文化研究

2016-03-21郝琦蕾李佳宁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郝琦蕾,李佳宁

(1.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山西临汾 041004;2.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文化研究

郝琦蕾1,2,李佳宁2

(1.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山西临汾041004;2.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教学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文化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囊括着教学的理念与价值诉求。基于网络与课堂双平台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文化,孕育于创生型课改文化、主体性教学文化、开放性信息技术文化;它显在地表现于双平台独特的教学物质、教学制度与教学行为文化层面。在教学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与行为变革的困境,可以采取加大文化环境影响、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对师生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以及逐渐变革教学实践等方式实现教学文化的转变。

[关键词]“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文化;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变革

21世纪之初,山西一些中学就开始了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在学习杜郎口、洋思等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立足于各校的实际,创生与构建了一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操作流程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共同性,均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特征,都可归纳为“成长为本——问题导引”(即“问题导学”模式)[1]。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这些模式经过了第一阶段的探索期和第二阶段的发展期,逐步走向成熟。模式的实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模式实施中也存在着共性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单一化,学情个性化与学案共性化存在着矛盾,学生学习的自主度、自由度与个性化不足,师生的互动交流、探究展示、评价反馈难以及时、生动、直观的展现等。[1]为解决这些问题,山西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学校尝试将网络平台与课堂平台相结合,创建了基于网络与课堂的“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以下简称“双平台”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该模式的实施环节主要包括:依托于电子学案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的学案点评;合作探究;依托电子白板等的课堂展示;网上检测与反馈;课后交流与资源整理。[2]“教学改革就是教学文化的变革,教学改革中暴露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问题。”[3]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范型外显的高度浓缩,是课堂教学思想内涵的价值提升。随着山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以“教”为中心的官本位、封闭性、经验型课堂文化逐步向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民主化、科学化、开放性课堂文化转型。[4]

教学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教学总是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开展,教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与创新文化。“文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物质的标志、制度的规范、精神的内涵,又有具体行为方式的鲜活体现,文化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综合体。”[5]教学文化也是如此,既有物质、制度文化层,又有精神文化层,而理念精神文化又总是外显为教学行为,从而更加鲜活可感。“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实施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双平台教学文化是基于该模式实施而产生的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文化表现,也同样面临着现实的文化困境。

一、“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文化环境

(一)“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扎根于创生型课改文化

新课改强调批判与创新,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变革,“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在新课改文化的熏陶下产生。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学可以被排演、知识可以被灌输、教师即权威,因此常常产生“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文化氛围。教师面对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同样的内容,教学任务便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希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这样的课堂,教师是主宰,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因此,传统教学呈现着稳定、封闭与守成的文化特质。新课改则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竭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强调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及多元化评价。新课改呈现着开放、求变,创生的文化特质,“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扎根于创生型课改文化,体现着创生型课改文化。

从教学目的来看,“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致力于把学生培养为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创新型人才。从教学流程看,传统课堂教学流程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学生问。“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教师编制电子学案以及微课等——学生利用电子学案等资源进行自主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展示与教师点拨拓展——课后巩固练习与整理资料。“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实现了翻转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其特有的教学文化。从学习工具看,学生的学习工具发生了变化,主要有:黑板、板擦、粉笔、导棒、学案夹、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课堂平台、网络平台、思维导图等。在教学内容方面,双平台教学也呈现着开放的特点。它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师生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进行自我选择,既包括教师组织教学内容中的自主选择,也包括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将电子学案、PPT文稿、图片资料、微课视频、学习资料链接等上传存储,学生利用上述资源,完成自主学习、成果共享、展示交流等学习环节。[6]充分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双平台教学用教师教法的改变引领学生学法的变革,关注学法指导,多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有了学生积极体验与参与的课堂教学焕发着勃勃生机,总会生成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评价方面,“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多元主体评价,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如有的学校制定学生课堂学习十二档晋档制,并进行月评价,学校每周开展展示之星、质疑之星、评价之星等七星评比。每节课对小组的课堂学习做出评价,逐月汇总,每学期每班评比一个最优学习小组,学部每月对班级进行评价。[7]从“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目的到其评价机制无一不受到开放、创新、求变的课改文化的浸润。

(二)“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生成于主体性教学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人的主体精神是多元文化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无论是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都要富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实现。”[8]故此,培养主体意识、个人价值意识对于现代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同样呼唤与实践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主体精神的确立。主体性教学文化彰显着主体精神与个人价值,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关注教师的发展。在学生观上,“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每个学生。一方面,双平台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并“创造”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双平台教学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且都有能力自我发展。“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关注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关注每个声音、每种思想。它并不致力于每个学生成长为统一的标准化的人,而是立足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空间使之发展为更加完美的自己。在师生观上,“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根据学习任务和要求,师生互动交流,共同进步。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对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处理学科知识以及点拨拓展的能力。教师在“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中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生成于主体性教学文化环境,并彰显着主体性教学文化。

(三)“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文化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网络而搭建的交流平台以速度快、范围广、跨时空、互动性强等特点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活动。在学校中,师生由最开始的“非正规”的偶然性网上交流互动发展到后来的专门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互动。信息技术影响了学校内部的交流方式,更新了学校内部的交流手段。另一方面,身处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资讯日新月异,教育因此受到深刻影响。人们需要各种资讯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网上资源库以及互联网功能就为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提供了便利。此外,信息技术设备具有动态可视化的功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可能,它可以使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很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信息化、智能化、交互式信息技术教学文化为“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提供了支点。

“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基于时代的需求与特色,基于学生的需求与自主选择,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更新了教学方式与手段,电子交互白板的使用实现了智能化、可视化教学;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实现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基于信息技术的“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在跨越传统课堂教学与虚拟网络空间教学的同时,还承载了大额的信息量,而这些信息都是可以通过校方网络平台免费获取的。从更深层次来看,“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是一种交互式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各种思想跨越时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实现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达到了信息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了“交换苹果”后的“大丰收”。“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彰显着现代信息技术文化,彰显着现代化的课堂文化。

二、“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文化的表现

(一)物质文化层面

在物质文化层面,双平台教学文化体现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突破传统的现实课堂教学平台两个方面,这两个平台又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双平台教学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高速的网络环境、多样的网络互动平台以及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作为依托的。校园内部建设有录播教室、微课制作室、校园电视台、可寻址广播系统,数字探究实验室、电子图书室、多媒体微机室,此外,每一间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录课摄像头以及智能互动电子白板,师生人手一台笔记本或平板电脑。在校园网络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校内建设有各种服务于教学与管理的网络互动平台,如:满足师生互动学习的互动e平台、可供储存与点播微课的视频播客平台、存放与搜索校内相关学科教学资源的e道云平台等。这些平台中又包含许多智能系统,如:教师备课系统、资源库系统、自主学习系统以及检测系统等。[9]各种专业网站资源以及搜素引擎的利用是特有教学文化的体现。在现实的课堂内部也有许多改变与突破,教室拆掉讲台,白板(黑板)占据四壁,传统秧田式的课桌排列被多中心的课桌簇拥排列而取代,六人或八人的桌子两两相对,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代表了合作与探究,代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规章制度文化层面

在规章制度层面,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备课教研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授课制度都彰显着独特的教学文化。首先,学校与班级管理实现人人参与、责任到组,并极力推进信息化管理。[7]一个小组由6—8人组成,小组成员之间根据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方面,选择自己负责管理的领域。小组成员间形成明确的分工,对自己职责之内的事物进行管理。小组还合作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互动空间,形成与众不同的小组文化特色。小组之上还有班级、学科组、学部、学导处、学校,在“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下,不采取严格的科层化管理方式而是奉行了“全员参与管理”的理念,将学校管理细化到了小组管理。此外,学校内网以及各种网络平台的创建为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在备课教研方面,学科组教师都要经历一个独自备课、相互备课、共同研讨备课、反思备课以及再次备课最终产生学案的过程。学科组除了定期的教研会议之外,特别注重日常的网络教研交流,通过对网络互动平台的利用,实现教学交流、反思以及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教师联席会议、备课组长联席会议、学科代言人联席会议、学科主任联席会议等,整体联动,推进课改,形成特有的教改文化。[7]其评价制度也别具一格,双平台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注重评价的公正合理性;且把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评价过程,通过网上平台学习成果检测以及电子档案的建设,实现智能化评价。“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翻转课堂。其授课制度规定,课前学生根据电子学案以及微课等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释疑、拓展深化。“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着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制度文化体现着创新性、灵活性、协作性、共享性、科学性等特点。

(三)行为方式文化层面

教学观念总是外显为某些行为方式从而更加鲜活可感。教师行为方式在“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中有着独特表现。教师经常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与各类型的专业网站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利用网络平台建设专属的教学空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通过校内网络平台实现集体备课,并最终产生电子学案,下发至教学平台。学生完成学案并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资源。课堂教学阶段,师生利用数字资源、多媒体技术手段等辅助于教学过程,比如利用电子白板实现某些知识重难点的可视化与动态化展现,利用网络搜索引擎与专业网站实现知识面的扩展等。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和自己搜索的资源以及现成的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评价工具实现及时的课堂反馈与评价。在教学评价与追踪学生学情方面,教师会经常关注学生的交流平台,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解决。教师可以利用评价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建设好电子评价档案,做好过程性评价。课后反思阶段,教师使用博客等工具写教学反思,并与其他教师在教学互动平台上进行课后交流。“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信息化特征使得教与学的行为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促成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讨论、质疑、评价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师生教学活动方式的转变是“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文化的最佳彰显。

三、“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文化变革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一)“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文化转变的困境

教学文化转变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文化变迁是以物质文化的变革为先兆,以价值取向的变化为实质的一种极为复杂的过程。”[8]而在现实状况下,常常会出现只满足于规章制度的建立,方法手段的翻新以及技术的改造等表面物质文化的改变,而忽视了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的变革。教师的观念、价值取向又常常通过教学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转变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外在表现,教学行为习惯决定了教学效能,但教学行为习惯的转变不是轻而易举的,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要想实现教学文化的彻底变革,就必须实现教学观念以及教学行为的彻底变革。

教学文化变革的过程中,物质、制度之类往往容易变革,但教学观念关涉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价值观而不易改变。其一表现为教师受传统教学价值观的影响较深,无法短时间内变革观念。“教师就是要倾其所有把自己的知识讲给学生听,管好学生,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只有乖乖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些观念在一些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并且排斥着新的教学价值观。其二表现为不相信新型教学方式,不敢也不愿意轻易尝试。教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自己主控学习,认为学生自制力差,学习能力不足,且容易被网络中一些事物所诱惑,不好管理。因此,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对新教学文化的怀疑和教学管理上的新困难,这些成为了教学观念转变的“拦路虎”,使得教学文化变革遭遇困境。

教学观念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但并非观念一变行为方式就会跟着立马改变。在教学行为转变上,同样存在一些困境。教学行为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旧的教学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教学行为习惯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花费许多精力,需要变革以往不适应新教学理念的一切行为方式。首先,教师早已熟悉并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贸然进行强制性变革容易触及教师利益引发教师的不满情绪,从而收到教学文化变革的负面效果。其次,一些教师想要变革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个挑战,尤其是要求师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以及操纵电子教学设备的能力,对教师的综合与分析能力以及启发引导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查找相关网络资源,上传学习成果,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学习内容,在互动平台进行交流,管理和整理学习资源等。因此,双平台模式的实施同样要求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所以,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对于师生都是极大的挑战,因而,教学文化的彻底变革存在一些困难,采用多种途径对师生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训至关重要。

(二)“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文化转变的对策

“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文化的转变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双平台教学文化也终会取代封闭、专制、单一、落后的教学文化。在教学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在教学观念方面:其一,加大双平台教学文化环境的影响,促进教学观念的渗透。任何理念、价值观等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环境对观念的影响潜移默化却深刻持久。学校要建设好双平台教学的物质以及制度环境,使教师真切地处在该种文化环境之中;介绍并宣扬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更加开放的管理方式,鼓励师生自主实践,释放师生的创造活力与热情。物质与制度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得双平台教学文化的变革有了前提基础。校园展示栏和教室里及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图片文字漫画,宣传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课改文化,有助于为教学文化变革提供舆论环境氛围。鼓励师生自主实践有利于加深师生对于双平台教学观念的认识与理解。其二,用优秀教学案例示范引领教学文化观念变革。一般情况下,取得实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总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学校在积极实践双平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介绍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并广泛交流相关的教学经验。优秀教学案例使得新教学理念更具有说服力,使双平台教学观念深入人心。传授成功教学心得与经验,使得更多教师在“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中获得一定的指导与经验借鉴。

在教学行为变革方面:其一,针对性地开设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打好双平台教学文化转变的基础。如:可采取对教师开展SMART电子白板课件制作评比、微课制作评比和博客评比,将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项目。对教师进行SMART的 Notebook软件应用培训、微课制作培训、思维导图软件和亿图软件培训等,要求教师建立个人空间,学会与学生进行在线问题解决、互动交流、发展性评价等。[6]使教师提升优质资源选择能力、教学资源制作能力以及在线交流与指导能力。在开学之初,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学生增强搜集、分辨以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在线交流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双平台”问题导学模式。再者,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与反思,鼓励教师自觉自愿地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变教学行为。可以采取一些奖励制度,对于积极接受新型教学文化、努力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且取得优异教学成果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从而激励教师教学行为转变。[10]经由教学的物质、制度、观念、行为的全方位转变,教学文化才能实现彻底变革。

[参考文献]

[1]薛红霞,肖增英.创建基于“双平台”的“无界课堂”[J].中小学管理,2014,(12).

[2]郝琦蕾,李佳宁.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基于“双平台”的学案导学模式[J].教育评论,2016,(4).

[3]肖正德.教学习惯的意蕴、特质与改变路向:教学文化变革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3).

[4]韩立福.学本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文化特征及创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9).

[5]肖正德.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4).

[6]李海勇.“人人通”让“新课堂”如虎添翼[J].中小学管理,2014,(12).

[7]李海勇.我们的课改向太阳[J].中小学管理,2012,(3).

[8]肖正德.我国教学文化形态的历史嬗变及当代重建[J].教育研究,2010,(8).

[9]马红霞.泽州一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10]肖正德.教学习惯的文化意蕴及改变路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4,(3).

(责任编辑王鉴/校对王明娣)

A Study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ulture of “Double Platform” Problem-Guided Learning Mode

HAO Qi-lei1,2,LI Jia-ning2

(1.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Enhancement of Shanxi Province,Linfen,Shanxi,041004,PRC;2.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4, PRC)

[Abstract]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culture is intricate.Teaching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eaching and embodies the idea and the value of teaching.The teaching culture of the problem-guided learning mode which is based on the double platform of network and classroom originates from creative curriculum culture,subjectivity teaching culture and op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lture.Its overt characteristics are reflected in the double platform’s unique cultures of teaching objects,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behaviors.Difficulties may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eaching culture,mainly in changing teaching ideas and behaviors.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achieve the change of teaching culture,such as expanding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sharing the excellent teaching cas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training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gradually.

[Key words]problem-guided learning mode based on double platform;teaching culture;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e in teaching culture;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伙伴合作共同体’的农村高中少教多学模式的发展研究”(12YJA880040);2016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山西普通中学‘先学后教’模式的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郝琦蕾(1968—),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 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6)03-0049-05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