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

2016-03-21高静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高静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

高静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在教育部加强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大背景下,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提出了国际贸易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在设置双语教学方面的不同之处,从师资力量、学生语言能力差距及考核方面提出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路径。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困境;路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外贸人才急需,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成为我国外贸发展输送人才的知识基地。国贸专业培养的学生需要了解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和发展现状,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英语交流。因此,国贸专业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大势所趋,对国贸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双语教学势在必行[1]。

国际贸易学科归属于经济学,专业英语教育方面属于薄弱环节。而在当今高校普遍重科研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国贸专业的双语教学显得尤为薄弱,也使得国贸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导专业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与外贸业务有关的进出口实务、外贸单证,国际货运与保险、商检与报关等知识,具备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履行外贸订单各阶段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因此,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入手,在本科院校开展并落实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行性[2-3]。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迫切性与必然性

迫切性。随着我国全球贸易地位的加强、通过贸易与全球的交流合作的频繁,对精通外贸理论与实践知识、能熟练操作外贸流程、通晓国际语言的国际化经济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外经贸单位,这样就增加了对既通晓经济知识,又熟知外贸操作业务,还具有经贸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我国教育部也提出了双语教学的明确要求,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际,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加强贸易、法律和金融专业外语课程设置,并于2004年正式开始“双语教学”的改革,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目[4]。

必然性。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双语教学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5]。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较容易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首先该课程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合同条款、进出口合同的磋商履行、国际贸易方式四大模块,其中前三大模块对英语的要求很高。国际贸易术语本身由英文构成,英文原文更能体现术语本身的内涵。合同的签订往往牵涉到中英文两个版本,必然要求学生彻底读懂英文条款,以免对合同的理解产生差池。合同的询盘、报盘、还盘、签订与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环环相扣,对于外贸口语交流能力要求高。另外,进出口过程的汇票、保单、提单、装箱单、原产地证书等单据的填写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当高的英语水平。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困境

2.1缺乏专业知识与英语综合能力均强的教师队伍

国际贸易专业是由商学院经济学下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大部分是经济学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尽管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普遍较差。加上经贸专业教师科研的压力相当重,鲜有教师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做好双语教学。经济学背景的教师往往缺乏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容易在语言上造成偏差。例如对于共同海损的英文术语为“General Average Contribution”,Average在此是“共同”的意思,但一般英语理解为“平均的”;再比如报一个实盘英文表达为“make a firm offer”,offer此处为“报盘”的意思,但一般的英语理解为“提供”。英语背景的教师往往缺乏较好的专业综合知识和数学计算能力,尤其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合同磋商对出口商品成本的核算能力的缺乏,包括生产成本、费用、佣金、利润的计算,以及FOB、CFR、CIF三种价格之间的转换,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讲述不够到位,加上英语传授,学生往往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把握专业核心知识。

2.2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建设存在瓶颈与制约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建设仍然存在瓶颈,制约因素很多,教材建设尚有待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材缺乏权威性。国际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权威课程均有英文影印版原文,例如保罗·克罗格曼的影印版原文《国际经济学》代表了这门课的权威。而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材基本都是国内学者编著,没有英文原文的支持,编排体系和翻译的文字较为生硬。一般来说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一半中文一半英文对照式课本,例如对外经贸大学傅龙海、清华大学易露霞等学者所编著的双语教材,中英文对照式编排便于学生在掌握中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巩固英文的学习。但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知识性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中文知识点太过于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和专业技能的把握。其二是国内学者编排的全英文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程,例如对外经贸大学张靓芝的全英文《国际贸易实务》,对于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但这种全英文教材更适合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阅读困难。笔者认为贸易专业的学生最好拥有全中文教材和全英文教材各一本,无论是从专业的把握和英文的能力提高方面都相辅相成。

2.3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对国内普通的一本和二本高校来说,学校对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远远不够。首先,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普通高校教学课酬与一般的中文课酬相等或略偏高,从经济角度而言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时间边际成本过高,但边际收益太少,正常情况下不是学校某些职称评定的硬性规定,一般教师不会投入过多的时间去从事一个收益很少的领域。其次,双语教学的课时量与中文教学课时量相当,在相等课时的情况下,既要将中文专业知识讲透彻,又要进行英文讲解,老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拣选知识点,而学生得到的信息量相对于纯中文教学肯定要贫乏。提高经济学背景双语教学教师的语言能力,最好的途径是送教师去国内一流的外语学校培训或者出国培训,但是大部分高校目前都无法做到或做的不够到位。最后,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双语教学一般有三种考核机制:全中文考核、中英文结合考核、全英文考核。笔者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这门课可以尝试中英文结合考核或者全英文考核的方式,具体哪种考核方式取决于试行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采用中英文结合考核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进行慢慢调整。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了解不深刻,加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比较难以把握适应全班学生的考核标准。

3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方法与路径

3.1合理把握双语教学的“度”,做到学生受益最大化

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齐,尤其是听说能力差距明显,加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不一样,导致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时不好把握度。双语教学的方式目前有三种:其一是“保持型”,中英文结合考核。这种模式以中文授课为主,辅助以英文的课件、英文资料作解释,强调关键词汇的英文专业术语。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也能保证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益。其二是“双重式”教学,中英文结合考核。这种方法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穿插式地教学,教师在讲解中先使用英文,再辅以中文对重点部分进行解释。例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部分由于较难理解,且案例较多,运用中文教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但对于合同部分的磋商包括询盘、报盘、还盘、签订合同以及信用证下各种单据的填写完全可以用英文讲解,再加以少量中文辅助解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经管其他专业更好,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要求更高,能较快适应该种教学模式。其三是“嵌入式”教学,全英文考核。教师完全用全英文讲述,完全抛弃母语讲解,使英语教学嵌入课堂的全过程,这种方式目前在国内很少采用,一方面学生很难听懂专业知识,从最初双语教学的新鲜感到逐步被动与消极接受,教学效果不太令人满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完全具有这种英语教学能力的非常欠缺,难度很大。笔者认为,前两种方法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最适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英文水平做相应的调整。

3.2提高学生积极性,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课程开设之初,学生往往由于新鲜感会努力参与课程。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感受,只顾自己埋头讲课不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会使得学生从努力上课到听不懂索然无味,再到完全被动地接受或无法接受,导致双语课堂失败。因此,时刻观察学生的反映程度、随时调整课堂效果是很重要的。基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很强的实践性,配合案例教学的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述FOB价格术语与CIF价格术语下“仓至仓”条款的区别,讲述共同海损的分摊,远期承兑托收的风险,将案例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更加深刻与生动。用双语讲述相关案例,相对合同条款、信用证及单证的填写的英文教学更有难度。案例要求很强的理解能力,英文讲述很容易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应该采用中英文穿插式讲解,在学生理解透彻后,要求学生互分小组对案例用英文进行讨论,角色扮演,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先用中文案例,再用英文案例,也可以直接援用英文案例。如果采用第二种形式,教师应该在上课前提前分发英文资料,让学生熟知资料内容。双语教学引入案例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国贸实务的知识点,又能够带动学生了解现实经济热点的积极性。

3.3提高老师的综合业务水平,加强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融合促进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应该将相关课程结合到一起,例如与函电中的报盘、还盘、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互相结合,与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中单证英语填写、信用证条款翻译相结合。同时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熟练使用专业的外贸进出口软件,例如,熟练掌握simtrade进出口模拟实习的各个环节,运用其相关知识对进出口合同履行做一个有效补充;教师通过simtrade进出口模拟实验中工厂、出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商与进口地银行做不同的角色设定,以及做不同出口价格下合同履行程序场景的设定包括CIF下信用证支付、FOB下托收支付等,能够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真实,对双语教学起到一个有效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瑞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75-76.

[2] 陈晓东.双语教学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150-151.

[3] 刘伟良.基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190-191.

[4] 王学.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48-249.

[5] 陈晓东.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J].对外经贸,2011(2):61-62.

(责任校对王小飞)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16

收稿日期:20150926

作者简介:高静(1978-),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环境贸易、国际投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050-03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技校国际贸易专业SWOT分析
谈跨境电商背景下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