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快乐作文进行到底
2016-03-20吴晓梅
吴晓梅
将快乐作文进行到底
吴晓梅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的难点之一。很多学生写作时无从下手,感觉索然无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既有老师教学、批改与父母的问题,也有学生方面阅读量不够、生活积累欠缺等原因。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教师应该在营造阅读氛围、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创新批改方式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作文;快乐;阅读;兴趣;互联网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客观地说,大约两星期一篇作文,量不是很大。但是多数情况下,写作任务布置下去,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一种折磨,抓耳挠腮,搜肠刮肚,花个老半天才能凑齐500字的文章;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煎熬,翻开学生的“大作”,看着干巴巴、苍白无力的几句话,难免萌发一种“惨不忍睹”、批不下去的情绪。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生活这么丰富多彩,题材可信手拈来,为什么孩子们就写不出一篇鲜活的文章呢?百思不解中,在一次家长会后笔者茅塞顿开。记得会后一位家长把他孩子偷偷创作的一篇网络小说给笔者看,看完后,大为讶异,不禁为孩子流畅的文笔、灵动的思维所深深打动。由此,笔者明白,不是孩子不会写,而是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孩子们愿意写作、热爱写作。
韩愈《师说》中有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整体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教师的解惑功能很重要。纵观自己及周围教师的写作教学现状,不少教师真的没有好好静下心来研究写作教学,总是一味埋怨孩子,从不反思自己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作文指导与不指导、指导的好与坏、批改与不批改都无所谓;到大考时,作文平均分似乎差不多,因而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作文教学中。
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写作,甚至害怕写作?仔细思考之后,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学生的阅读面窄,我校学生这方面情况尤为突出。笔者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一个班40多位学生,绝大部分是外来民工子弟,家里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也没有形成什么好的阅读习惯,仅有的阅读也是通过手机之类的碎片化阅读,孩子们写作“仓库”中的优美词句积累几乎为零。
二是生活阅历和积累欠缺。文学作品体现的是“三分文学,七分生活”,同学们的作文同样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孩子们虽然到了杭州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眼界开阔了,但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印记不深,一些鲜活、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悄悄地溜走了,缺乏独特的生活体验。
三是教师的指导方式单一,大多数教师为的是完成学校的检查任务。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观察和了解,大多数老师在写作教学时的通常做法是这样的:教师布置下一周作文,首先会花十几分钟点拨一下,然后要求学生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每次这样,从不改变。可想而知,这样一成不变的做法怎能吸引学生?
四是批改方式单一。学生的作文收上来后,面对两个班八十多篇甚至上百篇作文,老师心里压力很大,每本几乎都只是蜻蜓点水,写些近于千篇一律的评语;学生看完教师的评语后,把作文本直接往抽屉里一塞,依然不知道自己作文的问题出在哪里。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对作文特别反感。
根据作文教与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尤其是受前面那个学生的自由网络创作的启发,近几年笔者不断自主摸索,改变了自己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以往煞费苦心地逼学生去写,变成学生主动要求写,从而实实在在地品尝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滋味。概括起来说,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是在班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目前浙教版的初中语文每册课本只有30篇课文,容量太小,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太少,教师的任务是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喜欢用手机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浅层的,碎片化的,难以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笔者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七万多册的有利条件,不管课时有多紧,坚持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去图书馆静心阅读,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与此同时,每月抽出一节课作为好书推介课,由老师先做示范。印象深刻的是,笔者曾经在班级开展过一次好书推荐与阅读活动,结合已学过的课文《秋天的怀念》,让孩子们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孩子是多么关心,对孩子的不解是多么无奈,文中那种复杂细腻的感情深深打动了孩子们,该节课使不少孩子开始爱上了阅读。之后,笔者趁热打铁,建议由学生自己推荐好书、制作PPT展示阅读成果。记得有次某位男学生向同学推荐梭罗的《瓦尔登湖》,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一上场,先用男孩磁性的声音朗诵了一段文中的景色描写,原本开始有些吵闹的班级突然安静下来;接下来,男孩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梭罗笔下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象。这一切对那些远离自然的同学来说是多么新奇:大到四季的更替,小到一只蚂蚁的争斗是那么的活灵活现……这本书,无形中打开了孩子们一扇看世界的全新窗口,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渐渐地,班里出现了谁比谁看书多的可喜现象。读书多了,孩子们的作文自然写得越来越有味道。可见,真正的“悦读”才是良好写作的开始。
二是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尽可能地“迎合”学生们的兴趣,笔者在布置作文时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了,而是结合阅读课教学确定相应的写作主题。比如上到以风景描写为主的一组课文时,就让学生写作“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系列作文。记得上鲁迅先生的《雪》这篇文章时,刚好室外下大雪,上课过程中,明显感觉孩子们的心已飞到室外去了。于是笔者干脆宣布,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赏雪景去,孩子们一窝蜂冲出教室,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班上南方北方的孩子都有,事后笔者让孩子们也来说说南北方的雪有什么不同。一个来自黑龙江的孩子说,南方的雪是直直地往下,砸到人身上马上变成了水;而北方的雪,飘到人身上,只要拍一拍,它马上会飞起来。瞧,孩子的观察多么细致。写好此类文章,观察体悟必不可少。根据读图时代的特点,尝试写视频作文也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具体做法是,先播放一段学生感兴趣的视频,看完后,让学生用文字再现画面。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班上涌现出大批精彩佳作。
三是改变作文批改的单一方式。语文老师最头痛的工作之一就是批改作文,往往是费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方式批改作文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传统做法是全批全改,现在将班级分为七个组,每组批一本,采用面批的方式,每个同学一个学期至少轮到一次。另一种方式是互批,轮到作文讲评课,每组打印一份其本组一位同学的作文,大家讨论文章中存在的不足及优点。我们发现,有时候同伴的互帮互助会比老师的点拨更有效。在面批和互批之后,要求该生将作文重写一次,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为文之道。优秀作文往往是这样炼成的,后续措施是把修改后的升级文推荐到校刊发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后,还能不爱上作文吗?
四是借用网络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写作热情。2016年刚火起来的一个网络事件用事实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生事物——网络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16年2月22号,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出诗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并征集下文。出人意料的是,短短三天时间内,该微博的转发量就接近10万条,评论超过2.3万人次,阅读量更是超过300万人次,尤其可喜的是涌现了一大批好诗佳句和神回复。因此,如何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也就是“互联网+写作教学”,是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给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之,作文教学单纯采取1个人对50个人的老办法是很难奏效的,试图通过“大锅饭”的形式来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更是难以想象。唯一可行的办法恐怕只有语文老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做研究。如是,语文老师在作文指导的路上才能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同时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金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