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课需科学定向
2016-03-20赵成昌
赵成昌
语文活动课需科学定向
赵成昌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在开放中发展,语文活动课越来越频繁。但活动课的开展,必须要有科学的定向。这种定向大致有四个方面,即注意对象的层次性特点,选择内容要有积极性,形式运用要有多彩性,在设计上也要讲究精巧。如此一来,方可达到教育教学之目的。
活动课;科学性;定向;发展
教育活动课是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已被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接受和采用。语文活动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且越来越频繁。不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语文活动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但开展语文活动课的前提是必须进行科学的定向,否则难尽人意,目标也难以实现。
一、定向之一:注意对象的层次性
教师所面对的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而这一发展阶段层次感极强。从童年到少年,是人生一个历史跨越;从少年到青年又是人生一个历史跨越。每次跨越,都在身体、心理、思想及见识等方面有明显不同,且层次分明,犹如树之年轮,清晰可辨。就拿思维能力来说,小学生思维具有很大的具象性特点,他们只能根据事物直观的外部特征来领会概念;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增加,抽象逻辑思维渐渐占据主要地位,他们能更多更好地根据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判断,并作出必要的说明和论证;而高中学生,其逻辑思维的辩证性就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批评意见。
教育对象这种层次性特点,迫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对待。语文活动课首先就要对此做好科学定向,然后才能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活动方法,最终获得成功。用兵书上的话说,这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用业内行话讲,这叫“量体裁衣,因人施教”。巴班斯基曾说,教学方法最合理的定义是师生为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进行的相互有联系的活动与方式。语文开展活动,说到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问题。这种方法只有切合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一般情况下,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划清不同层面,安排不同活动。具体来说,有四个层面:1.年龄层面。一般来说,年龄的大小,决定了学生身材的高低、力量的强弱。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适宜游戏类活动,年龄越大的孩子越适宜运动类活动。2.心理层面。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教育活动课一定要照顾到这些内在因素。比如,在“童言无忌”时代,男女活动可以多展开,而在青春萌动期,这类活动就不宜多进行。3.见识层面。一般来说,随着年级上升,学生见识水平也就跟着提高。这种提高,往往是立体的交叉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课堂活动在这方面安排就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比如,一些学科性很强的知识竞赛,小学生不宜进行,而中学生就可以开展。4.思想层面。一般来说,高年级的学生,其思想相对成熟些,且有一定的思辨力。比如,针对“鸟”这个概念,低年级学生可能只停留在“它能飞”的认识上,而高年级学生就可能对这一概念进行抽象概括,直至准确定义。由此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是适宜演讲、辩论一类的活动的。
二、定向之二:选择内容的积极性
语文活动课在内容选择上也存在科学定向的问题,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纳入活动范畴。语文活动课应该遵循下列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思想教育的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文活动课当然要贯彻这一纲要。教师应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活动之中;在语文活动中,擅长于将情与理融为一体,达到感化之目的。语文活动的过程,正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也是心灵陶冶的过程。教师是活动课的总导演,首先自己要饱含激情。有位老师,把一次语文课变成“诗歌朗诵会”,自己先激情澎湃地朗诵了当代著名诗人纪宇的《风流歌》,然后学生一个个上堂朗诵各自喜爱的诗篇。这堂活动课,既有健康的情,又有正确的理,情与理互为促进,极大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自然也就使思想教育获得了最佳的效果。另外,在活动中还应注意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因素,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观察社会的过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真谛。这样,也照样能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二,能力培养的原则。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宗旨,也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标志。语文活动课必须肩负这一历史使命,成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和实验室。开发学生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是中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也是现代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语文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活动,开发学生智力。比如,带领学生观察实物,培养观察力;运用多感官记忆法,培养记忆力;要求回顾畅想,培养想象力;设疑提问,培养思维力等。但开发智力必须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培养这方面能力的活动也很多,诸如让学生听题练习,能培养听说的能力;发动学生讲述故事,能培养说话的能力;带学生走进阅览室,能培养阅读的能力;给学生命题作文,能培养写作的能力。这四者并重,但活动时可以各有侧重,先后有别。
第三,知识储备的原则。也许有人认为,既然是活动课,就无须知识教育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无论如何,活动课都不能偏离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它能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自身的规律,打好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基础,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以适应时代潮流的要求。”语文活动课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也有人担心,活动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其实,新课程从一开始就没有淡化或忽视“双基”,只不过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再说,语文活动课跟“双基”教育一点不矛盾,往往相得益彰,甚至能够锦上添花。语文教学中如果成功地组织活动,那教学肯定既生动又有趣,学生热情高,教学效果会更好。有位语文老师,临时把课堂搬到了街市,带着学生到处找门面店牌错别字。这样做,既有社会意义,又有知识教育意义,是多么好的活动创新课!
这三项基本原则,奠定了语文活动课的积极性基础,无疑都是正确的定向。
三、定向之三:运用形式的多彩性
谈论了内容,就必然要谈论形式。语文活动课有好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做载体,才如鱼得水,尽善尽美。认为只要是活动课,就不管形式,那是不对的。拙劣、单调的形式必然使内容大打折扣,甚至受到伤害。不过,语文活动课在形式安排上也需要确立科学的定向。优秀的摄影师,在照相时总要考虑角度、焦距、光圈等因素;高明的导演,在拍摄影视时总要考虑画面合成的和谐和美感。语文教师在安排活动时,亦然——不仅要考虑整个活动的实质效果,也要顾及整个活动的外在形式美。
怎样让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出“彩”?应该做到三个“结合”:一要结合教学实际。现在的语文教材,各种体裁的课文都有,各种知识也分散在每篇课文中。如果为教知识而教课文,那真的就成了一名“教书匠”;如果结合课文,变换一下形式去教,那结果肯定就不一样。有位老师教《项链》一文时,发现不少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是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致”这一看法有意见,他即时将课堂设计成“辩论会”,让同学们分两派对阵,就问题展开辩论。没想到结果大放异彩。二要结合学生实际。现代学生感受外在的信息特别丰富,也特别强烈。如果老师不顾这一实际情况,只知埋头教书,那极可能是得不到学生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戏剧单元时,先在学生中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表演欲,于是就调整计划,将戏剧单元教学课变成戏剧表演课,还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梦想剧场”。结果,由学生自导自演的《雷雨》《茶馆》《屈原》一个个闪亮登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三要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活动课,绝不单纯就是搞活动。它常常是各种知识各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大舞台,以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之规则。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不妨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教室,一面欣赏电视剧《水浒传》中的“风雪山神庙”,一面感受文学与影视的联系和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给语文活动课形式定向,绝不是限制形式的多元化。恰恰相反,定向的结果为活动形式开辟了一个广博的天地。只要做到上述三个“结合”,形式都可以不拘一格;惟有形式丰富,活动才有可能“多彩”。三结合,确保了语文活动课范围的空前广泛,因为它不仅包含课堂,还覆盖课堂外的世界。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课堂内,那一篇篇优美动听的文字华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堂外,那风光各异的四季美景,千姿百态的壮丽山河,都可以纳入活动的视野。这些活动一旦开展起来,肯定精彩纷呈,目不暇接。这样的语文课也就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单调、枯燥了。
四、定向之四:讲究设计的精巧性
这还是一个关于活动课形式的问题。阐述这个问题,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活动课也是“课”——既然是课,那就要按照上课一样的要求去设计;其二,语文活动课毕竟与一般的社会活动有别,它应该有一些限制和要求,否则如同一盘散沙或断了线的风筝,不好掌控。因此,语文活动课在设计上也必须有个科学定向。在设计上怎样定向?两个词就可以归纳:严谨和巧妙。
要使语文活动课设计得严谨、巧妙,就必须把握三个“度”。1.内容的度。一般情况下,内容不宜安排过多过杂,不宜面面俱到;做到目标明确而单一,最好。有位语文老师上《挖荠菜》,了解学生不认识荠菜,更未吃过,很难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课前就领学生识荠菜、挖荠菜、吃荠菜,活动内容就这么简单。2.时间的度。考虑到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语文活动课要有个时间控制,不然的话,就可能产生不少负面问题。有老师为锻炼学生诸多能力,每堂课都安排学生上台演讲,但时间限定在三分钟内,这就有效避免了对正常教学的影响。3.场所的度。按讲,这问题不存在——既然是活动课,就要不拘场所。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一是要充分考虑条件因素,尽可能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设备,不宜追求排场和气势;二是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尽可能就近,不宜远足。媒体曾报道某地老师带学生远行,因交通事故而造成重大伤亡。这样的惨痛教训,我们不能不汲取。也有正面范例:一场大雪突然降临,某老师有了灵感,要学生观景作文;她只悄悄带他们登上教学楼顶,但照样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讲究活动的精巧性,还必须在活动过程的“最优化”上下功夫。“最优化”原是数学术语,广泛运用在交通运输和生产管理部门,其含义是按照一定标准,设计最佳方案,以求获得人力、物力消耗最低、经济效益最高的结果。这一原理运用于教学活动,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活动方案,达到以最少的活动时间和精力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知道,“最优化”不是一种具体的活动形式和方法,而是用系统观点来调动活动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以提高活动质量的一种教育理论。它也受许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它没有整齐划一的“最优”标尺,只要在各自的起点上有最大可能的提高即可。所谓“最优”的活动方法是不存在的,如同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一样。不过,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活动时所要追求的。
总之,如果科学定向得好,语文教学活动课确实是一道生动而又独特的美丽风景:不光学生欢迎,效果也凸显,真的魅力无穷!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金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