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突破“共性知识”
——以《金岳霖先生》的两个教学设计为例

2016-03-20陆小利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金岳霖共性预设

王 建 陆小利

文本解读:突破“共性知识”
——以《金岳霖先生》的两个教学设计为例

王 建 陆小利

文本解读是一个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很大程度上语文老师的高度决定着文本解读的高度。若长期匍匐在那些“一望便知”的共性知识圈内,语文课堂将失去很多精彩,甚至失去生气,学生就会对文科慢慢失去兴趣。语文老师若能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紧贴文本语言行走,去慢慢探得作者的心灵密码,发现文本真实意图,课堂定会在“共性知识”上有所突破,学生的文化积淀也有相应的增加。走出“共性知识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也可以丰盈学生的生命知识,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文本解读;共性知识;心灵密码;文化表现力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很容易发现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基本是如此,即文章相关知识(主要指向作家、作品常识),文章内容(主要指向文章表达的情感、思想),文章形式与风格(主要指向写作技巧:运思、取材、结章、修辞)。

我们多次细心听课之后,也很容易发现,语文教师的话语体系有雷同之嫌。如批判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如语言独特、结构精巧、思想深邃,如崇高品德、伟大人格、纯洁心灵、诗意人生,如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

这样的教学设计,如此的话语体系,其实折射出我们语文教师存在长期局限于“共性知识”圈内徘徊的问题。如“表达了对……的赞美”这一句式,可套在《金岳霖先生》上,说“文章表达了对金岳霖先生的赞美”;可套在 《品质》上,说“文章表达了对哥斯拉兄弟品质的赞美”;还可套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说“文章表达了对蔺相如机智勇敢、深明大义的赞美”。很显然,“表达了对……的赞美”所表述的内容,是许多写人物文章的共性。即使是小学生,凭直感,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将任何一篇写人的文章内容概括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动脑筋,但许多语文课堂却常常停留在这些概括上,而这些概括是许多文本的“共性”特征。

不是说这类“共性知识”不能讲,而是说如果文本解读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时间长了,必遭学生厌弃,同时也丢失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育中应承担的其它意义。尤其是如果长期停留在空泛概念的搬弄上,而不真正进入文本去发现文本的独特性,课堂就会少很多新奇的意味,不能引起学生新鲜而真切的感受,反而使学生觉得文本就是那些 “套语滥调”,贴上标签,自己就读懂了。

因此,如何走出文本解读的 “共性知识”圈,应当是当前语文课堂文本解读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为,语文课堂必须立足语言,真诚阅读,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沿着作者思路走一遭,探寻作者心灵密码,发现文本的真实意图,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丰盈学生的生命知识。

为此,笔者将《金岳霖先生》的两个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设计思路分别是“围绕‘共性知识’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将‘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后者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完全涵盖前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而且在课堂新鲜感、语言敏感点、情感共鸣度、思想深刻性、文化积累量、思维锤炼力等方面,达到比前者更好的效果。

二、基于“共性知识”教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介绍(预设目的:掌握文学常识,知人论世。)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预设目的: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四)文本研习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预设目的:试图提纲挈领,进入文本。)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预设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预设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与筛选能力,力求全面。)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目的:感悟人物个性并准确概括)

5.结合相关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预设目的:体会作者冲淡平实的语言风格。)

6.探讨文章主旨。

(预设目的:回顾课本,把握文章主旨)

7.作业:写一位曾经生活在你周围而且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有概括,有细节。

(预设目的:学会从细节着手去描写刻画人物,凸显人物形象。)

这是一次公开课教学设计的实录,它(在实际课堂中有些变体)适应于所有类似文章。对高中学生来讲,除了作者介绍稍有差异,其它基本是“共性知识”无数次反复之后的又一次反复,缺乏新鲜感。问题的设置浅表,教学的环节松散,这样的课堂无法在学生的思维深处掀起风暴,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更不能落实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设计的课,没有厚度,一节课基本都在平面滑行,久而久之定会消耗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高中起始年级如果忽视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来设计语文课堂,会让学生又一次误会高中语文,认为高中语文就是如此无趣、无力。

三、基于将“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预习:了解汪曾祺创作此文的背景及其文学创作特征。

(预设目的:让学生对汪曾祺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体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一设计涵盖了“基于‘共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第二步,但指向性更明确,且隐含归纳思维的训练。)

(二)课堂教学

1.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在文末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对金岳霖先生所知甚少”,那么,在所知甚少的回忆中,你能读出金先生的什么呢?请快速浏览文本,结合文本,完成这个填空。

从中我读出了金岳霖的_______。

(预设目的:(1)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家心灵密码,通过触摸具体的语言文字触摸作者的心灵。(2)不管读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特质,学生要有文本语言支撑,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概括,这是将作者心灵、作品表现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贯通的一种方法。(3)教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学生慢慢地引向对“金岳霖先生”的立体把握,从而整体地理解文本、理解作家。这一设计涵盖了“基于‘共性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文本研习”的内容,但其意义远超过第一种设计。)

2.汪曾祺曾经在他的一本书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我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所以,这些朴实的文字背后,一定还有你没有读出的金岳霖先生的某些情感某些性格,或者说作者的某些思想。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中关于他外貌举止描写的若干句子,你还能读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

(预设目的:在第一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是有一定的感受的,但这种感受有可能是浅表的。再一次重申第一个问题,看起来重复,其实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深读文字,通过这些“朴素简单”的语言文字向更深处漫溯,将问题思考得充分,解决得充足。这样,学生的思维也有了相应的深入表现,也能感受到作家语言的朴实风格。 )

3.文章最后两段说:“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A.请你揣摩汪曾祺先生的心声,读出这两个句子蕴含的情感。

B.请你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要“好好写一写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

(前面通过朗读文本,找出相关的细节,学生基本可以慢慢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并且意识到怪异的背后是一种孤独,是一种真纯。学生能够慢慢地理解出“金岳霖先生”其实是一个群体形象,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为什么要好好写”这一问是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文本意义的追问,也是努力接近作者的心灵真实,体味作者的文化心灵之密码,亦是学习文本的价值体现。)

C.通读全文,找出并朗读文中与金岳霖先生一起出现的那些教授们的细节和介绍王浩的细节,说说写他们这些人是为什么?

(预设目的:表面看只是抓住一些细节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力,深层次却是加深与文本生命的整体性对话,教授们和王浩等人的交代,是西南联大整体风貌的回忆,是西南联大文化精神的隐形交代。这些语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汪曾祺个体生命的真实内心,是解开汪曾祺真实内心的密码。学生深入字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恍然大悟”,在对昔日联大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厚实自己的文化认识。)

4.金岳霖,今天站在我们面前的绝不仅仅只是那个令人哑然失笑又觉得完全可爱的纯粹天性的老头形象,更有他值得我们尊重的更多的东西,而汪曾祺平淡的文字背后,一定也有我们可以反复咀嚼的情感。请大家动手写出你对作者的心灵解码。

(预设目的:立足文本,感受金岳霖这个大写的人的丰富情感;温存时光,再次透过金岳霖先生的背影追慕遥远的西南联大精神;形成文字,在作者的心灵密码中掬一把美丽丰富自己的生命认知。)

不难看出,这个设计既隐含了文本的“共性知识”又走出了文本的“共性知识”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进入文本的个性化台阶:它紧紧扣住了文本的具体内容、个性化的情思以及独特的语言形式,非常适应于《金岳霖先生》这一文本。它“将‘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既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贴着语言行走,也找准了语文活动的形式——深情细读。引导学生在语言花园欣赏,从点到面,由浅入深,还不忘做花园的守望者。整个设计,从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文化贯通、思维锤炼等诸多方面给学生以满足、提升和引导。

诚然,我们在这里强调文本作者心灵密码的重要性,不是重走“作者中心论”的老路,把作品降格为作者生平的佐证。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是想让学生读懂文本,然后充实生命认知。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创造也是需要引导的。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客观上是差异地存在着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文本,跳出“共性知识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见识经典一番”。而教师引导学生的依据、标准是什么?显然,文本本身和文本的创作者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作者单位:(王建)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陆小利)江苏省宿迁中学)]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金岳霖共性预设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善的原意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较真的金岳霖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