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阳民间艺术“吕村大秧歌”研究

2016-03-19郭永强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表演形式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郭永强

(安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安阳民间艺术“吕村大秧歌”研究

郭永强

(安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吕村大秧歌流传于河南安阳东部吕村一带,以其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粗旷诙谐的动作以及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而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吕村大秧歌来源于古代祭祀舞蹈,口传已逾三百多年,节奏紧凑,动作粗犷大方,体现着古人祭天、祭地、祭水、祭祖先的美好祝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吕村大秧歌;表演形式;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吕村大秧歌是安阳一带民间娱神的一种舞蹈,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安阳东部吕村一带农人的宗教信仰和期盼美好未来的朴素心理。清代以前,吕村大秧歌只是民间社火的一部分,主要是配合祭祀活动的民间艺术,以敬天地、敬先人、求平和、促和谐为目的,清代以后,秧歌逐渐与社火脱离独立演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的吕村大秧歌形式更加丰富多变。目前,每逢年节、庙会等大型民俗活动,尤其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到处都可看到“吕村大秧歌”的团队舞姿。人们选出一块场地,参与者随着铿锵的鼓点,载歌载舞,以其饱满的热情和酣畅有力的舞姿,无拘无束、尽情地展现她们的艺术表演风采。这原生态的舞蹈艺术,既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再现,又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信仰。

一、吕村大秧歌的表演形式和特征

1.表演类型与形式

吕村大秧歌表演形式极其丰富多彩,主要有扇舞、跑道具两大部分组成,步伐轻盈,行如流水,手法、步法、身法协调统一,舒展大方。人员组合有4人、8人、16人、群体等几种,以二人、三人连环套,骨录钱,四辫花、十字花、霸王鞭等形式交替表演。形式虽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如分扇、举扇、摆扇、合扇等动作仍形似开门、挥尘、打扫、上供、上香的祭祀形态和挑担、摘果、骑马、坐轿等民众生产、生活场景的写照。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手执穗长二尺半的双扇,动作舒展粗旷。有前后、左右、交叉换位、鲤鱼跳龙门、珍珠倒卷帘、走四方、大团圆,单辫、双辫,八卦阵、乾坤圈、红太阳等队形变化,十字交叉、三角交叉、跨步、跳步、跑步、蹦步、歇步等十二种步伐,推、羞、抱、甩、打、扑、轮、煽等二十四类扇花。它运用彩轿、蝴蝶、哈蚌、花篮、绣球、大头娃等道具,沿着连球套,骨录钱,不同轨迹,轮番展示,同时大合唱,快板书贯穿之中,形似上天神灵下凡赐福于民,增寿于众的形态。

2.基本特征

吕村大秧歌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从表演内容上讲,两把一尺二的扇柄,二尺半的扇穗,耍起来如汹涌波涛是吕村秧歌独具特色,二人组合、三人组合、四人组合、八人组合、群团组合,能利用于庭院、广场、舞台等不同场地表演,内容丰富,鼓点紧凑、动作粗旷、队形变换频繁、扇花多样。并且秧歌表演中往往穿插有旱船、花篮、蛤蟆、蝴蝶、娃娃头、彩轿、骏马等道具表演,抑或中间还包含合唱、快板等表演内容多样。

吕村秧歌舞蹈的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扭;第二步,摆;第三步,走。表演者身子要稳健,腰部要柔软,步子要轻盈,随着锣鼓的节奏点舞动着身体,同时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而改变步伐,时而两步一退,时而三步一跳等等。在这些基本步伐的基础上,人们逐渐的又融入了“回字步”、“八卦步”等多种步伐的表演形式,但是不管步伐怎么去变化发展,吕村秧歌舞蹈无不体现出浓浓的土味。

二、吕村大秧歌的功能

1.娱教功能

吕村大秧歌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享受,不但过程是快乐的,其结果也是享受并快乐着的,因而他们的创作具有自发性和自娱性的特征。每逢重大民俗喜庆节日,特别是春节,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敲起锣打起鼓,穿上“鲜艳”的服饰载歌载舞,既喜庆吉祥,又充满了生命的气象,还装点了环境,使得喜庆的气氛更浓,表现了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新年的祝福,对来年好年景的企盼。而这些活动没有任何部门去组织和发动,也没有任何机构提供资助,纯粹是劳动群众自发并用以自娱的行为,既体现了他们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叙述着关于人伦教化、文化启蒙、农事节气和人间乐事的种种企盼。

2.民俗的传承功能

吕村秧歌的发生发展总是与当地一定的民俗或风俗习惯息息相连的,并通过民间信仰、岁时节令及娱乐方式来体现的,它与民俗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又是民俗观念的载体。

吕村大秧歌属于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文化较之于上层文化更富有稳定性、传承性,而吕村的大秧歌自身鲜明的延续性、传承性、地域性正是这种传统民间文化的体现,而且传统民间文化不同于上层文化主要靠文字、语言,而是以物承、口承和行为传承为主。吕村大秧歌是民间文化这种传承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以行为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

三、吕村大秧歌的审美价值

1.音乐舞步的简约之美

秧歌伴奏的乐器有唢呐、签箫、锣、鼓等。唢呐和锣鼓是吕村秧歌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演者随着唢呐和锣鼓强烈而又简约的节奏旋律,扭摆着身体,其旋律轻盈、平稳而又强劲,手法、步伐、身法协调一致。队形变化先前尔后,先左后右,二人换位,走向对方左侧,然后转体,统一右后转。同时,由于舞蹈动作的特殊要求及富有个性的强烈音响,使二者和谐统一的融合在舞蹈的表演中,既表现出活泼欢快的热烈情绪,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间鼓吹乐形式。伴奏音乐上,通常为八拍一转,前四拍变队形,后四拍做扇花。

2.服饰的冲突之美

俗话说“红红绿绿,吉祥如意”,“大红大绿”是传统民间民俗艺术中最常用的色彩观念,能引起强烈的视觉心理反映, 将红、黄、蓝、白、绿、紫等响亮纯粹的颜色搭配使用, 并善于用红绿等互补色来凸现喜庆热闹的场面,在吕村的秧歌表演中,表演者的服饰大多喜欢将大面积红色与绿色对比使用,并间带黄色、橙色、蓝色、黑色与紫色等颜色做装饰,将各种冲突性的色彩搭配成活跃热情的场面,产生夸张刺激、鲜艳夺目的视觉效果, 追求原色和补色的强烈对比,用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巨大反差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以简洁、鲜明、响亮的颜色构建出秧歌表演火红热闹的气氛。

总之,在吕村秧歌的色彩观念中,没有含蓄内敛的意念,有的就是张扬,要的就是洒脱,壮怀激烈方能豪情万丈,在他们的眼中冲突是色彩力量的源泉,只有将颜色的对比加大画面才能强烈,形象才能饱满。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对比,即便设色不多,也能在静态的色彩中表现动态的色彩张力,创造出鲜明单纯、绚丽灿烂的色彩效果。就如当地流传的口诀中所说“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将不同色彩的个性都发展到极致,彰显色彩本质的力量。

3.装饰的夸张之美

解放前,吕村大秧歌的表演者都是男性青壮年,装饰夸张,动作粗旷,如耿士华扮媒婆,脑后绑条扫帚把,两耳挂着大红辣椒,屁股上垫个铺底,尽管粗俗,但一出场就让人忍俊不禁。现在则多是妇女参与,服饰也更加精致鲜丽。色彩可以传达出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等个性特征,吕村大秧歌人物穿戴有强烈的规范性和装饰性,无论旦角、生角还是丑角,都鲜明的突出了人物特征,使观众能一眼分辨出不同的角色形象,把旦角的俏丽、丑角的诙谐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如“彩轿媒婆”中媒婆上衣黑色长襟大褂,摆明身份,下面却偏偏配条大红裤子,手拿大烟斗,加上嘴角的代表性的黑痣,一扭一摆间一个泼辣爱俏的媒婆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红红花轿中的新娘羞羞答答却又满面喜色,扭扭捏捏、欲语还休中满怀着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大头爷爷”一身黑衣黑裤,腰部却以金色腰带束紧,稳重中透出一份活泼诙谐;一身绿衣调皮可爱的“河蚌姑娘”娇羞的缓缓打开大大的河蚌;大红大绿的“旱船”饰满鲜花,喜庆热烈地穿梭在欢乐的人群中……

4.面料的的灵动之美

吕村大秧歌的服装面料的选用也是始终围绕着秧歌的“可观性”和“可舞性”而展开的。以旦角为例,其头饰仿古代仕女妆,以花卉装饰为主。短衣裤的设计也更适合“舞”的状态:其上衣颈部饰有璎珞流苏,水袖,下摆有四片开口,形似花瓣,边缘饰有流苏,舞动起来翩然有致;裤子下摆宽大,膝部以下是百褶样式,并饰流苏一周,同上衣相呼应。面料选用绸类,柔软轻薄,垂性很好,具有鲜明的光泽感,舞动时飘逸自如,体现了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等一系列的形式要素,进一步增强了秧歌的动感美和形式美。

5.造型的朴拙之美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本土文化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教信仰等元素共同形成了吕村大秧歌服饰典雅艳丽而古朴夸张的艺术风格。这些服饰传承了当地戏曲艺术的造型元素,但又结合当地民众的熟悉的生活情景与感受,塑造了许多被人喜闻乐道、鲜活生动的农村人物形象。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具有古拙朴实之美。其表演中的一些道具如扇子等,更是直接传承于古代,造型古朴雅致。这些服饰形式历经几百年固定了下来,形成了约定成俗的有意味的形式。表演者一上场,观众就能从中大致判断出人物的某些生活情态和特征,具有非常明确的表意、表情性。

四、吕村大秧歌的文化价值

吕村大秧歌是一种别具风味的民间风俗舞蹈,体现了吕村一带民众古朴原始的宗教信仰观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文化认同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1.吕村大秧歌的象征性价值特征

吕村大秧歌作为民间美术文化的视觉物化形式,充分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历史文化观念的影响来自集体意识共同造就的传统文化,现实文化观念的影响则表现为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在参与者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个性化倾向。在广大民众那里,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以及某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似乎与许多特定的观念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性,象征着一段历史、象征着一段故事、象征着一段传说,这些都可以在吕村大秧歌的表演中展现的活灵活现,在吕村大秧歌的表演形式中,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参与者熟练的技巧都赋予了历史、故事、传说生命,使得它们呈现出活生态。

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这些事物,这些历史、故事、传说逐渐演变为相对稳定的观念性符号,成为一种恒定的主题,成为广大民众中约定俗成、家喻户晓的共同语汇,具有高度的集体性、传承性,最后成为一种象征性。比如吕村大秧歌常常选用的题材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等都是在历史上有集体的意识和观念建构起来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造型符号。在被选择作为符号进行表演之前,它已经包含或者关联某种历史的、先验的观念意义,从而使民间艺人在选用这些造型符号是会自觉遵循其传统的象征含义。

吕村大秧歌继承了原始艺术的信仰观念,将趋利避害、求生存、盼富贵的意愿通过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的造型艺术表达出来,从而使得这些人物造型成为民众精神寄托的载体,这些物像也成为吕村大秧歌造型的重要题材和形式代代相传。

吕村大秧歌文化的象征性特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代代相传,而象征这一造型手法也成为吕村大秧歌文化艺术中最为普及,也最富有艺术价值的造型方法。这是学习中国民间艺术文化时,需要用心体悟和理解的内容,否则,面对许多地道的民间美术作品,会因不知其意而忽视其族群文化价值。

2.吕村大秧歌文化的民俗性价值特征

民俗与吕村大秧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实,民俗美术和吕村大秧歌是有交叉的,民俗美术是民俗事项的视觉化表现形式,吕村大秧歌有些主题是民俗内容。就民俗而言,不论是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其中都有很多民间美术的成分,而吕村大秧歌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支流,其很多作品都与民俗相关,比如: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等等。换一种说法,吕村大秧歌的参与者大多与民俗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民俗就像是吕村大秧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民俗心理的生态环境既滋养着吕村地区的大秧歌文化,有时也制约着吕村大秧歌文化的生长变迁;吕村大秧歌文化既依赖于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环境,也传播、强化和延续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传统。在吕村大秧歌文化中,劳动人民利用业余或农闲时排练出好的作品,有利于老百姓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把吕村大秧歌文化的民俗性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3.吕村大秧歌文化的的历史价值。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吕村秧歌,是古代劳动人民为祭祀活动而展示的民俗舞蹈。对了解、展示古代民俗文化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4.吕村大秧歌文化的实用价值。吕村秧歌是伴随着祭祀活动的一种民俗舞蹈,使广大民众在活动中减少了烦脑,锻炼了身体,增添了欢乐,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相当高的需求,重大节日、开工庆典、男婚女嫁等活动都需要热闹一番,而秧歌舞适应了当代人们的需求,适应了形势的发展。

5.吕村大秧歌文化的文化艺术价值。通过观看扇舞和跑道具的表演,使观者享受到民间舞蹈的艺术感染。

吕村大秧歌根植于安阳东部地区的地域文化,表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真实地反映了豫北地区的地理、人文、政治、经济、风俗情况。同时,吕村大秧歌的动作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为以示安阳东部吕村一带农人的宗教信仰,故此在表演时表情诚恳、严肃,这也是吕村大秧歌有别于一般秧歌的特色。

首先是历史价值,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吕村秧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活动而展示的民俗舞蹈。对了解、展示古代民俗文化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其次是实用价值,吕村秧歌是伴随着祭祀活动的一种民俗舞蹈,使广大民众在活动中减少了烦脑,锻炼了身体,增添了欢乐,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相当高的需求,重大节日、开工庆典、男婚女嫁等活动都需要热闹一番,而秧歌舞适应了当代人们的需求,适应了形势的发展。其次是文化艺术价值,通过观看扇舞和跑道具的表演,使观者享受到民间舞蹈的艺术感染。

吕村大秧歌根植于安阳东部地区的地域文化,表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真实地反映了豫北地区的地理、人文、政治、经济、风俗情况。同时,吕村大秧歌的动作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为以示安阳东部吕村一带农人的宗教信仰,故此在表演时表情诚恳、严肃,这也是吕村大秧歌有别于一般秧歌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冯骥才.豫北古画乡发现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4]张玉能.实践美学与审美形式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

[5]赵腊梅. 论淮阳民间艺术“担经挑”[J].装饰,2009,(2).

[6]王丹.发现与体验—河南浚县社火表演与创作随感 [J]. 2008,(5).

[责任编辑:舟舵]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简介]郭永强(1982-),男,河南鹤壁人,讲师,主要从事美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3-0146-04

猜你喜欢

表演形式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基于审美角度分析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祭祀思想探析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我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