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李万乡亲属称谓的构词

2016-08-02周薇薇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周薇薇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焦作李万乡亲属称谓的构词

周薇薇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亲属称谓语是语言中常用的基本词汇。本文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对焦作李万乡亲属称谓的构词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李万乡亲属称谓的构词方式主要有:音变构词和合成构词。音变构词包括变读韵母和变读声调两种形式,合成构词包括附加式构词、重叠式构词和复合式构词三种,进而揭示了其构词方式中所蕴含的语言内涵,以及亲属称谓构词的变化。

[关键词]亲属称谓;音变构词;合成构词

引言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明朝洪武年间隶属于怀庆府,所以焦作地区的土著方言又称作“怀庆方言”。 它的使用范围有:修武、武陟、博爱、温县、沁阳、济源、孟县和获嘉,即“怀庆八县”。[1]李万乡隶属于修武县,因而李万乡居民所说的方言应为怀庆方言。由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独特,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东与新乡市的获嘉毗邻,西北与山西接壤,使得怀庆方言成为一种独立于中原官话而又和晋语有些许相似之处的独特的方言。

米青在《亲属称谓词的变读》一文中提出:“考察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可以了解使用这种方言的社会的亲属制度的构成状况,还可以了解这种方言的语言系统,特别是词汇系统的面貌与特点。”本文在了解李万乡方言亲属称谓谱系的同时,对该地区亲属称谓的构词进行了系统分析,目的是揭示亲属称谓语的构词方式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文中所标声韵调参见马楠的《焦作地区的方言识别》:怀庆口音有24个声母,与普通话相比多了z和v;怀庆口音有44个韵母,与普通话相比多出了8个入声韵:∂割黑木色、i七及蜜笔、u绿出谷入、y绿菊曲蓄、a八腊喝末、ia灭铁药钥、ua刷刮国括、ya决缺雪月;怀庆口音保留了入声调(3),各调值为阴平(44)、阳平(312)、上声(53)、去声(13)。

一、音变构词

所谓音变构词,是指用变读一个音节的声母、韵母或声调的方式,构成两个不同的称谓词语的情况。[2](P50)李万乡亲属称谓的音变构词包括变读韵母和变读声调两种形式。

(一)变读韵母

示例音义一音义二老头[lɑu53t‘ou312]丈夫[lɑu53t‘Ɣr312]老汉老婆[lɑu53p‘o312]妻子[lɑu53p‘Ɣr312]老妇人小舅[ɕiɑu53tɕiou13]小舅父[ɕiɑu53tɕiεr13]小舅子小姨[ɕiɑu53i312]小姨母[ɕiɑu53iεr312]小姨子婆婆[p‘ə3p‘ə3]外祖母[p‘o3p‘o3]丈夫的母亲

上表所列例子,均为变读韵母来构成另一个亲属称谓词,其中“老头”、“老婆”、“小舅”、“小姨”它们在韵母改变的同时又加了儿化音。“老头”、“老婆”变读韵母区分的是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音义二中对“老头”、“老婆”的称呼多用在社会称谓中。“小舅”、“小姨”、“婆婆”变读韵母区分的是辈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李万乡亲属称谓中变读韵母一方面有区分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区分辈分的作用。

(二)变读声调

示例音义一音义二公公[ku53ku]外祖父[ku44ku]丈夫的父亲

李万乡亲属称谓中“公公”一词读阴平调时,表示丈夫的父亲,读上声调时为称呼外祖父。这里“公公”一词变读声调区分的是辈分。在李万乡亲属称谓中还有部分词在变读声调的同时有构形重叠,如:

伯[pai44]:(四十岁以上的人)对父亲的称谓。

伯伯[pai53pai]:称呼父亲的兄长。

上述两例在变读声调的同时发生了重叠,其中的核心称谓词在变读过后意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变读前的称谓词用于称呼父、母亲,变读后的称谓词用于称呼父、母亲的兄长,因此可以看出,变读声调有区分长幼的作用。

二、合成构词

合成构词就是由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组合而成的词。李万乡亲属称谓的合成构词主要包括:附加式构词、重叠式构词和复合式构词。

(一)附加式构词

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附加式合成词,又叫派生词。[3](P213)李万乡亲属称谓的附加式构词形式主要包括:前缀+核心称谓词、核心称谓词+后缀、前缀+词根+后缀。

1.前缀+核心称谓词

(1)“老”+核心称谓词

前缀“老”加上核心称谓词这种附加式构词在李万乡亲属称谓构词中的使用最为频繁,常见的有:老公公,老婆婆,老爷,老奶,老姑,老舅,老姨,老爸,老妈,老姐,老哥等等。前缀“老”用在不同的称谓词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第一,核心称谓词前加“老”以区别辈分

核心称谓词“老”+核心称谓词称谓语关系称谓语关系公公[ku53ku]外祖父老公公[lɑu53ku53ku]母亲的祖父婆婆[p'ə3p'ə3]外祖母老婆婆[lɑu53p'ə3p'ə3]母亲的祖母爷[iε31]祖父老爷[lɑu53iε31]曾祖父奶奶[nai53nai]祖母老奶[lɑu53nai]曾祖母

“老”用在(外)祖辈称谓语前,表示更长一辈,如“老公公、老婆婆、老爷、老奶、老姑、老姨、老舅”等等,如果要再上推一代,在李万乡亲属称谓中,通常用多加一个“老”字来表示,如“老老爷、老老奶”等等。

第二,核心称谓词前加“老”以表示尊敬、亲切

核心称谓词前加“老”表示尊敬,常见的有“老丈人,老丈母娘,老公公[lɑu53ku44ku]”等,原本“丈人、丈母娘、公公”等词就可以很明确地指明亲属关系,加上“老”字更具尊敬意味。

还有一些加前缀“老”的称谓词,除了有尊敬的意思外,更多地体现了亲切之意,如“老爸,老妈,老娘,老爹,老哥,老姐”等等,这部分亲属称谓语多被新派夫妻所使用。

(2)“堂/表”+核心称谓词

核心称谓词“堂/表”+核心称谓词称谓语关系称谓语关系叔父辈中比父亲年幼的男子表叔父亲的姑/姨家的儿子堂叔父亲的叔/伯家的儿子哥同辈中年龄比自己长的男子表哥姑/姨家的哥哥堂哥叔/伯家的哥哥

背称时,为了更方便说明,通常会在核心称谓词前加上“堂”“表”来加以区分。无论是姑表亲还是姨表亲,“表”是对嫁出去的女方的亲属的称谓,通常我们说是“外亲”。“堂”则是用于对男方的亲属关系的称谓语中。由此可见,核心称谓词前加上前缀“堂”用以区分嫡亲和旁亲,核心称谓词前加上前缀“表”用以区分内外亲。

(3)“外”+核心称谓词

核心称谓词“外”+核心称谓词称谓语关系称谓语关系祖母父亲的母亲外祖母母亲的母亲孙儿称呼儿子的孩子外孙儿称呼女儿的孩子

“外”作为一个方位词,从空间上来说,表示距离相对疏远。在亲属称谓语中,“外”字用在核心称谓语前,其亲疏关系显而易见,如:外祖母、外孙、外甥等等。我们发现“外”多用于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属关系,可见“外”与女性紧密相连,用于区分内外亲。

(4)表排行的序数词+核心称谓词

核心称谓词表排行的序数词+核心称谓词称谓语关系称谓语关系爷父亲的父亲大爷爷爷的叔伯兄弟;对长一辈或年长男子的尊称二爷爷爷的叔伯兄弟伯父亲的兄长;称呼父辈中比父亲年长的男子大伯父亲的兄长二伯父亲的兄长,比大伯年幼叔父亲的弟弟;称呼父辈中比父亲年幼的男子三叔父亲的弟弟四叔父亲的弟弟,比三叔年幼

在李万乡亲属称谓中,存在着在核心称谓词前加上表示排行的序数词的状况,如:爷爷的兄弟称为“大爷、二爷、三爷”,父亲的兄弟们有“大伯、二伯、三叔、四叔”,相应地其配偶的称呼有“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大娘、二娘、三婶、四婶”等等,其中表排行的“大、二、三”等序数词用在称谓语中,用于区分长幼。

2.核心称谓词+后缀“子”

李万乡亲属称谓词中,有些词的词尾为“子”,如“嫂子,妻子”等,从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后缀“子”,一是表示对年长的人的尊敬,一是表示对爱人的尊敬。还有一些词后加“子”的,如:儿子、侄子、孙子等,当“子”有表示男子的意思,和“女儿、侄女、孙女”区分时,“子”是实语素。当“子”不具有实际意义时,后缀“子”表示对晚辈的喜爱。

3.前缀+核心称谓词+后缀

(1)小+核心称谓词+子

李万乡亲属称谓词中,该构词方式有:小姑子、小叔子、小姨子、小舅子等,它们的亲属称谓内涵不同于“小姑”、“小叔”、“小姨”、“小舅”等,列表如下:

核心称谓词小+核心称谓词小+核心称谓词+子称谓语关系称谓语关系称谓语关系姑父亲的姐/妹小姑父亲最小的妹妹小姑子丈夫的妹妹叔父亲的弟弟小叔父亲最小的弟弟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姨母亲的姐妹小姨母亲最小的妹妹小姨子妻子的妹妹舅母亲的兄/弟小舅母亲最小的弟弟小舅子妻子的弟弟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小+核心称谓词”用于区分长幼;“小+核心称谓词+子”是一个“从儿称谓”加上一个后缀“子”,用于称呼丈夫或妻子的妹妹或弟弟,前缀“小”以区别长幼,后缀“子”以区别辈分和婚姻。

(2)老+核心称谓词+子

李万乡亲属称谓词中,该构词方式有:老头子、老婆子等。这里的后缀“子”没有任何意义,只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前缀“老”是老派夫妻间用于互敬互爱的感情表达方式。

(二)重叠式构词

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成的词是重叠式合成词。[3](P213)在李万乡亲属称谓中,有一部分称谓语是用重叠核心词的形式构成的,这类亲属称谓词有:爸爸、妈妈、叔叔、姑姑、舅舅等等。其中“爸→爸爸”,“妈→妈妈”这些重叠后的称谓语其意义与非重叠式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带了些尊敬、亲昵的感情色彩。

“叔叔”、“姑姑”、“舅舅”则不同:

重叠前重叠后称谓语关系称谓语关系叔父辈中比父亲年幼的男子叔叔社会化称谓语姑父亲的姐妹姑姑社会化称谓语舅母亲的兄弟舅舅社会化称谓语

李万乡亲属称谓中,当亲属关系比较近时,一般单独用“叔”、“姑”、“舅”来称呼;当亲属关系比较远,甚至是没有亲属关系时,一般用重叠后的亲属称谓语“叔叔”、“姑姑”、“舅舅”来称呼。在李万乡,并无亲属关系的邻里间,可以称呼“姑姑”;素未谋面但是和父辈有过交往的同龄女性,可以称呼“姑姑”。由此可见,重叠式构词有区分亲疏的作用。

李万乡亲属称谓语中,还有一部分称谓语是用重叠核心词的形式构成一个新的称谓语,如:伯伯、娘娘。

伯[pai44]:(四十岁以上的人)对父亲的称谓。

伯伯[pai53pai]:称呼父亲的兄长。

上述例子中,核心称谓词在重叠后其意义发生了改变:重叠前的核心称谓词“伯[pai44]”用于称呼父亲,“娘[niɑ312]”用于称呼母亲;重叠后的称谓语伯伯[pai53pai]用于称呼父亲的兄长,娘娘[niɑ53niɑ]用于称呼父亲兄长的配偶。对于这种情况,笔者了解到在李万乡亲属称谓中,若自己的父辈弟兄三人且父亲排行老大时,称父亲为“伯[pai44]”,父亲的弟弟们则称二叔、三叔;若自己的父亲在弟兄三人中排行第二,称父亲的哥哥为大伯,称父亲的弟弟为三叔。由此可见,重叠式构词有区分长幼的作用。

(三)复合式构词

复合式构词可以说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最能产的构词形式,它是由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根组合而成的词。[3](P212)李万乡亲属称谓的复合式构词主要有联合型合成词和偏正型合成词两种。

1.联合型合成词

联合型合成词各语素不分主次,平等地联合在一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在亲属称谓语中,把这类词也叫做合称词[2](P74),即本来属于两种亲属关系,却用一个称谓词来称呼,表示一个相互亲属关系。在李万乡这类的亲属称谓语有:

兄弟[ɕy44tir]兄+弟儿孙[lɣ312suər44]儿+孙儿女[lɣ312ny53]儿(子)+女(儿)姊妹[tsi53mei13]姊+妹公婆[ku44p'o31]公(公)+婆(婆)父母[fu13mu53]父(亲)+母(亲)夫妻[fu44tɕ'i44](丈)夫+妻(子)

观察上表可以发现:李万乡的合称亲属称谓词有两种构成方式,即血亲合称和姻亲合称。血亲合称包括:兄弟、儿孙、儿女、姊妹等,它们有同辈同性词的合称、同辈不同性词的合称、不同辈同性词的合称。姻亲合称包括:公婆、父母、夫妻等,它们都是同辈不同性词的合称。

2.偏正型合成词

偏正型合成词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在李万乡亲属称谓语中,偏正型合成构词有两类:

第一,不同辈分称谓词叠加在一个称谓词中。如:称呼丈夫的哥哥为“大伯哥”,称呼丈夫的姐姐为“大姑姐”;称呼妻子的哥哥为“大舅哥”等等。笔者发现这样的称谓语一般多用在夫妻称谓关系中,它的构词方式是将“从儿称谓”的“大伯、大姑、大舅”加上核心称谓词“哥”或“姐”叠加而成的。

我们将这部分词同“小+核心称谓词+子”的词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小+核心称谓词+子从儿称谓+哥/姐称谓语关系称谓语关系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大伯哥丈夫的哥哥小姑子丈夫的妹妹大姑姐丈夫的姐姐小舅子妻子的弟弟大舅哥妻子的哥哥小姨子妻子的妹妹大姨姐妻子的姐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叔”、“伯”、“舅”、“姑”、“姨”本身就表明了与父母的手足关系,前缀“大”、“小”在同辈亲属关系的称谓语中用来区分年长、年幼;“小+核心称谓词+子”的构词中“小+核心称谓词”也是从儿称谓,后缀“子”用于比自己年幼的亲属称谓语中,可以说“子”是区分年长、年幼的语素。

第二,血亲称谓词+姻亲称谓词。这种构词方式一般表现为:“……夫”、“……女婿”、“……媳妇”等。“夫”是一个实语素,有“丈夫”、“成年男子”的意思。在李万乡亲属称谓中有“姐夫、妹夫、姑夫、姨夫”等称谓语,它们是核心称谓词和实语素“夫”的叠加,这类词前后语素表示不同的性别。通过观察发现:对“姐、妹、姑、姨”的配偶进行称呼时并没有再创新词,只是在核心称谓词后加了一个表示“……丈夫”的实语素“夫”。然而在对“舅[tiou13]、叔[u44]、伯伯[pai53pai]”的配偶的称呼中,有“妗[ti13]、婶[53]、娘娘[niɑ53niɑ]”等单独的称谓词。

“儿媳妇”、“孙儿媳妇”、“闺女女婿”、“孙女女婿”等也是基于姻亲关系上的称谓语,它们是血亲称谓词和姻亲称谓词的叠加,这类称谓语一般用在背称称呼或书面语中,面称时通常直呼姓名。

三、李万乡亲属称谓构词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因素促使李万乡亲属称谓语在保持着约定俗成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亲属称谓构词的简化和泛化。

(一)亲属称谓构词的简化

1.“堂”“表”的简化

通过调查李万乡的亲属称谓语,发现无论是对叔伯家的兄弟姐妹还是姑姨家的兄弟姐妹的称呼,一般都不加“堂”“表”,而是直呼“哥”“姐”或称姓名。这就是说他们的亲属称谓语并没有因为亲属关系的远近而改变,也即表示亲属差别的构词成分“堂”“表”等都不存在了。

2.“外”字的逐渐脱落

区别姻亲和血亲的“外”字逐渐脱落。李万乡亲属称谓中对“孙子”“外孙”的称呼,统称为“孙儿”,只有在需要特别强调时才会加上“外”字加以区分,目的是为了使听话者更清楚明白。同时对于“孙子”“孙女”的称呼,如果不是需要特别强调,一般统称为“孙儿”。

3.表排行的序数词的逐渐减少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比较庞大,家族中兄弟姐妹众多,序数词在称谓语中起到了区别大小和顺序的作用。李万乡亲属称谓中有:“大爷、二爷;大伯、二伯;大姑、二姑;大舅、二舅”等的称呼,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观念素养的提高,家庭规模在逐渐地变小。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每家庭有五六个孩子,到八九十年代平均每家庭有一两个孩子,相应地表示排行的序数词逐渐失去了作用,这部分词只在对祖父辈的称呼中保留了一部分,而在平辈的亲属称谓语中逐渐消失。

(二)亲属称谓构词的泛化

亲属称谓本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但是随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民族精神的熏陶,亲属称谓语不断泛化的特点逐渐凸显。这类泛化后的亲属称谓语更倾向于社会用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1.职业+亲属称谓

这种形式中的亲属称谓主要有:伯伯、叔叔、哥、姐等,如:警察叔叔、农民伯伯、司机大哥、买菜大姐……此时的亲属称谓并不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且辈分、年龄界限并不明晰。

2.特征+亲属称谓

这种形式主要用于陌生人身上,如:那个穿红衣服的阿姨,大眼镜舅舅,黄头发姐姐,大长腿哥哥……在这样的称呼中,选择用“伯伯”“叔叔”“阿姨”“姐姐”等哪种亲属称谓词,是根据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决定的,它是说话人将被描述对象同自己或自己的亲属关系做了比较后,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的决定。

3.姓/名+亲属称谓

在李万乡有“把客”一说,即“拜把子兄弟”,父亲的好友们结为拜把子兄弟,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也不一定在一个区域住,他们之间的见面并不频繁,但相互之间的感情却胜似亲兄弟。对于这一类人,通常其子女辈在不清楚他们的年龄、姓名时不能准确进行称呼,而在被告知后,会称呼为:富强伯伯、赵伯伯、建国叔叔、张叔叔等等。

还有一些“本家亲戚”(李万乡把父亲这边的亲属称为“本家”,他们不一定来自同一祖辈,一般来说同一姓氏的都可以说是“本家”),由于这个体系比较庞大,同一辈分的人较多,用“伯伯、叔叔、娘娘、姑姑”等称呼起来并不容易区分,所以会选择用“姓/名+亲属称谓”的方式,如:红星伯伯、国梁叔、秋香嫂、荣姑。

4.其它

亲属称谓的泛化还包括一些女性称呼的泛化。如:婆→富婆、媒婆;嫂→月嫂、军嫂;姐→空姐、的姐;娘→伴娘、红娘。这类词中一般不能加“的”,亲属称谓的词汇意义减弱,而语法意义增强。它们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或是对某种职业的尊敬,或是赞扬和肯定,有时也有揶揄的成分。

结语

本文主要从音变构词和合成构词的角度对李万乡的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分析,从中我们发现:

(一)音变构词中,无论是变读韵母还是变读声调,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分辈分。

(二)附加式构词中,亲属称谓语的意义中心在核心称谓词上。词缀“老”含尊敬、亲切之意,有区别辈分的作用;词缀“堂”、“表”、“外”用于区别内外亲;序数词“大、小、二、三”以别长幼。

(三)重叠式构词中,部分重叠式称谓语有向社会化称谓过渡的倾向。

(四)复合式构词中,联合型合成词一般为类义联合,偏正型合成词包括不同辈分称谓词的叠加和不同亲属关系称谓词的叠加两类。

(五)李万乡亲属称谓语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变异,主要包括亲属称谓构词的简化和泛化。

分析李万乡亲属称谓的构词情况将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亲属关系,从而能更深入地探讨该地区的风俗人情。限于笔者学识浅薄,对李万乡亲属称谓的构词情况只做了简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亲属称谓构词的交错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编委会.焦作市志[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2]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康邦显]

[收稿日期]2016-04-05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河南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2012BYY011)和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豫北方言亲属称谓研究”(2012—ZD—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薇薇(1992—),女,河南焦作人,主要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3-0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