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2016-11-02毛欣然
摘 要:风流才子、闲而无事、乐于而且盲目助人、政治敏感低是杨龙友的主要性格特征。《桃花扇》作品中杨龙友与史实的不尽相同,这个形象的功能性大于形象本身的意义。他为主人公性格发展营造大环境并对比和陪衬主人公,在剧中穿针引线。他性格的复杂性表现了孔尚任先进的人物美学观念。
关键词:杨龙友;功能性;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毛欣然(1984-),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赵熙研究、巴蜀文化名人研究、明清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3
杨龙友是《桃花扇》中最复杂的人物,学界这个形象的观点颇有分歧。有人说他随波逐流,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假仁义,两面派等,也有人认为作者对这个形象持肯定态度。对此,笔者认为学界的分歧恰恰说明杨龙友这个形象内涵的丰富性。说他是投机分子,趋炎附势的两面派的人过分强到了人物形象的道德因素,以政治的标准评价文学人物,如此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下面我们将对杨龙友这个人物做一番考察。
与《桃花扇》中其他人物的善恶美丑泾渭分明不同,杨龙友是剧中唯一一个活跃于善恶人物之间的人物,他的活动关乎主人公的命运及整个故事的发展,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而他的性格又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弱点。
一、思想性格特征
历史上的杨龙友是一位具有进步美学思想,以师法造化、模山貌水为特色的优秀山水画家,是爱国诗人,爱国志士、抗清烈士。但是在《桃花扇》中他确实另一番模样:杨龙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是他与进步的复社文人有明显的不同。他有复社文人的才华也欣赏复社文人,但是却没有复社文人的政治敏感、善恶观念;他与马阮关系非常密切但明显没有同流合污。他与马士英的关系是亲戚,他与阮大铖相交是因为欣赏阮大铖的才华。他乐于助人却不去考虑这个人的品质,他以为人解决问题为乐。他的热心常常帮倒忙。复社的精英文人和马阮等大奸臣在社会上都是少数,但是像杨龙友这样对政治麻木的人却大有人在。杨龙友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群体的普遍观点及行为做法。
第一、政治觉悟低,爱憎不明。杨龙友作为文人、罢职县令、礼部主事,本应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关心国事,爱憎分明;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流连烟花,与妓女清客为伍;人格模糊,没有明确的道义观念;无法担当起了国家兴亡的社会责任。但杨龙友又不是完全漠视国事,或者像马士英阮大铖一样卖国求荣。当国事成为友人求助于他的难题,他又热心参与。这时救国与助友合二为一。《修札》中杨龙友请求侯方域假借他父亲的名义写信劝说左良玉,阻止其东进即如此。杨龙友受本兵熊明遇之托出妙策解围。献妙计正是杨龙友喜欢做的大显才华之事(如为阮大铖结交复社献计,为侯方域逃跑划策等)。杨龙友为献计而献计,并不仔细判断矛盾双方。这里杨龙友的两种相反的行为与他本身性格并不矛盾。
第二、闲而多事。《媚座》总批“龙友多事,殊不可解”。“多事”一词是杨龙友性格的集中概括。他热心助人,而且以出妙计为乐。《守楼》一出末尾龙友自言“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将李代桃,一举四得,倒也是妙计”。这场灾难的引发者是他,平息者也是他。李贞丽代替李香君去从良在杨龙友看来是一件一举四得的好事,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破坏作用。反而陶醉于自己的计策之中,认为自己善于解决问题。杨龙友是一个闲人,广交文人画士清客妓女等,没事四出闲游品题景致书画。他的趣味在于“妙”,“趣”,“闲话”,“消遣”,“品题”……杨龙友的眼睛看见到是李香君妆楼的摆设“帘纹笼架鸟,花影护盆鱼”。他看阮大铖的石巢园“山石花木,位置不俗,一定是华亭张南垣的手笔了。”“花林疏落石斑斓,收入倪黄画眼。”《骂筵》中行乐观雪品画是他的乐事。这些乐事是他的关注点,此外都与他无关。
第三、他爱才而且眼中唯才。侯方域、蓝田叔、苏昆生、丁继之等都非常有才华;李贞丽、卞玉京等都是秦淮名妓。杨龙友欣赏一个人的才华才与之相交,既不注意他的地位高下,也不注意他的人品好坏。所以他会与阮大铖交好只因为阮大铖有文采,是他笔墨知音,“与园海笔砚至交,彼之曲词,我之书画,两家绝技,一代传人”。杨龙友是糊涂的,他不辨善恶的性格使他得以游走于剧中正邪之间。他偶然兴起所作所为却造成波澜起伏的后果,好事皆大欢喜促成侯李洞房花烛,坏事生离死别造成他人一生悲剧。杨龙友独特的性格使他在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功能性和艺术作用
“功能性”是小说批评理论中叙事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俄国普洛普从人类学引进“功能”一词,他认为角色的功能是故事构成的基本因素。他将“功能”定义为“可被理解为人物的行动,其界定需视其在行动过程中的意义而定”。“‘功能性人物观将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情节是首要的,人物是次要的。人物的作用仅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1]
《桃花扇》中杨龙友出场的戏有15出之多,仅次于主人公侯方域。且不出场则已,一出场必有戏可演,有大事发生。他的性格虽然不太为人称道,但作用不小。他的功能性是大于他的性格特征的。杨的每一个活动都对故事及人物产生重要影响。
《桃花扇》在情节结构上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把很难把握的动乱场面、人物的矛盾斗争处理的有条不紊,妥帖匀停。全剧以“桃花扇”为线索道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作品总体艺术结构,“通体布局,无懈可击”。[2]具体说来离合情兴亡感则是由主要人物结构的。侯李二人由合到分写离合情,分开后各自引领一条线索形成朝野双线结构。而既是主人公有关乎结构的侯李二人的合—分—合就显得格外重要。杨龙友在这两个转折点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线索的桃花扇也正是杨龙友所点染完成的。杨龙友在剧中功能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为主人公性格发展营造大环境
李香君与大多数戏曲中人物的性格一出场就定型不同,她第一次登台并没有过人之处。这位主角在第一出没有露面,到第二处才由杨龙友引出,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第二出《传歌》杨龙友来访秦淮名妓李贞丽,唤出晓装未竟尚在卧房的李香君。香君上场唱“香梦回,才褪红鸳被”,风流美艳至极,这时香君本人没有高于一般妓女的言行。但是杨龙友却道出了一些她的与众不同之处。香君上场前,杨龙友品鉴妆楼四壁书画,交代了李贞丽、李香君母女与张天如、夏彝仲等复社爱国文人有交往。为香君性格展现做铺垫。杨龙友又在素壁上点缀数笔墨兰。此处墨兰正与后来血色桃花遥相呼应。李香君生活的妆楼环境由杨龙友眼里看出,又得到杨画壁作为点缀,连“香君”和“媚春楼”这两个名字都是杨所起的。香君所处的环境不是由作者直接描写而是杨龙友这个人物叙述出来。
为了使好友阮大铖和复社文人关系缓和,杨龙友想出借阮大铖之资撮合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婚事的办法,这才有到第五出《访翠》。此处杨龙友介绍侯方域认识李香君。后杨又为二人定下成亲的日子。第六出《眠香》杨龙友送来妆奁终于成就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好事。杨龙友的活动为《却奁》一出大展香君性格创造大背景。《却奁》先由杨龙友看二人定情的白纱宫扇,这线索物件必由线索人物看出。杨龙友唱:“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吹荡……”一语双关这几句唱出香君命运与扇子紧密相连,“狂风吹荡”则是后来香君遇难的谶言。而杨龙友本身就是这狂风吹起的原因之一,虽然此点龙友本人没有意识到。作者让杨在此时此地唱出此言用意是极深的。当龙友说出真相,妆奁由阮大铖出时,气氛马上发生变化,侯方域在犹豫,李香君则斩钉截铁地表示出对阮的敌意,李香君的形象一下子凸显出来,放射出照亮全剧的光彩。
杨龙友说出侯方域写信劝左良玉退兵,使阮大铖借机陷害侯方域。虽然龙友无心,但他却是造成侯李分离的直接原因。侯方域走后杨龙友希望李香君改嫁,可是香君坚决等侯生,阮大铖又借机害香君,这才引出香君血溅宫扇,杨龙友点染桃花扇。《骂筵》一出又是杨龙友使李香君与马士英阮大铖直接面对面,从而展示出香君刚烈正义勇敢等突出性格。李香君性格发展的环境背景都是由杨龙友营造出来的。
其二、对比和映衬陪衬主人公
在《桃花扇纲领》中,侯朝宗是左部正色,李香君是右部正色,而杨龙友则是间色。侯方域和杨龙友都是文人,侯方域稍微糊涂,杨龙友则彻底糊涂。风流俊雅、眠花卧柳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在香君的提醒下,侯方域可以保持政治节操,杨龙友则全无政治意识。杨龙友的糊涂映衬着侯方域的糊涂。这种正面衬托使侯方域复杂性格倾向于正义一方。
与文人不同,处于底层的李香君的性格却非常突出。杨龙友是香君的陪宾,有时候是保护神,有时候却是凶手。侯李之间的爱情是政治性的,香君的爱国热情杨龙友无法理解。在杨龙友看来,侯李爱情只是一般的才子佳人逢场作戏,香君却奁,他只认为“多情反被无情恼”;他对香君守楼不能理解,在他看来妓女唱曲是本等,从良是好事。所以他说香君是个呆“丫头”。认为“侯公子一时高兴,如今避祸远去,哪里还想着香君哩”,“但有强如侯郎的,他自然肯嫁”。侯方域重回媚香楼寻找香君不遇,他便说“此处无可留恋,倒是别寻佳丽罢”。他对香君的不理解致使他做了一些“离之”和“害之”的事,他要把香君嫁给田仰与他撮合侯李的心情是一样的。杨龙友对候李爱情政治性的不理解不是个别的,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候李的离合情中蕴涵沉重的兴亡之感。对于这一点,作者甚至担心读者也不能理解,所以在《桃花扇小识》里强调“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杨龙友的不理解与香君的情操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香君的性格,表达作者的意图。
其三、穿针引线,缝合主人公全部生活画面
杨龙友的“功能性”主要归因于他的特殊身份——马士英的妹夫,阮大铖的盟弟,妓女李贞丽、李香君的旧交知友,而他突出的书画才华文人气质又使他与复社文人侯方域成为好友。这使他有机会在正反人物之间游刃有余,穿针引线。杨龙友的活动结构了主人公的主要事件。
《传歌》一出中,他欣赏李香君色艺俱佳热心帮她梳栊,他看好侯方域因为佳人才子正相配。将侯方域与李香君撮合在一起,使二人有了“合”的机会,为以后的“离”创造了前题。《侦戏》出中由于他头脑中从才没有政治善恶观念,所以出于与帮助李香君一样的心情又替阮大铖出谋划策,从而使侯李爱情卷入复社与阉党的斗争之中。侯李之好先天存在危机。《却奁》一出,李香君在得知妆奁之资来自阮大铖之后,毅然“拔簪脱衣”,杨龙友落了个“多情反被无情恼”的结果,缓和阮大铖与复社关系的计策失败。侯方域、李香君与阮大铖的怨缘由此始结,为由“合”而“离”埋下祸根。《修札》中,杨龙友受兵部尚书熊明遇之托请求侯方域修札劝阻左良玉不要兴无名之师。没想到这次救国之举竟然被阮大铖利用成为诬陷侯方域的第一口实。于是义举修札成为侯李分开的直接原因。有了两人的“离情”,以后才引出诸多的兴亡之事来。《辞院》中杨龙友又赶在马士英捉捕之前为侯方域通风报信,使身披莫须有罪名的侯方域免于刑狱之灾。在侯方域无路可走时,又是杨龙友为他指出一条明路——投奔史可法。引出《阻奸》、《争位》、《和战》、《移防》、《赚将》等事件,这样才使侯方域接近边防守敌见证南明诸将不和从而亡国的兴亡事。此后杨于侯详见仍然关乎侯的命运。《题画》一出中,才逃亡回到媚香楼的侯方域是听从杨龙友“世兄既与香君有旧,亦不可在此久留”的劝告以后,才导致了他与陈定生、吴次尾等人的邂逅及一同被逮。杨龙友是侯方域命运的导引者。
香君命运更是在杨龙友的掌握之中。正如《媚座》总批所说:“香君一生,谁合之?谁离之?谁救之?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从最初撮合到《辞院》分离再到《拒媒》中,杨龙友又受田仰之托寻一美妓,杨想到出色的香君,香君拒绝,此事表面了结,实际却成为阮大铖报复香君的把柄。《媚座》出中杨龙友无意间将此事和盘托出,激怒马士英,阮大铖趁机添油加醋要强娶香君。《守楼》出,马士英派人强娶香君,造成香君拼命反抗血溅诗扇。危急中又是龙友想出将李代桃之法保全香君。随后《寄扇》中点染桃花扇,写照香君一生。后来《骂筵》中他又处处保护香君才使香君免遭马阮毒手。作者通过香君痛斥马阮罪行,香君被选入宫,展现了南明朝廷君臣荒淫糜烂。侯李二人各自命运联系起边防及朝内各种情况这两天线索都在龙友手中。龙友的诸多行动对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他人物如柳敬亭、苏昆生的活动也收到了他的影响。龙友托侯方域修札才有柳敬亭见左良玉一脉兴亡。《寄扇》中支使苏昆生为香君送扇,才有了遭遇兵乱,与侯方域、李贞丽的相遇,交代出二人的遭遇,使得剧作结构完整。《桃花扇》全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数条线索穿插行进,而杨龙友则是枢纽性人物,在剧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四、挑出“曲珠”桃花扇
桃花扇贯穿全篇,时隐时显。它象征李香君命运。龙友在媚香楼画墨兰,反衬后来血色桃花,香君初现生活平淡似墨兰,嫁给侯方域卷入政治斗争后就成了飘零的薄命桃花。提起蓝田叔,也是埋线千里之笔。《桃花扇小识》:“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桃花扇本末》:“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 《桃花扇凡例》中指出:“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人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桃花扇这个“曲珠”则有龙友挑出。
三、文化和审美价值
《桃花扇》站在文化的高度上表现出浓烈的文人自省意识,对文人人格的扭曲、变形,都有着批判性的展示。[3]《桃花扇》中的文人分正邪两派,阮大铖是地道的魏党遗孽,侯朝宗是正宗的复社名流,而杨龙友处于期间。他联系着两派,在各种文人中最有代表性。阮大铖被人唾弃,侯朝宗不可依靠,而杨龙友则颇为糊涂。故事中文人走上热闹场,终于文人走出热闹场,情节本身表示了作者对这些文人行为的思考。
恩格斯在谈到怎样才能做到使典型具有鲜明个性时指出:“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给拉萨尔的信》)这里所说的“对立的方式”,主要是指对比方法的运用。因为这种方式便于认识事物的特殊本,便于突出人物的特殊性格。
文学人物的审美价值不在于简单明了,道德化符号,而在于它的丰富复杂多阐发性。成功的形象不一定都是正面角色,太完美的形象反而容易变成无生命的脸谱。脂砚斋批评“美则无一不美,恶则无往不恶”的形象。《红楼梦》中王熙凤就很难说是好是坏,但却是相当成功的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才有味道。孔尚任创造这个介于正邪之间的人物正是他突破传统形象弊端走向复杂性具有多层内涵的审美趣味追求的体现。
对于杨龙友这个形象,我们既不能极力贬斥也不可过分褒扬。龙友本质不坏,但多事的性格既给正面人物造成困难,也为反面人物出过力。他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是无心。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一方面有对麻木知识分子的反思,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好他的功能作用。他的活动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56页。
[2]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宋元戏曲史·中国戏曲概论·顾曲麈谈》[M].岳麓书社出版社,1998年8月,第183页。
[3]程宇昂.《桃花扇》是文人自省之作[J].韶关学院学报,2001,(4)。